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7世界十大坦克排行:中國竟然包攬三款

坦克,現代陸上作戰的主要武器,有“陸戰之王”之美稱,它是一種具有直射火力、越野能力和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主要執行與對方坦克或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工事、殲滅敵方陸上力量。

坦克一般裝備一門中或大口徑火炮(有些現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發射反坦克/直升機導彈)以及數挺防空(高射)或同軸(並列)機槍。坦克大多使用旋轉炮塔,但亦少數使用固定式主炮。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統、瞄準系統、動力系統、通信系統、裝甲車體等系統組成。

全履帶裝甲戰鬥車,通常裝有一門火炮和多門自動武器,

具有越野能力、裝甲防護、直射火力和突擊能力,可以根據作戰任務而攜帶穿甲彈、破甲彈、榴彈等彈藥。此外一些坦克不僅可以在陸地上使用還可以在水上使用,簡稱水陸兩栖坦克。

同時坦克也是天敵最多的陸戰武器,甚至有的坦克製造廠依然研發反坦克武器,反坦克成了各國陸軍的重要技能,雖然坦克可在發展,但實在是坦克的自身不斷的發展追不上反坦克武器的發展速度,

而且坦克會陷入防護性和越野能力不能兼得的二悖論難題中。除非研製出新型輕品質防護材料來改良裝甲,不然坦克的境地真的危險

T-80主戰坦克

第十名:T-80主戰坦克

T-80主戰坦克是前蘇聯研製的主戰坦克,由T-64發展而來,自1976年服役至今,外號“飛行坦克”。

歷史上第一款量產的全燃氣渦輪動力主戰坦克。由於T-80的研發生產單位分佈在俄羅斯和烏克蘭,因此蘇聯解體後兩國獨立繼續發展T-80系列,並衍生出T-80U(俄羅斯)、T-84(烏克蘭)等新型號。除了俄羅斯、烏克蘭等前蘇聯國家,賽普勒斯、巴基斯坦、韓國等國也有T-80及各種衍生型號服役。

96A主戰坦克

第九名:96A主戰坦克

ZTZ-96A型主戰坦克(簡稱:96A),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二代主戰坦克96式最新改進型,已經量產並列裝中國裝甲部隊超過2500輛以上。相對於較為昂貴的99式主戰坦克,96A的成本較低,適合大批量生產裝備部隊,兩者形成了高低搭配組合,均獲美國權威軍事雜誌評選為世界十佳坦克之一。

ZTZ-96A在09年閱兵上首次公開。96A型坦克對96式的改進主要集中在防護和火控系統上,

其他子系統與96式基本相同。

中國陸軍96A式主戰坦克正在加油

ZTZ-96A式早期安裝了12/150ZL型水冷廢氣渦輪增壓柴油機的改進型(12/150ZL-1型),通過使用“脈衝增壓”技術,將原發動機的730馬力提升至800馬力/2100轉,最大速度達到59公里/小時。

中國96A型主戰坦克使用了新的800馬力發動機和機械行星變速箱,直駛及轉向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火控方面,96A型主戰坦克使用了中國自行研製的上反觀瞄裝置,技術性能提高。此外96A型坦克主裝甲使用的新型抗彈材料和附加裝甲也使得防護水準性能有了很大增強。

T-90主戰坦克

第八名:T-90主戰坦克

冷戰時期,蘇聯陸軍曾有主戰坦克5萬輛之多,其中T-90是在役的最新型主戰坦克。在它之前,蘇聯還有幾種主戰坦克也相當出名,而且它們之間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血緣關係,外形也差不多,但是內部千差萬別,性能和穩定性也有根本性的區別。

蘇聯從實戰和經濟角度出發,又以T-80和T-72為基礎,發展出了T-90主戰坦克,但採用T-80U的火控系統。

T-90坦克式俄羅斯陸軍現役主力坦克

其實在研製初期T-90主戰坦克也是T-72的一種改進型,代號T-72BU,但由於使用了T-80的部分先進技術,性能有很大提升,只是為了洗脫在海灣戰爭裡T-72坦克留下的糟糕名聲,不至於影響出口,重新命名為T-90。

它主要採用了T-72BM坦克的裝甲防護系統和T-80坦克先進的火控系統,戰鬥全重46.5噸,乘員3人,發動機功率840千瓦,最大公路行駛時速65公里每小時,最大行程600千米。

