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盤點中國八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看看書上才能見到的“國寶”

相信很多朋友跟小悉一樣,每到一個地方,一定會去當地的博物館看看,一來博物館彙聚古今之精華讓人增長見識,二來博物館通常免費能節約費用,當然,最重要的是可以親眼看到許多書上才能看到的寶物。

要知道,每個博物館都有不少寶物,整個中國看一圈下來,真能看見不少精妙絕倫的歷史遺產呢。下面小悉就為大家整理出中國十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是中國的國寶,供大家欣賞品鑒。

NO1: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

簡稱國博,位於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東側,東長安街南側,與人民大會堂東西相對稱,是歷史與藝術並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據資料記載,國博藏品數量為100余萬件,展廳數量48個。是世界上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是中華文物收藏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整體規模在世界博物館中位居前列,是全世界最受遊客歡迎的博物館之一。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寶物”實在太多了,例如獸頭形陶範、人面魚紋陶盆、後母戊鼎、四羊方尊、大盂鼎、王子午鼎、玉龍紋玦、鸛魚石斧圖彩陶缸、龍虎銅尊、乳釘紋銅方鼎、三星塔拉玉龍、魚鳥紋彩陶壺等,個個都幾乎可稱得上是“鎮館之寶”,其中最常出現在我們書本上的國寶應該就是“四羊方尊”和“後母戊鼎”,下面詳細介紹一下二者。

後母戊鼎

原稱“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 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被稱為“青銅之王”,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現為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

口長112釐米、口寬79.2釐米,壁厚6釐米,連耳高133釐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準。

經研究考證,鼎腹內壁銘文“後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後妃婦妌的廟號。後母戊鼎是用陶範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後期鑄造後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 釐米,高58.3釐米,重量34.5公斤,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時,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間。

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將其分別配置在外範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範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準 ,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

小悉雖然去過國博,但當時略微匆忙,有些“寶物”尚未來得及仔細觀賞,定是要重新再去參觀的。

NO2: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位於北京故宮紫禁城內。是在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代宮中舊藏。書畫、銅器、玉器、書法等“寶物”眾多。其中最讓小悉喜歡的恐怕要數它的書畫了。

故宮博物院共藏有繪畫、壁畫、版畫、書法、尺牘、碑帖約14萬件,占世界公立博物館所藏中國古代書畫總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故宮書畫館設在武英殿區,每年春到秋季舉辦兩到三期常設書畫展。以前我們美術書上常常出現的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隋朝展子虔《遊春圖》、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全都有。而若要說“鎮館之寶”,那當然是非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圖》莫屬。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 局部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5.2釐米,長528.7釐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樑、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清明上河圖》雖然場面熱鬧,但表現的並非繁榮市景,而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官兵懶散稅務重

《清明上河圖》不僅僅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等詳實形象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歷史文獻價值,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被奉為經典之作。

NO3:陝西歷史博物館

在馬蜂窩剛剛評選的2017年最受歡迎的大陸博物館中,陝西歷史博物館赫然排在了第一位,如果沒記錯的話,小悉曾經在裡面看了將近一整天,只能用歎為觀止來形容。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長安自古帝王都,歷史上先後有周、秦、漢、隋、唐等十三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陝西歷史博物館建成後,集中珍藏陝西地區出土的珍貴文物37萬餘件。目前已有網友評選出十八件“鎮館之寶”,例如歷代陶俑、鑲金獸首瑪瑙杯、旟鼎、五祀衛鼎、多友鼎、皇后之璽玉印、鎏金鋈銀銅竹節熏爐、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宮女圖、鴛鴦蓮瓣紋金碗(兩件)、唐三彩載樂駝,其中尤以“鑲金獸首瑪瑙杯”可擔當起“鎮館之寶”之責。

鑲金獸首瑪瑙杯

鑲金獸首瑪瑙杯,國之重寶,海內孤品。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為唐代酒器,長15.5釐米,口徑5.9釐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鑲金獸首瑪瑙杯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紋理雕琢而成。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劃細微精確。從選材、設計到工藝,都可稱為唐代玉雕藝術的精品,是至今所見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

