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特輯文物“贈”與“送”的騙局

“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各行各業都在打假,國家工商總局甚至做了一個12315打假小程式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樂善好施的優良傳統,文物捐贈的確是其中一種功高千秋的善舉。全國解放之初,

我國就曾出現過將私人珍貴文物捐獻給國家的高☆禁☆潮,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一代名士張伯駒。1956 年,著名收藏家張伯駒及其夫人潘素,將其 30 年所收藏的珍品文物——包括陸機的《平復帖》、杜牧的《張好好詩》、范仲淹的《道服贊》以及黃庭堅的《草書》等 8 幅書法無償捐獻給故宮博物院。其他的如章乃器、孫瀛洲、鄭振鐸、馬衡等,都是捐獻大家,他們所捐文物不僅數量龐大,而且極其珍貴,
其高風亮節是世人學習的榜樣。1992 年後,中國文物開始出現拍賣,文物價格快速上漲,從此,個人捐贈的文物數量越來越少,捐贈物品的品質越來越差。

現代也有文物捐贈或贈送行為,不敢說所有這類行為中都內含騙局,其中也有真正的慈善式捐贈或友情式贈送,但絕大多數都是一種文物贗品的炒作行為。

◥ “國寶獻汶川”

首先讓我們回想一下“國寶獻汶川”的鬧劇:不可否認,

在此次活動中,有人捐獻了自己的真品文物,用行動支持了災區,但其中居然有尺寸大得出奇的瓷盤,這種器物在景德鎮的檔案中沒有記載,在故宮的倉庫中不見樣品,以前民間也不見實物,但卻會橫空出世地出現在2009年7月的一場由全國收藏家發起的“國寶獻汶川” 愛心行動現場——北京人民大會堂。另外還有許多大開門的贗品國寶,如元青花大罐、高古青銅器等重器,如此欺騙國民、戲弄災區、褻瀆國寶名聲的欺騙行為居然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可謂是當前中國的又一大特色。

他們這樣做的動機其實很簡單——爭取文物行業的話語權,世人皆知:在文物界誰要是擁有了行業的話語權,誰就可以指鹿為馬、點石成金,那一定是名利雙收的;確立了自己在行業內的名聲,等於為自己的贗品交流設立一座私人立交橋,在當前真偽文物交流擁擠不堪的十字路口,

擁有自己的立交橋,那可謂暢行無阻的綠色通道。古人以“閉眼說瞎話”來形容一個人的不誠實,而在這類罪惡的鬧劇中,有人居然睜眼說瞎話,便是十足的無恥!

◥ “文物”助學

在文物買賣中,先將自己變成某個領域的龍頭老大,然後從事相應的文物交流是種對自己極為有利的方法。

其中有一種“以舍求得”的文物經營模式。據知,中國臺灣某大集團,先用國寶級文物“敬贈”政府,將自身打造成行業“名人”,然後在一路綠燈下展開自己的文物收藏和交流,往往可以做到一本萬利。這是一種真正的“以孩子套老狼”的狠招,使用此招,要有過人的魄力及血本無歸的思想準備,因為不是出手必中,所以一般人不敢輕易使用此招。故這種以舍求得、先舍後得的商業策略值得業內同行們學習和借鑒,但同時必須小心謹慎。

但同樣有一些不良之徒,借捐獻的名,行欺騙之實。在此僅舉一例:中國香港某私人贗品公司,瞄準內陸大學正在蓬勃興起的校內博物館,帶著自己擬定的“國寶”清單,洋洋灑灑幾百件,件件身世不凡——宋代的官、哥、汝、定、鈞、元代的青花瓶、釉裡紅大罐,成化朝的鬥彩、乾隆朝的瓶母等,舉著“愛心捐獻”的破旗,遊說于各大學堂。他們先是指名要見各院校的老大,吃飽喝足之後就是慷慨的捐獻,除了一張捐贈證書及幾張陳列贈品的照片,其餘的條件便是毫無條件。這招並非每次都准,但確實有些大學接受了這類贗品的捐贈,為其開出捐贈證書、並將贈品展出。