10式主戰坦克配備有液壓懸掛系統,通過穩定性好

第七名:10式主戰坦克

三菱TK-X 10式主戰坦克是由日本防衛省技術研究本部(TRDI)主持,三菱重工生產的日本陸上自衛隊新一代主戰坦克。

10式主戰坦克以“新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為基礎所開發,項目被命名為“TK-X”,2002年製造出第一台原型車,2008年2月13日正式公開,2012年1月開始正式服役於日本陸上自衛隊。10式坦克採用了多種革命性新技術,自誕生之日就起在世界坦克排行榜一直有很高的名次。

10式坦克的車體與炮塔採用滾軋均質鋼甲製造,車頭正面上部加裝新型複合裝甲,炮塔外側加掛模組化裝甲;10式的使用新型複合裝甲套件與90式主戰坦克的複合裝甲相當甚至略優,但重量則只有後者的七成 。

日本陸上自衛隊10式主戰坦克

從90式坦克的陶瓷/金屬複合裝甲開始,日本坦克工業的裝甲製造實力便實力大增,而10式使用的日本國產複合裝甲,其內、外部各由厚度不等的高抗彈性滾軋均質鋼甲製成,中間的夾層包含部分非金屬材料與一層超高硬度鋼甲 ,此外還有碳纖複合材料夾層,使其能同時抵擋高爆穿甲彈噴流與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攻擊,其防護效能優於英國喬巴姆複合裝甲。

10式炮塔採用較為複雜的多面體傾斜造型,正面截面積較小,避彈能力優於單純平面垂直狀的90式;然而,緊湊的設計也使10式炮塔內人員活動空間與裝備安裝空間的減少,對於乘員長時間作戰能力以及後續升級改良能力都有一定影響。10式必要時還可進一步追加重約4噸的裝甲模組,使其戰鬥重量達到48噸。 以往90式坦克的設計被認為炮塔與炮塔環之間空隙過大,形成防護上的弱點,而10式則刻意縮小此一間距,並增加正面裝甲的厚度。

由於先前的90式主戰坦克總共生產341輛,因此現階段防衛省打算在2011至2015年購置68輛陸上自衛隊平成23(2011年)至平成27年度(2015年)購買68輛10式坦克之後,如果不開始把現役90式替換,就會達到新防衛大綱中日本陸上自衛隊的坦克額定數量;而屆時日本是否會繼續購買10式來逐步替換既有的90式,仍不得而知。

挑戰者主戰坦克在伊拉克戰場上

第六名:挑戰者主戰坦克

挑戰者-Ⅱ主戰坦克是英國維克斯在挑戰者-Ⅰ主戰坦克的基礎上大規模現代化改良而成的新一代主戰坦克。

挑戰者-Ⅱ在挑戰者-Ⅰ主戰坦克的基礎上將後者的炮塔重新設計,引進隱身技術,取消了炮塔外部雜物箱等裝備;

英國陸軍挑戰者主戰坦克

換裝一門L-30A1 120mm 55倍徑線膛炮;

大幅度改良火控,加裝一具法國SAGEM VS-580-10車長全方位獨立觀瞄儀,加裝一具TOGS-2熱成像儀與釹-釔石榴石(Nd-YAG) 鐳射測距儀;

升級資料鏈系統等,是全世界第一種具備”獵殺-獵殺”能力的主戰坦克

挑戰者-Ⅱ在1993年開始生產,而第一輛坦克則於1994年3月下線。該型坦克在1998年進入英國陸軍服役,而皇家蘇格蘭龍騎兵衛隊是第一支接收的部隊。

勒克雷爾主戰坦克

第五名:勒克雷爾主戰坦克

勒克雷爾主戰坦克是法國GIAT集團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為法國陸軍研製的新一代主戰坦克。

命名為勒克雷爾以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首先率軍進入巴黎的法國陸軍名將菲力浦·勒克雷爾元帥。

勒克雷爾主戰坦克被譽為“全球第一種第四代主戰坦克”,它的報價也一樣讓M1A2、豹2A5/A6與英國挑戰者2等望塵莫及,放眼全球僅有日本的90式主戰坦克的造價與勒克雷爾媲美。

