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瀋陽街頭讓人心酸一幕,記者調查一周竟發現,背後的真相讓人震驚!

這幾天,遼寧中醫地鐵站附近,

出現了一組讓人看了心酸的畫面

一名蓋著厚被的老人,直直地躺在地面上,旁邊一名短髮女子,時不時地用手去擦拭沒有淚的眼角,嘴裡念叨著:“幫幫我們吧,求求你們了。”

然而,本報記者通過一周的跟蹤調查,竟發現了他們背後一個讓人震驚的秘密……

心酸一幕

2017年5月3日

遼寧中醫地鐵口前

一個頭髮雪白的老人躺在地下,身上還蓋著一雙厚被,鋪著一張白色塑膠布布,上面擺放了幾張看不太清字跡的診斷書和老式信紙,信紙旁還有幾盒藥品,有的已經拆封,所屬都是治療心臟類疾病的藥物。旁邊跪著一個短髮女子,

時不時地用手去擦拭沒有淚的眼角,嘴裡念叨著:“幫幫我們吧,求求你們了。”她們前面的一個紙箱裡放了一些零錢,面值1元至10元不等。

距離乞討者10米遠的地方,一名頭髮花白的男子坐在路旁的甬路上看著報紙。

疑點重重

7天前,記者在一條馬路之隔的遼寧中醫門前,看到的卻是極其相似的一幕,跪在地上的還是那人女人,可躺著的卻是別外一個頭髮花白的老人。

當天,行政執法人員還曾清理了他們的乞討行為,躺在地上的老人也站起身來離去。

而在更早一點時候,有人在 遼寧中醫的大門口,

看到躺著的老人是一名男性,年齡在八九十歲左右,也是躺在地上一動不動,腦袋下的枕頭已經被汗水浸出了印跡。

記者目擊的兩次乞討過程中

“生病”竟不是同一人

調出真相

本報記者通過一周時間的調查,揭開了這夥乞討者的真實面目。

出現在瀋陽街頭的那名看報的中年男子就是屢見報端的“職業乞討人”張興發!

張興發這個名字曾多次見諸報端,至今乞討生涯已經30多年,關於他以乞討為生的事,多年來一直飽受爭議。

記調查發現,其實起一次躺在地上的老人其實是張興發的父親,第二次躺在地上的是他的嫂子。跪在地上哀求的則是張興發的侄女。

起底“丐幫”

很多人覺得一個男人有手有腳為何不自食其力賺錢,反而非要帶著十幾口子親戚,組成現代版的“丐幫”,輾轉全國乞討。

公開資料顯示,有人還曾特意跑到張興發的老家去查看他們家的真實情況,結果發現張興發在老家的村子裡,並不是窮人,首先他的家裡有兩套二層小樓,都是自己賺錢蓋的,其中一大部分錢就是來自於乞討。第一套花費3萬多元,第二套花費十幾萬元。

此外,張興發家裡還有農田20多畝,目前由其兒子、兒媳負責耕種,每年收益得幾萬元,更為令人驚訝的是,張興發家裡還有一輛朗逸轎車,曾經有報導稱,這輛轎車因為家裡沒有人會開,甚至一度閒置。

對此,張興發也並不否認,但他一直反復強調的是:“家裡確實有實際困難!”

他口中的“實際困難”是指:兒子眼盲、嫂子患病、哥哥離世、父母年邁、孫子上學等等。

據瞭解,張興發的“丐幫”裡核心成員,就包括其1928年出生的父親、患病的嫂子等,只有老母親和兒子兒媳在家裡守家。

揭秘模式

這樣一個備受爭議的人,多年以來卻一直活躍在“乞討一線”,甚至每年他們都會去很多城市乞討,那麼他們的模式是什麼?

張興發告稱,之前確實有很多媒體曝光過他們,也有不少人去過他的家裡,但他卻認為這些不重要,自己的情況都是真實的,不能去打工就乞討:“不偷不搶,反正乞討不犯法!”

張興發的“丐幫”如今已經“組建”了30多年,甚至連他自己也具體記不清楚究竟乞討了多少年,但他記得最開始確實是因為窮才出來乞討的,而他的隊伍也從最開始的他自己變成了現在的十幾人。

“我們每年會有很多城市,大江南北!”張興發說,重慶、濟南、北京、河南等等,包括現所在地瀋陽,都曾留下他們的足跡。

而在乞討的同時,一家人還會在農忙的時候回家幫忙耕種和秋收,忙完之後又會再次外出四處乞討,“我們一年能出去四次吧。”張興發說,接下來他們計畫前往哈爾濱,之後回家收地。

每次乞討他們都想上班一樣,分工明確,從早上8點工作到晚上10點左右,然後有時會住在招待所,有時走到哪住在哪。

在乞討過程中,有很多地方都管的比較嚴格,甚至連一下城市的救助站他都熟悉,比如瀋陽的救助站,他能準備說出所在位置。

如此規模的乞討能賺多數錢?張興發自稱這麼多年他們一天最多要過千余元錢,但有時候也要不多少,這所在的地方有關係,有的城市賺多點,有的少點,但不可否認的是,張興發家中能夠住樓房、開轎車等等,乞討做出了“卓越貢獻”。

