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再送李昭奶奶一程 一位巾幗英雄的紅色革命路

胡耀邦同志夫人,原北京市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

北京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原北京市紡織工業局黨組書記李昭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7年3月11日16時1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3月17日,李昭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

陰雲低垂,春風料峭。

17日8時許,前來送別李昭的千餘名各界群眾在殯儀館外排起了長隊。還有許多家鄉人特意趕來,送別李昭最後一程。

青年導演小姜正在籌拍一部有關胡耀邦同志1965年赴安康調研的電影。“拍這部電影不為賺錢,也很難賺到錢。純粹是被革命老前輩的精神操守所感動。”小薑告訴小青(ID:youthzqw),電影拍攝過程中,去見過李昭奶奶。“前兩年去老人家會計司胡同的家裡,李奶奶並沒有動輒就提‘耀邦同志如何如何’,倒是鼓勵我們年輕人做好事業,

建設祖國,感覺很親切。”

胡晏平是李昭的家鄉人。他說,自己曾多次見過李昭,“她待人十分的親和,並且話語間都在鼓勵家人和後輩不要忘記為黨和國家作出貢獻。”

“近百年人生,八十載革命征程。灑熱血于青春年代,幸遇志同道合耀邦。革命第一,

家庭第二。忠心為黨,全心全意為人民······”遺體告別儀式場外,胡晏平感慨地道出了自己對李昭離世的遺憾。

周洪直是胡耀邦李昭第三個兒子胡德華的小學同班同學。他一早7點多就到了八寶山殯儀館外。

周洪直說,李昭阿姨一直是自己和同學們非常崇敬的長輩,“德華身上許多的閃光點其實都有李昭阿姨的影子”。

他說,胡德華的樸素、正直都是受到了父母的影響,而李昭阿姨在自己心中是“對的起國家、百姓的真正的共產黨人。

李昭,原名李淑秀。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同齡人,1937年,李昭年方16,正念高中一年級的時候,神州大地,燃燒起抗日的烽火。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巾幗不讓鬚眉。李昭愛國心切,毅然放棄學業,投身宿縣戰地服務團,

參加抗日救亡運動,或上街演出,或張貼抗日標語,積極宣傳抗戰愛國思想。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國民黨頑固派開始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方針,不斷制造反共摩擦。耳聞目睹,李昭感到真正的民族救星是共產黨,而不是國民黨。她於1939年元宵佳節這一天,毅然離開宿縣,衝破層層險阻,奔赴延安,進入中國女子大學深造。這時,她將原名李淑秀改為李昭。

在大學裡,她潛心攻讀馬克思主義,認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女大高級班學員,並于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她轉入延安大學學習俄語。延大的對面,就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王家坪。當時,胡耀邦同志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常來延大作報告,參加學員的一些社會活動,他倆從此相識了。

胡耀邦和李昭認識後,共同的革命理想和追求,像一根無形的紐帶,把他倆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每次相見,他們相互傾談對革命的認識,對人生的見解。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情深意篤,心心相印,真誠相愛。在他倆看來,相愛,意味著隨時可以進行感情、精神上的互補和內心秘密的相互託付,意味著隨時可以卸下心靈的重負,因而激起雙方生活的勇氣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

1941年冬,胡耀邦和李昭喜結良緣,終成伉儷。在硝煙彌漫的歲月,胡耀邦夫婦相依為命,甘苦共嘗。

1949年9月的一天,李昭收到胡耀邦發自北平的信,說他以青年代表的身份,從前線來北平參加全國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與社會各界人士共商建國大事。開十多天會,還將參加開國大典,盼望與李昭在北平同慶這個偉大的勝利。他讓李昭接到信後馬上請假來探親。

李昭在承德、張家口、石家莊工作過,唯獨沒有到過北平,現在能在北平參加開國大典,與耀邦一起迎接新中國的誕生怎能不激動呢?