勒克雷爾坦克除了具備M1、豹2等當代最精銳坦克必備的任何傑出特質之外,更以大量應用最尖端科技著稱於世;而一向驕傲自負的法國人更宣稱勒克雷爾是全世界唯一的第四代坦克,換而言之根本不把美國M1與德國豹2等兩大名門放在眼裡。

法國號稱勒克雷爾是全世界唯一的四代坦克

由於設計之初便引用最新的科技與概念(尤其是緊湊的新型動力系統),勒克雷爾的體積相當緊致,長度比M1、豹2短了1m左右,車高僅2.47m。勒克雷爾節省的體積重量不僅被用在裝甲防護上,也替未來的提升預留空間,而這是M1、豹2等較舊型龐大車種怎麼改良都辦不到的。

體積減少不僅使得被彈面積縮小,也讓勒克雷爾在擁有與M1A2同樣厚實的裝甲之下維持54.5噸左右的戰鬥重量,使得機動力大幅提升,並能降低戰略運輸與橋樑承載的負荷,而且各國的裝甲救援車幾乎都拖得動,能減低換裝的成本。

中國VT4主戰坦克(MBT-3000)

第四名:VT4主戰坦克(MBT-3000)

2011年,一款被稱為MBT-3000的新型主戰坦克出現在世人面前。這款坦克一經問世,便吊足了眾人胃口。2011年10月,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數分鐘的《人民軍工80年宣稱片》中,這輛身披黃色沙漠迷彩,被稱為“新型外貿坦克試驗車”的坦克顯然是不再是老59坦克的變種。隨後在2012年6月法國巴黎舉辦的歐洲國際防務展上,MBT-3000坦克的模型被擺到了展臺上。MBT-3000,又被稱為VT-4也自此逐漸慢慢為世人所熟知。

2014年11月11日第十屆珠海國際航展開幕,國產新型外貿坦克——VT-4型主戰坦克正式露面。

VT-4主戰坦克性能先進,最大速度可達71公里/小時,速度在42公里/小時,行程500公里,能夠跨越4-5米深的水障和2.7米寬的壕溝。這種坦克安裝1門125毫米滑膛炮,能夠發射固定翼穿甲彈、破甲彈、高爆榴彈和炮射導彈,最大射程5公里。另外還配備一挺12.7毫米高射機槍、一挺7.62毫米同軸機槍、8具76毫米煙幕彈發射器和4具76毫米爆破彈發射器。

中國VT-4(MBT-3000)主戰坦克

VT-4坦克使用了國產125mm滑膛炮,師承俄羅斯2A46型的滑膛炮。坦克的自動裝彈機備彈22+18發(22發裝載,18發備彈)。最高射速為5發/分鐘。可選的常規彈藥包括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高爆反坦克彈(HEAT)和高爆彈(HE),同時還可發射射程5000米的鐳射制導炮射導彈。這種導彈同樣配備高爆反坦克彈頭。

火炮控制設備都實現了電動化,包括供車長和炮長使用的第二代熱成像儀,內置鐳射測距儀。坦克還在頂部配有供車長使用的穩定型全境瞄準鏡。配合獵殲系統的設計,車長可以直接越權射擊。

MBT-3000坦克還配備有一挺12.7mm的防空機槍和一挺7.62mm的同軸機槍,還配備8具76毫米煙幕彈發射器和4具76毫米發煙彈發射器。

德國陸軍豹2坦克

第三名:豹2主戰坦克

豹2主戰坦克是聯邦德國20世紀70年代研製的主戰坦克。其戰鬥全重55.15噸,乘員4人,坦克最大速度72 千米/小時,最大行程550千米。主要武器有120毫米滑膛炮1門 ,配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彈,彈藥基數42發。火控系統包括大炮雙向穩定、數位式電腦、鐳射測距、熱成像夜瞄裝置等。車體和炮塔採用間隙式複合裝甲,配有集體式三防裝置和自動滅火裝置。

該坦克車體由間隙複合裝甲製成,分成3個艙:駕駛艙在車體前部,戰鬥艙在中部,動力艙在後部。駕駛員位於車體右前方,有1個向右旋轉開啟的單扇艙蓋和3具觀察潛望鏡,其中中間1具潛望鏡可以更換成被動夜視潛望鏡。駕駛艙左邊的空間儲存炮彈。炮塔在車體中部上方,車長和炮長位於右邊,裝填手拉於左邊。炮塔後部有1個可儲存一部分炮彈的大尾艙;炮塔頂上有兩個艙蓋,右邊一個是車長艙蓋,左邊一個為裝填手艙蓋;炮塔左邊有1個補給彈藥用的窗口。

