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四川省貫徹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實施方案

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四川省貫徹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實施方案的通知

川府發〔2017〕27號

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有關單位:

現將《四川省貫徹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17年4月27日

四川省貫徹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的通知》(國發〔2016〕15號),結合貫徹《國務院中醫藥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關於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實施分工方案的通知》(國中醫藥法監發〔2017〕5號),

全面推動我省中醫藥事業和產業快速發展,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以下簡稱《中醫藥法》),遵循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完善符合中醫藥發展特點的管理體制和政策機制,堅持興醫興藥並舉的方針,中醫藥事業和產業發展雙輪驅動,

推進傳承創新,發揮中醫藥特色服務作用,拓展中醫藥服務新領域、新業態,加快由中醫藥大省向中醫藥強省轉變,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健康四川”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貢獻。

堅持特色優勢,堅定發展方向。傳承中醫藥核心理念,堅持中醫藥特色理論和技術方法,完善中醫藥發展政策和支撐體系,保持中醫藥特色並發揮優勢。

堅持創新突破,拓展發展領域。

積極將中醫原創思維、中藥資源優勢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助推中醫藥技術與產品創新,提升中醫藥事業與產業發展速度、規模與品質。

堅持深化改革,增強發展動力。在特色基本醫療制度中充分發揮中醫藥獨特作用,完善政策和機制,發揮市場在中醫藥健康服務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堅持以人為本,共用發展成果。堅持中醫藥發展為了人民,促進區域間中醫藥均衡發展,

確保人民群眾享有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中醫藥服務。

二、工作目標

到2020年,實現人人享有中醫藥服務,中醫藥產業、醫療、保健、科研、教育、文化、國際合作等各領域全面協調發展,中醫藥產業化、標準化、資訊化、現代化水準不斷提高。

產業目標。中藥材種植(養殖)業產值年均增長16%達200億元。中藥工業及健康衍生品生產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24%達1800億元,

躍居全國第二。中醫藥健康服務業收入年均增長14%達1000億元。

競爭能力目標。銷售收入超30億元的企業5戶以上、超10億元的企業15戶以上、超億元的企業50戶以上。擁有50個以上銷售額1億元以上的重點產品和10個10億元以上的拳頭產品。新增中國馳名商標2個以上,積極培育10家以上企業爭創四川名牌產品、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3個以上。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超過10%的企業達10戶以上。

服務能力目標。各市(州)均設置或明確市級公立中醫醫院(包括中醫、中西醫結合、民族醫醫院,下同),達到三級標準。建成國家級中醫重點專科40個以上、省級中醫重點專科120個以上。全省每千人口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0.6人、中醫醫院床位數達0.8張。0—36個月兒童和65歲以上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率達70%。建設10個以上市、縣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示範區、50個全省示範性中醫藥養生保健星級服務機構。建設3—5個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10—15個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企業(基地)。建成20個國內領先的中醫藥創新和成果轉化平臺,推出一批標誌性成果。大幅提升四川中醫藥國際影響力,在“一帶一路”沿線和中東歐國家建成5—8個重點中醫藥海外中心。

到2030年,全省中醫藥管理體系健全,中醫藥產業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進一步增加,中醫藥服務領域實現全覆蓋。中醫藥市、縣兩級管理體系健全,領導機制完善;中藥材種植、養殖高度集約化,中醫藥工業智慧化高度發展,中醫藥產業產值保持全國領先,成為全省經濟重要支柱產業之一;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優勢疾病治療中的主體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中醫藥科技水準顯著提高,中醫藥人才隊伍素質進一步提高;公民中醫健康文化素養大幅度提升,實現中醫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用發展。

三、重點任務

(一)大力推進中藥產業發展。

1.切實加強中藥資源保護利用。完成我省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工作並促進成果轉化,加快我省道地和特色優勢藥材新品種選育與推廣應用,建成並運行國家基本藥物所需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提升種子種苗的生產、科研、管理與服務水準。制定(修訂)5—10個大宗中藥材種子種苗標準,構建中藥資源動態監測體系,開展川產道地藥材認證評價與認證標準示範研究,建設省級中藥資源動態監測和資訊服務平臺、3個動態監測站與15個動態監測點。建設國家中藥種質資源庫,完成2—5種道地藥材的基因組測序分析及其基因資源庫和資訊資料庫構建。規劃2個以上瀕危珍稀野生藥用動植物保護區,建設15種瀕危稀缺川產道地藥材野生撫育、野生變家種培育基地,重點突破瀕危藥材資源野生繁育瓶頸。(省中醫藥局、省經濟和資訊化委、科技廳、農業廳、林業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負責。列首位的為牽頭單位,下同)

2.推進中藥材規範化、基地化種植(養殖)。科學建設中藥材規範化、規模化、產業化種植(養殖)基地,重點推進20—30種川產道地和特色優勢藥材基地建設,成德綿經濟帶重點發展川芎、麥冬、附子等,川南經濟區重點發展薑黃、梔子、花椒等,川東北經濟區重點發展天麻、烏梅、川明參等,川西北生態經濟區重點發展川貝母、冬蟲夏草等,攀西經濟區重點發展茯苓、蘆薈、木薑子等,新增《中藥材生產品質管制規範(試行)》(GAP)種植基地50個,輻射面積140萬畝。建設縣級單位工作站和資訊站的中藥材生產技術服務體系及中藥材生產資訊服務網路,覆蓋面達到80%。鼓勵省內外大型中藥企業聯合建設一批以中藥材規模化基地共建共用為依託的跨地區中藥材產業集群。嚴格管理農藥、肥料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禁止在中藥材種植過程中使用劇毒、高毒農藥,支援中藥材良種繁育,提高中藥材品質,塑造川藥品牌。(農業廳、省經濟和資訊化委、科技廳、林業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中醫藥局負責)

