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安史之亂中的太原防禦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奇招頻出終解圍

----三晉戰事之太原防禦戰

西元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和史思明,以“憂國之危”為藉口在范陽悍然起兵,擁兵十五萬沿太行山東麓南下,一路煙塵千里,

所向披靡,席捲河北,史稱“安史之亂”。

安祿山僅僅用了一個月時間便攻陷洛陽,隨即稱帝。作為安祿山的前鋒,史思明被封為范陽節度使,經略河北。

西元756年七月,負責平叛的天下兵馬大元帥李亨在靈武即位,史稱唐肅宗。下詔任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李光弼為戶部尚書,發兵南征。李光弼奉命率五千精兵奔赴太原,繼續征討叛軍。

史思明一直謀劃著佔據太原,由此可長驅直取朔方、河西、隴右等地。西元757年正月,史思明領兵十余萬進攻太原,太原城內只有李光弼所統領精兵五千,加上地方武裝也不足萬人。面對於叛軍強大的攻勢,諸將都惶恐不安,主張加固城池堅守。李光弼卻認為,太原城方圓四十裡,叛軍將至才動工修築,

是未見敵而先使己陷於困境。

李光弼親自率領軍民在城外挖掘壕溝,設置障礙,並發動百姓一起製作土磚坯。在城內動員百姓拆除部分房屋,用拆下的木料製作成礌石車,架在城內。

史思明率軍浩浩蕩蕩趕至,下令進攻。李光弼率領著五千精兵憑壕溝為據,與叛軍進行殊死對抗。叛軍攻勢極其猛烈,李光弼在陣前來回巡視鼓舞士氣,看到土坯修築的營壘哪裡有破損,

就用提前製作好的土磚坯補上。但兵力懸殊太大,城外防線被叛軍攻破。等士兵退守城內後,架在城內的礌石車立刻發動,鬥大的石頭被拋出城外,一發就能砸死了叛軍二十人。一擁而上攻城的叛軍被不斷天降的巨石擊懵了,一波一波進攻的叛軍被打退。

史思明站在陣前觀看,大怒,下令先停止攻城,派人去取大型攻城器械。

李光弼一邊號令加固城防,一邊派斥候不斷偵探敵情。

當得知史思明用3000番兵押送攻城器械前來,立刻派兵悄悄出城,將其攔截,全殲番兵盡毀器械。

史思明攻打太原城一個來月了,絲毫沒有進展,攻城器械還被攔截。於是挑選部分精壯士兵,猛攻城南,然後再轉攻西,目的是吸引太原城內守軍注意力,將其他防禦力量調集增援。自己則率大軍主力猛攻城北,意圖聲東擊西一舉擊破。

但李光弼治軍嚴整,警戒巡邏哨毫無懈怠,

每次進攻都被揍得鼻青臉腫狼狽退出。

史思明一看太原城這塊骨頭真是不好啃,但又不甘心。下令能言善辯士卒站在城下辱駡,將李光弼的祖宗十八代全部問候到了。然後派人在另一側聚土為山,意圖從土山上用雲梯搭構,由此攻入城高池深的太原城去。

李光弼很快就識破了叛軍的意圖,下令軍民挖掘地道,直接通到城外。等叛軍土山修築要靠近城牆的時候,便塌陷了。如果史思明派兵強攻,城內的礌石車便全部發射,砸得叛軍不得不再度退後。城下辱駡的叛軍士兵一不留神便被通往城外地道內的唐軍一把拖入地道,押上城頭斬首示眾。嚇得叛軍各個膽戰心驚,走路都低著頭看地,生怕一不留神便被砍了腳。

史思明大怒,卻又無可奈何。下令士卒謹慎提防,圍困愈發嚴密。乾脆耐著性子看你還能堅守多久,孤城一座總有坐吃山空的那一天。

李光弼當然也考慮到了這一點,指揮軍民將地道延伸,一直都挖到叛軍大營底下。先用大木頭支撐,然後向史思明投書宣稱投降。

史思明得知甚為高興,認為自己圍困的結果依然顯現,根本就不加辨別。和李光弼相約日期後,得意騎著馬準備進城接收。

李光弼領著自己那五千精兵出得城來,史思明咧著嘴還沒等說話。大營內突然塌陷好幾處,尚未走出營帳的士兵一下就死了近千人。史思明的營帳內立時大亂,驚慌呼號聲一片。趁此機會,太原城頭上鼓聲大作,李光弼親率精兵衝殺上前,在驚慌失措的叛軍大營內刀砍槍紮。在李光弼猛烈的衝擊下,史思明被殲滅俘虜一萬來人。

與此同時,安祿山竟然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給殺了,自立為帝。史思明得知,不得不退兵范陽,留屬下蔡希德繼續圍困太原。

西元758年二月,李光弼趁著史思明回檔和叛軍屢遭失敗,蔡希德所部倦怠之時,親率所有兵馬大舉出城進攻,將其殺得大敗,斬首七萬多人,繳獲大量軍資器械。蔡希德率殘部倉皇逃走。歷時半年多的太原防禦戰結束,李光弼依靠自身的軍事能力解除了太原之圍。史書僅僅只有一句話:“李光弼出敢死之士擊蔡希德,大破之,斬首七萬余級,蔡希德遁去。”

此戰為後來勝利收復兩京奠定了基礎,為平復“安史之亂”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古代城市防禦戰中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

而當年太原之戰遺址今何在?