NO4: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省博物館,是全國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之一、國家一級博物館、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也是湖北省規模最大、藏品最為豐富、科研實力最強的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小悉五一假期剛剛參觀完湖北省博物館,大約花了5個時間左右,收穫頗豐,寶物數量也許無法與前面三者相比,但在那裡可以欣賞到“曾侯乙編鐘”的現場古樂,實在稀罕。言歸正傳,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有四個,即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其中又以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聞名。

越王勾踐劍

本圖為小悉實地拍攝

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國家一級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銹。

越王勾踐劍,屬青銅劍,製作精美。劍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劍寬 4.6釐米,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佈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

越王勾踐寶劍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國貴族墓,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嫁妝說,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因此,這柄寶劍很可能作為嫁女時的禮品到了楚國,後來,楚王又把它賜給了某一個貴族,於是成了這位楚國貴族的隨葬品。另一種意見是戰利品,即西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間,楚國出兵越國時楚軍繳獲了此劍,帶回了楚國,最終成了隨葬品

曾侯乙編鐘

本圖為小悉實地拍攝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曾侯乙墓編鐘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因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曾侯乙墓編鐘的鑄成,表明中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它是中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文明古國”的歷史輝煌

NO5: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省博物館收藏有歷史文物、近現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標本約35萬餘件。文物涵括從白堊紀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到舊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文化;從商周以來的青銅器、陶瓷玉器到漢唐的絲綢之路文明;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絲織品、繪畫。其中尤其以館藏彩陶、漢代簡牘、文書、漢唐絲綢之路珍品、佛教藝術萃寶最為突出。館內收藏有各類新石器時代彩陶和石窟藝術珍寶,展示出甘肅歷時7000-3000多年彩陶發展體系。珍貴的絲麻織品,經卷文書,木、漆、銅器,大量的漢簡、長城文物,還有包括馳名中外的銅奔馬在內的銅車馬群及木車馬,金銀舍利棺,西夏文本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

說實話,小悉雖然去過甘肅省博物館,但並未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只有兩件,一是他們的文物旁可以掃描聽語音介紹,很是方便,二是受複製品的影響,我一路錯認“馬踏飛燕” 銅奔馬是館內別的高大駿馬,沒想到它那麼小,但湊近仔細看,確實是精妙絕倫。無疑,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便是我們以前課本上的“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

本圖為小悉實地拍攝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馬襲烏鴉、鷹(鷂)掠馬、馬踏飛隼、淩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

馬踏飛燕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馬踏飛燕”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5年銅奔馬以“馬超龍雀”這個名稱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並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從力學上分析,馬踏飛燕為飛燕找到了重心落點,造成穩定性。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托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豐富的想像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馬踏飛燕也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奇葩。

NO6:遼寧省博物館

遼寧省博物館是以前小悉在瀋陽工作期間常去的地方,據說是其前身為1949年7月7日開館的東北博物館,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館,素以藏品豐富,特色鮮明而享譽海內外。館藏文物總量達11.2萬件(套),其中尤以《曹娥誄辭》《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張旭的《草書古詩四帖》《簪花仕女圖》《虢國夫人游春圖》、北宋徽宗的《草書千字文》《瑞鶴圖》等晉唐宋元書畫精品、宋元明清緙絲刺繡、紅山文化玉器、商周時期窖藏青銅器、遼代陶瓷、歷代碑誌、明清版畫、古地圖、清李佐賢《古泉匯》著錄的歷代貨幣等最具特色和影響。事實上,遼寧省博物館這些年靠紅山文化在同行一枝獨秀起來。

