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價格低了一半,為什麼產品還是賣不出去?問題可能出在這三個地方

跟小夢菌一起看

如今,很多農企已經意識到“品牌農業”的重要性,

看好農產品品牌化的未來發展,但是,仔細想想,能叫得響的農產品幾乎鳳毛麟角、屈指可數。是什麼阻礙了農產品品牌化的發展之路?

今特殊性之:規模

長期以來,許多優質農產品一直做不大,總停留在小作坊式的狀態中。高度分散、體量太小、銷售太少、無法上規模,影響力自然也就無從談起。因此規模與集中,是做農產品品牌的前提。

如果農產品沒有規模化的生產,就無法進行大規模統一加工和行銷。比如上一條深加工生產線,不到半年原料就用消耗了,這樣的話,產品要分攤設備成本、人員成本,定價自然便宜不了;沒有規模,無法生產品質標準統一的產品,試想一下,如果每一批次的產品都不太一樣,

今年與明年不一樣,讓消費者如何建立起對品牌的信任度呢?沒有規模,資訊平臺、交易平臺、流通管道要麼沒有必要建,要麼建立成本太高,得不償失。

所以,要想做出有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品牌,上規模是前提之一。種養上規模,加工上規模,行銷與流通上規模。

以茶產業為例。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號稱有七萬家,這裡國字型大小、老字型大小、資本新軍、個體戶等一個都不少。

從2011年茶行業前20強來看,最大茶企年營業額僅15億元,這20強多是大宗原料茶流通企業,真正的品牌茶銷量所占份額極少。

相反,不產茶的英國品牌立頓,不為中國茶自然產區所形成的品類所困,他們多地採購原茶,然後調配成味道統一的各種花茶、果茶。有資料顯示,中國每年茶產業產值為300億元人民幣,而立頓茶葉年產值約23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中國茶產值的三分之二。

許多頗具特色的農產品,

像茶產業一樣地散、雜、小,想做品牌而做不成,是一種普遍現象。

那麼,做品牌與上規模誰先誰後?生產規模、市場銷量的形成與品牌聲譽的形成可以是一塊起步、相輔相成,在資金不支援的情況下,建議先做規模後做品牌,否則品牌起來了,規模上不了,產能供不上,前期好不容易建立起來那一點點品牌優勢,很容易消耗殆盡。

特殊性之:低值、易損、難包裝

“低值、易損、難包裝”是農產品普遍的一個特性,

也是做品牌的一個難點,尤其是非深加工的蔬菜、水果、鮮肉、水產品等。

消費者在生活水準不高的時候,不會對這種對於低值、易損的非深加工產品品牌需求不強烈,同時,這類產品不好保鮮、難以包裝,運輸、展示和標識難以實現。因此,基於這些客觀因素的存在,這類農產品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品牌化方面幾乎是個空白。

然而現在消費升級,消費者開始對這類產品有更高的要求;同時技術的進步、物流的提速,已經能夠滿足消費者的要求,有些企業已經開始嘗試。牛奶通過巴氏滅菌、包裝升級實現了保鮮;雞蛋在包裝箱裡,每枚雞蛋都有自己獨立的安全位置,破損率降低……這些技術的實現並沒有增加太多的成本,容易做出品牌標識。因此,牛奶、雞蛋這些品類,現在已經進入深度品牌化階段。

對於低值、易損、難包裝的農產品要想做品牌,有兩個思路建議

一是用技術手段解決問題,使產品能夠包裝、保鮮和做出醒目的標識,這是做品牌的物質條件,是硬體前提。現在雞蛋上可以噴碼,毫髮無損地即可消毒;“嬌貴”的進口佳沛奇異果,從來不大堆散賣,要麼是禮盒裝,整齊地封裝在保鮮盒裡出售——給產品穿上了“衣裳”,產品有了形象,有了品牌識別的標誌。

另一個辦法就是對產品深加工,改變產品的形態,使包裝、保鮮和標識等工作不成為問題。需要說明的是,深加工只是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之一,不是唯一辦法,不要因為生鮮產品難做品牌,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全把它深加工,那就有些生搬硬套了。