3.推進中藥工業轉型升級。推進中藥工業數位化、智慧化建設,加強技術集成和工藝創新,加快新型中藥飲片研發與產業化。實施我省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品種的中成藥培育計畫,以科技部等國家有關部委立項的中成藥大品種和川產道地中藥飲片品種標準化建設為契機,重點打造產值過億元中成藥大品種,形成一批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的中成藥大品種。大力支持中醫藥保健食品、養生食品(藥膳)、功能型化妝品、日化產品等健康衍生品發展,推動藥食同源的川產道地藥材開發應用,遴選優勢品種進入藥食同原始目錄。探索發展中藥飼料添加劑和獸藥。綜合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一批基於中醫理論的診療儀器與設備。推動中藥工業實現藥材來源基地化、生產過程規範化、品質控制標準化、檢測手段科學化。(省經濟和資訊化委、科技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中醫藥局負責)

4.加強中醫藥創新成果智慧財產權保護。優化專利資助政策,支持中醫藥相關科技創新工作,提升中醫藥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形成自主智慧財產權,促進創新成果的智慧財產權化、商品化、產業化和資本化。推動有條件的中藥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依託自主智慧財產權參與研究和制定國際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掌握川產道地藥材標準制定主動權,搶佔產業發展制高點;加強川產道地中藥材原產地保護,促進地方特色智慧財產權開發與保護。加強中醫臨床診療技術、養生保健技術、康復技術篩選,加強對中醫藥百年老字型大小的保護。(省智慧財產權局、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中醫藥局負責)

5.構建中藥材現代物流體系。引導建設一批中藥材現代物流基地,推動建立中藥材集中倉儲配送網路,形成集採收、產地加工、包裝、倉儲和運輸為一體的中藥材現代物流體系。發展中藥材電子商務,推進“互聯網+中藥材”工程,加強中藥材生產資訊搜集、價格動態監測分析和預測預警。實施中藥材品質保障工程,建立中藥材生產流通全過程品質管制和品質追溯體系,開展中藥材全過程追溯體系試點建設,建設部門監管、企業管理、公眾查詢三大平臺,建設品質監測技術服務平臺和協力廠商檢驗檢測機構。(商務廳、省經濟和資訊化委、省衛生計生委、省質監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中醫藥局負責)

(二)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

6.推進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業發展。以公立中醫醫院為主體,構建“治未病”新業態,建立全省中醫健康管理資訊平臺,制定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類規範和標準。把省“治未病”基地建成西部地區一流、國內領先的中醫“治未病”服務技術中心、研究中心和指導中心。二級以上中醫醫院設置或明確的“治未病”科,負責承擔區域內“治未病”服務的提供、推廣、培訓等任務,大力發展社會辦養生保健機構,培育一批技術成熟、信譽良好的知名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集團或連鎖機構,支援公立中醫醫院為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提供技術指導和合作。鼓勵保險機構開發中醫藥健康管理相關商業保險產品。重點構建以安寧河谷為主體的攀西陽光康養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帶、以大巴山脈為主體的秦巴生態森林康養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帶、以藏羌地區為主體的川西民族特色康養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帶。(省中醫藥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衛生計生委、省工商局、四川保監局負責)

7.促進中醫藥養老服務業發展。推進中醫藥與養老產業融合發展,推動中醫醫療資源進入養老機構、社區和家庭,將中醫藥服務納入各地醫養結合發展工作規劃。中醫醫療機構要加強老年病專科建設,開展專病研究。鼓勵各級各類中醫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之間建立醫養結合協作機制。鼓勵社會資本開辦中醫醫養融合養老服務集團或連鎖機構。(省中醫藥局、民政廳、省衛生計生委負責)

8.加快中醫藥康復服務業發展。加強中醫醫院康復服務能力建設,推動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開展中醫康復服務。制定中醫康復服務標準及規範。推廣適宜中醫康復技術。建立中醫醫院、基層機構、康復機構之間的對口幫扶和雙向轉診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建設具有中醫特色的康復醫院、康養機構。(省中醫藥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衛生計生委負責)

9.發展中醫藥健康旅遊產業。充分發揮四川旅遊資源優勢,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和旅遊產業有機結合,創新旅遊業與中醫藥健康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鼓勵開發四川特色中醫藥健康養生旅遊度假專案和產品,帶動生態游、鄉村遊、度假(養生養老)遊。重點發展中醫藥養生體驗旅遊、中醫藥文化體驗旅遊、中醫藥觀光旅遊等。打造四川特色的中醫藥健康文化體驗路線,設計形式新穎、成效明顯的中醫藥健康文化體驗活動。發揮中醫藥文化底蘊深厚的中醫醫療機構、中醫養生保健機構、中藥材種植基地、藥用植物園、養生保健產品生產企業、中華老字型大小名店等的優勢,培育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中醫藥健康旅遊基地和旅遊綜合體。加強中醫藥健康旅遊市場宣傳推廣,舉辦中醫藥健康旅遊相關活動。(省旅遊發展委、省中醫藥局負責)

(三)提高中醫醫療服務能力。

10.完善中醫醫療服務網路。全面建成以公立中醫醫院為主體、綜合醫院等其他類別醫院中醫藥科室為重點、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社會辦中醫醫療機構為補充、覆蓋城鄉的中醫醫療服務網路。各級中醫醫院要堅持辦院方向,明確功能定位,注重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到2020年,省級中醫醫院建設成為在全國範圍內具有一定影響力,輻射西部地區的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引領全省中醫藥創新發展。各縣(市、區)明確或設置公立中醫醫院,其中80%達到二級甲等以上標準。積極推進綜合醫院和婦幼保健機構中醫藥工作,促進中西醫在重點專科、優勢病種方面開展協作,在重大傳染病防治、疑難危重疾病診治方面共同探索、創新突破。促進民營中醫醫療機構發展,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興辦中醫類專科醫院。建好中醫醫療聯合體。(省中醫藥局、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省衛生計生委負責)

11.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持續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提高縣級中醫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綜合服務水準。開展中醫藥對口支援和精准扶貧。力爭到2020年,全省9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和10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立中醫館,100%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90%的村衛生室具備中醫藥服務能力,基層中醫藥服務量穩定在45%以上。(省中醫藥局負責)

