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網紅奶茶”還能走多遠?

這年頭,網紅不僅可以是人、可以是貓、可以是狗,還可以是……一杯奶茶。

前幾天一家名叫喪茶的店在五一期間開業了,這家由網易和餓了麼聯合搞出的事情刷爆了朋友圈。黑白的色調、看起來很衰的品牌形象,

以及喪爆了的奶茶名,真是迫不及待想來上一杯“加班不止加薪無望綠茶”壓壓驚。

然而火爆了整個五一假期的喪茶僅僅營業了四天,名副其實的快閃店。

無恥!騙子!上班已經這麼累了,想喝個奶茶都被城裡公司套路,

還要被領導教育“真是一起優秀的品牌行銷“。

突然火爆變成網紅奶茶,喪茶不是第一家。近幾年,互聯網成就了無數網紅的同時,成就了同樣多的奶茶店。

喜茶“無辜”的饑餓行銷

要說把奶茶店做成現象,喜茶絕對毋庸置疑。賣奶茶都賣出黃牛來了,可見喜茶的火爆程度。很多人都疑惑為什麼買杯喜茶那麼難,為什麼喜茶門口總是排著那麼長的隊伍。

全靠以“過硬產品”為基礎的饑餓行銷。

喜茶的創始人聶雲宸曾接受採訪時表示,喜茶沒有在做饑餓行銷。但從喜茶的發展模式看確實造成了饑餓行銷的效果。

深耕產品,緩慢發展。

• 喜茶的產品種類更新快,用料考究,重點是口感比較好(喝過的人如是說),所以消費者願意重複購買;

• 相比於其他隨處可見的奶茶店,喜茶的店面很少,一個城市最多2家。更甚的是限制了每位消費者的購買量。

於是就造成了如此供不應求的現象。

此外,因為喜茶的難購買也促使哪些買到的消費者願意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分享這杯來之不易的“戰利品”,

便又形成了新一輪的行銷。你說這不是老闆的有意為之,我是不會相信的。當然,有意也好,無心也罷,反正是火了。

“一點點”的排隊策略

與喜茶一樣火爆的還有一點點奶茶。這家包裝普通,價格普通的奶茶店能火起來也許就是靠著這股普通勁兒吧。

與喜茶“單純的”不知道饑餓行銷這回事兒不同,一點點的排隊可能是有意為之。

不同於其他奶茶店內的直線型設計,一點點是U型設計,這樣的設計讓一點點的每一杯奶茶的製作時間都比其他店的長很多。

所以,同樣是10個客人,coco家的店看起來就很冷清,而一點點這邊已經排起長隊了。

根據大眾心理“排隊的店就是好店”,走過路過的吃瓜群眾紛紛進入排隊隊伍,於是就形成了像喜茶一樣的效果。

另外低價和不差的口感也成為了消費者願意選擇一點點的原因。

所以,一點點能夠火爆多久,這裡要打一個問號。

當然兩家奶茶店能如此火爆,互聯網行銷玩的也是很6,美食博主的推薦功不可沒。

互聯網基因的喪茶們

有一批網紅奶茶店,我統一稱之為“喪茶們”。他們不靠產品立足,而是利用在大眾間流行的文化作為噱頭吸引同類消費群體,比如喪茶的喪文化。

在喪茶之前,還有“沒希望優酪乳”、“負能量奶茶”等,也引起了圍觀,一時成為“網紅產品”。

這一類的“網紅奶茶”似乎更配得起“網紅”二字,比如喪茶,其概念本身就來源於互聯網,再通過互聯網進行行銷傳播,一瞬間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

對於這些純互聯網基因的產品,消費者在購買時已經不是在消費奶茶,而是在追求其中的文化噱頭,所以這種店一般存貨時間不久。

深諳其道的喪茶,就已快閃店的方式玩了一把,與其說是賣奶茶,不如說是一次行銷。

行銷玩的好是本事

就在昨天,一篇寫“網紅奶茶”套路多的文章登上個大新聞網站,對這種網紅奶茶的行銷嗤之以鼻。其實,這種評判不太公平,作為生意場上的慣用伎倆,與網紅不網紅沒什麼關係。

社交平臺的興起,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了廣告管道,還是免費的。作為商家,要做的就是合作一些美食推薦的博主,拍一些美美的“照騙”。

如今這個時代,大眾對社交平臺上的陌生人和手機裡的軟體信任度似乎比自己想像的高得多,我們的跟風心理也從線下帶到了線上,喝個開心圖個樂呵罷了,又有多少人在意這些奶茶是不是真的好喝呢。

所以,如此大環境下不做互聯網行銷的商家才需要反思自己是不是落伍了吧。

“網紅奶茶”一時間的大火,讓我想起了前幾年火爆一時的互聯網餐廳們,比如西少爺肉夾饃、黃太吉煎餅。這些互聯網餐廳,可以說是將互聯網行銷與實體餐飲結合起來的鼻祖了。

你還記得那年火爆朋友圈的那篇《我為什麼辭職去賣肉夾饃》嗎?