特殊性之:高度均質難差異

做品牌的人都知道,要想建立品牌,一定要找到自己產品和其他同類產品的差異,這是品牌行銷永恆的法寶。可是很多農產品偏偏天生差異就很小,可以稱為“高度均質”,是做品牌的一大難點。

一種情況是指,同類產品之間在內在品質上差異不大,在營養成分、性狀口感等方面高度平均,更讓行銷者頭痛的是,它們的外在感觀也沒有什麼差異,分不出彼此。比方說,同一品種的紅富士,陝西出產的與煙臺出產的有什麼差異?恐怕絕大多數人是說不出來的。

另一種情況是,雖然一些產品在內在品質上有差異,可是在外觀上非常不明顯,甚至有些品質好的產品外觀恰恰“傻大黑粗”,如果不借助儀器,普通消費者很難憑藉直觀分辨出來。

小夢菌有話說

社會上很多給企業提供品牌策劃的公司在面臨農產品品牌化的過程中,由於忽略農產品的特殊性,走了不少彎路,有些至今沒有摸出門道。只有深刻看懂看透農產品的特性,再結合自己手中的農產品,從不同的角度,再來設計品牌化的路徑,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敲開農產品品牌的大門!

THE END

來源 | 農學谷商學院

編輯 | 小夢菌

消費者開始對這類產品有更高的要求;同時技術的進步、物流的提速,已經能夠滿足消費者的要求,有些企業已經開始嘗試。牛奶通過巴氏滅菌、包裝升級實現了保鮮;雞蛋在包裝箱裡,每枚雞蛋都有自己獨立的安全位置,破損率降低……這些技術的實現並沒有增加太多的成本,容易做出品牌標識。因此,牛奶、雞蛋這些品類,現在已經進入深度品牌化階段。

對於低值、易損、難包裝的農產品要想做品牌,有兩個思路建議

一是用技術手段解決問題,使產品能夠包裝、保鮮和做出醒目的標識,這是做品牌的物質條件,是硬體前提。現在雞蛋上可以噴碼,毫髮無損地即可消毒;“嬌貴”的進口佳沛奇異果,從來不大堆散賣,要麼是禮盒裝,整齊地封裝在保鮮盒裡出售——給產品穿上了“衣裳”,產品有了形象,有了品牌識別的標誌。

另一個辦法就是對產品深加工,改變產品的形態,使包裝、保鮮和標識等工作不成為問題。需要說明的是,深加工只是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之一,不是唯一辦法,不要因為生鮮產品難做品牌,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全把它深加工,那就有些生搬硬套了。

特殊性之:高度均質難差異

做品牌的人都知道,要想建立品牌,一定要找到自己產品和其他同類產品的差異,這是品牌行銷永恆的法寶。可是很多農產品偏偏天生差異就很小,可以稱為“高度均質”,是做品牌的一大難點。

一種情況是指,同類產品之間在內在品質上差異不大,在營養成分、性狀口感等方面高度平均,更讓行銷者頭痛的是,它們的外在感觀也沒有什麼差異,分不出彼此。比方說,同一品種的紅富士,陝西出產的與煙臺出產的有什麼差異?恐怕絕大多數人是說不出來的。

另一種情況是,雖然一些產品在內在品質上有差異,可是在外觀上非常不明顯,甚至有些品質好的產品外觀恰恰“傻大黑粗”,如果不借助儀器,普通消費者很難憑藉直觀分辨出來。

小夢菌有話說

社會上很多給企業提供品牌策劃的公司在面臨農產品品牌化的過程中,由於忽略農產品的特殊性,走了不少彎路,有些至今沒有摸出門道。只有深刻看懂看透農產品的特性,再結合自己手中的農產品,從不同的角度,再來設計品牌化的路徑,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敲開農產品品牌的大門!

THE END

來源 | 農學谷商學院

編輯 | 小夢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