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境外媒體:兩會向全世界展示中國信心

2017年的中國兩會在境外媒體的高度關注中相繼閉幕。

據《日本經濟新聞》3月16日報導,15日閉幕的全國人大會議鞏固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核心”地位。五年一度的共產黨代表大會將於今年秋天舉行。

報導稱,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閉幕後的記者會上表示,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經濟始終是中高速增長,強調了習近平領導層成立四年來的成果。

報導稱,中共在去年10月的重要會議上首次將習近平確定為黨的“核心”。全國人大會議15日通過了六次強調習近平“核心”地位的政府工作報告,從政府層面確認習近平的核心地位。

另據澳門《新華澳報》3月16日報導,繼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閉幕之後,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也於15日閉幕。至此,今年兩會圓滿結束。

報導稱,十多天來,出席兩會的代表委員秉持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盡心履職,將今年的兩會開成了彙集眾智、凝聚人心、風清氣正、務實高效的大會,以實際行動擁護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迎接中共十九大的勝利召開。

穩步邁入“新常態”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3月16日發表文章稱,今年中國兩會的亮點有哪些呢?首先是經濟。今年的目標是“6.5%左右”。宏觀經濟形勢已經開始穩定,經濟基本上進入了L型復蘇的水準階段——以一種平緩但仍令全世界羡慕的速度增長。

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衡量的通脹率仍然溫和地保持在2%左右。零售額繼續以GDP實際增長率1.5倍的速度增長。淨出口額只占GDP的3%。由於不再像過去那樣依賴於出口,

中國可以容易地從貿易戰中倖存下來。

所有這一切意味著中國經濟向“新常態”的過渡進展順利,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觸手可及。

人民幣匯率也已經趨於穩定。由於中國每年仍有大約6000億美元的巨額貿易順差,同樣也沒有讓人民幣大幅貶值的迫切理由。

考慮到中國存在各種各樣的產能過剩,供給總量不是一個制約因素。只要有需求,就會有供應。中國政府手頭有許多可用的工具,

在必要時可以迅速著手增加總需求。儘管房價泡沫和不良貸款可能引起問題,但它們看起來都是可控的。硬著陸不大可能發生。

其次,我們還從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報告中瞭解到司法改革方面令人鼓舞的進展。兩份報告重申了政府對於司法腐敗的零容忍。

還有一項明顯的進展是立法機構通過了民法總則。這是系統性編纂中國民法典的開端。

民法是走向全面實施法治的又一個步伐。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在3月16日發表的另外一篇文章中稱,中國政壇最令人期待的事件之一是每年兩會結束後總理的記者會。這些問題反映了在政治經濟變化和不確定的時代,中國在全球日益增強的影響力。例如,在15日的記者會上,外國媒體問的許多問題都跟內地經濟有關。

回答或許也不會出人意料。但是,加上兩會和政府工作報告,它們勾畫出領導人對國內外事務的思路。在歐洲和美國保護主義情緒高漲的背景下,對中國經濟的提問暴露出人們對全球經濟增長的擔憂。李克強堅決為控制經濟減速以避免硬著陸辯護,並排除了對系統性風險的擔憂。但他也強調了重要改革面臨的結構性障礙。他重申了今年對企業減稅降費達到萬億元人民幣的承諾。

中國貢獻得人心

據《日本經濟新聞》3月16日報導,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5日在全國人大會議結束後召開了記者會。考慮到正在協調中的美中元首會談,李克強強調了在外交層面重視對美關係的方針。在朝鮮問題上也展現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姿態。在經濟方面則表達了維持穩定增長的自信。

德國之聲電臺網站3月15日發表文章稱,李克強總理的記者會顯示出清醒冷靜,面對要解決的問題也充滿信心,而且絕對沒有滿足於已取得的成績。

文章稱,記者會上聽不到刺耳的聲音,沒有轉移注意力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言論——沒有針對韓國、日本,也沒有針對美國。但總理也沒有對存在的分歧避而不談。

中國計畫繼續走自己的道路——可能比預期的慢一些,卻是堅持不懈和值得信賴的。

中國政府的方向是正確的。觀察家們不應忘記,中國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了30%以上。而歐盟和美國分別只有6.2%和9.5%。對於改革而言這是個舒服的位置,增長的空間是足夠的。而歐洲和美國卻不是這樣。

漸漸,這樣的認識在西方也深入人心:儘管它有著自己的問題,但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目前是全球化的推動力量。這當然也有其政治含義:對於中國對美國新政府有什麼期待的問題,李克強回答“貿易戰帶不來貿易公平”,直接切中了要害。雙方必須合作對話,因為兩國關係對於地區與國際穩定具有重大意義。

這也為美國國務卿蒂勒森18日訪問北京奠定了基調,此次訪問的主要議題是朝鮮。對於這個問題,李克強呼籲各方回到談判桌上。他說:“誰也不願意自己的家門口整天鬧個不停。”

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新華社記者龐興雷攝

加上兩會和政府工作報告,它們勾畫出領導人對國內外事務的思路。在歐洲和美國保護主義情緒高漲的背景下,對中國經濟的提問暴露出人們對全球經濟增長的擔憂。李克強堅決為控制經濟減速以避免硬著陸辯護,並排除了對系統性風險的擔憂。但他也強調了重要改革面臨的結構性障礙。他重申了今年對企業減稅降費達到萬億元人民幣的承諾。

中國貢獻得人心

據《日本經濟新聞》3月16日報導,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5日在全國人大會議結束後召開了記者會。考慮到正在協調中的美中元首會談,李克強強調了在外交層面重視對美關係的方針。在朝鮮問題上也展現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姿態。在經濟方面則表達了維持穩定增長的自信。

德國之聲電臺網站3月15日發表文章稱,李克強總理的記者會顯示出清醒冷靜,面對要解決的問題也充滿信心,而且絕對沒有滿足於已取得的成績。

文章稱,記者會上聽不到刺耳的聲音,沒有轉移注意力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言論——沒有針對韓國、日本,也沒有針對美國。但總理也沒有對存在的分歧避而不談。

中國計畫繼續走自己的道路——可能比預期的慢一些,卻是堅持不懈和值得信賴的。

中國政府的方向是正確的。觀察家們不應忘記,中國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了30%以上。而歐盟和美國分別只有6.2%和9.5%。對於改革而言這是個舒服的位置,增長的空間是足夠的。而歐洲和美國卻不是這樣。

漸漸,這樣的認識在西方也深入人心:儘管它有著自己的問題,但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目前是全球化的推動力量。這當然也有其政治含義:對於中國對美國新政府有什麼期待的問題,李克強回答“貿易戰帶不來貿易公平”,直接切中了要害。雙方必須合作對話,因為兩國關係對於地區與國際穩定具有重大意義。

這也為美國國務卿蒂勒森18日訪問北京奠定了基調,此次訪問的主要議題是朝鮮。對於這個問題,李克強呼籲各方回到談判桌上。他說:“誰也不願意自己的家門口整天鬧個不停。”

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新華社記者龐興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