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什麼是周小川說的對國家有好處的海外投資?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國際間的生產合作、技術轉移和資本流通更加頻繁,

聯繫也更加緊密,也使得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趨勢持續提升。在過去的13年裡,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幅高達33.6%,從2014年起就以實力穩居全球第一大貿易體的地位。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企業對外投資業在國家宏觀政策層面上得到支持和鼓勵。企業投資並購的領域,從最初尋找原材料、能源、基礎設施,逐步向價值鏈中高端發展,目前海外投資多數已涉及到品牌的並購、研發的並購等領域。
但隨著海外投資熱潮高漲,一些投資項目存在的問題也日益突出。

就在剛剛閉幕的兩會,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跨境對外直接投資有跟風、過熱、盲目的現象,導致交易量增長較快。

比如投向體育、娛樂、俱樂部行業的對外投資,對國家沒有好處。所以我們要進行政策指導。總體上繼續支持鼓勵企業走出去,發展有助於研發、行業進步的對外投資。”

央行行長話音剛落,3月11日,就有新聞爆出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欲以10億美元收購Dick Clark Productions的交易破裂。Dick Clark是美國著名的電視節目製作和頒獎典禮製作公司,旗下品牌包括:全美音樂獎、金球獎、好萊塢電影獎等。

但此次並購失敗消息一出,

就有外媒稱,萬達並購失敗表明了中國企業收購好萊塢的熱潮已經冷卻。

國內資本收購海外影視公司熱潮起始于2012年萬達對美國第二大院線AMC的26億美元收購案,這是萬達歷史上第一次海外並購,而且這次並購幫助萬達一躍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影院線營運商。之後,中國資本紛紛出海,收購好萊塢上下游公司,華誼兄弟投資美國STX、韓國Showbox、羅素兄弟;阿裡影業宣佈入股斯皮爾伯格創立的好萊塢影視公司Amblin Partners;騰訊影業CEO程武在去年接受採訪時也曾表示,

騰訊一直在尋求收購目標,其中潛在目標包括好萊塢公司、以及電影創作和製作領域的公司。

一時間,中國企業“買下好萊塢”的說法甚至引起美國官方的擔憂。

但是,作為海外並購先行者的萬達,在開拓國際市場的道路上也並非一帆風順。本月Dick Clark Productions拒絕了萬達伸出的橄欖枝,收購最終以失敗告終。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萬達並購歷程是我國企業海外投資的一個縮影。

其實早在十年前,中國企業收購海外公司的腳步就已經開始了.

2006年,中國海外收購的交易總額為163億美元。此後,交易額一直呈穩定的增長態勢,並在過去兩年迎來了巨幅增長,從2014年692億美元的交易額連翻兩倍——到2016年,中國企業共花費2471億美元收購海外公司。

從海外收購的主要參與者來看,中國對外投資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2006年到2013年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中國的海外並購主要靠財大氣粗的國企推進,而且大多集中在傳統能源行業,比如鋼鐵、煤炭等。澳大利亞的鐵礦、加拿大的能源產品、非洲的銅礦……都是主要的收購對象。一半以上的交易額都歸功於傳統能源產業。

2013年以來進入第二階段,非國有企業在對外投資中的占比不斷擴大。從2012年開始,曾經的並購巨頭傳統能源行業就開始日薄西山,從巔峰時期的300億美元交易額一路縮減到2016年的28億美元。而隨著民營企業發展壯大,非國有企業開始加入買買買的行列。截至2013年底,在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5434億美元存量中,非國有企業占比已達44.8%。2016年,蘇寧花2.7億歐元收購了國際米蘭足球俱樂部70%的股份,萬達花35億美元收購了傳奇電影公司(Legendary Entertainment),山東如意集團花13億歐元收購了法國輕奢品牌SMCP。

民營企業在對外投資中戲份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中國海外並購的行業偏好在這幾年裡發生了巨變。傳統能源行業海外投資的式微,互聯網和房地產迎來投資大潮,這兩個行業的海外並購交易也大幅上漲,近兩年的增長率分別為304%和186%,在2017年依然呈現上漲趨勢。化工基礎設施、物流等行業也迎來了春天。其中以化工的增長趨勢最為明顯,2015至2016年化工行業的海外並購交易額增長率為2280%。

這一系列資料一定程度上反應出了當前海外投資項目所面臨的問題。

今年兩會期間,央行行長周小川除了提到“對於對國家沒有好處的、跟風、過熱的海外投資要進行限制”之外,同時也強調了“對於能夠更好地進行國際合作,有助於發展我國的出口,有助於提高產品品質、有助於研發、有助於互利共贏的,還是要繼續鼓勵。”

換句話說,未來我國政府要鼓勵對國家有好處的海外投資。

那麼,什麼是對國家有好處的海外投資呢?