12.加強重點專科(專病)建設。按照國家、省、市、縣、院五級聯動的要求開展重點專科(專病)建設,構建層次分明的中醫專科(專病)防治體系,堅持扶持發展與強化監管相結合,建立重點專科“能上能下”機制。到2020年,基本建立特色突出、層級分明、專業齊全、中西醫互補的中醫重點專科集群。在國家重點專科建設基礎上,建設國家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省中醫藥局、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省衛生計生委負責)

13.提升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和應急救治能力。持續加強國家中醫臨床研究(糖尿病)基地建設,帶動重大疾病研究。遴選20個中醫藥治療優勢病種開展研究,繼續開展中醫藥治療中風、重症胰腺炎、愛滋病等重大疾病研究,形成一批技術成果和產品。建立中醫藥應急救治工作協調機制,推進中醫藥骨傷應急平臺建設,建立覆蓋全省、輻射西部和影響全國的中醫藥骨傷應急系統。(省中醫藥局、省衛生計生委負責)

14.加強中醫醫院資訊化建設。大力發展中醫遠端醫療、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等新型醫療服務模式。完善省級中醫藥資訊(資料),構建統一的省級中醫藥資訊平臺。推動中醫醫療機構基礎資訊系統互聯互通,對接省級衛生計生和中醫藥資訊平臺,推進建設中醫藥雲健康服務系統,開展“互聯網+中醫藥健康服務”。到2020年,各市級中醫醫院達到數位化醫院二級標準,80%的縣級中醫醫院達到一級標準。(省中醫藥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衛生計生委負責)

15.大力提升中醫醫療服務品質。實施中醫臨床優勢培育工程,三級中醫醫院要充分利用中醫藥技術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提高急危重症、疑難複雜疾病的中醫診療服務能力和中醫優勢病種的中醫門診診療服務能力與研究能力。二級中醫醫院要不斷提高區域內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精神疾病的中醫診療能力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搶救能力,加強專科(專病)防治網路建設,在防治疾病中發揮示範作用。加強中醫護理人員配備,提高中醫辨證施護和中醫特色護理水準。創新中醫醫院服務模式。(省中醫藥局、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省衛生計生委負責)

16.促進中西醫相互補充。加強省、市級中西醫結合醫院內涵建設,提升中西醫結合服務能力。推進四川省中西醫醫學創新基地、川南中西醫結合慢性病防治基地建設。建立完善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結合協作機制和防治重大傳染病聯合體。建立完善西醫學習中醫制度,鼓勵西醫離職學習中醫。加強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省中醫藥局、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省衛生計生委負責)

17.放寬中醫藥服務准入。根據執業技能探索實行分類管理,依照《中醫藥法》對舉辦中醫診所的,實施備案制管理,改革傳統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執業資格准入制度,允許取得鄉村醫生執業證書的中醫藥一技之長人員在鄉鎮和村開辦中醫診所。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連鎖中醫醫療機構,支持有資質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名老中醫開辦中醫門診部、診所,鼓勵藥品經營企業舉辦中醫坐堂診所。社會力量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在准入、執業、基本醫療保險、科研教學、醫務人員職稱評定等方面享有與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同等的權利。(省中醫藥局、省衛生計生委、省食品藥品監管局負責)

18.提高民族醫藥服務能力。支持藏醫醫院建設,推進甘孜州、阿壩州藏醫院建設達到三級乙等民族醫醫院標準,80%以上縣級民族醫院達到二級民族醫醫院標準。推動民族地區重點專科(專病)建設,力爭新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認定的民族醫藥重點專科(專病)3個、省級重點專科(專病)10個。加強民族醫藥技能培訓,大力推廣基層常見病和多發病中醫藥、民族醫藥適宜技術。(省中醫藥局、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省衛生計生委負責)

(四)努力推進中醫藥傳承。

19.加強中醫藥文獻整理和研究。加強古典醫籍文獻、醫家醫案、傳統製藥技術經驗等系統研究。繼續挖掘、整理、研究古今川派中醫藥名家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及特色診療技術,總結中醫優勢病種臨床基本診療規律。開展民族醫藥理論和臨床經驗的挖掘、整理、研究和提高,開展民族醫藥古籍珍善本文獻搶救性發掘和數位化技術保存等工作。(省中醫藥局、省民族宗教委負責)

20.推進中醫藥師承教育。完善國家、省、市、縣、醫院五級師承制度,實現師承教育常態化和制度化。培育以國醫大師、院士為代表的中醫藥行業高端人才,培養拔尖中醫藥骨幹人才,繼續評選省、市、縣級名中醫,支持各級名老中醫藥專家帶徒授業,加強中醫臨床特色療法、絕招絕技的傳承。充分發揮名老中醫藥專家的傳承創新作用。(省中醫藥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五)切實推進中醫藥創新。

21.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圍繞貼近臨床、服務健康、助推產業,建立促進中醫藥創新的政產學研用協同推進機制,構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相結合的中醫藥創新體系,打造創新團隊。積極創建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繼續加強國家中醫臨床研究(糖尿病)基地內涵建設,建設四川省中醫藥轉化醫學中心,依託現有機構建設四川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注重錯位發展,扎實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項目建設。(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中醫藥局負責)

22.加強中醫藥多領域科學研究。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圍繞中醫理論、中藥基礎,開展中藥複方藥效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中藥藥效物質基礎和生物活性評價等研究工作。開展中醫陰陽五行人研究,建立具有四川特色的中醫體質分類標準。開展中醫養生保健研究,加強藥膳食療標準與應用研究、藥食同源川產道地和特色藥材的研究開發。鼓勵開展中醫診療設備及器材的研製、評價及應用。加強中藥飲片、提取物、中藥創新藥物、中成藥大品種和傳統經典製劑二次開發等研究,開展聯合攻關,爭取重大突破。(科技廳、省智慧財產權局、省中醫藥局負責)