當年春秋時趙鞅家臣董安于修築晉陽城,背靠龍山、面臨晉水,城中建築以銅柱取代木材,泥土摻和雞蛋、鹽,用丈余高的荻蒿為骨,由板夾夯土而成城牆,城高堅固。後至西晉末年,五胡亂華之際,劉琨率五百騎從入駐晉陽,重修城池,將當年董安于所修納入其中,成為內城。再至北齊年間,後主高緯在此建起大明宮等七間殿宇,後更名為大明城。後至北宋趙光義將整個晉陽城水灌火燒,夷為平地,僅僅大明城空餘遺跡保存。

清道光《太原縣誌》記載:“古城營北,東、西、北三面有土城,胎高兩三丈,壑處為門,規模尚具。”這其實便是大明城遺址,現存于太原晉陽區古城營村。

除此外,北齊締造者高歡修建晉陽宮,後隋煬帝楊廣在晉陽宮外修築了七裡宮城牆,後名為新城,在大明宮以北。

唐李吉甫撰地理名著《元和郡縣誌》載:“又一城東面連新城,西北面因州城,開皇十六年築,今名倉城,高四丈,周回八裡。”此為倉城,是當年隋唐時期的大型國家糧倉,是京師長安的糧草儲備基地。

《永樂大典·太原府》載:倉城,《寰宇記》曰東面連新城,西北面因州城,開皇十六年築,今名倉城,高四丈,周回八裡。

以上為1962年考古工作者發現的晉陽古城三座小城遺址和數段城牆,當時還發現了建築基礎、磚瓦、琉璃構件和石刻造像。在城址西部山上發現了天龍山石窟、蒙山大佛、童子寺等石窟遺存,古城營村內還保存有明代重修的隋唐惠明寺塔和金代九龍廟等。

李光弼很快就識破了叛軍的意圖,下令軍民挖掘地道,直接通到城外。等叛軍土山修築要靠近城牆的時候,便塌陷了。如果史思明派兵強攻,城內的礌石車便全部發射,砸得叛軍不得不再度退後。城下辱駡的叛軍士兵一不留神便被通往城外地道內的唐軍一把拖入地道,押上城頭斬首示眾。嚇得叛軍各個膽戰心驚,走路都低著頭看地,生怕一不留神便被砍了腳。

史思明大怒,卻又無可奈何。下令士卒謹慎提防,圍困愈發嚴密。乾脆耐著性子看你還能堅守多久,孤城一座總有坐吃山空的那一天。

李光弼當然也考慮到了這一點,指揮軍民將地道延伸,一直都挖到叛軍大營底下。先用大木頭支撐,然後向史思明投書宣稱投降。

史思明得知甚為高興,認為自己圍困的結果依然顯現,根本就不加辨別。和李光弼相約日期後,得意騎著馬準備進城接收。

李光弼領著自己那五千精兵出得城來,史思明咧著嘴還沒等說話。大營內突然塌陷好幾處,尚未走出營帳的士兵一下就死了近千人。史思明的營帳內立時大亂,驚慌呼號聲一片。趁此機會,太原城頭上鼓聲大作,李光弼親率精兵衝殺上前,在驚慌失措的叛軍大營內刀砍槍紮。在李光弼猛烈的衝擊下,史思明被殲滅俘虜一萬來人。

與此同時,安祿山竟然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給殺了,自立為帝。史思明得知,不得不退兵范陽,留屬下蔡希德繼續圍困太原。

西元758年二月,李光弼趁著史思明回檔和叛軍屢遭失敗,蔡希德所部倦怠之時,親率所有兵馬大舉出城進攻,將其殺得大敗,斬首七萬多人,繳獲大量軍資器械。蔡希德率殘部倉皇逃走。歷時半年多的太原防禦戰結束,李光弼依靠自身的軍事能力解除了太原之圍。史書僅僅只有一句話:“李光弼出敢死之士擊蔡希德,大破之,斬首七萬余級,蔡希德遁去。”

此戰為後來勝利收復兩京奠定了基礎,為平復“安史之亂”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古代城市防禦戰中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

而當年太原之戰遺址今何在?

當年春秋時趙鞅家臣董安于修築晉陽城,背靠龍山、面臨晉水,城中建築以銅柱取代木材,泥土摻和雞蛋、鹽,用丈余高的荻蒿為骨,由板夾夯土而成城牆,城高堅固。後至西晉末年,五胡亂華之際,劉琨率五百騎從入駐晉陽,重修城池,將當年董安于所修納入其中,成為內城。再至北齊年間,後主高緯在此建起大明宮等七間殿宇,後更名為大明城。後至北宋趙光義將整個晉陽城水灌火燒,夷為平地,僅僅大明城空餘遺跡保存。

清道光《太原縣誌》記載:“古城營北,東、西、北三面有土城,胎高兩三丈,壑處為門,規模尚具。”這其實便是大明城遺址,現存于太原晉陽區古城營村。

除此外,北齊締造者高歡修建晉陽宮,後隋煬帝楊廣在晉陽宮外修築了七裡宮城牆,後名為新城,在大明宮以北。

唐李吉甫撰地理名著《元和郡縣誌》載:“又一城東面連新城,西北面因州城,開皇十六年築,今名倉城,高四丈,周回八裡。”此為倉城,是當年隋唐時期的大型國家糧倉,是京師長安的糧草儲備基地。

《永樂大典·太原府》載:倉城,《寰宇記》曰東面連新城,西北面因州城,開皇十六年築,今名倉城,高四丈,周回八裡。

以上為1962年考古工作者發現的晉陽古城三座小城遺址和數段城牆,當時還發現了建築基礎、磚瓦、琉璃構件和石刻造像。在城址西部山上發現了天龍山石窟、蒙山大佛、童子寺等石窟遺存,古城營村內還保存有明代重修的隋唐惠明寺塔和金代九龍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