而說到鎮館之寶,遼寧省博物館也被《華商晨報》等媒體總結出“十大鎮館之寶”,比如商代獸面饕餮紋大年夜鼎、西周鴨形尊、粉彩百花尊、《簪花仕女圖》、《虢國夫人游春圖》等。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國有三個版本的《清明上河圖》,一個是前面提到的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宋代《清明上河圖》、一個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代《清明上河圖》,還有一個是遼寧省博物館所藏明代《清明上河圖》,是明代繪畫大師仇英的高仿品。下面為大家介紹亮相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遼博鎮館之寶《簪花仕女圖》

簪花仕女圖

《簪花仕女圖》傳為唐代周昉繪製的一幅畫,粗絹本,設色,縱46釐米,橫180釐米。卷無作者款印,亦無歷代題跋及觀款。

畫中描寫了六位衣著豔麗的貴族婦女及其侍女于春夏之交賞花遊園。不設背景,以工筆重彩繪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鶴及辛夷花點綴其間。全圖六個人物的主次、遠近安排巧妙,景物襯托少而精。兩隻小狗、一隻白鶴、一株辛黃花使原本顯得孤立的人物產生了左右呼應、前後聯繫的關係。半罩半露的透明織衫,使人物形象顯得豐腴而華貴。而用筆和線條卻細勁有神,流動多姿。濃麗的設色,頭髮的鉤染、而部的暈色、衣著的裝飾,都極盡工巧之能事,較好地表現了貴族婦女的細膩柔嫩的肌膚和絲織物的紋飾。

《簪花仕女圖》是全世界範圍內唯一認定的唐代仕女畫傳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藝術價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畫標本型作品,是能代表唐代現實主義風格的繪畫作品。

NO7:河南省博物館

河南省博物館是中國省級歷史性博物館。該館前身是馮玉祥於1927年宣導籌建的河南博物館,館址在開封市。1928年5月,改名民族博物院, 1930年12月,恢復河南博物館的名稱。大部分藏品是在該省發掘出土的文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較高的價值,如新鄭裴李崗出土的橢圓形四足石磨盤和圓柱狀石磨棒,是距今約8000年前的穀物加工工具,為裴李崗文化的典型器物;鄭州商代遺址出土的獸面乳釘紋銅方鼎,通高1米,是商代前期大型禮器;淅川縣出土的“王子午”銅鼎有銘文84字,是研究楚文化的標準器物。而鎮館之寶當屬聞名於世的“蓮鶴方壺”。

蓮鶴方壺

春秋蓮鶴方壺,春秋中期青銅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蓮鶴方壺為一對兩件,只是在高度上有細微的差別,故宮藏高125.7釐米,稱“立鶴方壺”, 河南博物院藏高126.5釐米,稱“蓮鶴方壺”。兩件方壺的重量相同,均為64.28公斤,口為方形,長30.5釐米,寬54釐米。壺身為扁方體,壺的腹部裝飾著蟠龍紋,龍角豎立。壺體四面還各裝飾有一隻神獸,獸角彎曲,肩生雙翼,長尾上卷。圈足下有兩條卷尾獸,身作鱗紋,頭轉向外側,有枝形角。承托壺身的卷尾獸和壺體上裝飾的龍、獸向上攀援的動勢,互相呼應。壺蓋被鑄造成蓮花瓣的形狀,一圈肥碩的雙層花瓣向四周張開,花瓣上佈滿鏤空的小孔。蓮瓣的中央有一個可以活動的小蓋,上面有一隻仙鶴站在花瓣中央,仙鶴似乎在昂首振翅,正在翹首望著遠方,造型靈動。這件國寶,常常出現在書上,大家應該很熟悉吧。

NO8:河北博物院

河北博物院是中國省級綜合性博物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一級博物館,河北博物館共9個常設陳列:《石器時代的河北》、《河北商代文明》、《慷慨悲歌——燕趙故事》、《戰國雄風——古中山國》、《大漢絕唱——滿城漢墓》、《百年掠影——近代河北》、《北朝壁畫》、《曲陽石雕》、《名窯名瓷》。館內寶物眾多,如西漢“長信”宮燈、西漢 劉勝金縷玉衣、戰國透雕龍鳳紋銅鋪首、戰國 中山王 鐵足大銅鼎、戰國 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座、戰國 錯金銀虎噬鹿屏風座、,其中“劉勝金縷玉衣”是鎮館之寶中較獨具特色的一件。

