華文網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這別具特色的“鼓山古十景”

鼓山,屬太行餘脈,南北50餘裡,東西寬10餘裡,縱臥于武安,峰峰之間,其主峰鳳凰台(又叫老石台),海拔891米。這裡人傑地靈,歷史文化積澱厚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這裡峰奇、穀深、洞幽、峽曲等奇特的地貌景觀,
形成別具特色的“鼓山古十景”。(彥莎/編輯)

走進大自然叢書 全集 套裝(10冊)少兒百科 大自然給人類的恩賜大自然趣聞大自然的神秘現象 ¥130 購買

1、鼓山遠眺

站在鼓山山巔遠眺,西面太行巍巍,南面滏水潺潺,北面洺灘曲曲,東面平原廣袤,四周風光,盡收眼底,油然而生“一覽眾山小”之感。俯瞰,群峰跌宕,溝穀交錯,野荊遍山,荒草漫漫,層林盡染,令人眼花繚亂。

細聽,山風習習,醉人心脾,古刹鐘聲悠揚,回蕩于深山幽谷之間,使人心曠神怡。

2、響堂晚鐘

鼓山響堂石窟有兩處,即南響堂石窟和北響堂石窟。響堂晚鐘指的是南響堂寺鐘聲,該寺始建於西元565年,據今已有1400年歷史,現有石窟7座,及天王殿、四方殿、文廟、大雄寶殿、鐘鼓樓、宋代七級古塔、古樹等。

寺院建在南北中軸線上。窟旁的鐘鼓樓上,仍存古鐘一座,高約3米,內可盤坐5人,據說晚鐘響起,50裡外其音嫋嫋,久而不絕,世人莫不驚歎。

3、龍洞珠泉

滏陽河的源頭位於鼓山最南端的滏口陘上,名為黑龍洞,洞深莫測。傳說洞內有黑龍數條,

一年四季,黑龍翻滾,形成無數珠樣突泉,巍巍壯觀。山因水而有靈性,水因山而壯美,山水共存滋養當地百姓。

4、山頂踏雪

在鳳凰台正東一百步有一塊平鏡一樣的土地,百米見方,在峰巒起伏的山巔有如此大的平地極為罕見,當地山民稱它為“山頂草原”。

山頂草原有兩奇,一奇是在如此大面積的山巔平地只長有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鼓山白草,該草葉寬莖細汁多,是上等的牧草,夏秋兩季,當地山民常常到此割草餵養牲畜。二奇是在山頂草原的正中有一個深不見底的石洞,往洞中投一石塊,久久聽不見回音,此洞一年四季向外吐著霧氣,更增添了許多神秘感。

5、竹林迷蹤

在鳳凰台西南方向150米處,有一塊平坦之地,據資料載,明永樂年間這裡有一座寺廟叫竹林寺,後因年久失修,寺廟坍塌,地表建築蕩然無存。據當地老人講,從前山民在刨柴時發現過明代的磚瓦,應是竹林寺的遺址所在地。

6、古塔佛光

鼓山西側的北響堂寺石窟始建于北齊。石窟最南端的山門左側有一座高達33.24米的八角九級宋代白磚塔,是該寺的標誌性建築。位於半山腰的石窟群,共有石窟9座,佛像725尊,小佛不計其數。佛像雕鑿細膩,刀法精湛,刻畫的人物栩栩如生。還有位於天宮峰頂的東西天宮廟,廟高15米,全部是由青石構建而成,不用一木一釘的拱券式,又稱無梁殿。古廟與白塔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光芒四射,在百里之外都能看到。

7、古庵聽泉

在鳳凰台東側800米處,有一三面環山的山坳,在山坳裡藏著一座古庵,名叫太清庵,並有石窟一座,開鑿年代在北齊武平(西元570-576)年間。傳說隋朝有一王妃的女兒在此出家,後人把太清庵改叫皇姑庵。沿青石臺階而上,走進翠崖下坐西面東的滴水洞,細流潺潺,泉水叮咚作響,數潭積水清澈冰涼,四季不幹不溢。

8、“小鬼”之道

在鳳凰臺北側有一條貫通東西蜿蜒曲折的斷層峽谷,名叫小鬼道,曲曲折折五裡有餘。據老輩人講,當地俗語有“閻王鼻子小鬼道,五裡七十二道拐,抬頭只見一線天,風聲伴著鬼叫喚。”之說。其幽、險、奇、怖由此可見一斑,堪稱鼓山第一峽。

9、偏梁奇寺

在鳳凰台正東五裡外的山谷口,有一座明隆慶年間修建的大寺廟,名叫掂梁寺,後又改叫偏梁寺。

10、七裡彎彎

沿北響堂寺向上到達天宮峰頂,東望,兩岩之間一孤峰聳立,一座石塔映入眼簾,遠看似人砌,近看才知是大自然的造化。石塔兩旁形成兩個無扇大門,清涼的山風徐徐吹來,氣爽清新,令人心曠神怡。山民形象地稱它為“風門”。以風門為起點,懸崖絕壁以人字形向東南和東北延伸,恰似蜀之棧道,又如空中走廊,彎彎曲曲七華里,七七四十九道彎,人稱南、北七裡彎。

轉自微觀峰峰

應是竹林寺的遺址所在地。

6、古塔佛光

鼓山西側的北響堂寺石窟始建于北齊。石窟最南端的山門左側有一座高達33.24米的八角九級宋代白磚塔,是該寺的標誌性建築。位於半山腰的石窟群,共有石窟9座,佛像725尊,小佛不計其數。佛像雕鑿細膩,刀法精湛,刻畫的人物栩栩如生。還有位於天宮峰頂的東西天宮廟,廟高15米,全部是由青石構建而成,不用一木一釘的拱券式,又稱無梁殿。古廟與白塔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光芒四射,在百里之外都能看到。

7、古庵聽泉

在鳳凰台東側800米處,有一三面環山的山坳,在山坳裡藏著一座古庵,名叫太清庵,並有石窟一座,開鑿年代在北齊武平(西元570-576)年間。傳說隋朝有一王妃的女兒在此出家,後人把太清庵改叫皇姑庵。沿青石臺階而上,走進翠崖下坐西面東的滴水洞,細流潺潺,泉水叮咚作響,數潭積水清澈冰涼,四季不幹不溢。

8、“小鬼”之道

在鳳凰臺北側有一條貫通東西蜿蜒曲折的斷層峽谷,名叫小鬼道,曲曲折折五裡有餘。據老輩人講,當地俗語有“閻王鼻子小鬼道,五裡七十二道拐,抬頭只見一線天,風聲伴著鬼叫喚。”之說。其幽、險、奇、怖由此可見一斑,堪稱鼓山第一峽。

9、偏梁奇寺

在鳳凰台正東五裡外的山谷口,有一座明隆慶年間修建的大寺廟,名叫掂梁寺,後又改叫偏梁寺。

10、七裡彎彎

沿北響堂寺向上到達天宮峰頂,東望,兩岩之間一孤峰聳立,一座石塔映入眼簾,遠看似人砌,近看才知是大自然的造化。石塔兩旁形成兩個無扇大門,清涼的山風徐徐吹來,氣爽清新,令人心曠神怡。山民形象地稱它為“風門”。以風門為起點,懸崖絕壁以人字形向東南和東北延伸,恰似蜀之棧道,又如空中走廊,彎彎曲曲七華里,七七四十九道彎,人稱南、北七裡彎。

轉自微觀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