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六人晚餐》6月16日上映 “達康書記”請你吃“六人晚餐”

魯敏畫像/蔡震 繪

揚子晚報網5月7日訊魯敏長篇小說《六人晚餐》曾獲2012年度人民文學獎、中國小說學會年度長篇排行三強,

近日由十月文藝出版社推出新版。昨日,魯敏向揚子晚報記者透露,根據這部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將於6月16日上映,由李遠執導,曾獲得坎城電影節最佳編劇獎的梅峰編劇,竇驍、鄔君梅、吳剛、趙立新、張鈞甯等主演。因《人民的名義》裡“達康書記”一角大火的老戲骨吳剛,此次成功出演竇驍父親丁伯剛,給魯敏留下深刻印象。
不過她覺得吳剛長得太帥了,外形“不夠”小說裡的人物邋遢。

看自己文字變成電影

“有種奇怪的感受”

從“底層敘事”,魯敏將我們帶到了被遺忘了的、正在被趕出城市的老廠區,它們曾是城市的中心,被頂禮膜拜,而今卻正在淪陷:因為污染而被搬走,或因落後而遭淘汰。《六人晚餐》寫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城郊廠區,兩個單親家庭六個主人公偶然的同行與必然的離散,

相互間的靠近與傷害。卑微的親人們在茫然中渴求所謂的“成功”,試圖改變自己的階層與身份。

問及電影與小說的區別,魯敏表示,看過樣片後,她與電影的製片人也有過交流。 感覺電影與她的小說“變動較大”,電影側重的是“青春愛情”,展現的是兒女一代青年人的感情,而原著小說更加豐富,講述了兩個家庭、兩代人之間的故事。電影給她的印象是年輕演員的敘事較多,

讓幾位老戲骨施展的空間不夠大:“我想寫一代廠區人的命運沉浮,電影將它拍成了青春片”。

從文字到影像,魯敏說她看自己小說裡的人物走上銀幕,“有種奇怪的感受”。看樣片的時候她手心裡捏著一團紙,“不自然,心情複雜”。但她也承認,也許過於敏感,會分外挑剔。

電影海報。

佩服吳剛的出色演 “外形太帥不夠邋遢”

《六人晚餐》電影中飾演竇驍父親的演員吳剛,因《人民的名義》裡“達康書記”一角大火,上個月亮相北京電影節開幕式紅毯時,成關注焦點。

魯敏也被吳剛出色的演技所吸引,“他演出了這個全書最有戲的角色的內涵。”她佩服吳剛把丁伯剛身上的那種落魄和暴躁演繹得觸動人心,“他不僅僅被他愛的女人拋棄了,還被廠區拋棄了,

吳剛把他那種頹廢的氣質演出來了,尤其是他長期酗酒失憶之後的那一段戲。”

不過談及外形,魯敏倒是認為吳剛並不很適合這個角色,“吳剛還是長得太帥了一點,丁伯剛這個角色原本是個酒糟鼻、不太講究、邋裡邋遢的。”

在魯敏眼中,最符合自己想像的兩個角色是飾演母親蘇琴的鄔君梅和兒子丁成功的竇驍。她點評說,“鄔君梅演的曾經的廠花就是我想的那樣,但裡面她的戲份還不夠多,也讓她這個演技派施展的空間不夠大。”

竇驍本人陽光、洋氣,但在電影裡卻很到位地演出了“廠區街頭感的落拓、小杆子味”,很接近魯敏心目中的丁成功。對於話劇演員出身的趙立新,魯敏也表示贊許,“演得也很好,可惜也是戲份太少了。”

新版《六人晚餐》封面

廠區支起小桌吃晚餐

“這種氛圍給我觸動”

