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音樂節市場競爭加劇 "佛光花海"如何突圍?

最近幾年,國內各大音樂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從十年前的十幾場增到如今的每年幾百場,可見大眾對音樂節是越來越追捧。毫無疑問,音樂節作為聚集性音樂活動,已經越來越普遍了,

不再是一個純粹的音樂表演舞臺,而是一個綜合性、多元化的娛樂體驗方式。

音樂節市場潛力巨大,全民音樂節趨勢明顯

在歐洲,每年有超3000個音樂節舉辦,而在中國,每年僅有200多場的音樂節。其中以迷笛音樂節、草莓音樂節、張北音樂節最具代表性。

迷笛音樂節在2000年舉辦了最早的第一屆,當時還只有30支不怎麼出名的樂隊參加,經過這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有上百支海內外樂隊,三大表演主舞臺,成為現代音樂最響亮的品牌之一。

而另外的“草莓音樂節”則是國內音樂廠牌摩登天空於2009年創辦的音樂節品牌,

創始人沈黎暉認為,“草莓”應該傳遞的是春天、浪漫氣息,而不是一群憤怒的人用搖滾宣洩和尋找存在感。於是,這樣的音樂節理念差異化打造下,“草莓音樂節”成功了,吸引到了眾多文藝清新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在多年的發展裡,成了中國音樂節具有代表性的音樂節之一。

在草莓、迷笛、理想、熱波、張北等大型音樂節的推動下,它們通過井噴式的發展把音樂種子播向全國各地,正在形成一種“全民音樂節”的浪潮,最明顯的感受就是,進入五月份後,全國各地的音樂節火拼正在激烈上演。

根據一份道略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的資料包告顯示,2009年,國內音樂節數量為44場,增長速度為52%,2011年,數量就增長到了92場,增幅高達109%。

2011—2014年的音樂節票房從1.61億元上升至3.79億元,2015年1—9月,由於多方面原因,國內音樂節場次減少到74場,票房收入為2.03億。在中國音樂節的百億市場潛力價值面前,投資者很難不動心,只要對音樂節的經濟利益越看重,就會增加逐年音樂節的舉辦場次。

雖然音樂節越來越多,但是細心的樂迷就會發現,現在的各大音樂節的表演形式單一,陣容雷同,內容同質化十分嚴重。其中許多明星,搖滾音樂節有他們,民謠音樂節有他們,電子音樂節也有他們。主辦方只想通過明星來拉動票房,而不做好音樂節的核心內容,作為參與的樂迷,總有一天會出現審美疲勞,不在為此買單。因為,正確的音樂節態度應該是,通過音樂為樂迷提供最核心的音樂文化體驗,讓音樂節成為當下年輕人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音樂節娛樂生態特色升級,年輕化、特色化成亮點

今年五一期間,在以旅遊城市為主要名片的樂山舉辦了為期2天的峨眉山佛光花海音樂節,雖然今年是第二屆,但現場人流量爆滿。據主辦方公佈資料,共有5萬餘人到場,線上直播觀看近2000多萬人次。在西南城市中,這樣的音樂節形式受到追捧,足以證明大眾消費市場對多元化音樂節的認可。

作為一場新生的音樂節,佛光花海音樂節從眾多大型音樂節裡脫穎而出,它的差異化定位起著重要作用,多維度打造“音樂+旅遊+美食+文化”的娛樂生態特色,並且重新定位全新主題“樂出範,悅不同”,對味當下年輕人嘗鮮的好奇心理。此外,在樂山舉辦的音樂節還有集中了豐富的四川特色美食,以及“世界雙遺產”的景區旅遊資源,都為音樂節增添了多重娛樂維度。

佛光花海音樂節的活動舉辦地選在峨眉山國家5A級風景區內,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樂迷在享受音樂的浪潮時,還有秀麗的風景欣賞,正好滿足了戶外音樂節的核心元素之一:離開城市建築,親近自然生態 。

草莓、迷笛等大型音樂節的舉辦地大多在選在城郊,交通相對便利,但無法徹底擺脫城市生活的壓力影響。類似佛光花海或朱家角水鄉這樣的景區音樂節,處在青山綠水之間,營造了一種音樂與人文自然生態完全相融的舒適感官享受。

談到音樂節,不得不說到音樂定位本身。在藝人陣容的量級上,草莓、迷笛等大型音樂節每年都有上百組的國內外藝人、樂隊參與,明星數量上在國內音樂節中少有能與之比擬的,多年的品牌運營讓此類音樂節的受眾群體劃分更垂直,更細分。由於舉辦地在西南景區城市,佛光花海的音樂定位更接地氣,邀請了張靚穎、譚維維、光良、陳粒、郝雲、衛蘭等具備星光度的實力歌手加盟後,新引進吳奇、沙楠傑、樂山原創音樂人等新鮮唱作人,讓音樂節演出陣容顯得更加多元化和充滿地方文化特色。

多管道多資源聯合打造,奠定高水準演藝製作基礎

據悉,今年的佛光花海音樂節,在咪咕音樂新加盟後,進行了品牌、藝人、體驗、創意、製作、傳播六大方面的全新升級,現場舞美設計和聲光設備效果相當具有視覺衝擊力,高水準專業演藝製作為呈現一場超水準演出奠定了重要基礎。

