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端午節”原來是個人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即使在一些外國如朝鮮、韓國都時興得很。

可你知道嗎,在今梅山腹地,“端午節”卻是一個人,而不是節日。

在長江流域文明的發展流變之中,有一種文化在當地深深紮根,它的名字叫“梅山文化”。炎黃蚩尤部族都是長江流域伏羲、神糯的子孫。

蚩尤的武功是不可戰勝的,但歷史潮流不可阻擋,最後黃帝戰勝炎帝並聯合標誌著歷史前進的潮流——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轉變,蚩尤部眾除遠走海外的外,

中華本土的部眾最後還是加入到黃帝的進步行列中來,成為黃帝政權中的得力支柱。

梅山文化是長江流域綿延不斷的古老文明的活化石,而長江流域古老文明的創造者從伏羲神糯時代的糯民到夷到百越、百濮,眾多“蠻族”生生不息,一脈相承。我們今天看到的梅山文化的核心地帶,如新化、安華等地的苗、瑤民族在中央政權的進攻中向周邊撤退遷徙,現住民大多是漢代以來特別是宋朝開梅時從江浙、江西等地遷來的民眾,

部分留下的苗、瑤兄弟也只得改族放姓,這就是今天梅山中心區域新化、安化一帶反而沒有瑤、苗等所謂的“少數民族”的原因。

梅山有它的神,這個神就是張五郎。在梅山文化中,張五郎是一個具有“迷惑”法術特徵的“倒路鬼”!梅山地區有這樣的傳說:某人走夜路,如果在非常熟悉的地方迷失方向,轉來轉去又轉到原處,怎麼也走不出去,

那他便是碰到了“倒路鬼張五郎”。因此,張五郎又叫做“倒路張五郎”。

梅山神張五郎是誰生的呢?

關於“張五郎”這個神祇的誕生,民間主要有四種傳說:1、“從端午節種的南瓜(或東瓜)中誕生說”;2、“盤古——黃斑犬說”;3、“太上老君女婿說”;4、“青州知府張世魁說”。

“張五郎”之名並不是指“姓氏排行”,而與“端午節”有密切關係,可以說,“張五郎”就是“端午節”的人格化。與第一種傳說可以應證的是,

今梅山腹地尚有張五郎誕生於端午節種的南瓜(或東瓜)中的民間口頭流傳——在這個傳說中,他就被稱為“端午郎”;而且還因為“張五”與“端午”在語源上的完全相通。在古漢語中,“張”、“端”二字是同源字,其語義相同,聲音相近,可以通用。而在梅山腹地方言中,“張”、“端”二字同源則更為明顯,如當地稱“正月”即稱“張月”或“端月”。“端午節”在古代也稱“端五節”。

筆者所在地也是梅山文化覆蓋之處,今仍稱“郎”(男孩)為“即”,

如“二毛即”、“狗毛即”等;稱送節日禮物為“送即”,如端午給岳父家送禮稱送“端午即”。

那麼,張五郎到底是什麼身份呢?

在先秦時期,“張五郎”是楚莊王時期的一個巫師,他成功地為楚莊王求雨,楚莊王很高興,在“即”字上加了一點,他便成了“張五郎”。因此“張五郎”就是“張五即”或“張五節”。此時他的身份是一個巫師。

另一種說法是“蚩尤”就是“張五郎”,只是外顯的身份不一樣。在今天的梅山儺舞中,梅山巫師仍帶著蚩尤面具作為標誌,就可以說明。因此張五郎又是狩獵神。

端午節處於雨水多發季節,今梅山地區仍有每年看“端午水”,端午節劃龍舟的習俗。

筆者很小時,父母經常給我和弟弟說故事:神化中,梅山先民在遠古時期碰到了一次創世洪水,張五郎是一條“黃斑犬”(盤古),他為人類搶救稻種,在稻穀堆裡打了幾個滾,將身上粘滿穀粒,想從大水中搶運出來,但最後身上粘的穀粒都被洪水沖走了,只剩下尾巴上粘的那一串沒有被沖走,後來人們就用那串稻穀做種子,這就是為什麼水稻只有上面的穗子長穀粒。

現在流傳下來的劃龍舟風俗,就是人類在遠古時期所遭遇的那場毀滅性洪水中一個劃獨木舟救人的記憶殘留。而往水中丟粽子,是為了紀念和感謝那只在洪水中為人類搶救稻種的黃斑犬(張五郎)。粽子為什麼要做成有棱有角,這就是“狗頭”的狀形。

當然,端午節還有一個傳說就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不管何種說法,“端午節”做為一個時令節氣,傳承了無數的動人故事。這本身就是我們祖先無比智慧的有力佐證。(袁鷹)

(圖片均來自網路)

梅山巫師仍帶著蚩尤面具作為標誌,就可以說明。因此張五郎又是狩獵神。

端午節處於雨水多發季節,今梅山地區仍有每年看“端午水”,端午節劃龍舟的習俗。

筆者很小時,父母經常給我和弟弟說故事:神化中,梅山先民在遠古時期碰到了一次創世洪水,張五郎是一條“黃斑犬”(盤古),他為人類搶救稻種,在稻穀堆裡打了幾個滾,將身上粘滿穀粒,想從大水中搶運出來,但最後身上粘的穀粒都被洪水沖走了,只剩下尾巴上粘的那一串沒有被沖走,後來人們就用那串稻穀做種子,這就是為什麼水稻只有上面的穗子長穀粒。

現在流傳下來的劃龍舟風俗,就是人類在遠古時期所遭遇的那場毀滅性洪水中一個劃獨木舟救人的記憶殘留。而往水中丟粽子,是為了紀念和感謝那只在洪水中為人類搶救稻種的黃斑犬(張五郎)。粽子為什麼要做成有棱有角,這就是“狗頭”的狀形。

當然,端午節還有一個傳說就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不管何種說法,“端午節”做為一個時令節氣,傳承了無數的動人故事。這本身就是我們祖先無比智慧的有力佐證。(袁鷹)

(圖片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