劉勝金縷玉衣

河北滿城一號墓出土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喪葬殮服。

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該衣通長188釐米。玉片有綠色、灰白色、淡黃褐色等。共二千四百九十八塊,金絲重1.1千克。在“玉衣”內還發現玉璧十八塊,以及飯含,佩戴之物,其製作所費的人力和物力十分驚人。

這完整的金縷玉衣葬服,是聞名中外的首次重大發現,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堪稱國寶。

聲明:本文版權歸本人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部分圖片和介紹來源於百科資料,若涉及侵權,可聯繫我刪除。

同時,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間。

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將其分別配置在外範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範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準 ,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

小悉雖然去過國博,但當時略微匆忙,有些“寶物”尚未來得及仔細觀賞,定是要重新再去參觀的。

NO2: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位於北京故宮紫禁城內。是在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代宮中舊藏。書畫、銅器、玉器、書法等“寶物”眾多。其中最讓小悉喜歡的恐怕要數它的書畫了。

故宮博物院共藏有繪畫、壁畫、版畫、書法、尺牘、碑帖約14萬件,占世界公立博物館所藏中國古代書畫總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故宮書畫館設在武英殿區,每年春到秋季舉辦兩到三期常設書畫展。以前我們美術書上常常出現的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隋朝展子虔《遊春圖》、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全都有。而若要說“鎮館之寶”,那當然是非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圖》莫屬。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 局部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5.2釐米,長528.7釐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樑、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清明上河圖》雖然場面熱鬧,但表現的並非繁榮市景,而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官兵懶散稅務重

《清明上河圖》不僅僅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等詳實形象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歷史文獻價值,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被奉為經典之作。

NO3:陝西歷史博物館

在馬蜂窩剛剛評選的2017年最受歡迎的大陸博物館中,陝西歷史博物館赫然排在了第一位,如果沒記錯的話,小悉曾經在裡面看了將近一整天,只能用歎為觀止來形容。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長安自古帝王都,歷史上先後有周、秦、漢、隋、唐等十三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陝西歷史博物館建成後,集中珍藏陝西地區出土的珍貴文物37萬餘件。目前已有網友評選出十八件“鎮館之寶”,例如歷代陶俑、鑲金獸首瑪瑙杯、旟鼎、五祀衛鼎、多友鼎、皇后之璽玉印、鎏金鋈銀銅竹節熏爐、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宮女圖、鴛鴦蓮瓣紋金碗(兩件)、唐三彩載樂駝,其中尤以“鑲金獸首瑪瑙杯”可擔當起“鎮館之寶”之責。

鑲金獸首瑪瑙杯

鑲金獸首瑪瑙杯,國之重寶,海內孤品。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為唐代酒器,長15.5釐米,口徑5.9釐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鑲金獸首瑪瑙杯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紋理雕琢而成。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劃細微精確。從選材、設計到工藝,都可稱為唐代玉雕藝術的精品,是至今所見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

NO4: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省博物館,是全國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之一、國家一級博物館、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也是湖北省規模最大、藏品最為豐富、科研實力最強的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小悉五一假期剛剛參觀完湖北省博物館,大約花了5個時間左右,收穫頗豐,寶物數量也許無法與前面三者相比,但在那裡可以欣賞到“曾侯乙編鐘”的現場古樂,實在稀罕。言歸正傳,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有四個,即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其中又以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聞名。

越王勾踐劍

本圖為小悉實地拍攝

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國家一級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銹。

越王勾踐劍,屬青銅劍,製作精美。劍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劍寬 4.6釐米,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佈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

