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理髮店的理髮經歷,看需求博弈

去理髮店剪頭髮,洗完頭選定髮型師後,小哥上來的例行問題第一回合:“你想剪成什麼樣呀?”,

“波波頭,兩側齊平比較短的。”第二回合,小哥比畫了一下兩側,追問“這樣的波波頭有兩種 ,一種是後頭抄起的,一種是就平齊地修平的,你要哪種?”被問懵了,回曰“這個,沒注意呢,你就看著辦吧?”……第三回合,小哥問“要不要有劉海呢?”一時沒有捕捉到“劉海”這一被動詞彙,終於反射弧回歸後,小哥默然不語,默默地完成了理髮過程。

環顧四周,很奇妙地發現小小的理髮店好比一個需求的試煉場,

能抓拍到各色的需求提出者和需求方案制訂者畫像。

原始需求方-理髮人端

原始需求方是形形色色的理髮人,按照需求的明確程度不同,大體簡化如下圖:

明確需求方

需求的明確與否取決於市場的環境和需求者所處的位置。

跟風型的需求多見於同業調研後但求無過的從眾心理,競爭對手有了的產品,我們怎麼能沒有?於是乎你方唱罷我登場,把一大藍海整成了一大紅海。需求也變成了調研各種競品後的一點點倦,人有的我必須有,最好的結果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微創新,慢慢演化為局部的專業型選手,形成差異化優勢。最壞的則是習慣性依葫蘆畫瓢,以高額成本廝殺紅海。

專業型的需求多見於至少對相關行業、業務流程有所瞭解的資深或偽資深人士,往往有一定的行業洞見,也能把相關的要求描述清楚。又大致可以分成學院派、學究派和務實派。學院派麼,跟讀各種高大上的模型感受體驗是一樣的,不明覺厲,然而真到了實操環節,各種象牙塔中的假設約束在現實中時有雨打風吹去的情況。學究派麼,程式師初轉需求的居多,

將太多的實現細節考慮到了需求中,總是缺了那麼點美感,多了點匠氣。務實派中和了理想和現實,算是比較理想的需求範本,屬於“既證之後”的範疇,踩過無數坑之後痛的領悟,大約的確就是這樣的需求了。

維持型其實是最多見的,大破大建畢竟不是常態,很多時候是基於過去的縫縫補補又三年。又可分成幾個階段,新產品、系統剛上線時,因頻繁熟悉新操作引發的維持型優化,

產品、系統相對穩定成熟後的小敲小打 。此時維持絕對的穩定還是小風險大優化,很是考驗需求方的智慧。

半明確需求方

這往往是涉及後續大量轉化工作量的需求情況,此時的需求可能是公司戰略報告、可能是以結果方式展現的績效考核指標,巨大的需求可行性以及細化的鴻溝將時刻考驗著產品需求方的智慧。(某些潛在的坑在於原始需求可能部分是偽需求,需要先做去偽存真式的濾取。)而此類情況更大的挑戰往往在初始需求提出並成形後,所謂的半明確,即用戶方有想法,但還沒有形成有形的需求資產,一旦付諸使用,則很可能催生他們潛在的需求小宇宙,形成一個明確需求和半明確需求小高峰。

不明確需求方

隨便型其實不是一種類型,而是一種需要引導、識別再轉化為半明確、明確需求的過程狀態。不知算不算計劃經濟的荼毒,預算中的Budget一定要花光,於是乎,無明確需求先立項算體制內的奇葩一朵。排除這種體制內為需求而需求的任性,不明確的需求更像是需求本身的研究開發階段,是否能化身最終需求產品未知,需要排查檢驗+需求引導。

需求接收方-理髮師端

鑒於理髮的過程相對簡單,運用的技術相對簡單易理解,某種程度上更有助於拋開技術實現壁壘,近距離看看產品化過程的實質,從理髮小哥走到理髮者面前的一刻,即承擔起了髮型產品需求的設計和實施工作。簡化版本的框圖大概如下:

可行性分析主要基於兩方面的基本面,一個當然是小哥的理髮技術(包括對特定頭型的熟悉程度,現實中可對應不同的開發語言、軟硬體設施),另一塊,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客戶的基本面,具體包括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需求提出及開發環境(有無被系統虐過)、行業環境(相對穩定、不斷變化)。

方案提出及確認環節在理髮場景可能只是簡單的,yes和no,no,no,blablabla,現實中則可能是一段血淚鬥爭史,能做不能做,在什麼環節可能存在需求夾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地發揮智慧和管理預期。

理髮過程是個特別有趣的所見即所得的過程,現實世界中,各種版本管理及產品反覆運算技術正在不斷縮短原來瀑布模型帶來的需求與實現後的用戶回饋時間差的問題,但還遠未達到即時的回饋和確認,可能可以指望下未來的AI,Who knows~

提交產品對於理髮來說,是一段經歷的結束,對於產品來說,則是喋喋不休的需求變更的開始,Keep calm and carry on~又或是,誰保不准出門看到一新潮人髮型,就想改變一下呢~

本文由 @鄉關何處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需要先做去偽存真式的濾取。)而此類情況更大的挑戰往往在初始需求提出並成形後,所謂的半明確,即用戶方有想法,但還沒有形成有形的需求資產,一旦付諸使用,則很可能催生他們潛在的需求小宇宙,形成一個明確需求和半明確需求小高峰。

不明確需求方

隨便型其實不是一種類型,而是一種需要引導、識別再轉化為半明確、明確需求的過程狀態。不知算不算計劃經濟的荼毒,預算中的Budget一定要花光,於是乎,無明確需求先立項算體制內的奇葩一朵。排除這種體制內為需求而需求的任性,不明確的需求更像是需求本身的研究開發階段,是否能化身最終需求產品未知,需要排查檢驗+需求引導。

需求接收方-理髮師端

鑒於理髮的過程相對簡單,運用的技術相對簡單易理解,某種程度上更有助於拋開技術實現壁壘,近距離看看產品化過程的實質,從理髮小哥走到理髮者面前的一刻,即承擔起了髮型產品需求的設計和實施工作。簡化版本的框圖大概如下:

可行性分析主要基於兩方面的基本面,一個當然是小哥的理髮技術(包括對特定頭型的熟悉程度,現實中可對應不同的開發語言、軟硬體設施),另一塊,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客戶的基本面,具體包括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需求提出及開發環境(有無被系統虐過)、行業環境(相對穩定、不斷變化)。

方案提出及確認環節在理髮場景可能只是簡單的,yes和no,no,no,blablabla,現實中則可能是一段血淚鬥爭史,能做不能做,在什麼環節可能存在需求夾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地發揮智慧和管理預期。

理髮過程是個特別有趣的所見即所得的過程,現實世界中,各種版本管理及產品反覆運算技術正在不斷縮短原來瀑布模型帶來的需求與實現後的用戶回饋時間差的問題,但還遠未達到即時的回饋和確認,可能可以指望下未來的AI,Who knows~

提交產品對於理髮來說,是一段經歷的結束,對於產品來說,則是喋喋不休的需求變更的開始,Keep calm and carry on~又或是,誰保不准出門看到一新潮人髮型,就想改變一下呢~

本文由 @鄉關何處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