(六)切實弘揚中醫藥文化。

23.加強中醫藥文化能力建設。傳承和弘揚中醫藥文化,構建具有鮮明四川特色的中醫藥文化價值體系。進一步選樹仁心仁術、大醫精誠的先進典型,樹立行業新風尚。加強中醫藥文化人才交流和培訓。實施中醫藥健康素養提升工程。依託現有博物場館加強四川省中醫藥文化典藏和教育展示。(省中醫藥局、文化廳負責)

24.注重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深入挖掘中醫藥文化內涵,凝練中醫藥核心健康理念,充分利用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等資源和現有的中醫藥文化科普機構,開展中醫藥健康宣傳體驗活動。進一步加強國家級及省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做好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研究、應用等工作,實施中醫藥文化科普專案。促進中醫藥與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數字出版、動漫遊戲、旅遊餐飲、演藝娛樂、體育健康等有效融合,創作一批中醫藥文化創意產品,打造文化品牌、文化精品。(省中醫藥局、文化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負責)

25.普及中醫藥科學知識。積極開展“四川省中醫藥文化宣傳月”活動,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軍營、進農村、進家庭,加大人民群眾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同感。拓展我省中醫藥文化合作領域,開展多形式、多途徑的川派中醫藥文化傳播,提升中醫藥文化影響力。(省中醫藥局、教育廳、文化廳負責)

(七)積極推進中醫藥國際合作。

26.創新對外交流與合作機制。拓展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領域,搭建多方合作平臺,建立健全四川省中醫藥國際合作交流機制。開展四川省中醫藥服務貿易區建設工作,爭取我省成為國家第二批中醫藥服務貿易建設重點區域。繼續支持我省中醫藥醫療機構與境外醫療機構合辦傳統醫藥中心,支持製藥企業開展跨國合作,擴大中醫藥國際貿易和對外投資。推進多層次的中醫藥國際教育合作,吸引更多的境內外學生來川接受中醫藥教育、培訓和臨床實習。加強中醫藥服務貿易對外宣傳和推介。(省中醫藥局、教育廳、商務廳、省衛生計生委、省外事僑務辦負責)

27.強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全面打造以省級中醫龍頭醫療機構為視窗單位,覆蓋全省的中醫藥“一帶一路”專案體系。整合省內中醫藥優質資源,重點在羅馬尼亞、黑山、捷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沿線國家合作建立5—8個重點中醫藥海外中心,扶持一批省內中醫藥優勢明顯、具有發展前景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重點專案,增強四川中醫藥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認同度。(省中醫藥局、省衛生計生委、省外事僑務辦負責)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中醫藥產業發展保障。進一步建立健全中醫藥產業發展推進體制機制,壓緊發展責任,明確發展任務目標,確保中醫藥產業發展各項部署落到實處。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的科技力量,大力推動聯合攻關。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吸引大企業來川投資發展。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強化醫、養、學、旅、農等融合性發展,鼓勵中醫藥企業通過上市、爭取風險投資等做大做強,瞄準中高端產品市場,大力開發中醫藥保健品、功能性產品。調動地方積極性,加強川產道地藥材綜合開發與利用。放寬市場准入,實行“非禁即入”,簡化在中藥材種植、中醫藥製造、中醫藥健康服務機構開辦、執業資格、醫保定點等方面的審評審批程式。加大中醫藥產業發展支援力度,發揮資金、項目投向引導作用,統籌利用好中醫藥產業相關資金與項目。(省中醫藥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資訊化委、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農業廳、林業廳、商務廳、省衛生計生委、省食品藥品監管局負責)

(二)積極實施中醫藥扶持政策。落實中醫藥事業投入政策。改革中醫藥價格形成機制,合理提高中醫診療技術服務價格,充分體現中醫診療技術的勞務價值。逐步擴大納入城鄉居民醫保支付的中醫非藥物診療技術範圍。研究制定鼓勵中藥製劑發展政策。協調推動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進一步增加中成藥品種數量,不斷提高國家基本藥物中成藥品質。地方各級政府要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中統籌考慮中醫藥發展需要,加大中醫醫療、養生保健、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等用地保障力度。(省中醫藥局、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國土資源廳、省衛生計生委、省食品藥品監管局負責)

(三)加快建立我省中醫藥標準體系。積極先行先試,根據我省實際制定中藥材規範化種植(養殖)標準,積極參與中醫臨床診療指南、技術操作規範和療效評價標準的制定、推廣與應用。參與中醫“治未病”標準、藥膳製作標準和中醫藥保健品標準等的研究制定。加強我省中藥品質管制,重點強化中藥炮製、中藥鑒定、中藥製劑、中藥配方顆粒以及道地藥材的標準制定與品質管制。(省中醫藥局、省質監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負責)

(四)強化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實施中醫藥人才強省戰略,建立健全中醫藥人才流動、評價激勵、教育培養、管理服務體制機制,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特色優勢明顯的中醫藥高層次創新人才隊伍。建立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有機銜接以及師承教育貫穿始終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強化人才評價激勵,探索建立高端引領、骨幹支撐的階梯形人才發展模式;加強中醫藥健康服務業、中藥產業等緊缺人才的培養。依託現有中醫藥教育資源,培養一批中醫藥健康服務相關領域領軍(後備)人才、骨幹人才和師資力量。(省中醫藥局、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衛生計生委負責)

(五)加強中醫藥資訊化建設。在健康中國雲服務計畫中,加強中醫藥大資料應用,積極推進家庭和醫聯體遠端診療教育服務平臺 建設。發展中藥材種植物聯網模式,鼓勵產學研醫發展網路協同研發、眾包設計,完善中醫藥資訊統計制度。(省中醫藥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統計局負責)

(六)強化中醫藥服務品質監管。加強中醫藥監管體系建設,完善中醫藥監督管理工作相關法規和標準,加強中醫醫療服務、養生保健服務、中醫醫療廣告和醫療保健資訊服務的監督管理,在衛生計生綜合監督執法體系中建立健全中醫藥監督行政執法體制機制,全面提升中醫藥監督能力。加強中醫醫院規範化管理,完善以中醫藥特色優勢評價為主導的中醫醫療機構評審評價和品質監控體系,開展公立中醫醫院績效考核試點工作,建好省級中醫醫療品質監測控制體系,開展中醫藥服務動態監測。(省中醫藥局、省衛生計生委、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法制辦、省工商局負責)