近三年來,隨著中國政府“一帶一路”政策的推進,中國對沿線國家的對外投資不斷加大,截至目前有資料統計總投資已超500億美元。

在此背景下,中國保險業監管部門目前正考慮對規模較小、風險更高的保險公司則收緊審查,讓最大、償付能力最強的那些公司恢復海外擴張。

2016年中國企業的對外並購險企交易額達到110億美元,其中包括中國泛海27億美元收購美國最大的長期護理保險公司Genworth Financial。

新的政策預示著那些償債能力好的大公司在國內外的擴張將得到支援。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也在逐步加快,企業走出去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未來中國企業對外投資若想長期穩定的在國外市場發展,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可,達到提升企業在國際產業分工中話語權的目標,不能只注重“量”的盲目增長,更要注重企業競爭力生產體系的建設,通過對產業的合理選擇使企業在全球價值鏈分佈中佔據更加有利的優勢,才能抓住時代機遇,利用好當前中國企業在技術、資本等方面的相對優勢,真正通過海外投資提升企業綜合實力。

(經濟觀察網 實習編輯 梁琰 根據新華網等資訊編輯整理)

從2014年692億美元的交易額連翻兩倍——到2016年,中國企業共花費2471億美元收購海外公司。

從海外收購的主要參與者來看,中國對外投資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2006年到2013年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中國的海外並購主要靠財大氣粗的國企推進,而且大多集中在傳統能源行業,比如鋼鐵、煤炭等。澳大利亞的鐵礦、加拿大的能源產品、非洲的銅礦……都是主要的收購對象。一半以上的交易額都歸功於傳統能源產業。

2013年以來進入第二階段,非國有企業在對外投資中的占比不斷擴大。從2012年開始,曾經的並購巨頭傳統能源行業就開始日薄西山,從巔峰時期的300億美元交易額一路縮減到2016年的28億美元。而隨著民營企業發展壯大,非國有企業開始加入買買買的行列。截至2013年底,在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5434億美元存量中,非國有企業占比已達44.8%。2016年,蘇寧花2.7億歐元收購了國際米蘭足球俱樂部70%的股份,萬達花35億美元收購了傳奇電影公司(Legendary Entertainment),山東如意集團花13億歐元收購了法國輕奢品牌SMCP。

民營企業在對外投資中戲份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中國海外並購的行業偏好在這幾年裡發生了巨變。傳統能源行業海外投資的式微,互聯網和房地產迎來投資大潮,這兩個行業的海外並購交易也大幅上漲,近兩年的增長率分別為304%和186%,在2017年依然呈現上漲趨勢。化工基礎設施、物流等行業也迎來了春天。其中以化工的增長趨勢最為明顯,2015至2016年化工行業的海外並購交易額增長率為2280%。

這一系列資料一定程度上反應出了當前海外投資項目所面臨的問題。

今年兩會期間,央行行長周小川除了提到“對於對國家沒有好處的、跟風、過熱的海外投資要進行限制”之外,同時也強調了“對於能夠更好地進行國際合作,有助於發展我國的出口,有助於提高產品品質、有助於研發、有助於互利共贏的,還是要繼續鼓勵。”

換句話說,未來我國政府要鼓勵對國家有好處的海外投資。

那麼,什麼是對國家有好處的海外投資呢?

近三年來,隨著中國政府“一帶一路”政策的推進,中國對沿線國家的對外投資不斷加大,截至目前有資料統計總投資已超500億美元。

在此背景下,中國保險業監管部門目前正考慮對規模較小、風險更高的保險公司則收緊審查,讓最大、償付能力最強的那些公司恢復海外擴張。

2016年中國企業的對外並購險企交易額達到110億美元,其中包括中國泛海27億美元收購美國最大的長期護理保險公司Genworth Financial。

新的政策預示著那些償債能力好的大公司在國內外的擴張將得到支援。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也在逐步加快,企業走出去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未來中國企業對外投資若想長期穩定的在國外市場發展,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可,達到提升企業在國際產業分工中話語權的目標,不能只注重“量”的盲目增長,更要注重企業競爭力生產體系的建設,通過對產業的合理選擇使企業在全球價值鏈分佈中佔據更加有利的優勢,才能抓住時代機遇,利用好當前中國企業在技術、資本等方面的相對優勢,真正通過海外投資提升企業綜合實力。

(經濟觀察網 實習編輯 梁琰 根據新華網等資訊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