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鄉情鄉愁:忘不了的老家

(作者:張甫文)

忘不了的鄉下老家,睡眠中的夢話為我作證。

我時常有好說夢話的習慣:“南湖的水稻黃了”“三喜哥給咱耕田,留他喝酒”,把愛人驚醒後,她總會嘟噥我:“咱搬來這小城安家已二十餘年啦,你咋一睡著又回到老家了呢?”

忘不了的鄉下老家,門前的小河為我作證。小河名曰牛鼻河,因彎曲形狀象牛鼻子而得名。雖然,我無法考證小河與老家的村莊誰的年齡最長;但是,在我咿呀學語時會唱的第一首兒歌就是在這小河邊:小河流過我門前,

我請小河站一站;小河搖頭不答應,急急忙忙去澆田。

忘不了的鄉下老家,老宅上的大榆樹為我作證。在國家三年特別困難時期,大榆樹是全家人的救命資源,冬天有榆樹皮、春天有“榆錢子(榆樹花)”和榆樹葉度命,所以,我吃著那山芋丁做的黑煎餅、喝著野菜粥覺得很香。

忘不了的鄉下老家,給新生兒賀喜和逝去者送葬的習俗為我作證。彎著老腰的奶奶經常挎著十來個生雞蛋和用紅紙包著的二斤小麥到東鄰西舍賀喜,

奶奶帶回來兩個煮熟的紅雞蛋總會先給我吃。我跟隨為友鄰料理喪事俗稱“大總”的父親去參加葬禮,既能掙個“孝帽子”,還能搶吃到那“祭桌”上傳說能夠驅鬼辟邪的多種果品。

忘不了的鄉下老家,村民編織蘆席的傳統手藝為我作證。不足百戶人家的村莊名曰湖口莊,沒有一戶不會編織蘆席的。“文革”時期實行停課鬧革命,

我高小畢業輟學回家後,也學會了編織蘆席手藝,村上老人都誇我是編席快手。據說老家的蘆編手藝還是在明朝時期從喜鵲窩流傳而來,經世代有序傳承,聞名十裡八鄉,遠近百姓都知:“前營村種大蔥,後營村種大蒜,湖口村編席片……”真不愧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忘不了的鄉下老家,我從這個巴掌大的村落裡娶了一位勤儉持家、淳樸善良、感知我心的漂亮媳婦,

不信她可以為我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