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鄭成功:英雄也是人,也有缺點

文 | 囧囧

氣止驚濤,波瀾處,白袍身覓。遙海望,北風狂嘯,

浪流還擊。五十萬頃國土裂,七千里路人聲寂。仰天歎,三百載輪回,驕陽熄。

祭滄海,行舟疾。假潮水,山河辟。 渡我明師,踏浪驅荷夷。血染滄海何畏首,複我華夏猶不棄。期夙願,秣馬厲寒兵,江山易。

《滿江紅·鄭成功》

丁酉年二月十八囧囧

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四月三十,星期六。已經占了臺灣三十七年的荷蘭人的生活像以往一樣平靜:忙碌的荷蘭商人在一件件檢查自己的貨物;牧師們進入漢人區,

為新入教的漢人舉行洗禮;頭上掛滿汗珠的水手正在擦拭船上的桅杆;在這裡長大的孩童,正在盡情地嬉戲。天空和往常一樣的蔚藍,平時狂躁不安的大海,今天如同鏡子一樣平靜。

這個週末,仿佛與平常無差,安靜而又無趣。

早晨九點,在城中悠閒地抽著煙的荷蘭駐臺灣的司令,不經意間發現海上出現一個黑點。他拿著望遠鏡看去,他震驚得幾乎倒在地上,海上出現了龐大的船隊,

在最前面戰艦的船頭,張著一張巨大的絲制太陽傘。傘下佇立著一位身穿白袍的將軍。

他就是國姓爺鄭成功。

各位書友好,晚讀我們繼續共讀《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最後的堅守——血液裡的海水鄭成功。

早讀時候,我們拋下了一個疑問,在忠孝兩難的時候,我們只有像吳三桂一樣的選擇嗎?我們的答案是否定的,晚讀我們將帶大家認識一個選擇甚至全部經歷都與吳三桂相反的人物。

在晚讀開始之前,請大家思考幾個問題,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1.你有沒有什麼一直在堅守的信念?

2.你認為是什麼造就一個人堅定的性格?

提到中華的民族的英雄,我想大家首先會想到一位:鄭成功。可是這個我們熟悉的人物,在歷史教科書中只是提到了他收復臺灣,以及帶來的深刻有益的影響,別的似乎一概未提。

我們甚至不知道他的家庭,

不知道他的背景,不知道他如何修煉成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這或許是歷史對他的些許不公吧。

提到他的家庭背景,我想很多人會大吃一驚。他的祖籍在福建,他的父親是名“海盜”,母親是位日本人。而他出生在日本。

元朝時期,海洋貿易發達,福建省的人民富庶有餘。而到了大明朝,朱元璋開始禁海,甚至禁止漁民捕魚,把海島上的居民悉數內遷。

“以三日為限,後者死。”

原本生機勃勃的福建,

因此變成了“蠻荒之地”。閩人素來敢於冒險,他們不甘坐以待斃,於是偷渡異國,開闢新邦,或者為海盜,或者走私。而鄭芝龍十八歲就離家出走,浪跡海外。精通幾國語言,並且成了天主教徒。在浪跡日本期間,他娶了日本女人田川氏為妻子。

因為狡猾豪雄,他在海上混跡十餘年後,成了著名的海盜頭目。但是他對鄭成功的各種道德文化的培養,卻毫不吝嗇。在母親和老師的教導下,鄭成功漸漸得到智慧,磨煉出堅毅的性格。 父親對他孜孜不斷地教誨,也讓父子二人的感情更加深厚。

明崇禎元年(1628年),芝龍受到明廷招撫,官至都督同知。成為了官員的鄭芝龍,更重視對鄭成功的培養,把他接到自己身邊。

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鄭芝龍把二十一歲的鄭成功引薦給隆武帝。隆武帝大喜,賜名成功,賜姓。“國姓爺”這個稱呼就這樣來了。

歷史學家說,鄭成功的果敢剛毅,來自于他的母親。他的日本母親,有膽有識,性格剛烈。清軍南下之時,鄭芝龍望風潛逃,而田川氏不與同行。清軍攻入安平鄭家人紛紛逃跑,而她手持長劍不肯離去。當清軍闖入家門時候,她拔劍破腹而死。

可想而知,如此剛烈的母親,會給成功造成多麼的大的影響。鄭成功聽聞母親死訊,痛不欲生,匆匆趕回家安葬母親,並為她立一像,日夜禮拜。他發誓,為了故主,為了母親,他將與清廷勢不兩立。再後來,即使他遇見再大的困難,他始終將他的信仰放在首位。終其一生,鄭成功都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由此可見,雖然說基因是遺傳,但是父母對子女教育是多麼的必要,特別是那些以身作則的父母。

1646年二月,清軍攻打鄭芝龍,他密令部下放棄天險自動撤退。並留下糧草供清軍使用。

二十二歲的鄭成功深感不安,屢次勸父親,而父親不為所動。最後他跪在地上,拉著父親的衣服說道:“老虎不可離開山林,魚兒不能脫離湖水;離開山林後就失去它的威嚴,脫離湖水上岸就會被擊殺。父親!你要三思啊!”

