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面對小升初的孩子:父母如何從“圈養式”順利過渡到“放養式”?

面對小升初後的孩子,希望孩子的學習能夠更主動些,
能夠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和功課,而不再依賴于父母的安排,可是很多父母會發現,放手的結果就是成績大幅度的下滑,嚇得父母趕緊又抓起來了,數次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自己安排,孩子愣是做不到,很多父母就會覺得孩子是不是態度有問題呢?

如何看待小升初後的中途放手?

從長遠來看,孩子終將長大,終將會產生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想法駕馭自己的行為,

所以我們確實要放手。但是當下我們務必要想清楚,在今後逐步放手的過程中,前期,什麼可以放,而什麼堅決不可以放。

我舉幾個例子,輔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我們當下該怎麼做!

中國有一句古話:只有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也就是說我們不必關注這根鐵棒子磨成的針有多細,因為多細取決於磨了多久,功夫下到了沒有。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明白了,在做事過程中,只需要關注兩方面:

一、是不是在磨鐵棒子?

二、是不是在朝著磨針的方向磨?

對於小升初後的孩子,也一樣!功到自然成!

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一個經驗:

小孩子在學習騎自行車的時候,完全靠孩子自己學,會比較慢;如果完全靠我們抓好自行車,讓孩子坐在自行車上,
然後孩子一蹬,我們 一放手,孩子就會倒下。

我們要怎麼做呢?

我們應該幫助孩子坐上去,然後推著自行車慢慢的往前走,然後逐步加快,感覺自行車走穩當了,趁孩子專注了,也不太注意會不會倒了,我們在於悄然之中慢慢的放手。孩子就會按照剛才的感覺慢慢的騎走了,就找到騎自行車的感覺了。但是之前和之後都不能告訴孩子,我們要放手,告訴他後,他的心理機會驚慌失措,

他的關注點就放在了父母何時放手上了,就很難用心感受騎自行車了。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明白了,在孩子還沒有能力掌控一項技術之前,我們需要幫助孩子上道,上道後,在不知不覺中,慢慢放手,毫無知覺、毫無徵兆、於悄無聲息中放手。

換句話講:在整個過程中,
孩子並沒有明確的意識到自己被父母幫助過,也沒有意識到自己何時獨立的。

大家現在明白什麼感覺了嗎?

這種感覺也就是我們面對小升初孩子的操作手法!

總結一句話:現在不能放的是過程,能放的是結果。

並且父母在讓孩子執行的這個過程一定要流程化,並且每天都是這樣處理的,讓他的身體記住這樣的流程,逐步成為一種習慣。讓這樣的習慣在今後的中學生涯中驅使孩子按照要求去做事,尤其是在學業遇到困境的時候,也許偶爾思想和意念會出問題,但是這樣的習慣會幫助孩子度過難關。

最後,送給大家兩篇實用性極強的文章,趕快學習學習吧!如何幫助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更走心?
你等了4個月,我們用了13年

尤其是在學業遇到困境的時候,也許偶爾思想和意念會出問題,但是這樣的習慣會幫助孩子度過難關。

最後,送給大家兩篇實用性極強的文章,趕快學習學習吧!如何幫助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更走心?
你等了4個月,我們用了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