律師觀點

針對此事,一位法學認為,儘管我國法律沒有明文禁止乞討,但由於乞討是一個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加之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交通的便捷,給了一些人把乞討作為“發財”手段的機會,嚴格來講,在繁華地段乞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交通,破壞了城市管。

同時,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為求經濟利益不折手段的現象開始出現,加之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少數人拋棄了基本的道德原則和人格尊嚴,以乞討為職業,組織乞討,給社會帶來了一定危害。

治理職業乞討離不開廣大市民的參與,也需要多部門的配合,比如,涉及到攜帶未成年人乞討的,公安部門要進行干預,利用乞討行騙的,城管和救助部門要及時進行發現。在收容遣送制度被廢除以後,乞討便出現了職業化的趨勢,但是,對於此類行為,相關的職能部門要共同協作,維護好社會秩序,讓愛心能落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身上。

知道真相的你,有木有一種愛心被騙的感覺?

編輯:彤馨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華商晨報徵集新聞線索

線索一經採用,有獎勵喲!

張興發這個名字曾多次見諸報端,至今乞討生涯已經30多年,關於他以乞討為生的事,多年來一直飽受爭議。

記調查發現,其實起一次躺在地上的老人其實是張興發的父親,第二次躺在地上的是他的嫂子。跪在地上哀求的則是張興發的侄女。

起底“丐幫”

很多人覺得一個男人有手有腳為何不自食其力賺錢,反而非要帶著十幾口子親戚,組成現代版的“丐幫”,輾轉全國乞討。

公開資料顯示,有人還曾特意跑到張興發的老家去查看他們家的真實情況,結果發現張興發在老家的村子裡,並不是窮人,首先他的家裡有兩套二層小樓,都是自己賺錢蓋的,其中一大部分錢就是來自於乞討。第一套花費3萬多元,第二套花費十幾萬元。

此外,張興發家裡還有農田20多畝,目前由其兒子、兒媳負責耕種,每年收益得幾萬元,更為令人驚訝的是,張興發家裡還有一輛朗逸轎車,曾經有報導稱,這輛轎車因為家裡沒有人會開,甚至一度閒置。

對此,張興發也並不否認,但他一直反復強調的是:“家裡確實有實際困難!”

他口中的“實際困難”是指:兒子眼盲、嫂子患病、哥哥離世、父母年邁、孫子上學等等。

據瞭解,張興發的“丐幫”裡核心成員,就包括其1928年出生的父親、患病的嫂子等,只有老母親和兒子兒媳在家裡守家。

揭秘模式

這樣一個備受爭議的人,多年以來卻一直活躍在“乞討一線”,甚至每年他們都會去很多城市乞討,那麼他們的模式是什麼?

張興發告稱,之前確實有很多媒體曝光過他們,也有不少人去過他的家裡,但他卻認為這些不重要,自己的情況都是真實的,不能去打工就乞討:“不偷不搶,反正乞討不犯法!”

張興發的“丐幫”如今已經“組建”了30多年,甚至連他自己也具體記不清楚究竟乞討了多少年,但他記得最開始確實是因為窮才出來乞討的,而他的隊伍也從最開始的他自己變成了現在的十幾人。

“我們每年會有很多城市,大江南北!”張興發說,重慶、濟南、北京、河南等等,包括現所在地瀋陽,都曾留下他們的足跡。

而在乞討的同時,一家人還會在農忙的時候回家幫忙耕種和秋收,忙完之後又會再次外出四處乞討,“我們一年能出去四次吧。”張興發說,接下來他們計畫前往哈爾濱,之後回家收地。

每次乞討他們都想上班一樣,分工明確,從早上8點工作到晚上10點左右,然後有時會住在招待所,有時走到哪住在哪。

在乞討過程中,有很多地方都管的比較嚴格,甚至連一下城市的救助站他都熟悉,比如瀋陽的救助站,他能準備說出所在位置。

如此規模的乞討能賺多數錢?張興發自稱這麼多年他們一天最多要過千余元錢,但有時候也要不多少,這所在的地方有關係,有的城市賺多點,有的少點,但不可否認的是,張興發家中能夠住樓房、開轎車等等,乞討做出了“卓越貢獻”。

律師觀點

針對此事,一位法學認為,儘管我國法律沒有明文禁止乞討,但由於乞討是一個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加之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交通的便捷,給了一些人把乞討作為“發財”手段的機會,嚴格來講,在繁華地段乞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交通,破壞了城市管。

同時,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為求經濟利益不折手段的現象開始出現,加之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少數人拋棄了基本的道德原則和人格尊嚴,以乞討為職業,組織乞討,給社會帶來了一定危害。

治理職業乞討離不開廣大市民的參與,也需要多部門的配合,比如,涉及到攜帶未成年人乞討的,公安部門要進行干預,利用乞討行騙的,城管和救助部門要及時進行發現。在收容遣送制度被廢除以後,乞討便出現了職業化的趨勢,但是,對於此類行為,相關的職能部門要共同協作,維護好社會秩序,讓愛心能落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身上。

知道真相的你,有木有一種愛心被騙的感覺?

編輯:彤馨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華商晨報徵集新聞線索

線索一經採用,有獎勵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