其實鄭芝龍的選擇,在唐宋以後的大多數國人來看,都無可厚非。此時清人已經佔領了大部分中國領土,只有福建、兩廣、雲南尚未歸附。以一己之力對抗全域,既然早晚得投降,不如主動投降,可以換取更多的榮華富貴。

老謀深算的鄭芝龍沒有想到,這個性格剛烈的兒子,竟然會違抗他的命令。但更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當他讓鄭成功見清朝官員時,鄭成功拒不服從,並說:“從來都是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他還破天荒地寫了中國史上獨一無二的“教父篇”,要父親自愛。

當然每個人都有缺點,鄭成功也同樣是人。

他的弱點就是,“不明智”以及“過於固執”、容易衝動。有許多史實可以證明,他嫉惡過甚,執法過嚴,部下有小錯也不能寬恕,常常因小事而暴跳如雷。許多將領忍受不了而投靠清朝。

鄭成功的個性與中國傳統的英雄形象完全不符合。在我們眼裡,一個大英雄應該城府極深,喜怒不形於色。

在傳統道德看來,鄭成功就是一個衝動的“少年”。而正是這個少年,創造了奇跡,為明末昏暗的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輝煌。在戰爭時期,在民族大義時期,我們往往更需要的是這種有血性的“少年”,而不是那些明哲保身的“穩重”。

幾百年後,“健筆”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裡豪邁地說道:“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清軍南下之日,鄭成功用這種血性證明了這一點。父親投降清朝後,屢次規勸鄭成功投降。而成功拒不投降。而清朝人對鄭芝龍的迫害也一步步加深,先是軟禁,然後入獄,最後流放。之所以不殺他,是因為對招降鄭成功還抱有一線希望。

可是後來鄭成功做了一個戰略決定,東征臺灣。他知道,東征臺灣,很有可能讓父親喪命。可是在民族大義與深愛他的父親面前,他選擇了前者。他用自己的行動向中華民族證明了,他永不回頭。

1661年,鄭成功帶著兩萬五千名士兵,攻打臺灣。而城堡內武裝的荷蘭人僅有一千一百人。

雖然人數對比懸殊,但荷蘭人沒有絕望,在他們眼裡,中國人沒什麼戰鬥力。一方面是因為軍力的懸殊,他們已經用上了火槍、火器。而中國人依舊在用冷兵器作戰。另外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在中國沿海燒殺搶掠,卻很少遇見正真地抵抗。

荷蘭將軍帶著士兵出城後,自信地擦拭著火槍,以十二人為一排,勇敢前進。當靠近鄭軍時,連放三排槍。而讓他們驚訝的是,這一次,中國人居然沒有逃跑!

這些中國人一個接一個地倒在血泊中,他們居然還不逃跑!

荷蘭人大驚失色,似乎這些人和以前認識的中國人不是一個物種。“這些人彎腰低頭,躲在盾牌後面,不顧死活地衝鋒,仿佛每個人家裡都存放著另外一副身體。儘管很多戰友悲慘的犧牲在自己身旁,可他們依舊不停前進,像瘋牛一樣,兇猛地撲入他們火槍與火炮的射程。他們甚至都不會回頭,看一看自己的隊友有沒有跟上來。”

在血性的鄭家軍的猛烈攻勢下,荷蘭人終於投降了。他緩緩地走入了城堡,他知道,這是兩萬五千名華夏子民,用自己的血肉,填補起來的城堡;是他們近乎無所抵禦,以肉身面對火炮奪下的城堡;這是無數子弟兵,抱著必死的決心,奪下的城堡。鮮血映紅了道路,殘缺不全的身體佈滿長灘。他心中既激動,又悲壯。

然而,無論如何他無法意識到這個時刻有多麼的重要。他不知道這是東西半球國家之間的第一次對決;他不知道這是東方海戰取得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勝利;他不知道這次勝利使臺灣擺脫了像印尼、菲律賓那樣被西方殖民幾百年的命運;他不知道正是他,開啟了臺灣成為漢人主體社會的歷史。

