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穿日本浴衣在大馬,到底是什麼體驗?

文︱綠日光

整編自作者發佈于棠果旅居APP的文章

飛莪計畫,開啟尋古之旅 。

從來不喜歡一成不變的事情,從來不喜歡淺嘗輒止。

神秘、探索、挑戰、創新......這才是我們大天蠍的特質!

來到雪蘭莪,

自然要去尋覓一番和舊時光有關的故事啦~

第二站:在大馬穿日本浴衣,到底是一種怎樣體驗?

一個神奇の多元共存國家。

如果來到馬來西亞,一定會驚歎於這個地方的奇妙無比。

飛機上遇見美麗的馬來空姐,出了機場你會看到眉心有點的印度小夥.......上一個街角還是滿眼的黑衣中東旅行者,

拐了一個彎竟然又有優雅的霓虹人映入眼簾,繼續前行沒准重新再一次掉入熟悉的華人世界......

【宗教】馬來西亞是個以農立國的民族,因此維持著許多原始信仰。憲法規定伊斯蘭教為國教,保護宗教信仰自由,因此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同時並存。

【民族】很多人誤以為馬來西亞的原住民就是馬來人,但實際上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大馬三大民族)歷史上是同時抵達馬來半島的,

只不過自第一任首相開始,來自印尼的這部分移民開始自稱為土著,把自己喚作馬來人,所謂先佔先得哈哈~

【文化】馬來西亞一半是馬來人,兩成是華人,一成印度人;同樣他們的小學也分為對應的三種。現今在馬來西亞有1200余所國民型華文小學、60所獨立中學和3所私立多元媒介大專院校,是目前兩岸三地以外中文教育體系最完善的國家。

從宗教、到民族、再到文化教育。馬來西亞真的是一個多元文化融和交匯、並且能夠做到和諧無比的神奇國家,由於多民族的長期共同生活,自然也形成了特有的多元文化氛圍: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奇特國家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遇見日本盆踴節。

“盆踴”原本是一種佛教儀式,現在是日本盂蘭盆節時,眾人聚集跳的一種舞蹈,專注於手部動作,類似於今日的ParaPara

日本盆舞節(Bon Odori,日本人稱之為“盆踴”),又稱鬼節,類似華人的清明節和中元節,源自日本人祭祖先憶亡魂的情懷。盆舞節裡的“盆”字在日語裡解釋為“時節”或“節令”。盆舞節最主要的目的,是敬奉以及歡迎先人的靈魂“重返人間”,讓活人和離去的亡魂一同相聚、共舞。所以,一年一度的盆舞節,日本人都會舉辦盛大的舞蹈和其他慶典,召喚亡魂回來,歡聚共舞。

在馬來西亞穿浴衣。

前面我們說到了三大民族,卻未曾想在大馬的行程中竟然如同時空轉換,一夜穿越到了日本國,我們遇到了大批穿著日本浴衣的人們!

盆踴節——一個在馬來西亞延綿了40年的日本傳統節日,在異國他鄉,竟可以每年都如同盛大Party,吸引著上至蘇丹王,下至普通民眾,無論男女老幼,無論宗教信仰,無論哪個國籍:裹著穆斯林頭巾穿著日本浴衣,在這一天統統不新奇!

每一年,在雪州的日本松下廠區,都會舉辦一場“馬日交流盆踴會”,幾萬名雪州民眾一起穿著日本浴衣和木屐,跳著日本傳統盆踴舞蹈,還可以品嘗日本美食,共同度過一個嗨到爆的夜晚。除了雪蘭莪莎亞南,檳城和柔佛州柔佛巴魯都有舉辦盆踴節,每年日期不大一樣, 通常會落在7月或8月的中旬。

盆踴節是免費入場的,下午4:30開始,一直嗨到深夜時分。

最開始,由來自日本學校的學生們表演歡迎鼓Lumpur,揭開節日序幕。還可以欣賞到日本傳統文化舞蹈團、馬來西亞文化舞蹈團、日本”wadaiko”鼓手的精彩表演。

接下來,就是萬民狂歡的時刻!一個掛滿橘燈的舞臺設置在體育場的正中心,穿浴衣(夏天的和服)的領舞者在舞臺上隨著音樂和鼓點繞著中心邊走邊跳,隨著音樂越來越大聲,人群慢慢增加一圈又一圈,一直蔓延擴散到週邊民眾,最終形成一個巨大的同心圓。扇子、帽子或鐮刀都是他們慶祝盆舞節不可缺少的“道具”。

國際化的大事件。

如今的盆踴節,儼然成了州政府的大事件!每次節日,蘇丹王和州政府大臣都會列席。這一次有幸受到雪蘭莪州政府掌管旅遊、消費以及人與環境的行政議員黃結冰女士接見,並且互相交換了禮物。由日本吉隆玻俱樂部聯合主辦,日本吉隆玻學校、日本大使館,日本貿易和工業馬來西亞商會(jactim)協辦,除此之外雪蘭莪州政府和雪蘭莪旅遊公司都給予了全力支持(交通警察、免費穿梭巴士服務、醫療隊等等),而且每次盛會都會吸引上千名志願者參與。

至於這個盛會為什麼會出現在大馬,我特意去尋找了答案。

在馬來西亞,早在1977年就出現了盆踴節,因為大馬有很多日企,還有很多生活在大馬的日本人。當時它主要是作為一種加強馬日關係的初衷,以促進當地人體驗各種各樣的馬來西亞和日本之間的文化聯繫。

最初的時候,日本的外籍人士只是借助節日,寄託相思維繫本國文化情感,同時讓自己的孩子在日本文化中成長。

如今,這項節日已慢慢地演變為一個每年吸引超過30000人的大事件。不僅日本人會趁著這個佳節,為自己或孩童穿上美麗的棉質夏季和服(Yukata)和日本木屐,就連大馬的當地人也會開心的盛裝打扮去赴這一場州級盛會!

