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傳統文化為餡,《七十二層奇樓》還真是“摸著黑爬樓”


文/黃鑫亮

《七十二層奇樓》首播之後,點贊和質疑皆紛至遝來,

習慣了歐美野外生存類綜藝和日韓遊戲類綜藝邏輯的觀眾,乍看這檔文化探秘原創綜藝,難免會不適應,加之看得出南派三叔想往七十二層奇樓裡裝進更多容量的內容,這也導致了第一期節目銜接甚至是來龍去脈有些交代不清,就拿《七十二層奇樓》節目理念的神秘傳說,一層層的樓隨著時間推移沉落地下,這就能拿一期來描繪,然而之前沒有類似綜藝的先例,
讓節目組和南派三叔也無法捉摸出適合觀眾口味的眾元素的一個配方,比如說觀眾對於歷史類內容的容忍度,所以說《七十二層奇樓》還真是摸著黑爬樓。

但爬樓每一步都擲地有聲,《七十二層奇樓》巧妙的是拿傳統文化為餡,而非像有的文化探秘類節目端上來就讓年輕人幹啃傳統文化,《七十二層奇樓》這碗餃子的皮是年輕人粉的人氣明星,比如趙麗穎、吳亦凡、吳磊、陳偉霆和劉暢等,

而老湯則是南派三叔的小說的風靡程度,有南派三叔把控,才能保證傳統文化的餡是真材實料,而不是花拳繡腿。

多場景的交織和多次元的更替,也使《七十二層奇樓》更炫,比如南派三叔和劉暢、娃兒這裡的一個現場,多塊螢幕,

其他成員行動盡收眼底,而其他成員背負的責任就是救出南派三叔,粘上小鬍子的南派三叔演技不凡,而節目的其他主要嘉賓則是山洞的機關和幻境以及古村落切換,色調極其豐富,而嘉賓們的畫風也隨著場景的變幻有了用武之地。

再來說說《七十二層奇樓》如何拿捏劇本和嘉賓臨場發揮的比例,這裡所謂的劇本更多只是給嘉賓們出題,而解題步驟和方程式是要嘉賓們來列出,

就像節目裡一道題的答案是沒有答案,其實這些題目也是沒有答案,或者說多個選項。嘉賓臨場發揮那是南派三叔也無法預料到的,像大張偉這樣的綜藝咖,與吃飯的大叔、繡鞋墊的大姐們的對歌那都是信手拈來,第一期嘉賓大張偉是個性比較鮮明了,但是王小利和任達華這兩位大叔以及吳亦凡和吳磊這兩位小鮮肉,接下來的節目也要能立flag,而不是純粹建立於粉絲眼裡的他們的原有印象和盲目炒cp,
再好的綜藝框架也要由嘉賓們去填充。

《七十二層奇樓》的視效由實景和虛景組合,呈現傳統文化的路徑也是虛實相間。比如嘉賓們來到的“板凳村”,所有人白天都踩著板凳走,只有到了晚上才能下地行走,這樣的規矩確實是南派三叔想出來的,目的是為了增加節目的懸疑,但是他們到的苦竹寨確實是一個千年古寨,建于唐宋,盛於明清,遊戲設置也是圍繞著古風和景致,尤其是夜晚舞動著的板凳龍,俯瞰下去唯美又壯麗,以嘉賓們舞動著板凳龍笑靨如花做一期結尾,讓人意猶未盡。

與其他綜藝單期就是單獨的一個單元來看,《七十二層奇樓》更像是連續劇式綜藝,第一期也只能初見端倪,南派三叔運籌帷幄,這塊原創綜藝試驗田才播下了種子,以這樣的土地面貌,你是猜想不出收穫時的碩果累累,原來也有一些綜藝想走走傳統文化的路子,但他們沒有《七十二層奇樓》的氣魄,至多只是實驗室,而不是像《七十二層奇樓》遍佈大江南北的嘗試,這是空間的拓展,從時間來說,這檔綜藝也有著三個時態,未來時是幻境,進行時是南派三叔的控制室,過去時則是回溯民風民俗,這也是《七十二層奇樓》“奇”於哪裡,而紛繁的瑰寶式傳統文化,又保證了《七十二層奇樓》的“綺”,以往的綜藝看了笑了忘了,這檔綜藝是少見的能二刷的綜藝,值得慢慢看,細細品。

盛於明清,遊戲設置也是圍繞著古風和景致,尤其是夜晚舞動著的板凳龍,俯瞰下去唯美又壯麗,以嘉賓們舞動著板凳龍笑靨如花做一期結尾,讓人意猶未盡。

與其他綜藝單期就是單獨的一個單元來看,《七十二層奇樓》更像是連續劇式綜藝,第一期也只能初見端倪,南派三叔運籌帷幄,這塊原創綜藝試驗田才播下了種子,以這樣的土地面貌,你是猜想不出收穫時的碩果累累,原來也有一些綜藝想走走傳統文化的路子,但他們沒有《七十二層奇樓》的氣魄,至多只是實驗室,而不是像《七十二層奇樓》遍佈大江南北的嘗試,這是空間的拓展,從時間來說,這檔綜藝也有著三個時態,未來時是幻境,進行時是南派三叔的控制室,過去時則是回溯民風民俗,這也是《七十二層奇樓》“奇”於哪裡,而紛繁的瑰寶式傳統文化,又保證了《七十二層奇樓》的“綺”,以往的綜藝看了笑了忘了,這檔綜藝是少見的能二刷的綜藝,值得慢慢看,細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