豹式坦克的防護性極佳

該坦克安裝萊茵金屬公司研製的120mm滑膛炮,炮管長5.3m,用電渣重熔鋼製成,裝有熱護套和抽氣裝置,設計膛壓為710米Pa,實際使用膛壓為500米Pa(5500千克f/cm2)。炮管系用自緊工藝製造,內膛表面經鍍鉻硬化處理,從而提高了炮管的疲勞強度、磨損壽命和防腐蝕能力。炮管壽命為650發(標準動能彈)。

整個火炮系統帶防盾重4290千克,不帶防盾重3100千克(包括炮管、熱護套、抽氣裝置和炮閂),炮管重1315kg。最大後坐距離為370mm,一般後坐距離為340mm。

99A式主戰坦克

第二名:99A主戰坦克

99A坦克,是中國在前型99式主戰坦克基礎上,研製一種火力、防護、機動、資訊化程度更高的新型坦克。

99A坦克採用原99式坦克的車體結構,在火力打擊、導航定位、晝夜觀瞄、動力傳動等系統上,採用新技術、新材料進一步提升了戰車的綜合作戰效能。該坦克保留原“主、被動”近程防禦系統,並增加了新的對抗防護系統。

據俄羅斯媒體報導,隸屬於北京軍區第38集團軍的第112機械化步兵師已開始裝備中國最先進的99A型主戰坦克。

有關這種新式坦克的消息最早出現在2007年。當時有報導稱,99A2裝備有防護能力更強的多層裝甲和能夠抵禦串聯式反坦克武器攻擊的新型反應裝甲。

99A式主戰坦克集群衝鋒

99A由中國201所與北方工業公司聯合研製。與之前的99A1相比,99A炮塔前部的體積有所增大,原先的反應式裝甲經過了重新設計。

此外,專家們還推測該坦克將配備多通道全景瞄準裝置和主動鐳射對抗系統,另外其火力和機動性也將更為出色。

各界推測這種坦克將會在2009年10月份舉行的國慶閱兵式上亮相,但當時參閱的卻仍是型號較早的99式坦克。

因此有國外專家認為,中國的設計師們可能在研製新坦克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不過,就在此時,網路上卻出現了有關99A型坦克的照片。

事實上,新近出現的99A的坦克較其早期版本也存在著明顯差異。新式99A的炮塔經過了重新設計,發動機-傳動裝置也有所變化。此前有報導稱,99A將會裝備一門140毫米口徑的滑膛炮,但從照片來看,其使用的仍是根據前蘇聯技術仿製的125毫米主炮。同時,該炮的外觀和瞄準部件也無變化。這就意味著,中國的設計師們仍未研製出現代化的多通道全景瞄準系統,而車長在夜間只能與炮手共用熱成像瞄準裝置。

儘管進展沒有預計中的顯著,中國的坦克設計者們仍然在強化陸軍的攻擊力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

M1A2主戰坦克

第一名:M1A2主戰坦克

M1A2主戰坦克美國陸軍的主要的主戰坦克。車輛配備了先進的車際資訊系統和戰場管理系統。裝有全新的裝甲和電子設備。

M1A2坦克是M1A1的第二階段改進產品,首輛於1992年出廠,1993年開始裝備部隊。配備車長獨立熱像儀與車間資訊系統,還有其他高科技電子設備。舊型的M1和M1A1,依次改裝為M1A2和M1A2 SEP。M1A2的改進計畫SEP。

該坦克配備了先進的戰場管理系統(BMS),能自動地提供雙方部隊位置、後勤資訊、目標資料和命令等。M1A2配備了自主導航系統,通過GPS衛星定位系統能快速準確標定本身所在方位。該坦克首次安裝了車長獨立熱像儀,這是該坦克的主要特徵之一。

該獨立穩定式熱像儀是坦克具備了獵-殲作戰能力,大大提高坦克在能見度很低情況下與敵交戰能力。該坦克還改進了車長和炮長的顯控裝置,提升資料處理及應戰效率。此外,主炮和車長與炮長的瞄準儀上均安裝了穩定器,進一步提高了行進間射擊性能。M1A2坦克還採用了CO2鐳射測距儀。