五、組織實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進一步發揮省中醫藥產業發展推進小組和省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作用,強化部門(單位)之間的統籌協調,通過檢查、考核等推動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各地要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工作保障,將中醫藥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健全中醫藥發展統籌協調機制和工作機制。

(二)強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省、市、縣級中醫藥管理體系,市(州)要明確或設置中醫藥管理部門,並明確或設置中醫科;縣(市、區)衛生計生部門要配備專(兼)職工作人員,進一步完善領導機制,切實加強中醫藥管理工作。要加大培訓力度,進一步提高中醫藥行政管理幹部隊伍能力素質。

(三)強化監督考核。各地要圍繞本實施方案主要目標、重點任務,結合實際制定切實可行工作計畫,精心組織,認真實施。制定完善科學的績效評價考核機制,強化實施情況督導檢查,及時研究解決存在的問題。

各市(州)均設置或明確市級公立中醫醫院(包括中醫、中西醫結合、民族醫醫院,下同),達到三級標準。建成國家級中醫重點專科40個以上、省級中醫重點專科120個以上。全省每千人口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0.6人、中醫醫院床位數達0.8張。0—36個月兒童和65歲以上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率達70%。建設10個以上市、縣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示範區、50個全省示範性中醫藥養生保健星級服務機構。建設3—5個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10—15個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企業(基地)。建成20個國內領先的中醫藥創新和成果轉化平臺,推出一批標誌性成果。大幅提升四川中醫藥國際影響力,在“一帶一路”沿線和中東歐國家建成5—8個重點中醫藥海外中心。

到2030年,全省中醫藥管理體系健全,中醫藥產業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進一步增加,中醫藥服務領域實現全覆蓋。中醫藥市、縣兩級管理體系健全,領導機制完善;中藥材種植、養殖高度集約化,中醫藥工業智慧化高度發展,中醫藥產業產值保持全國領先,成為全省經濟重要支柱產業之一;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優勢疾病治療中的主體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中醫藥科技水準顯著提高,中醫藥人才隊伍素質進一步提高;公民中醫健康文化素養大幅度提升,實現中醫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用發展。

三、重點任務

(一)大力推進中藥產業發展。

1.切實加強中藥資源保護利用。完成我省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工作並促進成果轉化,加快我省道地和特色優勢藥材新品種選育與推廣應用,建成並運行國家基本藥物所需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提升種子種苗的生產、科研、管理與服務水準。制定(修訂)5—10個大宗中藥材種子種苗標準,構建中藥資源動態監測體系,開展川產道地藥材認證評價與認證標準示範研究,建設省級中藥資源動態監測和資訊服務平臺、3個動態監測站與15個動態監測點。建設國家中藥種質資源庫,完成2—5種道地藥材的基因組測序分析及其基因資源庫和資訊資料庫構建。規劃2個以上瀕危珍稀野生藥用動植物保護區,建設15種瀕危稀缺川產道地藥材野生撫育、野生變家種培育基地,重點突破瀕危藥材資源野生繁育瓶頸。(省中醫藥局、省經濟和資訊化委、科技廳、農業廳、林業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負責。列首位的為牽頭單位,下同)

2.推進中藥材規範化、基地化種植(養殖)。科學建設中藥材規範化、規模化、產業化種植(養殖)基地,重點推進20—30種川產道地和特色優勢藥材基地建設,成德綿經濟帶重點發展川芎、麥冬、附子等,川南經濟區重點發展薑黃、梔子、花椒等,川東北經濟區重點發展天麻、烏梅、川明參等,川西北生態經濟區重點發展川貝母、冬蟲夏草等,攀西經濟區重點發展茯苓、蘆薈、木薑子等,新增《中藥材生產品質管制規範(試行)》(GAP)種植基地50個,輻射面積140萬畝。建設縣級單位工作站和資訊站的中藥材生產技術服務體系及中藥材生產資訊服務網路,覆蓋面達到80%。鼓勵省內外大型中藥企業聯合建設一批以中藥材規模化基地共建共用為依託的跨地區中藥材產業集群。嚴格管理農藥、肥料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禁止在中藥材種植過程中使用劇毒、高毒農藥,支援中藥材良種繁育,提高中藥材品質,塑造川藥品牌。(農業廳、省經濟和資訊化委、科技廳、林業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中醫藥局負責)

3.推進中藥工業轉型升級。推進中藥工業數位化、智慧化建設,加強技術集成和工藝創新,加快新型中藥飲片研發與產業化。實施我省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品種的中成藥培育計畫,以科技部等國家有關部委立項的中成藥大品種和川產道地中藥飲片品種標準化建設為契機,重點打造產值過億元中成藥大品種,形成一批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的中成藥大品種。大力支持中醫藥保健食品、養生食品(藥膳)、功能型化妝品、日化產品等健康衍生品發展,推動藥食同源的川產道地藥材開發應用,遴選優勢品種進入藥食同原始目錄。探索發展中藥飼料添加劑和獸藥。綜合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一批基於中醫理論的診療儀器與設備。推動中藥工業實現藥材來源基地化、生產過程規範化、品質控制標準化、檢測手段科學化。(省經濟和資訊化委、科技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中醫藥局負責)

4.加強中醫藥創新成果智慧財產權保護。優化專利資助政策,支持中醫藥相關科技創新工作,提升中醫藥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形成自主智慧財產權,促進創新成果的智慧財產權化、商品化、產業化和資本化。推動有條件的中藥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依託自主智慧財產權參與研究和制定國際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掌握川產道地藥材標準制定主動權,搶佔產業發展制高點;加強川產道地中藥材原產地保護,促進地方特色智慧財產權開發與保護。加強中醫臨床診療技術、養生保健技術、康復技術篩選,加強對中醫藥百年老字型大小的保護。(省智慧財產權局、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中醫藥局負責)

