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證金公司一季度密集減持 救市資金要撤了嗎?

5月2日,五一小長假歸來的首個交易日,一向走勢穩健、以“白馬股”面貌示人的海信電器,開盤便直接被釘在跌停板上,雖然一度掙扎開板,但很快就重新封上跌停維持到收盤,股價創下11個月以來的新低。

海信電器“馬失前蹄”,除了一季度收益同比大幅下滑將近一半的基本面利空外,也和重要股東減持有關。除了第二大股東青島海信電子減持587.62萬股之外,另一個重要股東的減持更令人矚目:原第四大股東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證金公司)減持1379.63萬股,持倉減少到1217.55萬股,退居第五大股東。由於證金公司在2015年股災中扮演重要的救市角色,此前已經連續多季度持有海信電器,
今年一季度一口氣減持超過一半的持倉,讓市場對海信電器的股價趨於謹慎。

證金公司原本是配合券商兩融業務順利開展的政策性公司,2011年註冊成立時主要提供轉融通服務。和“救市”二字掛鉤是在2015年夏天的股災中,證金公司註冊資本從240億元增加至1000億元,並獲得央行再貸款和17家商業銀行貸款和授信規模累計超過2萬億元人民幣。除了以“證金公司”的名義直接入市買股票之外,

證金公司還委託10家公募基金成立資管計畫,為A股走出股災恢復相對平穩的走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正因為證金公司在2015年積極救市,其在一季度大舉減持海信電器對股價造成負面影響,也就不足為奇了。不止海信電器,證金公司在一季度減持了多家上市公司,三一重工、中國化學等多家公司更疑似被“清倉式減持”,退出十大流通股東的行列(表1).

而類似海信電器那樣,證金公司大幅減持但還在十大流通股東之列的公司,數量就更多了,基本上都是傳統意義上的“藍籌股”(表2).

證金公司一季度密集減持,是否意味著2015年的救市資金已經大舉撤退,3300點一線成為難以逾越的“天險”?筆者認為,投資者要全面分析救市資金的意圖和動向。2015年股災很多投資者記憶猶新,大量股票快速跌停,許多杠杆資金被強平,割肉賣出一度都十分困難。救市資金當時的出手,救的不僅是價格更重要的是流動性,也就是讓市場恢復正常買賣秩序。從最近一年多的情況來看,

A股市場運行相對平穩,甚至還略有上漲,從救流動性的角度來看,已經實現了當時救市資金的初衷。救市資金的安排本來就是在股市特殊情況下的特殊舉措,並不是試圖抄底逃頂與民爭利。在救市資金的方陣中,證金公司及其資管計畫加了杠杆,有償還資金利息的壓力,適當逢高減持,一方面可以套現償還利息,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自身的持倉成本。

在市場相對平穩之後,證金公司的減持動作就一直不斷,根據國聯證券的研報統計,2015年四季度證金公司及其資管計畫持股數量由2900只降至1600只,減持近一半;2016年一季度至三季度,兩者持股數量由1600只降至1200只,減持四分之一。從這個角度來看,證金公司一季度的減持只是延續以往的風格,並沒有特殊之處。

除了減持之外,證金公司在一季度也增持了部分公司,甚至出現了同行業公司有增有減的現象。比如在券商股中,減持海通證券、華泰證券、方正證券的同時,也增持了中信證券、東方證券、光大證券等;銀行股中,減持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光大銀行的同時,也增持了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民生銀行等;保險股中,減持中國太保、中國人壽的同時,也增持了中國平安、新華保險等。而有些公司則是在去年四季度減倉之後,今年一季度又重新增倉,如中國中車去年四季度減持6228.67萬股,今年一季度又增持2425.62萬股。從這個角度看,證金公司不排除針對部分行業和個股進行調倉換股、高拋低吸,今年一季度減持的股票將來也有可能再重新低吸買回,以此降低持倉的成本。

