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民黨要焦土抗戰,閻錫山為何要守土抗戰

全面抗戰開始後,南京國民政府多次提出“焦土抗戰”的口號。

閻錫山是個喜歡自己創造名詞、思想和理論的人。自決心抗日後,他提出的最著名的口號是“守土抗戰”。

閻錫山對這一口號的解釋是:“以反侵略反畏縮的意義,站在整個國家責任立場上,純論是非、不顧成敗的抗敵行為。”

閻錫山不下決心便罷,下了決心就表現得十分強硬,聲稱:“我已抱定決心,不惜犧牲性命,為救山西。但同時我也要擒住山西人,與我一塊犧牲。”

他訓練山西的官員、民眾和學生,

組建起一支一萬多人的“預備軍官團”,同時大量吸引華北各省的愛國學生進入山西的軍官學校,以至於太原大街上的人“至少有一半穿著軍裝”。

閻錫山認為,他的晉軍向來以“守”聞名,於是他提出的又一個口號是:“能守住就能存在”。

為了表示自己的抗戰決心,他把父親留給他的八十七萬元遺產以他母親的名義捐給了綏遠前線。

在閻錫山的帶動下,晉軍軍官們紛紛捐款,山西的民眾和學生也發起了節衣縮食運動支援抗戰。

城府極深的閻錫山看待任何事,都如同面對一本需要分析的商業帳目。他說他無論幹什麼都必須顧到“利”。

他曾說,“以我們守土抗戰說,是地方長官義不容辭的責任,應當盡力而為之,成功是成功,失敗也是成功,不容返顧。當漢奸,國人共棄,是義所不當為者,失敗是失敗,成功也是失敗,不容嘗試。收復失地,是以成敗定是非。成功是成功,失敗是失敗,必須審慎,到能成功的時候,才可為之。要是不估計我們的力量,和守土抗戰認為同樣的路線,

孤注一擲,那就不但不能收復東四省,恐怕連華北華南也要失掉!要知道當敵人進攻東四省的時候,我們和他拼命,是個義;現在想得收復失地,必須顧到利。”

誰能真正讀懂這個說話擅長繞來繞去的閻錫山?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閻錫山顧不了別處,但要為自己的地盤盡“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