越王勾踐寶劍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國貴族墓,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嫁妝說,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因此,這柄寶劍很可能作為嫁女時的禮品到了楚國,後來,楚王又把它賜給了某一個貴族,於是成了這位楚國貴族的隨葬品。另一種意見是戰利品,即西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間,楚國出兵越國時楚軍繳獲了此劍,帶回了楚國,最終成了隨葬品

曾侯乙編鐘

本圖為小悉實地拍攝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曾侯乙墓編鐘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因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曾侯乙墓編鐘的鑄成,表明中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它是中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文明古國”的歷史輝煌

NO5: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省博物館收藏有歷史文物、近現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標本約35萬餘件。文物涵括從白堊紀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到舊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文化;從商周以來的青銅器、陶瓷玉器到漢唐的絲綢之路文明;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絲織品、繪畫。其中尤其以館藏彩陶、漢代簡牘、文書、漢唐絲綢之路珍品、佛教藝術萃寶最為突出。館內收藏有各類新石器時代彩陶和石窟藝術珍寶,展示出甘肅歷時7000-3000多年彩陶發展體系。珍貴的絲麻織品,經卷文書,木、漆、銅器,大量的漢簡、長城文物,還有包括馳名中外的銅奔馬在內的銅車馬群及木車馬,金銀舍利棺,西夏文本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

說實話,小悉雖然去過甘肅省博物館,但並未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只有兩件,一是他們的文物旁可以掃描聽語音介紹,很是方便,二是受複製品的影響,我一路錯認“馬踏飛燕” 銅奔馬是館內別的高大駿馬,沒想到它那麼小,但湊近仔細看,確實是精妙絕倫。無疑,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便是我們以前課本上的“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

本圖為小悉實地拍攝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馬襲烏鴉、鷹(鷂)掠馬、馬踏飛隼、淩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

馬踏飛燕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馬踏飛燕”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5年銅奔馬以“馬超龍雀”這個名稱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並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從力學上分析,馬踏飛燕為飛燕找到了重心落點,造成穩定性。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托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豐富的想像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馬踏飛燕也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奇葩。

NO6:遼寧省博物館

遼寧省博物館是以前小悉在瀋陽工作期間常去的地方,據說是其前身為1949年7月7日開館的東北博物館,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館,素以藏品豐富,特色鮮明而享譽海內外。館藏文物總量達11.2萬件(套),其中尤以《曹娥誄辭》《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張旭的《草書古詩四帖》《簪花仕女圖》《虢國夫人游春圖》、北宋徽宗的《草書千字文》《瑞鶴圖》等晉唐宋元書畫精品、宋元明清緙絲刺繡、紅山文化玉器、商周時期窖藏青銅器、遼代陶瓷、歷代碑誌、明清版畫、古地圖、清李佐賢《古泉匯》著錄的歷代貨幣等最具特色和影響。事實上,遼寧省博物館這些年靠紅山文化在同行一枝獨秀起來。

而說到鎮館之寶,遼寧省博物館也被《華商晨報》等媒體總結出“十大鎮館之寶”,比如商代獸面饕餮紋大年夜鼎、西周鴨形尊、粉彩百花尊、《簪花仕女圖》、《虢國夫人游春圖》等。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國有三個版本的《清明上河圖》,一個是前面提到的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宋代《清明上河圖》、一個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代《清明上河圖》,還有一個是遼寧省博物館所藏明代《清明上河圖》,是明代繪畫大師仇英的高仿品。下面為大家介紹亮相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遼博鎮館之寶《簪花仕女圖》

