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學生該不該休學,最尷尬的應該是當下的大學教育

(一)

自媒體界的第一網紅咪蒙同學,再一次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緣于她更新的一篇文章《咪蒙:我為什麼支持實習生休學?》,在文章中,她講述了自己公司裡的一名實習生,因為忍受不了自己毫無興趣的專業,在學校裡每天都過的渾渾噩噩,以一副行屍走肉的姿態過了一年之後,終於不堪忍受自己的沉淪,這名實習生應聘了咪蒙的公司,很幸運,他入選了。

加入咪蒙公司的第一件事,這名大二的實習生就去學校辦了休學手續。

咪蒙的觀點是支持大學生休學,她的理由很簡單,當下的大學教育價值不大。所以,她喊出了“為了學習,你休學吧”的呐喊。

指導別人在其人生的特殊時期,做出重大選擇這種事兒,我做不出來。因為在我看來,這種事兒的“罪過”和“成本”實在太大,畢竟,每一個大學生面臨的實際狀況完全不一樣。

比如:

一個八流本科生,竟然在這樣的大學裡還念了個國際關係專業,他對自己這個專業完全不感興趣。

但他發現他其實對新媒體公關很感興趣,而且自己網感極強,甚至在網路上已經形成了印記鮮明的個人IP。

一個外交學院的高材生,通曉三門外語,而且牛逼的是,僅僅靠東京熱的動作電影,就可以把日語學的滾瓜爛熟,他畢生夢想是成為外交官。

你說這兩個例子,你跟他們倆談休學或者做“一定要把大學混完”的勸慰,說到底,其實都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個人有個人的境遇,個人也有個人的江湖。

所以說,大家一定要學會辯證地看問題。你硬要勸人家休學賺錢,萬一過兩年,一個瘋子跑到你家門口給你一槍,然後說:我恨你!我悔不該當初錯聽了你的話!你毀了我的一生!

你說你,豈不是死的比聶樹斌還冤枉?

根據慧超同學一貫的尿性,讓我們一起脫離“大學生該不該休學”這個低級趣味的探討,讓我們把尺寸再深入一些。

因為在我看來,輿論界如此規模浩大地全民討論“大學生該不該休學”這個問題,最尷尬的恰恰是當下的中國高等教育本身。

中國當下的大學教育,怎麼了?

(二)

實際上,從當下的大學教育本身來談,咪蒙同學的文章,絲毫沒有聳人聽聞。

拜託,咱們大家都是上過大學的人。

C罩杯的大胸弟和A罩杯的萌妹子,都把手放在你們的良心上,捫心自問下:你真的覺得當下中國的大學教育,品質很高嗎?

好多年前,網路上盛傳過一本《上海交通大學學生生存手冊》,這個大學生存手冊,在一開始就這樣寫道:

“國內絕大部分大學的本科教學,不是瀕臨崩潰,而是早已崩潰。在此,我無意爭論是否復旦、中科大、或者清華、北大是否比我們崩潰的更少一些——這種爭論是沒有意義的。”

我想,凡是被中國的大學上過的少男少女們,都應該很認同這個說法。當下高校教育的糟糕程度,基本上,老師所謂的上課,更像是一種形式主義。

課件幾年甚至十幾年不更新,因為再也沒有升學考試的壓力,所以整個課程的設計,都是由老師一個人說了算,沒有人去權衡和科學地分析,這個教師,這麼來上這門課,是不是科學,是不是對學生有用?

考試前,老師主動給同學們劃重點,生怕孩子們考試不及格——不及格還得補考啊,學生麻煩,自己也麻煩。大學教授們捫心自問:給學生上課,尤其是給本科學生上課這件事兒,在你們心裡,能排到第幾的位置?

我覺得,排名位置可能要比“晚飯後別忘了遛狗”稍微靠前一點吧。正如《上海交通大學學生生存手冊》所言:“教授們的主業和操心的永遠是科研專案和他們的碩士博士,給本科生上課永遠只是個再次要不過的應付了事的副業。”

拿我自己舉例吧:

去年的時候,我報了一個班,每週都去中國傳媒大學聽課,是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開設的品牌公關課程。就在這個號稱中國廣告界最高學府,中國廣告人搖籃的知名大學,我發現,我聽的那些課程,幾乎在所有的公關公司裡,都是早已經過時的無用內容。一些如今被認為很Low的玩法和案例,依然在老師們的課件裡。可是品牌公關這行實在是瞬息萬變,在H5和二次元行銷已經大火的今天,學校裡面還在講紙媒時代的公關套路。

所以,有太多大學生剛畢業進到一個公司裡,是完全懵逼的感覺,就像一個拿著狼牙棒的野蠻人,突然間站在了電子戰的碩大螢幕上。

而如果你現在也開始帶實習生的話,無論他的大學背景如何。我想,你應該告訴自己,面前的實習生就是一個傻子,所以他最可貴的品質不是大學裡那些破爛證書,而是他的自我學習能力,是否跟得上你的節奏。

