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吳曉波:2017中國出現4大新紅利!(再不看就晚了!)

導讀

2017年中國已經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每一個個人仍然通過破壞、透支的方式獲得發展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所以我們一定要對環境好一點,對員工好一點,

對我們的朋友和親人好一點,對自己好一點。

編輯 | 商哥

來源 | 互聯網,由e-made製造業電商重新編輯整理發佈

一、中國經濟發展舊紅利的喪失

我們今天面向未來,處在空前的產業變革反覆運算期。

跟我們的前輩相比,中國的產業現狀發生了一些大的變化,

1978年改革到今天,有四個非常熟悉的中國經濟發展紅利已經逐漸喪失掉了。

1、全球化

從1945年二戰打完以後,人類就在想能不能以後不打仗了,能不能用經濟的方式消除貧困的懸殊?

為此,除了在政治上成立聯合國以外,還建立了很多經濟組織,比如IMF、WTO和世界銀行。

也就是從那時起,工業文明進入全球化時代。

1964年麥可盧漢說“今天的地球已經很像一個地球村了”。

20世紀90年代隨著資訊化革命崛起,

世界被進一步推平。

二戰以後直到今天,人類經濟的變革史基本上是工業文明的全球化和資訊化所推動的全球化的結果,中國是這一輪全球化中最大的獲益國。

但是這兩年我們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資料顯示,全球貿易流動量在2008-2016年的9年中增長幅度是零,幾乎沒有任何增長。

而且過去兩三年裡我們看到各個國家的民族主義情緒、極右情緒、種族情緒開始抬升。

去年大家看到兩個大的“黑天鵝”事件:英國脫歐和特朗普當選,今年舉辦的荷蘭大選、法國大選、德國大選,都彌漫著非常激烈的民族主義情緒。

2、中國製造

中國的改革開放始於1978年,明年就是改革開放40周年,在這40年裡,中國奇跡基本上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製造業的奇跡,二是資訊化革命帶來的奇跡。

中國製造的奇跡依託於兩個優勢:

一是成本和規模優勢。

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環境成本、稅收成本,

都是佔優勢的;而在規模上,我們營造了一個又一個全球最大的產業工廠,從牛仔褲,到鞋子,到汽車,中國的汽車產銷量在2009年超過美國。

二是互聯網優勢。

今天的中國是全世界談互聯網商業模式創新最好的地方。

互聯網模式的崛起建立在人口紅利上,中國大量的人口成為互聯網用戶。

一直到今天,中國互聯網人口的平均年齡比美國年輕10歲,在互聯網的意義上,我們是更年輕、更感性的國家。

但是今天我們看到所謂“中國製造”的紅利已經結束了,因為“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和規模優勢已逐漸喪失。

我們在廣東地區看到大量的工廠外遷,要麼遷移到東南亞,要麼遷移到中國的西部和內蒙古等地,因為我們的勞動力優勢、土地優勢、原材料優勢都已喪失。

3、互聯網

互聯網(包括移動互聯網)整合的平臺、流量和人口紅利,是第三大紅利。

中國是全球風險投資最活躍的國家,大概有1.2萬家風險投資企業,每年有將近萬億的資金投資到這個領域。

但2016年互聯網領域幾乎沒有投出過一個獨角獸產品,大部分投資都進入到新的行業,比如文化行業、新技術行業等等。

我認為中國所有的產業中最沒有泡沫的,大概就是互聯網。

2014年我在廣東跟廣東省共青團一起參加活動,共青團告訴我一個資料:說2014年廣東省的大學畢業生創業,90%在送外賣。

2014年正是中國O2O最熱烈的時候,大學畢業生,無論是英語專業、化學專業、還是物理專業,出來創業都是送外賣。

但我認為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創新,在今天沒有機會了。

互聯網變成了所有行業的基礎設施,創業會越來越依賴於內容和技術等領域的創新。

4、非均衡戰略

過去很長時間裡,我們國家實行東南沿海優先發展戰略,但是今天中國的東南沿海,無論從城市化規模、產業還是消費來看,都已經飽和,大量的產業向西部、北部轉移。

2016年房價上漲最快的不是北上廣深,房價漲幅第一名是合肥,第二名是鄭州,第三名是武漢,第四名是廈門,第五名是深圳。

中國資源投入向西部和北部地方聚集已經成為一個新的國家級戰略,在改革開放39周年的2017年,成為夢想家,成為停不下來的一代的我們,真的很可能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