該坦克生存能力強,炮塔周圍裝有防彈能力極強的貧鈾裝甲;彈藥存放在有泄壓門的隔艙內,一旦艙內彈藥被引爆,泄壓門便會自動打開,把爆炸氣浪排出車外,該種設計曾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在彈藥殉爆時救了乘員的命;車內還裝有高效能快速自動滅火系統,一旦發生爆炸,可在0.02秒內發現火情,0.05秒內將火熄滅。電子化程度高,採用了大量電子設備,能自動檢測故障情況;電子傳感系統提高了目標識別能力及與友鄰坦克的資訊傳遞能力;有全新的指揮、控制、通信系統,利用這一系統可提高坦克的作戰效能。

M1A2主戰坦克配備有120毫米滑膛炮

機動性好,可靠性高,一般行駛6400千米方需送到基地修理。行駛3400千米以後更換履帶;主炮為M-256型120毫米44倍徑滑膛炮,發射500發炮彈後即需更換炮管,發射尾翼穩定貧鈾合金脫殼穿甲彈,首發命中率達90%(2000米距離),威力大。M829A1穿甲彈被稱為“”銀彈”在海灣戰爭中曾穿透1.5米的牆後從頭到尾擊穿T-72的車體。

坦克上還裝有自主式地面導航系統,可在極端惡劣的環境和自然條件下快速、準確地確定坦克所在位置,不會在大沙漠裡和錯綜複雜的地域環境迷失方向。底盤也進行了若干改進,發動機加裝了數位電子控制裝置,提高了省油性和可靠性。

直駛及轉向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火控方面,96A型主戰坦克使用了中國自行研製的上反觀瞄裝置,技術性能提高。此外96A型坦克主裝甲使用的新型抗彈材料和附加裝甲也使得防護水準性能有了很大增強。

T-90主戰坦克

第八名:T-90主戰坦克

冷戰時期,蘇聯陸軍曾有主戰坦克5萬輛之多,其中T-90是在役的最新型主戰坦克。在它之前,蘇聯還有幾種主戰坦克也相當出名,而且它們之間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血緣關係,外形也差不多,但是內部千差萬別,性能和穩定性也有根本性的區別。

蘇聯從實戰和經濟角度出發,又以T-80和T-72為基礎,發展出了T-90主戰坦克,但採用T-80U的火控系統。

T-90坦克式俄羅斯陸軍現役主力坦克

其實在研製初期T-90主戰坦克也是T-72的一種改進型,代號T-72BU,但由於使用了T-80的部分先進技術,性能有很大提升,只是為了洗脫在海灣戰爭裡T-72坦克留下的糟糕名聲,不至於影響出口,重新命名為T-90。

它主要採用了T-72BM坦克的裝甲防護系統和T-80坦克先進的火控系統,戰鬥全重46.5噸,乘員3人,發動機功率840千瓦,最大公路行駛時速65公里每小時,最大行程600千米。

10式主戰坦克配備有液壓懸掛系統,通過穩定性好

第七名:10式主戰坦克

三菱TK-X 10式主戰坦克是由日本防衛省技術研究本部(TRDI)主持,三菱重工生產的日本陸上自衛隊新一代主戰坦克。

10式主戰坦克以“新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為基礎所開發,項目被命名為“TK-X”,2002年製造出第一台原型車,2008年2月13日正式公開,2012年1月開始正式服役於日本陸上自衛隊。10式坦克採用了多種革命性新技術,自誕生之日就起在世界坦克排行榜一直有很高的名次。

10式坦克的車體與炮塔採用滾軋均質鋼甲製造,車頭正面上部加裝新型複合裝甲,炮塔外側加掛模組化裝甲;10式的使用新型複合裝甲套件與90式主戰坦克的複合裝甲相當甚至略優,但重量則只有後者的七成 。

日本陸上自衛隊10式主戰坦克

從90式坦克的陶瓷/金屬複合裝甲開始,日本坦克工業的裝甲製造實力便實力大增,而10式使用的日本國產複合裝甲,其內、外部各由厚度不等的高抗彈性滾軋均質鋼甲製成,中間的夾層包含部分非金屬材料與一層超高硬度鋼甲 ,此外還有碳纖複合材料夾層,使其能同時抵擋高爆穿甲彈噴流與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攻擊,其防護效能優於英國喬巴姆複合裝甲。