簪花仕女圖

《簪花仕女圖》傳為唐代周昉繪製的一幅畫,粗絹本,設色,縱46釐米,橫180釐米。卷無作者款印,亦無歷代題跋及觀款。

畫中描寫了六位衣著豔麗的貴族婦女及其侍女于春夏之交賞花遊園。不設背景,以工筆重彩繪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鶴及辛夷花點綴其間。全圖六個人物的主次、遠近安排巧妙,景物襯托少而精。兩隻小狗、一隻白鶴、一株辛黃花使原本顯得孤立的人物產生了左右呼應、前後聯繫的關係。半罩半露的透明織衫,使人物形象顯得豐腴而華貴。而用筆和線條卻細勁有神,流動多姿。濃麗的設色,頭髮的鉤染、而部的暈色、衣著的裝飾,都極盡工巧之能事,較好地表現了貴族婦女的細膩柔嫩的肌膚和絲織物的紋飾。

《簪花仕女圖》是全世界範圍內唯一認定的唐代仕女畫傳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藝術價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畫標本型作品,是能代表唐代現實主義風格的繪畫作品。

NO7:河南省博物館

河南省博物館是中國省級歷史性博物館。該館前身是馮玉祥於1927年宣導籌建的河南博物館,館址在開封市。1928年5月,改名民族博物院, 1930年12月,恢復河南博物館的名稱。大部分藏品是在該省發掘出土的文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較高的價值,如新鄭裴李崗出土的橢圓形四足石磨盤和圓柱狀石磨棒,是距今約8000年前的穀物加工工具,為裴李崗文化的典型器物;鄭州商代遺址出土的獸面乳釘紋銅方鼎,通高1米,是商代前期大型禮器;淅川縣出土的“王子午”銅鼎有銘文84字,是研究楚文化的標準器物。而鎮館之寶當屬聞名於世的“蓮鶴方壺”。

蓮鶴方壺

春秋蓮鶴方壺,春秋中期青銅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蓮鶴方壺為一對兩件,只是在高度上有細微的差別,故宮藏高125.7釐米,稱“立鶴方壺”, 河南博物院藏高126.5釐米,稱“蓮鶴方壺”。兩件方壺的重量相同,均為64.28公斤,口為方形,長30.5釐米,寬54釐米。壺身為扁方體,壺的腹部裝飾著蟠龍紋,龍角豎立。壺體四面還各裝飾有一隻神獸,獸角彎曲,肩生雙翼,長尾上卷。圈足下有兩條卷尾獸,身作鱗紋,頭轉向外側,有枝形角。承托壺身的卷尾獸和壺體上裝飾的龍、獸向上攀援的動勢,互相呼應。壺蓋被鑄造成蓮花瓣的形狀,一圈肥碩的雙層花瓣向四周張開,花瓣上佈滿鏤空的小孔。蓮瓣的中央有一個可以活動的小蓋,上面有一隻仙鶴站在花瓣中央,仙鶴似乎在昂首振翅,正在翹首望著遠方,造型靈動。這件國寶,常常出現在書上,大家應該很熟悉吧。

NO8:河北博物院

河北博物院是中國省級綜合性博物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一級博物館,河北博物館共9個常設陳列:《石器時代的河北》、《河北商代文明》、《慷慨悲歌——燕趙故事》、《戰國雄風——古中山國》、《大漢絕唱——滿城漢墓》、《百年掠影——近代河北》、《北朝壁畫》、《曲陽石雕》、《名窯名瓷》。館內寶物眾多,如西漢“長信”宮燈、西漢 劉勝金縷玉衣、戰國透雕龍鳳紋銅鋪首、戰國 中山王 鐵足大銅鼎、戰國 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座、戰國 錯金銀虎噬鹿屏風座、,其中“劉勝金縷玉衣”是鎮館之寶中較獨具特色的一件。

劉勝金縷玉衣

河北滿城一號墓出土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喪葬殮服。

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該衣通長188釐米。玉片有綠色、灰白色、淡黃褐色等。共二千四百九十八塊,金絲重1.1千克。在“玉衣”內還發現玉璧十八塊,以及飯含,佩戴之物,其製作所費的人力和物力十分驚人。

這完整的金縷玉衣葬服,是聞名中外的首次重大發現,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堪稱國寶。

聲明:本文版權歸本人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部分圖片和介紹來源於百科資料,若涉及侵權,可聯繫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