這位海盜之子,為風雨晦暗的大明王朝,展現了僅存的一點陽剛之氣。

過於理想主義可能會像海瑞一樣,偏執,一生無法實現自己的願望;過於現實主義,可能會像吳三桂一樣一生榮華富貴,但是始終會以反面的形象載入史冊。

理想主義是脆弱的,但是,一旦有現實主義為它做雙翼,它必將爆發巨大的威力。

其實歷史不斷地證明,只要中華民族團結在一起,即使武器裝備再落後,也能夠取得勝利。鄭荷之戰如此,抗日戰爭更是如此。在每個時代,都會有為自己的信仰而不斷拼搏的人,不斷拋頭顱灑熱血的人。

也許歷史不一定會記住他們的名字,但他們,無愧於歷史。

正如每個英雄的宿命,往往都是淒涼的一樣,鄭成功也是如此。

清康熙帝元年(1662年)四月,南明的最後一個皇帝,被吳三桂勒殺,大明王朝徹底滅亡。戎馬半生的鄭成功,失去了信仰,他為反清複明而生。既然明已滅亡,他收復臺灣又有何意義?

他病倒在床上。然而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也接踵而至。他的長子鄭經,與奶媽私通生下了一個兒子。治家極嚴的他暴怒起來。想要斬殺兒子、奶媽、孫子以及妻子。但是在悲憤地哀歎中,他的命令尚未執行,明末的最後一個繁星,就此隕落。享年三十九歲。

幾百年後,幾句朗朗上口的詩句從大學者蔡元培先生房間中飄出:

“叱吒天風鎮海濤,指揮若定陣雲高。蟲沙猿鶴有時盡,正氣觥觥不可淘。”

作者:囧囧,有書原創作者,帶你穿越七百年,用人性洞察歷史。

鄭成功漸漸得到智慧,磨煉出堅毅的性格。 父親對他孜孜不斷地教誨,也讓父子二人的感情更加深厚。

明崇禎元年(1628年),芝龍受到明廷招撫,官至都督同知。成為了官員的鄭芝龍,更重視對鄭成功的培養,把他接到自己身邊。

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鄭芝龍把二十一歲的鄭成功引薦給隆武帝。隆武帝大喜,賜名成功,賜姓。“國姓爺”這個稱呼就這樣來了。

歷史學家說,鄭成功的果敢剛毅,來自于他的母親。他的日本母親,有膽有識,性格剛烈。清軍南下之時,鄭芝龍望風潛逃,而田川氏不與同行。清軍攻入安平鄭家人紛紛逃跑,而她手持長劍不肯離去。當清軍闖入家門時候,她拔劍破腹而死。

可想而知,如此剛烈的母親,會給成功造成多麼的大的影響。鄭成功聽聞母親死訊,痛不欲生,匆匆趕回家安葬母親,並為她立一像,日夜禮拜。他發誓,為了故主,為了母親,他將與清廷勢不兩立。再後來,即使他遇見再大的困難,他始終將他的信仰放在首位。終其一生,鄭成功都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由此可見,雖然說基因是遺傳,但是父母對子女教育是多麼的必要,特別是那些以身作則的父母。

1646年二月,清軍攻打鄭芝龍,他密令部下放棄天險自動撤退。並留下糧草供清軍使用。

二十二歲的鄭成功深感不安,屢次勸父親,而父親不為所動。最後他跪在地上,拉著父親的衣服說道:“老虎不可離開山林,魚兒不能脫離湖水;離開山林後就失去它的威嚴,脫離湖水上岸就會被擊殺。父親!你要三思啊!”

其實鄭芝龍的選擇,在唐宋以後的大多數國人來看,都無可厚非。此時清人已經佔領了大部分中國領土,只有福建、兩廣、雲南尚未歸附。以一己之力對抗全域,既然早晚得投降,不如主動投降,可以換取更多的榮華富貴。

老謀深算的鄭芝龍沒有想到,這個性格剛烈的兒子,竟然會違抗他的命令。但更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當他讓鄭成功見清朝官員時,鄭成功拒不服從,並說:“從來都是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他還破天荒地寫了中國史上獨一無二的“教父篇”,要父親自愛。

當然每個人都有缺點,鄭成功也同樣是人。

他的弱點就是,“不明智”以及“過於固執”、容易衝動。有許多史實可以證明,他嫉惡過甚,執法過嚴,部下有小錯也不能寬恕,常常因小事而暴跳如雷。許多將領忍受不了而投靠清朝。

鄭成功的個性與中國傳統的英雄形象完全不符合。在我們眼裡,一個大英雄應該城府極深,喜怒不形於色。

在傳統道德看來,鄭成功就是一個衝動的“少年”。而正是這個少年,創造了奇跡,為明末昏暗的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輝煌。在戰爭時期,在民族大義時期,我們往往更需要的是這種有血性的“少年”,而不是那些明哲保身的“穩重”。