讓我們以六歲兒童的智商想想其中的真相:如果其中有一件為文物真品,直接捐贈給國家博物館,豈不更加功德無量和舉世矚目?至於受捐單位明知贈品為假卻願意接受,其動機一定是貪;因為幾百件高仿文物,按贗品的成本價算,那也是幾十萬元錢哪。可它們忘記了一個道德層面上的事實和名譽上的損失:做了捐贈者們的幫兇!捐贈方的目的就是要拿捐贈證書及贗品陳列照片作廣告說明:如果我家的“國寶”是贗品,那受捐的單位就是“滿朝”文盲;可大學既不缺錢,也不缺文物專家,他們肯定不敢將贗品堂而皇之地陳列在神聖的校園博物館,以此證明他們家的“國寶”無一贗品,這樣,只要受捐的大學越多、他們的看板子越大,欺騙性必定越強。讓我們作一個假設:他們向10 所國內知名大學各捐贈300 萬元的贗品瓷器,只要因此賣出了家裡其中一件同類“國寶”,則所有的成本至少是10 倍地收回了,且後續生意還更大!

制約文物價格高低最大的問題從來也不是價格本身,而是文物的真偽問題。我國乃至全球,自有文物收藏及交易以來,就沒有過國家性質的權威機構為私人文物做出由政府擔保其真偽的證書;為了證明贗品為真品,所有的物主都在千方百計地尋找“證書”;而既然全球都沒有統一公認的證書,那不統一的公認證書便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公有博物館的認同證書、知名文物“專家”開具的證書等。

◥ 文物互贈(換)中的騙局

2013 年,江南某地,一位姓朱的老闆戴著一身的高檔老“翡翠”和老“和田玉”佩飾走進當地的一個文物市場,挨家挨戶地問店主:“你們店有沒有我身上的這類好貨?”店主們一眼:天啊,玉戒指、玉手鏈、玉項鍊和玉腰墜,滿滿一身,恰似古代的王侯詐屍,只是沒有一件是真貨。當問及花多少錢一件買來時,朱老闆輕鬆地笑道:“一分錢沒花,全是用家傳的老東西換來的!朋友贈給我寶貝,我回贈他們一些老東西。”這下文物市場瞬間轟動,店主們像食人魚似的撲向朱老闆,所有有翡翠及和田玉贗品的人都拿出自己的渾身解數討好他,沒有現貨的人會馬上低價買進。只是在跟他換東西時,記得一定要聲明你的東西是打算“贈送”給他的,不能說想跟他換東西。一句話,只要讓他高興,不管你所“贈”之物如何,結局肯定包你滿意。結果,大多數人從他家換到了數量及品質不等的真品文物,如明清瓷器、明代黃花梨圈椅、老式木床等。

據知,朱老闆出身于世代中醫,家中好東西多得是,但幾個月之後,家中除了堆積如山的贗品翡翠及和田玉,就只有老宅一座,現在吃飯是坐門檻上,睡覺是在地板上。據說,目前還有人在打他老宅子的主意。估計在不久的未來,人們便能在文物贗品的專門隊伍中發現這位敗家英雄的落魄身影。

在這場互贈騙局中,所有的參與者在換貨過程中都心照不宣,結局皆大歡喜。每每有人來勸阻他,說他換來的都是贗品時,他一定會像瘋狗一樣撲向你:“你老爸才是贗品,你兒子也是贗品!”雖說這一實例屬於極品,但在文物市場中的互贈互換的過程中,騙局無處不在。

▲▲▲以上內容選自《文物市場的騙局》,曾智泉 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有刪改。

故這種以舍求得、先舍後得的商業策略值得業內同行們學習和借鑒,但同時必須小心謹慎。

但同樣有一些不良之徒,借捐獻的名,行欺騙之實。在此僅舉一例:中國香港某私人贗品公司,瞄準內陸大學正在蓬勃興起的校內博物館,帶著自己擬定的“國寶”清單,洋洋灑灑幾百件,件件身世不凡——宋代的官、哥、汝、定、鈞、元代的青花瓶、釉裡紅大罐,成化朝的鬥彩、乾隆朝的瓶母等,舉著“愛心捐獻”的破旗,遊說于各大學堂。他們先是指名要見各院校的老大,吃飽喝足之後就是慷慨的捐獻,除了一張捐贈證書及幾張陳列贈品的照片,其餘的條件便是毫無條件。這招並非每次都准,但確實有些大學接受了這類贗品的捐贈,為其開出捐贈證書、並將贈品展出。

