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沙塵天氣啟示:“一帶一路”生態需協同治理

沙塵暴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 魏博 王虔)沙塵暴又來了!5月4日—5日,

一場多年未見、聲勢浩大的沙塵天氣覆蓋了初夏的北京,引發了大眾對於沙塵成因和治沙成效的熱議。隨著國家林業局給出的“本次沙塵天氣主要起源于蒙古國南部和內蒙古中西部”釋疑,一個事實呈現在公眾面前:環境問題不是獨立的,需要國家間合力治理。

沙塵暴源頭之一的蒙古國已經成為世界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超過75%的國土面積面臨著沙漠的威脅。

像蒙古國這樣,“一帶一路”沿線受到土地荒漠化威脅的國家還有60多個。“合作”是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只有協作共濟、內外兼修,才能迎來真正天朗水清的好環境。

事實上,經過多年治理,北京沙塵天氣已經從2000年的年均13次以上,減少到近兩年的年均2-3次,這也是此次沙塵天氣顯得如此“罕見”的原因,這樣的成績源於中國多年來不懈的治沙努力。在“一帶一路”中蒙俄經濟走廊上,

中國內蒙古庫布其沙漠的治理,就是一個“綠色樣本”。

近30年來,當地政府與治沙企業億利資源集團依靠科技創新,堅持把沙漠治理、產業發展與扶貧開發同步推進,綠化沙漠6000多平方公里,使庫布其的沙塵天氣減少了95%,降水量增加6倍,同時有效減少了北京的沙塵天氣。庫布其為全球環境治理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啟示與參考,聯合國將其作為防治荒漠化及應對氣候變化的典範,

向世界推廣。

庫布其沙漠

今年4月,美國《國家地理》攝影師喬治•斯坦梅茨重返庫布其沙漠,拍攝的圖片在海外社交媒體上一天內就有60多萬海外網友點贊,流覽量高達兩千多萬。由此可見,中國的治沙成果已經受到了世界關注與稱讚,

如何將這樣的“中國經驗”推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增強國家間生態治理合作呢?記者專訪了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中國-蒙古國商務理事會中方理事會主席王文彪。

“治沙不能‘自掃門前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生態脆弱,中蒙邊境綿延數千公里,沙漠治理是繞不過去的坎兒。”王文彪表示,“庫布其處在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上,庫布其沙漠治理對‘一帶一路’生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惠及整個世界的偉大事業。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好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等平臺,發揮好中國-蒙古國商務理事會等機構的作用,將庫布其的治沙經驗與國際共用,向世界荒漠化治理貢獻‘中國方案’,為蒙古國等‘一帶一路’沿線生態脆弱國家提供人才、技術等方面的支援。”

在“經驗輸出”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這次沙塵的起源還有“我國內蒙古中西部”。中國的生態治理的確已經取得了良好成績,但在未來,國內生態問題仍需常抓不懈。

“這次沙塵暴給人們敲響了警鐘,沙塵暴野蠻粗暴,一夜之間可以摧毀一座城。沙塵暴的誘因,看似是因為春天綠色少、氣候乾旱、西部風力大,但根本原因還是很多地區的沙漠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理。沙漠治理很複雜,會有反復,沒有經濟產業的驅動,沙漠治理是不可持續的。如果在沙漠種下的樹,沒有人去養護,過幾年生態又會後退而不可持續。”王文彪強調,“如何讓沙漠變得有價值,讓沙漠裡的產業可持續,除了政府的主導,還需要按照商業的智慧和生意的理念來發展生態經濟。治沙任重而道遠。”

共用藍天碧水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夢想,應對氣候變化也使各國形成了共同體。庫布其是中國治沙的縮影,也是世界環境治理的成功案例,展示了一個發展中大國主動承擔生態責任、舉國上下齊心探索的態度與行動。未來,“一帶一路”沿線生態治理,需要更多的庫布其,更多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相信隨著國際間生態領域合作的增多,我們都將不再被“源自蒙古國的沙塵”困擾。

中國的生態治理的確已經取得了良好成績,但在未來,國內生態問題仍需常抓不懈。

“這次沙塵暴給人們敲響了警鐘,沙塵暴野蠻粗暴,一夜之間可以摧毀一座城。沙塵暴的誘因,看似是因為春天綠色少、氣候乾旱、西部風力大,但根本原因還是很多地區的沙漠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理。沙漠治理很複雜,會有反復,沒有經濟產業的驅動,沙漠治理是不可持續的。如果在沙漠種下的樹,沒有人去養護,過幾年生態又會後退而不可持續。”王文彪強調,“如何讓沙漠變得有價值,讓沙漠裡的產業可持續,除了政府的主導,還需要按照商業的智慧和生意的理念來發展生態經濟。治沙任重而道遠。”

共用藍天碧水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夢想,應對氣候變化也使各國形成了共同體。庫布其是中國治沙的縮影,也是世界環境治理的成功案例,展示了一個發展中大國主動承擔生態責任、舉國上下齊心探索的態度與行動。未來,“一帶一路”沿線生態治理,需要更多的庫布其,更多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相信隨著國際間生態領域合作的增多,我們都將不再被“源自蒙古國的沙塵”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