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7年小麥白粉病的防控技術

白粉病

根據預測,2017年兵團小麥主要病蟲害為偏重發生,

白粉病在北疆局部區域存在流行的可能。當前,正值小麥拔節期也是產量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病蟲防控的關鍵時期。受前期降雨天氣過程和近期升溫的影響,加之田間菌源基數高,白粉病流行風險增大,呈現重發流行態勢。農業部門高度重視,迅速行動,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堅定穩糧增收的目標不動搖,立足抗災奪豐收,加大力度,強化措施,切實抓好小麥白粉病等病蟲害的防控,全力爭取夏糧再獲豐收。

小麥白粉病是一種世界性病害,在各主要產麥國均有分佈,我國山東沿海、四川、貴州、雲南發生普遍,為害也重。近年來該病在東北、華北、西北麥區,亦有日趨嚴重之勢。該病可侵害小麥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葉片和葉鞘為主,發病重時穎殼和芒也可受害。

一、防控目標

白粉病防治處置率達到90%以上,統防統治比例60%以上,

綜合防治效果85%以上,總體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化學農藥使用量明顯降低。

白粉病

二、小麥白粉病危害與發生規律

(一)危害部位

該病可侵害小麥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葉片和葉鞘為主,發病重時穎殼和芒也可受害。

(二)傳播途徑

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到感病小麥葉片上,

遇有溫濕度條件適宜,病菌萌發長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著胞和侵入絲,穿透葉片角質層,侵入表皮細胞,形成初生吸器小麥白粉病侵染迴圈,並向寄主體外長出菌絲,後在菌絲叢中產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後脫落,隨氣流傳播蔓延,進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發育後期進行有性繁殖,在菌叢上形成閉囊殼。

該病菌可以分生孢子階段在夏季氣溫較低地區的自生麥苗或夏播小麥上侵染繁殖或以潛育狀態渡過夏季,也可通過病殘體上的閉囊殼在乾燥和低溫條件下越夏。病菌越冬方式有兩種,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態越冬,二是以菌絲體潛伏在寄主組織內越冬。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葉片呈水準方向擴展,後向中上部葉片發展,發病早期發病中心明顯。

侵染迴圈

(三)發病條件

1.病原

春季發病菌源主要來自當地。春麥區,除來自當地菌源外,還來自鄰近發病早的地區。

2.氣候

高溫高濕發病重。該病發生適溫15-20℃,低於10℃發病緩慢。相對濕度大於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區當年雨多則病重,多雨地區如果雨日、雨量過多,病害反而減緩,因連續降雨沖刷掉表面分生孢子。

3.管理

施氮過多,造成植株貪青、發病重。管理不當、水肥不足、土地乾旱、植株生長衰弱、抗病力低、也易發生該病。此外密度大發病重。

白粉病病斑

三、小麥白粉病防控措施

選用抗病品種,控制群體密度,加強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灌水,降低田間濕度。在春季發病初期,當病葉率達到10%或病情指數達到1以上時進行噴藥防治。常用藥劑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環唑、氟環唑、戊唑醇、咪鮮胺、醚菌酯、烯肟菌胺等,一般噴藥1-2次。

小麥白粉病

四、關鍵工作措施

(一)加強監測預警。隨著氣溫回升,小麥病蟲害將進入發生流行關鍵時期,要加強系統監測預警,通過病蟲電視預報、廣播、手機短信等多種形式發佈病蟲資訊,及時指導防控工作。

(二)做好應急防控。針對小麥白粉病暴發性、流行性病害,提早做好應急防治藥械的準備,一旦出現大面積流行趨勢,迅速實施應急防控。

(三)開展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在小麥區域內,積極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和統防統治融合推進,確保面不漏田、田不漏線、線不漏點,確保防控效果。

白粉病常用農藥種類如下: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丙環唑、苯醚甲環唑、咪鮮胺、氟環唑、多菌靈、甲基硫菌靈、氰烯菌酯等。

因連續降雨沖刷掉表面分生孢子。

3.管理

施氮過多,造成植株貪青、發病重。管理不當、水肥不足、土地乾旱、植株生長衰弱、抗病力低、也易發生該病。此外密度大發病重。

白粉病病斑

三、小麥白粉病防控措施

選用抗病品種,控制群體密度,加強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灌水,降低田間濕度。在春季發病初期,當病葉率達到10%或病情指數達到1以上時進行噴藥防治。常用藥劑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環唑、氟環唑、戊唑醇、咪鮮胺、醚菌酯、烯肟菌胺等,一般噴藥1-2次。

小麥白粉病

四、關鍵工作措施

(一)加強監測預警。隨著氣溫回升,小麥病蟲害將進入發生流行關鍵時期,要加強系統監測預警,通過病蟲電視預報、廣播、手機短信等多種形式發佈病蟲資訊,及時指導防控工作。

(二)做好應急防控。針對小麥白粉病暴發性、流行性病害,提早做好應急防治藥械的準備,一旦出現大面積流行趨勢,迅速實施應急防控。

(三)開展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在小麥區域內,積極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和統防統治融合推進,確保面不漏田、田不漏線、線不漏點,確保防控效果。

白粉病常用農藥種類如下: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丙環唑、苯醚甲環唑、咪鮮胺、氟環唑、多菌靈、甲基硫菌靈、氰烯菌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