李昭盼望的那一刻終於到了,她打開收音機,站在陽臺上,聽著,看著,真是紅旗如畫,歌聲如潮。遊行的隊伍,受閱的解放軍,湧向天安門。熱烈的口號聲,隆隆的禮炮聲,響徹了天空,喚醒了沉睡的神州大地,震撼了世界。

面對五星紅旗,李昭熱血沸騰。勝利是烈士用生命換來的!新中國是烈士的鮮血凝成的!李昭決心繼承烈士未竟的事業,為建設民主富強的新中國開始新的長征。

和平年代建設時期,李昭先後兩次要求從工作相對輕鬆、辦公環境較好的機關調到工作繁忙辛苦、生產任務重的基層單位。1950年至1952年李昭為發展當地支柱產業,放棄南充市委副書記職務調到南充市第三制絲廠擔任監理。進京後,李昭又回應建設國家號召離開中央機關全國總工會,於1954年進入北京第一棉紡織廠(簡稱國棉一廠)工作。

在國棉一廠工作期間,李昭帶領廣大幹部職工不辭辛勞,拼命工作。為掌握第一手資料,她徒手攀上38米高的水塔、下到只有工程維修人員才去的地溝、鑽進難以走人的風道,走遍全廠每個角落。她以廠為家,吃在大食堂,住在單身宿舍,週末只回家半天,日夜工作生活在生產第一線,工人幹部可以隨時推門找她談話。她關心幹部、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想方設法為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上的各種困難。李昭領導全廠幹部職工同心同德,短短幾年就把國棉一廠建設成為全國聞名的標杆紅旗紡織廠。

李昭擔任北京市紡織工業局領導後,幫助和引導職工開展技術革新,改善生產管理能力。1962年北京紡織在國內首先研製生產出棉滌綸和毛滌綸,1964年率先生產出維綸纖維和維棉布,為發展中國化纖紡織品生產開闢了先河。同年研製出我國第一批羊絨衫。1965年北京紡織品出口額占到北京工業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

李昭重視培養年輕技術幹部和經濟管理人才以及年輕專業技術工人,于1978年創辦了北京工業學院第一分院(現更名為“北京商務學院”),她親自兼任黨委書記。該校開辦幾十年來,為北京紡織工業培養了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和生產管理人才。

1984年,李昭發起成立北京服裝協會,創建了中國服裝業界的第一個專業協會組織。1994年,年逾古稀的她,又創辦了中國服裝第一家報紙——《服裝時報》,並將其辦成中國服裝紡織業界最具影響力的媒體。

她晚年從工作崗位退休後,仍然關心我國的公益、教育事業,關心老少邊窮地區的發展。以實際行動支援“關愛未來”工程發展。在80多高齡的時候還多次去河北太行山區、湖南看望當地群眾。

她還是全國紅軍小學建設工程的創始人,時刻關心紅軍小學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為改善貴州、四川、甘肅、江西、延安等革命老區孩子的學習環境,李昭為孩子們捐款四萬元,親自給江西共青城紅軍小學同學寫來充滿希望的信,鼓勵孩子們用紅軍精神努力學習,為將來建設祖國打下堅實的基礎。2007年紅軍小學建設工程啟動時李昭親筆在紅軍小學校旗上簽下自己的名字,堅定不移地支持全國紅軍小學建設。

李昭自投身抗日以來的近80年歷程,對國家的熱愛始終不渝。

無論地位怎麼變化,對人民的親切的感情始終如一日;

她和耀邦同志的愛情堅貞不移,是党和國家領導人愛情婚姻的典範;

她對子女嚴格要求、盡職盡責,與耀邦同志共同塑造了優良家風。

她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奮鬥的一生,光輝的一生!

李昭同志,一路走好!

記者 | 李拓 曾繁華

責編 | 陳琛

©中國青年網

我們只提供稀缺的內容

她潛心攻讀馬克思主義,認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女大高級班學員,並于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她轉入延安大學學習俄語。延大的對面,就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王家坪。當時,胡耀邦同志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常來延大作報告,參加學員的一些社會活動,他倆從此相識了。

胡耀邦和李昭認識後,共同的革命理想和追求,像一根無形的紐帶,把他倆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每次相見,他們相互傾談對革命的認識,對人生的見解。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情深意篤,心心相印,真誠相愛。在他倆看來,相愛,意味著隨時可以進行感情、精神上的互補和內心秘密的相互託付,意味著隨時可以卸下心靈的重負,因而激起雙方生活的勇氣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

1941年冬,胡耀邦和李昭喜結良緣,終成伉儷。在硝煙彌漫的歲月,胡耀邦夫婦相依為命,甘苦共嘗。

1949年9月的一天,李昭收到胡耀邦發自北平的信,說他以青年代表的身份,從前線來北平參加全國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與社會各界人士共商建國大事。開十多天會,還將參加開國大典,盼望與李昭在北平同慶這個偉大的勝利。他讓李昭接到信後馬上請假來探親。

李昭在承德、張家口、石家莊工作過,唯獨沒有到過北平,現在能在北平參加開國大典,與耀邦一起迎接新中國的誕生怎能不激動呢?