《六人晚餐》描寫的是廠區生活,這也是魯敏多年的生活積累。魯敏的父親原來是七二零廠的工程師,與南京汽車製造廠挨一塊兒。小時候每年夏天她都會去父親在許府巷的廠宿舍區過暑假,所以廠區的氣氛給她留下深刻印象。魯敏印象中,廠區是自給自足的小社會,有自己的電影院、學校、商店、游泳池,廠區的生活和文化,是一代人的青春和奮鬥,如鄔君梅飾演的蘇琴就是那個年代的“廠花”,走到哪都是受人矚目的。

最讓魯敏難忘的是,一到傍晚下班後,廠區的人們就會在街邊支起一張張小桌吃晚餐,這代表著一種所求不多的知足和溫馨。“這種氛圍給我很大的觸動,我一直想給他們寫一個故事。”

魯敏所著意表現的,正是主題本身:人心之不可及,即使他們在同一餐桌上,命運與生命軌跡依然漸行漸遠、咫尺天涯。她感歎,隨著時代的變化,當年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已經不復存在了,尤其感慨由竇驍飾演的“兒子”丁成功:“這個人的命運應該怎麼往下走,他的青春和愛情應該怎樣結束,也給了我整部小說切入當下的力量。”

原南京背景做了改動 “一頓中國式的晚餐”

說起魯敏,人們總會說她的中短篇寫得好,特別是她構築的“東壩”小鎮與城市暗疾系列。其實,魯敏的文學世界遠比這闊大,她在長篇小說上用功甚勤,到新作《六人晚餐》,魯敏已經創作了七部長篇,且面目各異,形成了一個“長篇魯敏”。《六人晚餐》是魯敏三年六易其稿,潛心推出的一部具有突破性意義的長篇小說。魯敏稱這部小說寫的並不順,“2010年7月間,書稿已經寫了10多萬字,但是我很不滿意,打算放棄。後來因親身經歷的一次爆炸事件,局面有了扭轉,小說有了新的轉捩點,我又接著寫,才有了現在這部作品。”

魯敏說她從小生活在蘇北農村,曾經因為填報志願,痛恨過自己的父親,來到大城市南京上中專,畢業後在郵局幹著與文學無關的工作。與作家的最近接觸,就是蘇童曾在她手中買過一次郵票。讓她再也沒想到的是,《六人晚餐》新書首發時,蘇童成了她的宣傳旗手。

魯敏此次把原先定位南京的背景做了改動,模糊了地域性,她稱這是一頓“中國式的晚餐”。

創作在不斷地變化著

“感性少了理性多了”

如今,魯敏從南京市作協調到江蘇省作協任副主席兼創研部主任,事務性工作加大,不僅要坐班,往返坐地鐵就得兩個多小時,還有舉辦各種文學研討會、作家服務方面的工作等,創作上感到時間特別緊張,“真想能有一塊相對獨立的創作時間啊,特別是有一個較大的但仍處醞釀中的創作想法時,總在不斷被打斷,很難成形。這是我目前最大的焦慮所在。”

除了《六人晚餐》,魯敏的《九種憂傷》《荷爾蒙夜談》《風月剪》《逝者的恩澤》《此情無法投遞》等作品都很受讀者喜愛。隨著時間積累,她的創作也在不斷地變化著。“以前我的創作可能更偏重感性,這幾年就理性一些,思考得也比原來多。”像前幾年的《六人晚餐》就有明顯的畫面感,但下一部作品就不是這樣了。

魯敏還向記者透露,她小說集《荷爾蒙夜談》中的《三人二足》被知名女導演李玉和製片人方勵看中,已經買下版權,即將改編成電影。此外,她繼《六人晚餐》之後的新長篇《奔月》也將在今年下半年與讀者見面。編輯:肖雷

但裡面她的戲份還不夠多,也讓她這個演技派施展的空間不夠大。”

竇驍本人陽光、洋氣,但在電影裡卻很到位地演出了“廠區街頭感的落拓、小杆子味”,很接近魯敏心目中的丁成功。對於話劇演員出身的趙立新,魯敏也表示贊許,“演得也很好,可惜也是戲份太少了。”