從這篇文章開始,西少爺肉夾饃一夜榮升網紅肉夾饃,其後的一些KOL傳播、跨界合作等的行銷方式,成為互聯網行銷的經典案例,被人效仿,一時間冒出了無數家互聯網餐飲店。

現在的網紅奶茶店,就像那時的互聯網餐飲店。

但是好景不長,行銷做得6產品跟不上就會失衡,這些互聯網餐廳的食物被吐槽又貴又難吃。不久後,這股互聯網餐廳風就漸漸停下來了。

其實萬變不離其宗,最重要的永遠是產品本身,行銷方式再怎麼時髦都應該是作為錦上添花的存在,千萬別矯枉過正。

也許是吸取了前車之鑒,大家對網紅奶茶倒是很少出現又貴又難喝的評價,看來這一股“網紅奶茶”風似乎能吹的更久一些了。

另外低價和不差的口感也成為了消費者願意選擇一點點的原因。

所以,一點點能夠火爆多久,這裡要打一個問號。

當然兩家奶茶店能如此火爆,互聯網行銷玩的也是很6,美食博主的推薦功不可沒。

互聯網基因的喪茶們

有一批網紅奶茶店,我統一稱之為“喪茶們”。他們不靠產品立足,而是利用在大眾間流行的文化作為噱頭吸引同類消費群體,比如喪茶的喪文化。

在喪茶之前,還有“沒希望優酪乳”、“負能量奶茶”等,也引起了圍觀,一時成為“網紅產品”。

這一類的“網紅奶茶”似乎更配得起“網紅”二字,比如喪茶,其概念本身就來源於互聯網,再通過互聯網進行行銷傳播,一瞬間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

對於這些純互聯網基因的產品,消費者在購買時已經不是在消費奶茶,而是在追求其中的文化噱頭,所以這種店一般存貨時間不久。

深諳其道的喪茶,就已快閃店的方式玩了一把,與其說是賣奶茶,不如說是一次行銷。

行銷玩的好是本事

就在昨天,一篇寫“網紅奶茶”套路多的文章登上個大新聞網站,對這種網紅奶茶的行銷嗤之以鼻。其實,這種評判不太公平,作為生意場上的慣用伎倆,與網紅不網紅沒什麼關係。

社交平臺的興起,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了廣告管道,還是免費的。作為商家,要做的就是合作一些美食推薦的博主,拍一些美美的“照騙”。

如今這個時代,大眾對社交平臺上的陌生人和手機裡的軟體信任度似乎比自己想像的高得多,我們的跟風心理也從線下帶到了線上,喝個開心圖個樂呵罷了,又有多少人在意這些奶茶是不是真的好喝呢。

所以,如此大環境下不做互聯網行銷的商家才需要反思自己是不是落伍了吧。

“網紅奶茶”一時間的大火,讓我想起了前幾年火爆一時的互聯網餐廳們,比如西少爺肉夾饃、黃太吉煎餅。這些互聯網餐廳,可以說是將互聯網行銷與實體餐飲結合起來的鼻祖了。

你還記得那年火爆朋友圈的那篇《我為什麼辭職去賣肉夾饃》嗎?

從這篇文章開始,西少爺肉夾饃一夜榮升網紅肉夾饃,其後的一些KOL傳播、跨界合作等的行銷方式,成為互聯網行銷的經典案例,被人效仿,一時間冒出了無數家互聯網餐飲店。

現在的網紅奶茶店,就像那時的互聯網餐飲店。

但是好景不長,行銷做得6產品跟不上就會失衡,這些互聯網餐廳的食物被吐槽又貴又難吃。不久後,這股互聯網餐廳風就漸漸停下來了。

其實萬變不離其宗,最重要的永遠是產品本身,行銷方式再怎麼時髦都應該是作為錦上添花的存在,千萬別矯枉過正。

也許是吸取了前車之鑒,大家對網紅奶茶倒是很少出現又貴又難喝的評價,看來這一股“網紅奶茶”風似乎能吹的更久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