讓我們以六歲兒童的智商想想其中的真相:如果其中有一件為文物真品,直接捐贈給國家博物館,豈不更加功德無量和舉世矚目?至於受捐單位明知贈品為假卻願意接受,其動機一定是貪;因為幾百件高仿文物,按贗品的成本價算,那也是幾十萬元錢哪。可它們忘記了一個道德層面上的事實和名譽上的損失:做了捐贈者們的幫兇!捐贈方的目的就是要拿捐贈證書及贗品陳列照片作廣告說明:如果我家的“國寶”是贗品,那受捐的單位就是“滿朝”文盲;可大學既不缺錢,也不缺文物專家,他們肯定不敢將贗品堂而皇之地陳列在神聖的校園博物館,以此證明他們家的“國寶”無一贗品,這樣,只要受捐的大學越多、他們的看板子越大,欺騙性必定越強。讓我們作一個假設:他們向10 所國內知名大學各捐贈300 萬元的贗品瓷器,只要因此賣出了家裡其中一件同類“國寶”,則所有的成本至少是10 倍地收回了,且後續生意還更大!

制約文物價格高低最大的問題從來也不是價格本身,而是文物的真偽問題。我國乃至全球,自有文物收藏及交易以來,就沒有過國家性質的權威機構為私人文物做出由政府擔保其真偽的證書;為了證明贗品為真品,所有的物主都在千方百計地尋找“證書”;而既然全球都沒有統一公認的證書,那不統一的公認證書便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公有博物館的認同證書、知名文物“專家”開具的證書等。

◥ 文物互贈(換)中的騙局

2013 年,江南某地,一位姓朱的老闆戴著一身的高檔老“翡翠”和老“和田玉”佩飾走進當地的一個文物市場,挨家挨戶地問店主:“你們店有沒有我身上的這類好貨?”店主們一眼:天啊,玉戒指、玉手鏈、玉項鍊和玉腰墜,滿滿一身,恰似古代的王侯詐屍,只是沒有一件是真貨。當問及花多少錢一件買來時,朱老闆輕鬆地笑道:“一分錢沒花,全是用家傳的老東西換來的!朋友贈給我寶貝,我回贈他們一些老東西。”這下文物市場瞬間轟動,店主們像食人魚似的撲向朱老闆,所有有翡翠及和田玉贗品的人都拿出自己的渾身解數討好他,沒有現貨的人會馬上低價買進。只是在跟他換東西時,記得一定要聲明你的東西是打算“贈送”給他的,不能說想跟他換東西。一句話,只要讓他高興,不管你所“贈”之物如何,結局肯定包你滿意。結果,大多數人從他家換到了數量及品質不等的真品文物,如明清瓷器、明代黃花梨圈椅、老式木床等。

據知,朱老闆出身于世代中醫,家中好東西多得是,但幾個月之後,家中除了堆積如山的贗品翡翠及和田玉,就只有老宅一座,現在吃飯是坐門檻上,睡覺是在地板上。據說,目前還有人在打他老宅子的主意。估計在不久的未來,人們便能在文物贗品的專門隊伍中發現這位敗家英雄的落魄身影。

在這場互贈騙局中,所有的參與者在換貨過程中都心照不宣,結局皆大歡喜。每每有人來勸阻他,說他換來的都是贗品時,他一定會像瘋狗一樣撲向你:“你老爸才是贗品,你兒子也是贗品!”雖說這一實例屬於極品,但在文物市場中的互贈互換的過程中,騙局無處不在。

▲▲▲以上內容選自《文物市場的騙局》,曾智泉 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