10式炮塔採用較為複雜的多面體傾斜造型,正面截面積較小,避彈能力優於單純平面垂直狀的90式;然而,緊湊的設計也使10式炮塔內人員活動空間與裝備安裝空間的減少,對於乘員長時間作戰能力以及後續升級改良能力都有一定影響。10式必要時還可進一步追加重約4噸的裝甲模組,使其戰鬥重量達到48噸。 以往90式坦克的設計被認為炮塔與炮塔環之間空隙過大,形成防護上的弱點,而10式則刻意縮小此一間距,並增加正面裝甲的厚度。

由於先前的90式主戰坦克總共生產341輛,因此現階段防衛省打算在2011至2015年購置68輛陸上自衛隊平成23(2011年)至平成27年度(2015年)購買68輛10式坦克之後,如果不開始把現役90式替換,就會達到新防衛大綱中日本陸上自衛隊的坦克額定數量;而屆時日本是否會繼續購買10式來逐步替換既有的90式,仍不得而知。

挑戰者主戰坦克在伊拉克戰場上

第六名:挑戰者主戰坦克

挑戰者-Ⅱ主戰坦克是英國維克斯在挑戰者-Ⅰ主戰坦克的基礎上大規模現代化改良而成的新一代主戰坦克。

挑戰者-Ⅱ在挑戰者-Ⅰ主戰坦克的基礎上將後者的炮塔重新設計,引進隱身技術,取消了炮塔外部雜物箱等裝備;

英國陸軍挑戰者主戰坦克

換裝一門L-30A1 120mm 55倍徑線膛炮;

大幅度改良火控,加裝一具法國SAGEM VS-580-10車長全方位獨立觀瞄儀,加裝一具TOGS-2熱成像儀與釹-釔石榴石(Nd-YAG) 鐳射測距儀;

升級資料鏈系統等,是全世界第一種具備”獵殺-獵殺”能力的主戰坦克

挑戰者-Ⅱ在1993年開始生產,而第一輛坦克則於1994年3月下線。該型坦克在1998年進入英國陸軍服役,而皇家蘇格蘭龍騎兵衛隊是第一支接收的部隊。

勒克雷爾主戰坦克

第五名:勒克雷爾主戰坦克

勒克雷爾主戰坦克是法國GIAT集團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為法國陸軍研製的新一代主戰坦克。

命名為勒克雷爾以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首先率軍進入巴黎的法國陸軍名將菲力浦·勒克雷爾元帥。

勒克雷爾主戰坦克被譽為“全球第一種第四代主戰坦克”,它的報價也一樣讓M1A2、豹2A5/A6與英國挑戰者2等望塵莫及,放眼全球僅有日本的90式主戰坦克的造價與勒克雷爾媲美。

勒克雷爾坦克除了具備M1、豹2等當代最精銳坦克必備的任何傑出特質之外,更以大量應用最尖端科技著稱於世;而一向驕傲自負的法國人更宣稱勒克雷爾是全世界唯一的第四代坦克,換而言之根本不把美國M1與德國豹2等兩大名門放在眼裡。

法國號稱勒克雷爾是全世界唯一的四代坦克

由於設計之初便引用最新的科技與概念(尤其是緊湊的新型動力系統),勒克雷爾的體積相當緊致,長度比M1、豹2短了1m左右,車高僅2.47m。勒克雷爾節省的體積重量不僅被用在裝甲防護上,也替未來的提升預留空間,而這是M1、豹2等較舊型龐大車種怎麼改良都辦不到的。

體積減少不僅使得被彈面積縮小,也讓勒克雷爾在擁有與M1A2同樣厚實的裝甲之下維持54.5噸左右的戰鬥重量,使得機動力大幅提升,並能降低戰略運輸與橋樑承載的負荷,而且各國的裝甲救援車幾乎都拖得動,能減低換裝的成本。

中國VT4主戰坦克(MBT-3000)

第四名:VT4主戰坦克(MBT-3000)

2011年,一款被稱為MBT-3000的新型主戰坦克出現在世人面前。這款坦克一經問世,便吊足了眾人胃口。2011年10月,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數分鐘的《人民軍工80年宣稱片》中,這輛身披黃色沙漠迷彩,被稱為“新型外貿坦克試驗車”的坦克顯然是不再是老59坦克的變種。隨後在2012年6月法國巴黎舉辦的歐洲國際防務展上,MBT-3000坦克的模型被擺到了展臺上。MBT-3000,又被稱為VT-4也自此逐漸慢慢為世人所熟知。