這四個紅利讓中國走到今天,由全球第八大經濟體變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過去的39年是激蕩的39年,同時也是充滿破壞性的39年,這39年裡我們破壞了中國的道德基礎,破壞了中國的法治環境,破壞了中國所有的土壤和天空,當然也破壞了一代人的身體。

中國很多50後、60後、70後的朋友們賺的錢,未來可能都需要重新補充回我們被徹底敗壞的身體。

能保持非常好的心態和身體的,在我們這一代人裡是少數中的少數。

而且這一代人很糟糕的是他們覺得犧牲自己的身體健康、時間和家庭去創業是一件特別驕傲的事情。

面向未來,當所有紅利終結的時候,原來的成長發展路徑、資源配置能力,生存方式和人對自我的認知,我們都需要重新反思和檢討。延用過去的“成功之道”,可能沒法走得很遠。

二、四大新紅利重新定義2017

面向未來,我們還是會看到客觀發展的基礎性紅利。這些紅利的實現需要每一個人重新認識我們跟商業、金錢、消費者、時間這四個方面的關係。

我把這些新紅利概括如下:

1、新中產紅利

中國面向未來一個非常大的空間是新的中產階級的崛起,這是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中國長期以來是面向廣大的無產階層的,中國的製造能力、消費模型都是面向無產階層完成的。

但是最近這幾年,特別是2015年以來,中央政府提出“供給側改革”的“十三五”規劃戰略以後,中產階級的崛起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從今年算起,再過13年,就是2030年了,到了這一年中國會發生幾個很重要的事情:

一是中國會替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這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二是中國70年代人集體進入60歲,中國社會將進一步老齡化;

三是伴隨著城市人口達到9.4億左右,中國將出現大概3億到3.5億的中產階級。

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它是美國人口的總和,它還相當於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韓國等六國人口的總和。

什麼叫做中產階級?中產階級會認為自己是這個社會的中堅力量,同時認為自己所有的財富來自於職務性收入和理財性收入。

他對資產的理解會遠遠大於前面那一代勞動者出身的創業者,他的時間分配同樣區隔為職務性時間和非職務性時間,就跟他的財產分配是一樣的。

中產階級崛起的時候,這個國家的文化消費、奢侈品消費,跟生活品質、跟審美有關的消費將大幅度提高,它會徹底改變中國的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

2、新工匠紅利

我認為互聯網的紅利到今天徹底吃完以後,產業力量重新回到製造端。

做空調、做服裝、做任何產業的人都曾經被互聯網衝擊,資訊流徹底被遮罩,我們不得不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和流量分發跟消費者重建關係。

但是當今天互聯網成為基礎設施,當幾乎所有互聯網工具免費化以後,能力回到製造者手上,而這批製造者區別於三十年前靠成本和規模優勢競爭的製造者。

近兩年我去了很多製造業企業,也開過千人級製造業轉型大課,幾年來我在實體產業中的觀察,有一個非常深刻的體會,我認為面向未來新的中國製造將不屬於那些大型企業,而屬於那些中小型企業。

大企業的能力將被瓦解掉,而那些具有工業設計、產品定義能力、人格化能力的中小企業會成為中國未來產業轉型最主要的能量,我們把他們叫做“新工匠”。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總理第二次提出要在中國推動新工匠建設,這部分人非常年輕。

吳曉波頻道最近在做一件事:我們希望在中國找出那些用新的方式做茶葉、做漆器、做雨傘、做服裝、做窗簾的人。

我看到一個景德鎮女孩把《天工開物》說的景德鎮瓷器72道工藝,精簡為32道;一個做漆器的小夥子,打破中國漆器六千年傳承的深褐色定律,創造出年輕人喜歡的“馬卡龍”色漆器。

這部分人會成為未來中國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最重要的驅動力,他們擁有新的審美,擁有新的工藝,用新的連接方式實現匠人和消費者之間的連接。

3、新技術紅利

1980年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預言人類將告別工業革命的第二次浪潮,進入以資訊化革命為主的第三次浪潮,在這本書中他提出大資料,提出跨國公司,提出人從8小時寫字間裡走出來,成為自由的知識人。

1980年到2017年,隨著互聯網紅利的結束,實際上意味著托夫勒所說的第三次浪潮在人類歷史上的徹底終結。

資訊化對產業進步和全球貿易的推動在今天徹底結束了,當人類繼續往前走的時候,就需要能量的供給。

所謂第四次浪潮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人工智慧、大資料、區塊鏈、虛擬實境、基因革命、新能源、新材料,這些東西跟所有行業有關,跟汽車、跟服裝都有很大的關係。