可以說,如今太多大學的教育,已經失去了應該有的“教育價值”。

(三)

中國的高等教育出了問題,這件事兒,除了高三的班主任之外,所有人都知道。

其實,從教育部到各位頂著光環,享受國家各種特殊津貼的老教授們,心裡都清楚,中國目前的高校教育亟待改革。

絕大多數的中國高校教育“就像是一個兒戲”,主要參演角色是教育主管部門、各類大學、大學教授和學生群體本身,大家互相配合,老師們形式化地上課,大學生們形式化地聽課,最後形式化地畢業領證。

最悲哀的,是當下我們大學生活的美好,已經和教育本身不再有一絲關聯。大學生回憶起大學生活的美好,都是無憂無慮的課程,哥們和閨蜜的笑鬧和友誼,各種玩耍和通宵,各種浪蕩和探險,以及在校外小旅館裡,和戀人關門一整天不出去,躺在床上把滿地扔滿衛生紙的澎湃時光。唯獨,是的唯獨和教育本身無關。

前不久,一批醫學論文造假,在國際上被曝光,名單中密密麻麻的全是中國人的名字。其實,說到底,論文造假,在中國的大學裡,還叫個問題嗎?這麼多年下來,中國大學校園裡的論文造假,不說是堂而皇之,至少也可以達到心照不宣的程度。

高校的行政化管理,使得大學這一方淨土,早已經成為了一個隱蔽的衙門。可以說,目前中國的大學幾乎擁有國企所有的弊端,大學教授靠關係吃飯,而不是靠真才實學服眾,因為職稱是行政機構評定的。大學裡就像個小官場,沒有幾個認真做學問的人,大家一門心思研究的都是誅心和宮鬥,學術造假公然橫行,騙國家研究經費,教授走穴賺錢的現象比比皆是。

所以,早就有教育家和眾多學者站出來,呼籲中國高校的“去官化”,大學的去行政化,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大家治學”和“教授治校”。

(四)

最後,說一點題外話。

“大學生該不該休學”的討論,在我看來,是急功近利的功利主義作祟。錢理群先生曾經分析過教育有五種危機,其中兩種是:

①功利主義的專業化教育,導致學生素質嚴重下降,學術視野短淺,尤其在國內高校,不僅出現不了大師,甚至還難於承擔從事綜合性大科學的研究之任。

②學風浮躁,急功近利,金錢主義盛行,雖然技術成果日新月異,但重大基礎性研究卻少有根本的突破。

我非常認同。

坦白說,成功很迷人,但高校教育不應該面向成功。或者反過來說,不應該用“能不能成功”的思維去審視高校教育。

這邏輯是不對的!

我個人從來都覺得,真正有價值的高等教育,不應該是為“追求成功”服務的。什麼是成功呢?在社會達爾文主義者看來,所謂的“成功”,無非就是擁有更大的權力,賺更多的錢,開更好的車,住更大的房子,睡更年輕的漂亮姑娘……

優質資源永遠都是少數的。因此,在“成功”這個層面上來看,在任何一個社會,成功者都永遠是金字塔頂端的少數人。高等教育的價值不應該以“追求成功”為最終導向,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這個社會的價值觀一定是畸形的。

因為“追求成功”的高等教育,反過來說,就是把絕大多數人變成“失敗者”的教育,這註定加深社會的戾氣和蠅營狗苟的氛圍,高等教育更應該為常識服務,為平凡服務,為開拓智識服務,為普世價值服務。

高等教育往大了說,是為了培養青年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往小了說,高等教育應該服務于大多數的平凡者,傳遞常識,提高個體的智識,尤其是審美能力,而不是每天擼遊戲到深夜,然後醒來蹲在馬桶上,打開快手看鄉村網紅在飛舞的塵土中尬舞——還覺得特別酷!

這不應該是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應該有的審美和價值品味。

最後一句話,與各位共勉:終生學習,永不畢業!

我想,凡是被中國的大學上過的少男少女們,都應該很認同這個說法。當下高校教育的糟糕程度,基本上,老師所謂的上課,更像是一種形式主義。

課件幾年甚至十幾年不更新,因為再也沒有升學考試的壓力,所以整個課程的設計,都是由老師一個人說了算,沒有人去權衡和科學地分析,這個教師,這麼來上這門課,是不是科學,是不是對學生有用?

考試前,老師主動給同學們劃重點,生怕孩子們考試不及格——不及格還得補考啊,學生麻煩,自己也麻煩。大學教授們捫心自問:給學生上課,尤其是給本科學生上課這件事兒,在你們心裡,能排到第幾的位置?