在優化配置、降低持倉成本的同時,證金公司通過適度回籠資金,也騰出了救市的空間和額度。證金公司不是“光吃不拉”的貔貅,而是進退有據的市場守護神。“在牢牢守住不發生金融風險”的底線下,證金公司騰出資金也為將來可能需要的救市再做準備。從這個角度來看,救市資金並沒有遠去,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在守護A股市場。

在市場相對平穩的情況下,證金公司選擇適時減持,為真正的長線資金留下了操作空間。作為市場的主體之一,證金公司的減持並不必然導致大跌,增持也並不是股價上漲的惟一保證。以券商股為例,證金公司減持的方正證券在一季度上漲了6.71%,減持消息公佈後股價也相對平穩;而增持的光大證券一季度反而下跌了4.19%,一來一往之間就相差了近11個百分點。類似的例子還有光大銀行和民生銀行,也是出現了增持股下跌,減持股反而上漲的情況。而連續多季度被減持的貴州茅臺,更一舉突破400元大關,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烈性酒上市公司。因此,投資者對於證金公司正常的增減倉,應當多一份平常心看待。

好公司並不缺乏資金進入,證金公司減持之後依然會有其他資金接手。大部分被證金公司減持的股票,在消息公佈之後走勢相對平穩,並沒有出現太多領先大盤下跌的例子。類似海信電器大跌的例子,更主要還是和公司基本面有關,如廣深鐵路、長城汽車等,投資者還需要更多從基本面找原因,而不能完全拘泥于證金公司的進出。

在市場相對平穩之後,證金公司的減持動作就一直不斷,根據國聯證券的研報統計,2015年四季度證金公司及其資管計畫持股數量由2900只降至1600只,減持近一半;2016年一季度至三季度,兩者持股數量由1600只降至1200只,減持四分之一。從這個角度來看,證金公司一季度的減持只是延續以往的風格,並沒有特殊之處。

除了減持之外,證金公司在一季度也增持了部分公司,甚至出現了同行業公司有增有減的現象。比如在券商股中,減持海通證券、華泰證券、方正證券的同時,也增持了中信證券、東方證券、光大證券等;銀行股中,減持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光大銀行的同時,也增持了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民生銀行等;保險股中,減持中國太保、中國人壽的同時,也增持了中國平安、新華保險等。而有些公司則是在去年四季度減倉之後,今年一季度又重新增倉,如中國中車去年四季度減持6228.67萬股,今年一季度又增持2425.62萬股。從這個角度看,證金公司不排除針對部分行業和個股進行調倉換股、高拋低吸,今年一季度減持的股票將來也有可能再重新低吸買回,以此降低持倉的成本。

在優化配置、降低持倉成本的同時,證金公司通過適度回籠資金,也騰出了救市的空間和額度。證金公司不是“光吃不拉”的貔貅,而是進退有據的市場守護神。“在牢牢守住不發生金融風險”的底線下,證金公司騰出資金也為將來可能需要的救市再做準備。從這個角度來看,救市資金並沒有遠去,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在守護A股市場。

在市場相對平穩的情況下,證金公司選擇適時減持,為真正的長線資金留下了操作空間。作為市場的主體之一,證金公司的減持並不必然導致大跌,增持也並不是股價上漲的惟一保證。以券商股為例,證金公司減持的方正證券在一季度上漲了6.71%,減持消息公佈後股價也相對平穩;而增持的光大證券一季度反而下跌了4.19%,一來一往之間就相差了近11個百分點。類似的例子還有光大銀行和民生銀行,也是出現了增持股下跌,減持股反而上漲的情況。而連續多季度被減持的貴州茅臺,更一舉突破400元大關,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烈性酒上市公司。因此,投資者對於證金公司正常的增減倉,應當多一份平常心看待。

好公司並不缺乏資金進入,證金公司減持之後依然會有其他資金接手。大部分被證金公司減持的股票,在消息公佈之後走勢相對平穩,並沒有出現太多領先大盤下跌的例子。類似海信電器大跌的例子,更主要還是和公司基本面有關,如廣深鐵路、長城汽車等,投資者還需要更多從基本面找原因,而不能完全拘泥于證金公司的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