2014年11月11日第十屆珠海國際航展開幕,國產新型外貿坦克——VT-4型主戰坦克正式露面。

VT-4主戰坦克性能先進,最大速度可達71公里/小時,速度在42公里/小時,行程500公里,能夠跨越4-5米深的水障和2.7米寬的壕溝。這種坦克安裝1門125毫米滑膛炮,能夠發射固定翼穿甲彈、破甲彈、高爆榴彈和炮射導彈,最大射程5公里。另外還配備一挺12.7毫米高射機槍、一挺7.62毫米同軸機槍、8具76毫米煙幕彈發射器和4具76毫米爆破彈發射器。

中國VT-4(MBT-3000)主戰坦克

VT-4坦克使用了國產125mm滑膛炮,師承俄羅斯2A46型的滑膛炮。坦克的自動裝彈機備彈22+18發(22發裝載,18發備彈)。最高射速為5發/分鐘。可選的常規彈藥包括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高爆反坦克彈(HEAT)和高爆彈(HE),同時還可發射射程5000米的鐳射制導炮射導彈。這種導彈同樣配備高爆反坦克彈頭。

火炮控制設備都實現了電動化,包括供車長和炮長使用的第二代熱成像儀,內置鐳射測距儀。坦克還在頂部配有供車長使用的穩定型全境瞄準鏡。配合獵殲系統的設計,車長可以直接越權射擊。

MBT-3000坦克還配備有一挺12.7mm的防空機槍和一挺7.62mm的同軸機槍,還配備8具76毫米煙幕彈發射器和4具76毫米發煙彈發射器。

德國陸軍豹2坦克

第三名:豹2主戰坦克

豹2主戰坦克是聯邦德國20世紀70年代研製的主戰坦克。其戰鬥全重55.15噸,乘員4人,坦克最大速度72 千米/小時,最大行程550千米。主要武器有120毫米滑膛炮1門 ,配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彈,彈藥基數42發。火控系統包括大炮雙向穩定、數位式電腦、鐳射測距、熱成像夜瞄裝置等。車體和炮塔採用間隙式複合裝甲,配有集體式三防裝置和自動滅火裝置。

該坦克車體由間隙複合裝甲製成,分成3個艙:駕駛艙在車體前部,戰鬥艙在中部,動力艙在後部。駕駛員位於車體右前方,有1個向右旋轉開啟的單扇艙蓋和3具觀察潛望鏡,其中中間1具潛望鏡可以更換成被動夜視潛望鏡。駕駛艙左邊的空間儲存炮彈。炮塔在車體中部上方,車長和炮長位於右邊,裝填手拉於左邊。炮塔後部有1個可儲存一部分炮彈的大尾艙;炮塔頂上有兩個艙蓋,右邊一個是車長艙蓋,左邊一個為裝填手艙蓋;炮塔左邊有1個補給彈藥用的窗口。

豹式坦克的防護性極佳

該坦克安裝萊茵金屬公司研製的120mm滑膛炮,炮管長5.3m,用電渣重熔鋼製成,裝有熱護套和抽氣裝置,設計膛壓為710米Pa,實際使用膛壓為500米Pa(5500千克f/cm2)。炮管系用自緊工藝製造,內膛表面經鍍鉻硬化處理,從而提高了炮管的疲勞強度、磨損壽命和防腐蝕能力。炮管壽命為650發(標準動能彈)。

整個火炮系統帶防盾重4290千克,不帶防盾重3100千克(包括炮管、熱護套、抽氣裝置和炮閂),炮管重1315kg。最大後坐距離為370mm,一般後坐距離為340mm。

99A式主戰坦克

第二名:99A主戰坦克

99A坦克,是中國在前型99式主戰坦克基礎上,研製一種火力、防護、機動、資訊化程度更高的新型坦克。

99A坦克採用原99式坦克的車體結構,在火力打擊、導航定位、晝夜觀瞄、動力傳動等系統上,採用新技術、新材料進一步提升了戰車的綜合作戰效能。該坦克保留原“主、被動”近程防禦系統,並增加了新的對抗防護系統。