一場音樂節的成功舉辦,除了環境、藝人、地方特色、服務因素等,其背後的主辦方也起著決定性作用。例如草莓、張北、迷笛、熱波這樣的大型音樂節能夠成功舉辦一屆又一屆,與其背後的摩登天空、迷笛音樂學校等主辦方緊密相關,它們無論是在演藝經驗還是管道資源、管理支撐上,都有著不俗實力。

中國從有音樂節開始到現在將近二十年,從幾十場到幾百場,未來的發展空間還很寬闊。目前,國內的音樂節每年只有三四百萬人參加,而歐洲、美國有超五千多萬。可以預見,在今後的十年裡,中國音樂節的演出形式將呈現多樣化趨勢,與旅遊、餐飲、娛樂行業的結合會越來越密切。

以佛光花海音樂節為例,以過硬的線下實力整合一場滿足樂迷吃、住、行、玩多種需求的音樂聚會,打造全方位的娛樂生態服務,為樂迷帶來了更加複合式的休閒體驗。這種體驗多樣化的特色音樂節,能夠受到市場的認可,相信在未來將會逐漸增多,助力中國音樂節的市場繁榮發展。

作為參與的樂迷,總有一天會出現審美疲勞,不在為此買單。因為,正確的音樂節態度應該是,通過音樂為樂迷提供最核心的音樂文化體驗,讓音樂節成為當下年輕人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音樂節娛樂生態特色升級,年輕化、特色化成亮點

今年五一期間,在以旅遊城市為主要名片的樂山舉辦了為期2天的峨眉山佛光花海音樂節,雖然今年是第二屆,但現場人流量爆滿。據主辦方公佈資料,共有5萬餘人到場,線上直播觀看近2000多萬人次。在西南城市中,這樣的音樂節形式受到追捧,足以證明大眾消費市場對多元化音樂節的認可。

作為一場新生的音樂節,佛光花海音樂節從眾多大型音樂節裡脫穎而出,它的差異化定位起著重要作用,多維度打造“音樂+旅遊+美食+文化”的娛樂生態特色,並且重新定位全新主題“樂出範,悅不同”,對味當下年輕人嘗鮮的好奇心理。此外,在樂山舉辦的音樂節還有集中了豐富的四川特色美食,以及“世界雙遺產”的景區旅遊資源,都為音樂節增添了多重娛樂維度。

佛光花海音樂節的活動舉辦地選在峨眉山國家5A級風景區內,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樂迷在享受音樂的浪潮時,還有秀麗的風景欣賞,正好滿足了戶外音樂節的核心元素之一:離開城市建築,親近自然生態 。

草莓、迷笛等大型音樂節的舉辦地大多在選在城郊,交通相對便利,但無法徹底擺脫城市生活的壓力影響。類似佛光花海或朱家角水鄉這樣的景區音樂節,處在青山綠水之間,營造了一種音樂與人文自然生態完全相融的舒適感官享受。

談到音樂節,不得不說到音樂定位本身。在藝人陣容的量級上,草莓、迷笛等大型音樂節每年都有上百組的國內外藝人、樂隊參與,明星數量上在國內音樂節中少有能與之比擬的,多年的品牌運營讓此類音樂節的受眾群體劃分更垂直,更細分。由於舉辦地在西南景區城市,佛光花海的音樂定位更接地氣,邀請了張靚穎、譚維維、光良、陳粒、郝雲、衛蘭等具備星光度的實力歌手加盟後,新引進吳奇、沙楠傑、樂山原創音樂人等新鮮唱作人,讓音樂節演出陣容顯得更加多元化和充滿地方文化特色。

多管道多資源聯合打造,奠定高水準演藝製作基礎

據悉,今年的佛光花海音樂節,在咪咕音樂新加盟後,進行了品牌、藝人、體驗、創意、製作、傳播六大方面的全新升級,現場舞美設計和聲光設備效果相當具有視覺衝擊力,高水準專業演藝製作為呈現一場超水準演出奠定了重要基礎。

一場音樂節的成功舉辦,除了環境、藝人、地方特色、服務因素等,其背後的主辦方也起著決定性作用。例如草莓、張北、迷笛、熱波這樣的大型音樂節能夠成功舉辦一屆又一屆,與其背後的摩登天空、迷笛音樂學校等主辦方緊密相關,它們無論是在演藝經驗還是管道資源、管理支撐上,都有著不俗實力。

中國從有音樂節開始到現在將近二十年,從幾十場到幾百場,未來的發展空間還很寬闊。目前,國內的音樂節每年只有三四百萬人參加,而歐洲、美國有超五千多萬。可以預見,在今後的十年裡,中國音樂節的演出形式將呈現多樣化趨勢,與旅遊、餐飲、娛樂行業的結合會越來越密切。

以佛光花海音樂節為例,以過硬的線下實力整合一場滿足樂迷吃、住、行、玩多種需求的音樂聚會,打造全方位的娛樂生態服務,為樂迷帶來了更加複合式的休閒體驗。這種體驗多樣化的特色音樂節,能夠受到市場的認可,相信在未來將會逐漸增多,助力中國音樂節的市場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