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被掃地出門的CEO,Oculus聯合創始人范了哪些錯誤?

文/馬蘭

Palmer Luckey對VR行業的貢獻相當於約伯斯第二次回到蘋果,大手一揮CEO 的位置拱手讓人,只保留創始人的身份。然而,到最後,他連創始人的名號都沒有保住,落得被掃地出門的下場……

Palmer Luckey本人

曾維修、轉售破iPhone來維持運營

Palmer Luckey離開Oculus時,Oculus發表了一條這樣的聲明:“我們會很想念帕爾默。離開Oculus後,帕爾默將繼續書寫他的傳奇。他的創新精神對VR技術的革新和現代工業的建立意義非凡。我們對他為Oculus和VR所做的一切表示由衷感激,祝願帕爾默一切順利。

他對VR技術的革新,真的不是老東家說說而已,而是世界公認。甚至還有一種這樣的說法:“Palmer Luckey是VR行業的巨人,曾經一度是VR復興的象徵”。

少兒時期的Palmer就對電子工程非常感興趣,嘗試過包括鐳射、線圈炮、特斯拉線圈在內的各種複雜的電子產品實驗。對螢幕顯示的熱愛,也讓他曾花費數萬重金,用複雜的六顯示器的設置組成了一部電腦。當然他更感興趣的還是VR,小小年紀時就收藏了不下於50個的頭盔頭(戴式顯示器)。

而這些,都是他低價收買來的。“我最大的戰利品是個90年代的玩意兒,當初售價97 000元,我80美元拍了下來。不過不包郵。很少有人會買這這種東西。”

2009年,年僅17歲的Palmer就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並執行自己愛好的事業了,他創辦了行業論壇ModRetro Forums,這是個討論修正遊戲機和個人電腦等老舊硬體的網頁,可別小瞧這個論壇,就靠著這個論壇,Palmer不斷地接著維修及轉售損壞的IPhone手機以及擔任帆船教練、維修船隻來賺取支撐研究的費用。

甚至,還能支持他去拍賣會中購得一些頭盔。

2011年,Palmer從維修之路走向了研發之路,他在父母的車庫裡創造了第一台擁有90度視野的CR1,並在一年內一發不可收拾地研發了多個原型。比如研究如何配備3D立體、無線和最大270度視角的條件下盡可能縮小尺寸和重量等。

這些“瞎搗騰”給Palmer做了良好的積累。2012年4月,爆品Oculus Rift被Palmer研究出世,

迎來了VR的第二輪熱潮。

六台顯示器的電腦

研發VR只是為了更好地玩遊戲

為什麼說Palmer迎來了VR的第二輪熱潮呢?

因為VR的原始風暴開始於上一個世紀——要從1965年美國科學家伊凡•蘇澤蘭發明的頭戴可視設備(Head Mount Display 縮寫HMD)開始說起。

HMD可以算是最早的頭戴設備,最早主要用於軍事模擬訓練,

例如飛行員的模擬訓練等,但這個頭戴設備當時可是個龐然大物,機械臂安裝在天花板上不說,巨大的體量讓它的移動成為不可能。不方便停滯了它的發展,直到90年代。

自古以來,遊戲都是最讓人有突破的地方,VR的突破的確是為了更好地滿足遊戲的需求。在絞盡腦汁設計遊戲裝備後,VR這個未知領域終於成為遊戲開發商們的心頭好。其中,世嘉的3DVR遊戲機“SEGA-VR”與任天堂的“Virtual boy”就是第一次VR熱潮中的代表性產物。

20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世嘉不斷研發VR設備,從家用機器到街頭機器,幾乎每個可能的遊戲裝置上都留下過世嘉探索VR的痕跡,甚至還開通了VR遊戲的試玩,在展會上大肆提供體驗機會,一度掀起熱潮。然而,世嘉的VR夢斷1994年,他們宣佈不再生產正式機器。

不過,1995年又有一款新品延續了這一熱潮,這就是Virtual Boy。這是任天堂在N64上市之前用來打算取代Game Boy的32位可擕式遊戲機,其利用十分前衛的類似3D電影的技術產生立體效果。然而,銷售效果很差,在日本、美國這種遊戲國家的推廣都以失敗告終,而且從未登錄過歐洲市場。

據傳,Virtual Boy失敗有最少兩個重要原因。一是為了追求便攜,Virtual Boy將硬體都置於頭戴設備中,整個機器只有頭戴設備與手柄兩部分。然而矛盾的是,頭戴設備過重,導致不得不使用支架才能讓玩家坐著玩,這在最大程度上損害了玩家的興趣。同時,當時VR的頁面全是紅黑色調,讓人無法直視。