據俄羅斯媒體報導,隸屬於北京軍區第38集團軍的第112機械化步兵師已開始裝備中國最先進的99A型主戰坦克。

有關這種新式坦克的消息最早出現在2007年。當時有報導稱,99A2裝備有防護能力更強的多層裝甲和能夠抵禦串聯式反坦克武器攻擊的新型反應裝甲。

99A式主戰坦克集群衝鋒

99A由中國201所與北方工業公司聯合研製。與之前的99A1相比,99A炮塔前部的體積有所增大,原先的反應式裝甲經過了重新設計。

此外,專家們還推測該坦克將配備多通道全景瞄準裝置和主動鐳射對抗系統,另外其火力和機動性也將更為出色。

各界推測這種坦克將會在2009年10月份舉行的國慶閱兵式上亮相,但當時參閱的卻仍是型號較早的99式坦克。

因此有國外專家認為,中國的設計師們可能在研製新坦克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不過,就在此時,網路上卻出現了有關99A型坦克的照片。

事實上,新近出現的99A的坦克較其早期版本也存在著明顯差異。新式99A的炮塔經過了重新設計,發動機-傳動裝置也有所變化。此前有報導稱,99A將會裝備一門140毫米口徑的滑膛炮,但從照片來看,其使用的仍是根據前蘇聯技術仿製的125毫米主炮。同時,該炮的外觀和瞄準部件也無變化。這就意味著,中國的設計師們仍未研製出現代化的多通道全景瞄準系統,而車長在夜間只能與炮手共用熱成像瞄準裝置。

儘管進展沒有預計中的顯著,中國的坦克設計者們仍然在強化陸軍的攻擊力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

M1A2主戰坦克

第一名:M1A2主戰坦克

M1A2主戰坦克美國陸軍的主要的主戰坦克。車輛配備了先進的車際資訊系統和戰場管理系統。裝有全新的裝甲和電子設備。

M1A2坦克是M1A1的第二階段改進產品,首輛於1992年出廠,1993年開始裝備部隊。配備車長獨立熱像儀與車間資訊系統,還有其他高科技電子設備。舊型的M1和M1A1,依次改裝為M1A2和M1A2 SEP。M1A2的改進計畫SEP。

該坦克配備了先進的戰場管理系統(BMS),能自動地提供雙方部隊位置、後勤資訊、目標資料和命令等。M1A2配備了自主導航系統,通過GPS衛星定位系統能快速準確標定本身所在方位。該坦克首次安裝了車長獨立熱像儀,這是該坦克的主要特徵之一。

該獨立穩定式熱像儀是坦克具備了獵-殲作戰能力,大大提高坦克在能見度很低情況下與敵交戰能力。該坦克還改進了車長和炮長的顯控裝置,提升資料處理及應戰效率。此外,主炮和車長與炮長的瞄準儀上均安裝了穩定器,進一步提高了行進間射擊性能。M1A2坦克還採用了CO2鐳射測距儀。

該坦克生存能力強,炮塔周圍裝有防彈能力極強的貧鈾裝甲;彈藥存放在有泄壓門的隔艙內,一旦艙內彈藥被引爆,泄壓門便會自動打開,把爆炸氣浪排出車外,該種設計曾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在彈藥殉爆時救了乘員的命;車內還裝有高效能快速自動滅火系統,一旦發生爆炸,可在0.02秒內發現火情,0.05秒內將火熄滅。電子化程度高,採用了大量電子設備,能自動檢測故障情況;電子傳感系統提高了目標識別能力及與友鄰坦克的資訊傳遞能力;有全新的指揮、控制、通信系統,利用這一系統可提高坦克的作戰效能。

M1A2主戰坦克配備有120毫米滑膛炮

機動性好,可靠性高,一般行駛6400千米方需送到基地修理。行駛3400千米以後更換履帶;主炮為M-256型120毫米44倍徑滑膛炮,發射500發炮彈後即需更換炮管,發射尾翼穩定貧鈾合金脫殼穿甲彈,首發命中率達90%(2000米距離),威力大。M829A1穿甲彈被稱為“”銀彈”在海灣戰爭中曾穿透1.5米的牆後從頭到尾擊穿T-72的車體。

坦克上還裝有自主式地面導航系統,可在極端惡劣的環境和自然條件下快速、準確地確定坦克所在位置,不會在大沙漠裡和錯綜複雜的地域環境迷失方向。底盤也進行了若干改進,發動機加裝了數位電子控制裝置,提高了省油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