5.構建中藥材現代物流體系。引導建設一批中藥材現代物流基地,推動建立中藥材集中倉儲配送網路,形成集採收、產地加工、包裝、倉儲和運輸為一體的中藥材現代物流體系。發展中藥材電子商務,推進“互聯網+中藥材”工程,加強中藥材生產資訊搜集、價格動態監測分析和預測預警。實施中藥材品質保障工程,建立中藥材生產流通全過程品質管制和品質追溯體系,開展中藥材全過程追溯體系試點建設,建設部門監管、企業管理、公眾查詢三大平臺,建設品質監測技術服務平臺和協力廠商檢驗檢測機構。(商務廳、省經濟和資訊化委、省衛生計生委、省質監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中醫藥局負責)

(二)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

6.推進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業發展。以公立中醫醫院為主體,構建“治未病”新業態,建立全省中醫健康管理資訊平臺,制定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類規範和標準。把省“治未病”基地建成西部地區一流、國內領先的中醫“治未病”服務技術中心、研究中心和指導中心。二級以上中醫醫院設置或明確的“治未病”科,負責承擔區域內“治未病”服務的提供、推廣、培訓等任務,大力發展社會辦養生保健機構,培育一批技術成熟、信譽良好的知名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集團或連鎖機構,支援公立中醫醫院為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提供技術指導和合作。鼓勵保險機構開發中醫藥健康管理相關商業保險產品。重點構建以安寧河谷為主體的攀西陽光康養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帶、以大巴山脈為主體的秦巴生態森林康養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帶、以藏羌地區為主體的川西民族特色康養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帶。(省中醫藥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衛生計生委、省工商局、四川保監局負責)

7.促進中醫藥養老服務業發展。推進中醫藥與養老產業融合發展,推動中醫醫療資源進入養老機構、社區和家庭,將中醫藥服務納入各地醫養結合發展工作規劃。中醫醫療機構要加強老年病專科建設,開展專病研究。鼓勵各級各類中醫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之間建立醫養結合協作機制。鼓勵社會資本開辦中醫醫養融合養老服務集團或連鎖機構。(省中醫藥局、民政廳、省衛生計生委負責)

8.加快中醫藥康復服務業發展。加強中醫醫院康復服務能力建設,推動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開展中醫康復服務。制定中醫康復服務標準及規範。推廣適宜中醫康復技術。建立中醫醫院、基層機構、康復機構之間的對口幫扶和雙向轉診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建設具有中醫特色的康復醫院、康養機構。(省中醫藥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衛生計生委負責)

9.發展中醫藥健康旅遊產業。充分發揮四川旅遊資源優勢,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和旅遊產業有機結合,創新旅遊業與中醫藥健康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鼓勵開發四川特色中醫藥健康養生旅遊度假專案和產品,帶動生態游、鄉村遊、度假(養生養老)遊。重點發展中醫藥養生體驗旅遊、中醫藥文化體驗旅遊、中醫藥觀光旅遊等。打造四川特色的中醫藥健康文化體驗路線,設計形式新穎、成效明顯的中醫藥健康文化體驗活動。發揮中醫藥文化底蘊深厚的中醫醫療機構、中醫養生保健機構、中藥材種植基地、藥用植物園、養生保健產品生產企業、中華老字型大小名店等的優勢,培育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中醫藥健康旅遊基地和旅遊綜合體。加強中醫藥健康旅遊市場宣傳推廣,舉辦中醫藥健康旅遊相關活動。(省旅遊發展委、省中醫藥局負責)

(三)提高中醫醫療服務能力。

10.完善中醫醫療服務網路。全面建成以公立中醫醫院為主體、綜合醫院等其他類別醫院中醫藥科室為重點、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社會辦中醫醫療機構為補充、覆蓋城鄉的中醫醫療服務網路。各級中醫醫院要堅持辦院方向,明確功能定位,注重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到2020年,省級中醫醫院建設成為在全國範圍內具有一定影響力,輻射西部地區的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引領全省中醫藥創新發展。各縣(市、區)明確或設置公立中醫醫院,其中80%達到二級甲等以上標準。積極推進綜合醫院和婦幼保健機構中醫藥工作,促進中西醫在重點專科、優勢病種方面開展協作,在重大傳染病防治、疑難危重疾病診治方面共同探索、創新突破。促進民營中醫醫療機構發展,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興辦中醫類專科醫院。建好中醫醫療聯合體。(省中醫藥局、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省衛生計生委負責)

11.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持續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提高縣級中醫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綜合服務水準。開展中醫藥對口支援和精准扶貧。力爭到2020年,全省9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和10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立中醫館,100%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90%的村衛生室具備中醫藥服務能力,基層中醫藥服務量穩定在45%以上。(省中醫藥局負責)

12.加強重點專科(專病)建設。按照國家、省、市、縣、院五級聯動的要求開展重點專科(專病)建設,構建層次分明的中醫專科(專病)防治體系,堅持扶持發展與強化監管相結合,建立重點專科“能上能下”機制。到2020年,基本建立特色突出、層級分明、專業齊全、中西醫互補的中醫重點專科集群。在國家重點專科建設基礎上,建設國家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省中醫藥局、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省衛生計生委負責)

13.提升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和應急救治能力。持續加強國家中醫臨床研究(糖尿病)基地建設,帶動重大疾病研究。遴選20個中醫藥治療優勢病種開展研究,繼續開展中醫藥治療中風、重症胰腺炎、愛滋病等重大疾病研究,形成一批技術成果和產品。建立中醫藥應急救治工作協調機制,推進中醫藥骨傷應急平臺建設,建立覆蓋全省、輻射西部和影響全國的中醫藥骨傷應急系統。(省中醫藥局、省衛生計生委負責)