總之,世嘉的HMD和任天堂的Virtual Boy的失敗,直接導致了VR之火的腰斬,第一次熱潮就這麼消散。

直到時間走到21世紀——2012年Oculus Rift的出世。

從側面來說,之所以說Oculus Rift掀起VR復興,一方面是證實了Oculus Rift的地位,更是承認了Palmer的貢獻與成就。

VR就是他一生的夢想

年僅25歲的他身價不菲

在2012年成功開發出Oculus Rift之後,Palmer接下來的行動一氣呵成。

當年7月,他作為聯合創始人成立了Oculus,並在Kickstarter上發起眾籌。當時,他的眾籌目標是25萬美金,不過這股熱潮讓他大大驚喜,最後眾籌到了將近10倍的資金——240萬美元,直接打破了當年Kickstarter記錄。Oculus也正式成為一家公司:Oculus VR。

2013年6月,Oculus獲得來自Spark Capital和 Matrix Partners的1600萬美金的A輪融資,用於Oculus產品的升級,將80毫秒的延時縮短一半,2013年底Oculus獲得7500萬美元B輪融資。

各種榮譽也紛至遝來。Oculus Rift設備在 E3 2013 中攬獲多項媒體大獎,且在 E3 官方獎項 Game Critics Awards 中,擊敗新發佈的 Xbox One、PS4,獲得最佳硬體獎。而這項獎項歷來幾乎被索尼、微軟、任天堂新發佈的掌機、主機設備所包攬。截至2014年3月,Oculus Rift的開發工具已收到超過7.5萬份訂單。

到被Facebook收購,才22歲的Palmer身家飆到了5億多美元。

年紀輕輕的他身價5億美元

一開始並不情願賣給FACEBOOK

2014年,Facebook以2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Oculus VR,其中包括4億美元的現金,和價值16億美元的2310萬股普通股票。

對大部分創業公司而言,20億美元屬於高價,是他們成果的“所得其所”,也將是他們成果的最好體現。然而,對於Palmer而言,這是不情願的事。他曾經接受採訪時說:“我們並不打算賣掉公司,只是想保持獨立,開發我們正在開發的東西。”

那麼,最後為什麼又同意了呢?其實的確跟20億美元有關,但並非只是資本的問題,這個決定更多是蘊含著Palmer的VR夢,既與整個VR相關,又與Oculus VR命運相連。Palmer認為“這個技術(VR技術)曾經在瀕死的邊緣徘徊了幾十年,而資本可以讓其復蘇。”

在這個少年心中,資本只是工具而並非是最終目的,“VR差一點就死了。我們讓它起死回生。我未必是這門行當裡能力最好的,而僅僅是堅持下來的少數幾個人之一。”資本,既能給這個行業注入重新脈動的營養,又可以挖掘出更多的VR行業的人才。

事實證明,他這個做法是非常有大局觀的,當時不僅帶動了很多大公司紛紛佈局VR,而且確實帶動了VR技術的進步。而且,紮克伯格也表示非常尊重他的看法。為了最大限度實現這一點,Facebook也做了一些不同的舉措——沒有直接合併,而是基本上採取了讓Oculus VR獨立運營,Facebook不會干涉 Oculus 的發展決策。

更重要的是,對於VR這個燒錢的硬體研發專案,只有Facebook這樣的大財主才能駕馭得住這種“花錢如流水”的自主開發專案。

所以,收購交易完成以後,Oculus VR總部仍將設在加州歐文市不變,Palmer在Oculus VR保持崗位,專職核心虛擬實境技術並繼續開發其虛擬實境平臺Oculus Rift。2014年7月,Oculus Rift在開始銷售第二版開發套件,向商用化又邁進了一步。

被 Facebook花20億美元收購

三宗罪死作,成為被離職的創始人

既然待遇這麼好,那麼,Palmer為什麼還是離開了這個對他惺惺相惜的Facebook,甚至離開了一手創立的Oculus VR呢?

前面提到,Palmer當時並不想賣掉Oculus,但是Facebook用20億美元買下Oculus VR後。從個人角度,Palmer已經從一個CEO變成了一個團隊的負責人;從公司角度,Oculus VR也從一個獨立而傳奇的公司變成了一個團隊。

有人甚至認為,Palmer當初應該堅持不情願,因為現在的事實發展證明,這個舉措真的讓這個傳奇的創業者寫下了自己的人生敗筆。為什麼這麼說?主要是因為Palmer在FACEBOOK的遭遇並不好。

剛開始被收購時,Palmer的確很重要很瀟灑,幾乎與原來沒有什麼差別——無論是Oculus的發佈會、代表公司參加行業論壇、發表演講等,都是Palmer上。

正是資本、支持都無障礙,應該大展宏圖的時候了,Palmer卻犯錯了!在這些事件後,Palmer從公眾視野裡消失了,社交帳號也停用了,Oculus的年度開發者大會上他的位置也被紮克伯克取代了。再之後,Oculus VR以Oculus From Facebook示人;在2016年12月,Oculus的CEO辭職,從此再無CEO,只有Facebook新上任的VR部門副總裁。