這也是為什麼,文章開頭我們可以看到裹著穆斯林頭巾穿著日本浴衣,黝黑皮膚穿著日本浴衣,金髮碧眼穿著日本浴衣......各種歡快跳舞的奇妙現象。

盆踴節,作為在馬來西亞成長起來的最大日本文化事件,見證了大馬和日本的文化融合歷程。其實,這也是能將任何多元文化和諧包容的馬來西亞——文化融匯特異功能的一個小小縮影。

遇見日本盆踴節。

“盆踴”原本是一種佛教儀式,現在是日本盂蘭盆節時,眾人聚集跳的一種舞蹈,專注於手部動作,類似於今日的ParaPara

日本盆舞節(Bon Odori,日本人稱之為“盆踴”),又稱鬼節,類似華人的清明節和中元節,源自日本人祭祖先憶亡魂的情懷。盆舞節裡的“盆”字在日語裡解釋為“時節”或“節令”。盆舞節最主要的目的,是敬奉以及歡迎先人的靈魂“重返人間”,讓活人和離去的亡魂一同相聚、共舞。所以,一年一度的盆舞節,日本人都會舉辦盛大的舞蹈和其他慶典,召喚亡魂回來,歡聚共舞。

在馬來西亞穿浴衣。

前面我們說到了三大民族,卻未曾想在大馬的行程中竟然如同時空轉換,一夜穿越到了日本國,我們遇到了大批穿著日本浴衣的人們!

盆踴節——一個在馬來西亞延綿了40年的日本傳統節日,在異國他鄉,竟可以每年都如同盛大Party,吸引著上至蘇丹王,下至普通民眾,無論男女老幼,無論宗教信仰,無論哪個國籍:裹著穆斯林頭巾穿著日本浴衣,在這一天統統不新奇!

每一年,在雪州的日本松下廠區,都會舉辦一場“馬日交流盆踴會”,幾萬名雪州民眾一起穿著日本浴衣和木屐,跳著日本傳統盆踴舞蹈,還可以品嘗日本美食,共同度過一個嗨到爆的夜晚。除了雪蘭莪莎亞南,檳城和柔佛州柔佛巴魯都有舉辦盆踴節,每年日期不大一樣, 通常會落在7月或8月的中旬。

盆踴節是免費入場的,下午4:30開始,一直嗨到深夜時分。

最開始,由來自日本學校的學生們表演歡迎鼓Lumpur,揭開節日序幕。還可以欣賞到日本傳統文化舞蹈團、馬來西亞文化舞蹈團、日本”wadaiko”鼓手的精彩表演。

接下來,就是萬民狂歡的時刻!一個掛滿橘燈的舞臺設置在體育場的正中心,穿浴衣(夏天的和服)的領舞者在舞臺上隨著音樂和鼓點繞著中心邊走邊跳,隨著音樂越來越大聲,人群慢慢增加一圈又一圈,一直蔓延擴散到週邊民眾,最終形成一個巨大的同心圓。扇子、帽子或鐮刀都是他們慶祝盆舞節不可缺少的“道具”。

國際化的大事件。

如今的盆踴節,儼然成了州政府的大事件!每次節日,蘇丹王和州政府大臣都會列席。這一次有幸受到雪蘭莪州政府掌管旅遊、消費以及人與環境的行政議員黃結冰女士接見,並且互相交換了禮物。由日本吉隆玻俱樂部聯合主辦,日本吉隆玻學校、日本大使館,日本貿易和工業馬來西亞商會(jactim)協辦,除此之外雪蘭莪州政府和雪蘭莪旅遊公司都給予了全力支持(交通警察、免費穿梭巴士服務、醫療隊等等),而且每次盛會都會吸引上千名志願者參與。

至於這個盛會為什麼會出現在大馬,我特意去尋找了答案。

在馬來西亞,早在1977年就出現了盆踴節,因為大馬有很多日企,還有很多生活在大馬的日本人。當時它主要是作為一種加強馬日關係的初衷,以促進當地人體驗各種各樣的馬來西亞和日本之間的文化聯繫。

最初的時候,日本的外籍人士只是借助節日,寄託相思維繫本國文化情感,同時讓自己的孩子在日本文化中成長。

如今,這項節日已慢慢地演變為一個每年吸引超過30000人的大事件。不僅日本人會趁著這個佳節,為自己或孩童穿上美麗的棉質夏季和服(Yukata)和日本木屐,就連大馬的當地人也會開心的盛裝打扮去赴這一場州級盛會!

這也是為什麼,文章開頭我們可以看到裹著穆斯林頭巾穿著日本浴衣,黝黑皮膚穿著日本浴衣,金髮碧眼穿著日本浴衣......各種歡快跳舞的奇妙現象。

盆踴節,作為在馬來西亞成長起來的最大日本文化事件,見證了大馬和日本的文化融合歷程。其實,這也是能將任何多元文化和諧包容的馬來西亞——文化融匯特異功能的一個小小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