14.加強中醫醫院資訊化建設。大力發展中醫遠端醫療、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等新型醫療服務模式。完善省級中醫藥資訊(資料),構建統一的省級中醫藥資訊平臺。推動中醫醫療機構基礎資訊系統互聯互通,對接省級衛生計生和中醫藥資訊平臺,推進建設中醫藥雲健康服務系統,開展“互聯網+中醫藥健康服務”。到2020年,各市級中醫醫院達到數位化醫院二級標準,80%的縣級中醫醫院達到一級標準。(省中醫藥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衛生計生委負責)

15.大力提升中醫醫療服務品質。實施中醫臨床優勢培育工程,三級中醫醫院要充分利用中醫藥技術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提高急危重症、疑難複雜疾病的中醫診療服務能力和中醫優勢病種的中醫門診診療服務能力與研究能力。二級中醫醫院要不斷提高區域內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精神疾病的中醫診療能力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搶救能力,加強專科(專病)防治網路建設,在防治疾病中發揮示範作用。加強中醫護理人員配備,提高中醫辨證施護和中醫特色護理水準。創新中醫醫院服務模式。(省中醫藥局、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省衛生計生委負責)

16.促進中西醫相互補充。加強省、市級中西醫結合醫院內涵建設,提升中西醫結合服務能力。推進四川省中西醫醫學創新基地、川南中西醫結合慢性病防治基地建設。建立完善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結合協作機制和防治重大傳染病聯合體。建立完善西醫學習中醫制度,鼓勵西醫離職學習中醫。加強高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省中醫藥局、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省衛生計生委負責)

17.放寬中醫藥服務准入。根據執業技能探索實行分類管理,依照《中醫藥法》對舉辦中醫診所的,實施備案制管理,改革傳統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執業資格准入制度,允許取得鄉村醫生執業證書的中醫藥一技之長人員在鄉鎮和村開辦中醫診所。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連鎖中醫醫療機構,支持有資質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名老中醫開辦中醫門診部、診所,鼓勵藥品經營企業舉辦中醫坐堂診所。社會力量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在准入、執業、基本醫療保險、科研教學、醫務人員職稱評定等方面享有與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同等的權利。(省中醫藥局、省衛生計生委、省食品藥品監管局負責)

18.提高民族醫藥服務能力。支持藏醫醫院建設,推進甘孜州、阿壩州藏醫院建設達到三級乙等民族醫醫院標準,80%以上縣級民族醫院達到二級民族醫醫院標準。推動民族地區重點專科(專病)建設,力爭新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認定的民族醫藥重點專科(專病)3個、省級重點專科(專病)10個。加強民族醫藥技能培訓,大力推廣基層常見病和多發病中醫藥、民族醫藥適宜技術。(省中醫藥局、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省衛生計生委負責)

(四)努力推進中醫藥傳承。

19.加強中醫藥文獻整理和研究。加強古典醫籍文獻、醫家醫案、傳統製藥技術經驗等系統研究。繼續挖掘、整理、研究古今川派中醫藥名家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及特色診療技術,總結中醫優勢病種臨床基本診療規律。開展民族醫藥理論和臨床經驗的挖掘、整理、研究和提高,開展民族醫藥古籍珍善本文獻搶救性發掘和數位化技術保存等工作。(省中醫藥局、省民族宗教委負責)

20.推進中醫藥師承教育。完善國家、省、市、縣、醫院五級師承制度,實現師承教育常態化和制度化。培育以國醫大師、院士為代表的中醫藥行業高端人才,培養拔尖中醫藥骨幹人才,繼續評選省、市、縣級名中醫,支持各級名老中醫藥專家帶徒授業,加強中醫臨床特色療法、絕招絕技的傳承。充分發揮名老中醫藥專家的傳承創新作用。(省中醫藥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五)切實推進中醫藥創新。

21.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圍繞貼近臨床、服務健康、助推產業,建立促進中醫藥創新的政產學研用協同推進機制,構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相結合的中醫藥創新體系,打造創新團隊。積極創建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繼續加強國家中醫臨床研究(糖尿病)基地內涵建設,建設四川省中醫藥轉化醫學中心,依託現有機構建設四川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注重錯位發展,扎實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項目建設。(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中醫藥局負責)

22.加強中醫藥多領域科學研究。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圍繞中醫理論、中藥基礎,開展中藥複方藥效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中藥藥效物質基礎和生物活性評價等研究工作。開展中醫陰陽五行人研究,建立具有四川特色的中醫體質分類標準。開展中醫養生保健研究,加強藥膳食療標準與應用研究、藥食同源川產道地和特色藥材的研究開發。鼓勵開展中醫診療設備及器材的研製、評價及應用。加強中藥飲片、提取物、中藥創新藥物、中成藥大品種和傳統經典製劑二次開發等研究,開展聯合攻關,爭取重大突破。(科技廳、省智慧財產權局、省中醫藥局負責)

(六)切實弘揚中醫藥文化。

23.加強中醫藥文化能力建設。傳承和弘揚中醫藥文化,構建具有鮮明四川特色的中醫藥文化價值體系。進一步選樹仁心仁術、大醫精誠的先進典型,樹立行業新風尚。加強中醫藥文化人才交流和培訓。實施中醫藥健康素養提升工程。依託現有博物場館加強四川省中醫藥文化典藏和教育展示。(省中醫藥局、文化廳負責)

24.注重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深入挖掘中醫藥文化內涵,凝練中醫藥核心健康理念,充分利用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等資源和現有的中醫藥文化科普機構,開展中醫藥健康宣傳體驗活動。進一步加強國家級及省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做好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研究、應用等工作,實施中醫藥文化科普專案。促進中醫藥與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數字出版、動漫遊戲、旅遊餐飲、演藝娛樂、體育健康等有效融合,創作一批中醫藥文化創意產品,打造文化品牌、文化精品。(省中醫藥局、文化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負責)

25.普及中醫藥科學知識。積極開展“四川省中醫藥文化宣傳月”活動,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軍營、進農村、進家庭,加大人民群眾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同感。拓展我省中醫藥文化合作領域,開展多形式、多途徑的川派中醫藥文化傳播,提升中醫藥文化影響力。(省中醫藥局、教育廳、文化廳負責)