Palmer到底做了啥?據說有很多宗罪。

一大罪:被指剽竊

據說,從第一款消費級頭戴VR設備上,就涉嫌抄襲了。據傳,遊戲公司Valve曾同HTC合作研究VR技術,也與Oculus有過技術上的交流,更是把Valve公司的VR設備原型機借給了Oculus。於是乎在Oculus Rift CV1剛一面世時,Valve公司便公開稱Oculus這款產品“完全抄襲了Valve的設備,其核心設計都出自Valve的研究專案”。

當然,除了Valve,Palmer的抄襲物件還有其他。比如公司TRT。說當初明明在給TRT公司設計出頭盔之後,簽訂了保密協定的,但是最後還是用在了Oculus上了。

二大罪:產品失約。

耗時3年研究出來的Oculus Rift消費者版本吊起了消費者的胃口,自開放預訂來就一直有粉絲在搶。結果到了要發貨的時候,一封“延遲發貨”的通知發到了粉絲的郵箱,約定再隔幾個禮拜發貨;這也就算了,結果幾個禮拜後又推遲了;更重要的是,三番兩次的推遲後,Palmer還不斷與粉絲互掐,“我寧可缺貨”。

第三宗:美國大選期間,Palmer因為支持特朗普而備受爭議,也引起了部分合夥人Oculus的不滿。

所以,在收購 Oculus 兩年半後,Facebook修改了之前的約定,將Oculus拆分成PC VR 與移動VR。

可是,這位年輕人才 24 歲,淹沒眾人應該還不至於,也許有一天,會以另一番面貌回來。

Palmer會捲土重來嗎?

20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世嘉不斷研發VR設備,從家用機器到街頭機器,幾乎每個可能的遊戲裝置上都留下過世嘉探索VR的痕跡,甚至還開通了VR遊戲的試玩,在展會上大肆提供體驗機會,一度掀起熱潮。然而,世嘉的VR夢斷1994年,他們宣佈不再生產正式機器。

不過,1995年又有一款新品延續了這一熱潮,這就是Virtual Boy。這是任天堂在N64上市之前用來打算取代Game Boy的32位可擕式遊戲機,其利用十分前衛的類似3D電影的技術產生立體效果。然而,銷售效果很差,在日本、美國這種遊戲國家的推廣都以失敗告終,而且從未登錄過歐洲市場。

據傳,Virtual Boy失敗有最少兩個重要原因。一是為了追求便攜,Virtual Boy將硬體都置於頭戴設備中,整個機器只有頭戴設備與手柄兩部分。然而矛盾的是,頭戴設備過重,導致不得不使用支架才能讓玩家坐著玩,這在最大程度上損害了玩家的興趣。同時,當時VR的頁面全是紅黑色調,讓人無法直視。

總之,世嘉的HMD和任天堂的Virtual Boy的失敗,直接導致了VR之火的腰斬,第一次熱潮就這麼消散。

直到時間走到21世紀——2012年Oculus Rift的出世。

從側面來說,之所以說Oculus Rift掀起VR復興,一方面是證實了Oculus Rift的地位,更是承認了Palmer的貢獻與成就。

VR就是他一生的夢想

年僅25歲的他身價不菲

在2012年成功開發出Oculus Rift之後,Palmer接下來的行動一氣呵成。

當年7月,他作為聯合創始人成立了Oculus,並在Kickstarter上發起眾籌。當時,他的眾籌目標是25萬美金,不過這股熱潮讓他大大驚喜,最後眾籌到了將近10倍的資金——240萬美元,直接打破了當年Kickstarter記錄。Oculus也正式成為一家公司:Oculus VR。

2013年6月,Oculus獲得來自Spark Capital和 Matrix Partners的1600萬美金的A輪融資,用於Oculus產品的升級,將80毫秒的延時縮短一半,2013年底Oculus獲得7500萬美元B輪融資。

各種榮譽也紛至遝來。Oculus Rift設備在 E3 2013 中攬獲多項媒體大獎,且在 E3 官方獎項 Game Critics Awards 中,擊敗新發佈的 Xbox One、PS4,獲得最佳硬體獎。而這項獎項歷來幾乎被索尼、微軟、任天堂新發佈的掌機、主機設備所包攬。截至2014年3月,Oculus Rift的開發工具已收到超過7.5萬份訂單。

到被Facebook收購,才22歲的Palmer身家飆到了5億多美元。

年紀輕輕的他身價5億美元

一開始並不情願賣給FACEBOOK

2014年,Facebook以2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Oculus VR,其中包括4億美元的現金,和價值16億美元的2310萬股普通股票。