幾百年後,“健筆”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裡豪邁地說道:“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清軍南下之日,鄭成功用這種血性證明了這一點。父親投降清朝後,屢次規勸鄭成功投降。而成功拒不投降。而清朝人對鄭芝龍的迫害也一步步加深,先是軟禁,然後入獄,最後流放。之所以不殺他,是因為對招降鄭成功還抱有一線希望。

可是後來鄭成功做了一個戰略決定,東征臺灣。他知道,東征臺灣,很有可能讓父親喪命。可是在民族大義與深愛他的父親面前,他選擇了前者。他用自己的行動向中華民族證明了,他永不回頭。

1661年,鄭成功帶著兩萬五千名士兵,攻打臺灣。而城堡內武裝的荷蘭人僅有一千一百人。

雖然人數對比懸殊,但荷蘭人沒有絕望,在他們眼裡,中國人沒什麼戰鬥力。一方面是因為軍力的懸殊,他們已經用上了火槍、火器。而中國人依舊在用冷兵器作戰。另外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在中國沿海燒殺搶掠,卻很少遇見正真地抵抗。

荷蘭將軍帶著士兵出城後,自信地擦拭著火槍,以十二人為一排,勇敢前進。當靠近鄭軍時,連放三排槍。而讓他們驚訝的是,這一次,中國人居然沒有逃跑!

這些中國人一個接一個地倒在血泊中,他們居然還不逃跑!

荷蘭人大驚失色,似乎這些人和以前認識的中國人不是一個物種。“這些人彎腰低頭,躲在盾牌後面,不顧死活地衝鋒,仿佛每個人家裡都存放著另外一副身體。儘管很多戰友悲慘的犧牲在自己身旁,可他們依舊不停前進,像瘋牛一樣,兇猛地撲入他們火槍與火炮的射程。他們甚至都不會回頭,看一看自己的隊友有沒有跟上來。”

在血性的鄭家軍的猛烈攻勢下,荷蘭人終於投降了。他緩緩地走入了城堡,他知道,這是兩萬五千名華夏子民,用自己的血肉,填補起來的城堡;是他們近乎無所抵禦,以肉身面對火炮奪下的城堡;這是無數子弟兵,抱著必死的決心,奪下的城堡。鮮血映紅了道路,殘缺不全的身體佈滿長灘。他心中既激動,又悲壯。

然而,無論如何他無法意識到這個時刻有多麼的重要。他不知道這是東西半球國家之間的第一次對決;他不知道這是東方海戰取得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勝利;他不知道這次勝利使臺灣擺脫了像印尼、菲律賓那樣被西方殖民幾百年的命運;他不知道正是他,開啟了臺灣成為漢人主體社會的歷史。

這位海盜之子,為風雨晦暗的大明王朝,展現了僅存的一點陽剛之氣。

過於理想主義可能會像海瑞一樣,偏執,一生無法實現自己的願望;過於現實主義,可能會像吳三桂一樣一生榮華富貴,但是始終會以反面的形象載入史冊。

理想主義是脆弱的,但是,一旦有現實主義為它做雙翼,它必將爆發巨大的威力。

其實歷史不斷地證明,只要中華民族團結在一起,即使武器裝備再落後,也能夠取得勝利。鄭荷之戰如此,抗日戰爭更是如此。在每個時代,都會有為自己的信仰而不斷拼搏的人,不斷拋頭顱灑熱血的人。

也許歷史不一定會記住他們的名字,但他們,無愧於歷史。

正如每個英雄的宿命,往往都是淒涼的一樣,鄭成功也是如此。

清康熙帝元年(1662年)四月,南明的最後一個皇帝,被吳三桂勒殺,大明王朝徹底滅亡。戎馬半生的鄭成功,失去了信仰,他為反清複明而生。既然明已滅亡,他收復臺灣又有何意義?

他病倒在床上。然而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也接踵而至。他的長子鄭經,與奶媽私通生下了一個兒子。治家極嚴的他暴怒起來。想要斬殺兒子、奶媽、孫子以及妻子。但是在悲憤地哀歎中,他的命令尚未執行,明末的最後一個繁星,就此隕落。享年三十九歲。

幾百年後,幾句朗朗上口的詩句從大學者蔡元培先生房間中飄出:

“叱吒天風鎮海濤,指揮若定陣雲高。蟲沙猿鶴有時盡,正氣觥觥不可淘。”

作者:囧囧,有書原創作者,帶你穿越七百年,用人性洞察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