(七)積極推進中醫藥國際合作。

26.創新對外交流與合作機制。拓展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領域,搭建多方合作平臺,建立健全四川省中醫藥國際合作交流機制。開展四川省中醫藥服務貿易區建設工作,爭取我省成為國家第二批中醫藥服務貿易建設重點區域。繼續支持我省中醫藥醫療機構與境外醫療機構合辦傳統醫藥中心,支持製藥企業開展跨國合作,擴大中醫藥國際貿易和對外投資。推進多層次的中醫藥國際教育合作,吸引更多的境內外學生來川接受中醫藥教育、培訓和臨床實習。加強中醫藥服務貿易對外宣傳和推介。(省中醫藥局、教育廳、商務廳、省衛生計生委、省外事僑務辦負責)

27.強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全面打造以省級中醫龍頭醫療機構為視窗單位,覆蓋全省的中醫藥“一帶一路”專案體系。整合省內中醫藥優質資源,重點在羅馬尼亞、黑山、捷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沿線國家合作建立5—8個重點中醫藥海外中心,扶持一批省內中醫藥優勢明顯、具有發展前景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重點專案,增強四川中醫藥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認同度。(省中醫藥局、省衛生計生委、省外事僑務辦負責)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中醫藥產業發展保障。進一步建立健全中醫藥產業發展推進體制機制,壓緊發展責任,明確發展任務目標,確保中醫藥產業發展各項部署落到實處。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的科技力量,大力推動聯合攻關。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吸引大企業來川投資發展。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強化醫、養、學、旅、農等融合性發展,鼓勵中醫藥企業通過上市、爭取風險投資等做大做強,瞄準中高端產品市場,大力開發中醫藥保健品、功能性產品。調動地方積極性,加強川產道地藥材綜合開發與利用。放寬市場准入,實行“非禁即入”,簡化在中藥材種植、中醫藥製造、中醫藥健康服務機構開辦、執業資格、醫保定點等方面的審評審批程式。加大中醫藥產業發展支援力度,發揮資金、項目投向引導作用,統籌利用好中醫藥產業相關資金與項目。(省中醫藥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資訊化委、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農業廳、林業廳、商務廳、省衛生計生委、省食品藥品監管局負責)

(二)積極實施中醫藥扶持政策。落實中醫藥事業投入政策。改革中醫藥價格形成機制,合理提高中醫診療技術服務價格,充分體現中醫診療技術的勞務價值。逐步擴大納入城鄉居民醫保支付的中醫非藥物診療技術範圍。研究制定鼓勵中藥製劑發展政策。協調推動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進一步增加中成藥品種數量,不斷提高國家基本藥物中成藥品質。地方各級政府要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中統籌考慮中醫藥發展需要,加大中醫醫療、養生保健、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等用地保障力度。(省中醫藥局、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國土資源廳、省衛生計生委、省食品藥品監管局負責)

(三)加快建立我省中醫藥標準體系。積極先行先試,根據我省實際制定中藥材規範化種植(養殖)標準,積極參與中醫臨床診療指南、技術操作規範和療效評價標準的制定、推廣與應用。參與中醫“治未病”標準、藥膳製作標準和中醫藥保健品標準等的研究制定。加強我省中藥品質管制,重點強化中藥炮製、中藥鑒定、中藥製劑、中藥配方顆粒以及道地藥材的標準制定與品質管制。(省中醫藥局、省質監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負責)

(四)強化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實施中醫藥人才強省戰略,建立健全中醫藥人才流動、評價激勵、教育培養、管理服務體制機制,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特色優勢明顯的中醫藥高層次創新人才隊伍。建立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有機銜接以及師承教育貫穿始終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強化人才評價激勵,探索建立高端引領、骨幹支撐的階梯形人才發展模式;加強中醫藥健康服務業、中藥產業等緊缺人才的培養。依託現有中醫藥教育資源,培養一批中醫藥健康服務相關領域領軍(後備)人才、骨幹人才和師資力量。(省中醫藥局、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衛生計生委負責)

(五)加強中醫藥資訊化建設。在健康中國雲服務計畫中,加強中醫藥大資料應用,積極推進家庭和醫聯體遠端診療教育服務平臺 建設。發展中藥材種植物聯網模式,鼓勵產學研醫發展網路協同研發、眾包設計,完善中醫藥資訊統計制度。(省中醫藥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統計局負責)

(六)強化中醫藥服務品質監管。加強中醫藥監管體系建設,完善中醫藥監督管理工作相關法規和標準,加強中醫醫療服務、養生保健服務、中醫醫療廣告和醫療保健資訊服務的監督管理,在衛生計生綜合監督執法體系中建立健全中醫藥監督行政執法體制機制,全面提升中醫藥監督能力。加強中醫醫院規範化管理,完善以中醫藥特色優勢評價為主導的中醫醫療機構評審評價和品質監控體系,開展公立中醫醫院績效考核試點工作,建好省級中醫醫療品質監測控制體系,開展中醫藥服務動態監測。(省中醫藥局、省衛生計生委、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法制辦、省工商局負責)

五、組織實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進一步發揮省中醫藥產業發展推進小組和省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作用,強化部門(單位)之間的統籌協調,通過檢查、考核等推動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各地要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工作保障,將中醫藥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健全中醫藥發展統籌協調機制和工作機制。

(二)強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省、市、縣級中醫藥管理體系,市(州)要明確或設置中醫藥管理部門,並明確或設置中醫科;縣(市、區)衛生計生部門要配備專(兼)職工作人員,進一步完善領導機制,切實加強中醫藥管理工作。要加大培訓力度,進一步提高中醫藥行政管理幹部隊伍能力素質。

(三)強化監督考核。各地要圍繞本實施方案主要目標、重點任務,結合實際制定切實可行工作計畫,精心組織,認真實施。制定完善科學的績效評價考核機制,強化實施情況督導檢查,及時研究解決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