我覺得,排名位置可能要比“晚飯後別忘了遛狗”稍微靠前一點吧。正如《上海交通大學學生生存手冊》所言:“教授們的主業和操心的永遠是科研專案和他們的碩士博士,給本科生上課永遠只是個再次要不過的應付了事的副業。”

拿我自己舉例吧:

去年的時候,我報了一個班,每週都去中國傳媒大學聽課,是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開設的品牌公關課程。就在這個號稱中國廣告界最高學府,中國廣告人搖籃的知名大學,我發現,我聽的那些課程,幾乎在所有的公關公司裡,都是早已經過時的無用內容。一些如今被認為很Low的玩法和案例,依然在老師們的課件裡。可是品牌公關這行實在是瞬息萬變,在H5和二次元行銷已經大火的今天,學校裡面還在講紙媒時代的公關套路。

所以,有太多大學生剛畢業進到一個公司裡,是完全懵逼的感覺,就像一個拿著狼牙棒的野蠻人,突然間站在了電子戰的碩大螢幕上。

而如果你現在也開始帶實習生的話,無論他的大學背景如何。我想,你應該告訴自己,面前的實習生就是一個傻子,所以他最可貴的品質不是大學裡那些破爛證書,而是他的自我學習能力,是否跟得上你的節奏。

可以說,如今太多大學的教育,已經失去了應該有的“教育價值”。

(三)

中國的高等教育出了問題,這件事兒,除了高三的班主任之外,所有人都知道。

其實,從教育部到各位頂著光環,享受國家各種特殊津貼的老教授們,心裡都清楚,中國目前的高校教育亟待改革。

絕大多數的中國高校教育“就像是一個兒戲”,主要參演角色是教育主管部門、各類大學、大學教授和學生群體本身,大家互相配合,老師們形式化地上課,大學生們形式化地聽課,最後形式化地畢業領證。

最悲哀的,是當下我們大學生活的美好,已經和教育本身不再有一絲關聯。大學生回憶起大學生活的美好,都是無憂無慮的課程,哥們和閨蜜的笑鬧和友誼,各種玩耍和通宵,各種浪蕩和探險,以及在校外小旅館裡,和戀人關門一整天不出去,躺在床上把滿地扔滿衛生紙的澎湃時光。唯獨,是的唯獨和教育本身無關。

前不久,一批醫學論文造假,在國際上被曝光,名單中密密麻麻的全是中國人的名字。其實,說到底,論文造假,在中國的大學裡,還叫個問題嗎?這麼多年下來,中國大學校園裡的論文造假,不說是堂而皇之,至少也可以達到心照不宣的程度。

高校的行政化管理,使得大學這一方淨土,早已經成為了一個隱蔽的衙門。可以說,目前中國的大學幾乎擁有國企所有的弊端,大學教授靠關係吃飯,而不是靠真才實學服眾,因為職稱是行政機構評定的。大學裡就像個小官場,沒有幾個認真做學問的人,大家一門心思研究的都是誅心和宮鬥,學術造假公然橫行,騙國家研究經費,教授走穴賺錢的現象比比皆是。

所以,早就有教育家和眾多學者站出來,呼籲中國高校的“去官化”,大學的去行政化,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大家治學”和“教授治校”。

(四)

最後,說一點題外話。

“大學生該不該休學”的討論,在我看來,是急功近利的功利主義作祟。錢理群先生曾經分析過教育有五種危機,其中兩種是:

①功利主義的專業化教育,導致學生素質嚴重下降,學術視野短淺,尤其在國內高校,不僅出現不了大師,甚至還難於承擔從事綜合性大科學的研究之任。

②學風浮躁,急功近利,金錢主義盛行,雖然技術成果日新月異,但重大基礎性研究卻少有根本的突破。

我非常認同。

坦白說,成功很迷人,但高校教育不應該面向成功。或者反過來說,不應該用“能不能成功”的思維去審視高校教育。

這邏輯是不對的!

我個人從來都覺得,真正有價值的高等教育,不應該是為“追求成功”服務的。什麼是成功呢?在社會達爾文主義者看來,所謂的“成功”,無非就是擁有更大的權力,賺更多的錢,開更好的車,住更大的房子,睡更年輕的漂亮姑娘……

優質資源永遠都是少數的。因此,在“成功”這個層面上來看,在任何一個社會,成功者都永遠是金字塔頂端的少數人。高等教育的價值不應該以“追求成功”為最終導向,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這個社會的價值觀一定是畸形的。

因為“追求成功”的高等教育,反過來說,就是把絕大多數人變成“失敗者”的教育,這註定加深社會的戾氣和蠅營狗苟的氛圍,高等教育更應該為常識服務,為平凡服務,為開拓智識服務,為普世價值服務。

高等教育往大了說,是為了培養青年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往小了說,高等教育應該服務于大多數的平凡者,傳遞常識,提高個體的智識,尤其是審美能力,而不是每天擼遊戲到深夜,然後醒來蹲在馬桶上,打開快手看鄉村網紅在飛舞的塵土中尬舞——還覺得特別酷!

這不應該是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應該有的審美和價值品味。

最後一句話,與各位共勉:終生學習,永不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