對大部分創業公司而言,20億美元屬於高價,是他們成果的“所得其所”,也將是他們成果的最好體現。然而,對於Palmer而言,這是不情願的事。他曾經接受採訪時說:“我們並不打算賣掉公司,只是想保持獨立,開發我們正在開發的東西。”

那麼,最後為什麼又同意了呢?其實的確跟20億美元有關,但並非只是資本的問題,這個決定更多是蘊含著Palmer的VR夢,既與整個VR相關,又與Oculus VR命運相連。Palmer認為“這個技術(VR技術)曾經在瀕死的邊緣徘徊了幾十年,而資本可以讓其復蘇。”

在這個少年心中,資本只是工具而並非是最終目的,“VR差一點就死了。我們讓它起死回生。我未必是這門行當裡能力最好的,而僅僅是堅持下來的少數幾個人之一。”資本,既能給這個行業注入重新脈動的營養,又可以挖掘出更多的VR行業的人才。

事實證明,他這個做法是非常有大局觀的,當時不僅帶動了很多大公司紛紛佈局VR,而且確實帶動了VR技術的進步。而且,紮克伯格也表示非常尊重他的看法。為了最大限度實現這一點,Facebook也做了一些不同的舉措——沒有直接合併,而是基本上採取了讓Oculus VR獨立運營,Facebook不會干涉 Oculus 的發展決策。

更重要的是,對於VR這個燒錢的硬體研發專案,只有Facebook這樣的大財主才能駕馭得住這種“花錢如流水”的自主開發專案。

所以,收購交易完成以後,Oculus VR總部仍將設在加州歐文市不變,Palmer在Oculus VR保持崗位,專職核心虛擬實境技術並繼續開發其虛擬實境平臺Oculus Rift。2014年7月,Oculus Rift在開始銷售第二版開發套件,向商用化又邁進了一步。

被 Facebook花20億美元收購

三宗罪死作,成為被離職的創始人

既然待遇這麼好,那麼,Palmer為什麼還是離開了這個對他惺惺相惜的Facebook,甚至離開了一手創立的Oculus VR呢?

前面提到,Palmer當時並不想賣掉Oculus,但是Facebook用20億美元買下Oculus VR後。從個人角度,Palmer已經從一個CEO變成了一個團隊的負責人;從公司角度,Oculus VR也從一個獨立而傳奇的公司變成了一個團隊。

有人甚至認為,Palmer當初應該堅持不情願,因為現在的事實發展證明,這個舉措真的讓這個傳奇的創業者寫下了自己的人生敗筆。為什麼這麼說?主要是因為Palmer在FACEBOOK的遭遇並不好。

剛開始被收購時,Palmer的確很重要很瀟灑,幾乎與原來沒有什麼差別——無論是Oculus的發佈會、代表公司參加行業論壇、發表演講等,都是Palmer上。

正是資本、支持都無障礙,應該大展宏圖的時候了,Palmer卻犯錯了!在這些事件後,Palmer從公眾視野裡消失了,社交帳號也停用了,Oculus的年度開發者大會上他的位置也被紮克伯克取代了。再之後,Oculus VR以Oculus From Facebook示人;在2016年12月,Oculus的CEO辭職,從此再無CEO,只有Facebook新上任的VR部門副總裁。

Palmer到底做了啥?據說有很多宗罪。

一大罪:被指剽竊

據說,從第一款消費級頭戴VR設備上,就涉嫌抄襲了。據傳,遊戲公司Valve曾同HTC合作研究VR技術,也與Oculus有過技術上的交流,更是把Valve公司的VR設備原型機借給了Oculus。於是乎在Oculus Rift CV1剛一面世時,Valve公司便公開稱Oculus這款產品“完全抄襲了Valve的設備,其核心設計都出自Valve的研究專案”。

當然,除了Valve,Palmer的抄襲物件還有其他。比如公司TRT。說當初明明在給TRT公司設計出頭盔之後,簽訂了保密協定的,但是最後還是用在了Oculus上了。

二大罪:產品失約。

耗時3年研究出來的Oculus Rift消費者版本吊起了消費者的胃口,自開放預訂來就一直有粉絲在搶。結果到了要發貨的時候,一封“延遲發貨”的通知發到了粉絲的郵箱,約定再隔幾個禮拜發貨;這也就算了,結果幾個禮拜後又推遲了;更重要的是,三番兩次的推遲後,Palmer還不斷與粉絲互掐,“我寧可缺貨”。

第三宗:美國大選期間,Palmer因為支持特朗普而備受爭議,也引起了部分合夥人Oculus的不滿。

所以,在收購 Oculus 兩年半後,Facebook修改了之前的約定,將Oculus拆分成PC VR 與移動VR。

可是,這位年輕人才 24 歲,淹沒眾人應該還不至於,也許有一天,會以另一番面貌回來。

Palmer會捲土重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