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梁惠王說:為什麼我努力的擁護百姓,百姓還是不認可

有一天梁惠王說:“我治理梁國,真是費盡心力了。河內地方遭了饑荒,我便把那裡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同時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遭了饑荒,也這樣辦。我曾經考察過鄰國的政事,

沒有誰能像我這樣盡心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並不因此減少,我的百姓並不因此加多,這是什麼緣故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爭,那就請讓我用戰爭打個比喻吧。戰鼓冬冬敲響,槍尖刀鋒剛一接觸,有些士兵就拋下盔甲,拖著兵器向後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恥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嗎?”

惠王說:“不可以。

只不過他們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這也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鄰國多了。

“現在的梁國呢,富貴人家的豬狗吃掉了百姓的糧食,卻不約束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打開糧倉賑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說:‘這不是我的罪過,而是由於年成不好。’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殺死了人,卻說‘這不是我殺的而是兵器殺的’,又有什麼不同呢?大王如果不歸罪到年成,

那麼天下的老百姓就會投奔到梁國來了。”

其實梁惠王他的本質跟鄰國的君主並沒有什麼區別,都會增加人名的負擔,所以說,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腳,但是他們本質上就是逃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