李昭盼望的那一刻終於到了,她打開收音機,站在陽臺上,聽著,看著,真是紅旗如畫,歌聲如潮。遊行的隊伍,受閱的解放軍,湧向天安門。熱烈的口號聲,隆隆的禮炮聲,響徹了天空,喚醒了沉睡的神州大地,震撼了世界。

面對五星紅旗,李昭熱血沸騰。勝利是烈士用生命換來的!新中國是烈士的鮮血凝成的!李昭決心繼承烈士未竟的事業,為建設民主富強的新中國開始新的長征。

和平年代建設時期,李昭先後兩次要求從工作相對輕鬆、辦公環境較好的機關調到工作繁忙辛苦、生產任務重的基層單位。1950年至1952年李昭為發展當地支柱產業,放棄南充市委副書記職務調到南充市第三制絲廠擔任監理。進京後,李昭又回應建設國家號召離開中央機關全國總工會,於1954年進入北京第一棉紡織廠(簡稱國棉一廠)工作。

在國棉一廠工作期間,李昭帶領廣大幹部職工不辭辛勞,拼命工作。為掌握第一手資料,她徒手攀上38米高的水塔、下到只有工程維修人員才去的地溝、鑽進難以走人的風道,走遍全廠每個角落。她以廠為家,吃在大食堂,住在單身宿舍,週末只回家半天,日夜工作生活在生產第一線,工人幹部可以隨時推門找她談話。她關心幹部、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想方設法為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上的各種困難。李昭領導全廠幹部職工同心同德,短短幾年就把國棉一廠建設成為全國聞名的標杆紅旗紡織廠。

李昭擔任北京市紡織工業局領導後,幫助和引導職工開展技術革新,改善生產管理能力。1962年北京紡織在國內首先研製生產出棉滌綸和毛滌綸,1964年率先生產出維綸纖維和維棉布,為發展中國化纖紡織品生產開闢了先河。同年研製出我國第一批羊絨衫。1965年北京紡織品出口額占到北京工業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

李昭重視培養年輕技術幹部和經濟管理人才以及年輕專業技術工人,于1978年創辦了北京工業學院第一分院(現更名為“北京商務學院”),她親自兼任黨委書記。該校開辦幾十年來,為北京紡織工業培養了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和生產管理人才。

1984年,李昭發起成立北京服裝協會,創建了中國服裝業界的第一個專業協會組織。1994年,年逾古稀的她,又創辦了中國服裝第一家報紙——《服裝時報》,並將其辦成中國服裝紡織業界最具影響力的媒體。

她晚年從工作崗位退休後,仍然關心我國的公益、教育事業,關心老少邊窮地區的發展。以實際行動支援“關愛未來”工程發展。在80多高齡的時候還多次去河北太行山區、湖南看望當地群眾。

她還是全國紅軍小學建設工程的創始人,時刻關心紅軍小學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為改善貴州、四川、甘肅、江西、延安等革命老區孩子的學習環境,李昭為孩子們捐款四萬元,親自給江西共青城紅軍小學同學寫來充滿希望的信,鼓勵孩子們用紅軍精神努力學習,為將來建設祖國打下堅實的基礎。2007年紅軍小學建設工程啟動時李昭親筆在紅軍小學校旗上簽下自己的名字,堅定不移地支持全國紅軍小學建設。

李昭自投身抗日以來的近80年歷程,對國家的熱愛始終不渝。

無論地位怎麼變化,對人民的親切的感情始終如一日;

她和耀邦同志的愛情堅貞不移,是党和國家領導人愛情婚姻的典範;

她對子女嚴格要求、盡職盡責,與耀邦同志共同塑造了優良家風。

她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奮鬥的一生,光輝的一生!

李昭同志,一路走好!

記者 | 李拓 曾繁華

責編 | 陳琛

©中國青年網

我們只提供稀缺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