新版《六人晚餐》封面

廠區支起小桌吃晚餐

“這種氛圍給我觸動”

《六人晚餐》描寫的是廠區生活,這也是魯敏多年的生活積累。魯敏的父親原來是七二零廠的工程師,與南京汽車製造廠挨一塊兒。小時候每年夏天她都會去父親在許府巷的廠宿舍區過暑假,所以廠區的氣氛給她留下深刻印象。魯敏印象中,廠區是自給自足的小社會,有自己的電影院、學校、商店、游泳池,廠區的生活和文化,是一代人的青春和奮鬥,如鄔君梅飾演的蘇琴就是那個年代的“廠花”,走到哪都是受人矚目的。

最讓魯敏難忘的是,一到傍晚下班後,廠區的人們就會在街邊支起一張張小桌吃晚餐,這代表著一種所求不多的知足和溫馨。“這種氛圍給我很大的觸動,我一直想給他們寫一個故事。”

魯敏所著意表現的,正是主題本身:人心之不可及,即使他們在同一餐桌上,命運與生命軌跡依然漸行漸遠、咫尺天涯。她感歎,隨著時代的變化,當年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已經不復存在了,尤其感慨由竇驍飾演的“兒子”丁成功:“這個人的命運應該怎麼往下走,他的青春和愛情應該怎樣結束,也給了我整部小說切入當下的力量。”

原南京背景做了改動 “一頓中國式的晚餐”

說起魯敏,人們總會說她的中短篇寫得好,特別是她構築的“東壩”小鎮與城市暗疾系列。其實,魯敏的文學世界遠比這闊大,她在長篇小說上用功甚勤,到新作《六人晚餐》,魯敏已經創作了七部長篇,且面目各異,形成了一個“長篇魯敏”。《六人晚餐》是魯敏三年六易其稿,潛心推出的一部具有突破性意義的長篇小說。魯敏稱這部小說寫的並不順,“2010年7月間,書稿已經寫了10多萬字,但是我很不滿意,打算放棄。後來因親身經歷的一次爆炸事件,局面有了扭轉,小說有了新的轉捩點,我又接著寫,才有了現在這部作品。”

魯敏說她從小生活在蘇北農村,曾經因為填報志願,痛恨過自己的父親,來到大城市南京上中專,畢業後在郵局幹著與文學無關的工作。與作家的最近接觸,就是蘇童曾在她手中買過一次郵票。讓她再也沒想到的是,《六人晚餐》新書首發時,蘇童成了她的宣傳旗手。

魯敏此次把原先定位南京的背景做了改動,模糊了地域性,她稱這是一頓“中國式的晚餐”。

創作在不斷地變化著

“感性少了理性多了”

如今,魯敏從南京市作協調到江蘇省作協任副主席兼創研部主任,事務性工作加大,不僅要坐班,往返坐地鐵就得兩個多小時,還有舉辦各種文學研討會、作家服務方面的工作等,創作上感到時間特別緊張,“真想能有一塊相對獨立的創作時間啊,特別是有一個較大的但仍處醞釀中的創作想法時,總在不斷被打斷,很難成形。這是我目前最大的焦慮所在。”

除了《六人晚餐》,魯敏的《九種憂傷》《荷爾蒙夜談》《風月剪》《逝者的恩澤》《此情無法投遞》等作品都很受讀者喜愛。隨著時間積累,她的創作也在不斷地變化著。“以前我的創作可能更偏重感性,這幾年就理性一些,思考得也比原來多。”像前幾年的《六人晚餐》就有明顯的畫面感,但下一部作品就不是這樣了。

魯敏還向記者透露,她小說集《荷爾蒙夜談》中的《三人二足》被知名女導演李玉和製片人方勵看中,已經買下版權,即將改編成電影。此外,她繼《六人晚餐》之後的新長篇《奔月》也將在今年下半年與讀者見面。編輯:肖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