所有的產業變革都不再是資訊不對稱的變革,而是重新回到產品本身,包括我這樣的寫作者,如果不進步,我們的寫作能力很可能被會寫新聞稿的智慧型機器人代替,甚至寫作本身都會被代替。

4、新居住紅利

今天中國仍然處在城市化進程中,到2030年,中國有9.4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國的城市化率才剛剛超過70%,我們的城市化率每年以1%左右的速度在不斷增張,人口繼續向大中型城市聚集。

但同時人口又會以散點的方式向中心城市周邊的城鎮和小鎮散佈,隨著老齡化人口的出現,中國的50後、60後、70後人口會向更適合居住的中國南部地區進行候鳥式居住。

這些變化會造成面向未來的城市化,就是每一個城市的投資價值和居住價值會呈現幾何級增長,就像我們今天在美國、臺灣、日本看到的一樣,東京的房價非常貴,東京以外的房價以幾何級的方式往下跌。

中國超級城市的規模會越來越大,5萬人左右的小城鎮、產業園區會得到極大的發展,新的居住空間、特色小鎮、養老產業未來會成為中國創業的新空間。

以我們所見,中國仍然是一個被發展、成長所困擾的焦慮的國家,每個人晚上要睡一個好覺還是需要非常好的心理調適和生活安排。

其實我年輕的時候睡眠很差,習慣晚上八點鐘開始寫作,後來強迫自己改變作息習慣,我從30歲以後晚上不工作,把時間憋到白天寫作。

現在的我能夠深度睡眠7個小時以上,而且一年幾乎不做一到兩個夢。

睡眠是第二天工作非常重要的前提保障。我們需要理性創業,以好的睡眠來調節自己,以更好的狀態抓住新的機遇。

2017年中國已經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每一個個人仍然通過破壞、透支的方式獲得發展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所以我們一定要對環境好一點,對員工好一點,對我們的朋友和親人好一點,對自己好一點。

最後用尼采的一句話來結束我今天的演講:那些即將消滅我們的東西,將使我們變得更加強大。

本文來自互聯網,由e-made製造業電商重新編輯整理發佈(運營人員:張逸),歡迎小夥伴轉發分享、點贊、發表神評,與小編交流!【TOP電商(itopec):中國最頂尖的電商交流社區,最具深度的電商報導平臺,專注農村電商、O2O電商、跨境電商、電商創業、電商投融資等領域的深度文章報導!】

因為我們的勞動力優勢、土地優勢、原材料優勢都已喪失。

3、互聯網

互聯網(包括移動互聯網)整合的平臺、流量和人口紅利,是第三大紅利。

中國是全球風險投資最活躍的國家,大概有1.2萬家風險投資企業,每年有將近萬億的資金投資到這個領域。

但2016年互聯網領域幾乎沒有投出過一個獨角獸產品,大部分投資都進入到新的行業,比如文化行業、新技術行業等等。

我認為中國所有的產業中最沒有泡沫的,大概就是互聯網。

2014年我在廣東跟廣東省共青團一起參加活動,共青團告訴我一個資料:說2014年廣東省的大學畢業生創業,90%在送外賣。

2014年正是中國O2O最熱烈的時候,大學畢業生,無論是英語專業、化學專業、還是物理專業,出來創業都是送外賣。

但我認為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創新,在今天沒有機會了。

互聯網變成了所有行業的基礎設施,創業會越來越依賴於內容和技術等領域的創新。

4、非均衡戰略

過去很長時間裡,我們國家實行東南沿海優先發展戰略,但是今天中國的東南沿海,無論從城市化規模、產業還是消費來看,都已經飽和,大量的產業向西部、北部轉移。

2016年房價上漲最快的不是北上廣深,房價漲幅第一名是合肥,第二名是鄭州,第三名是武漢,第四名是廈門,第五名是深圳。

中國資源投入向西部和北部地方聚集已經成為一個新的國家級戰略,在改革開放39周年的2017年,成為夢想家,成為停不下來的一代的我們,真的很可能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

這四個紅利讓中國走到今天,由全球第八大經濟體變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過去的39年是激蕩的39年,同時也是充滿破壞性的39年,這39年裡我們破壞了中國的道德基礎,破壞了中國的法治環境,破壞了中國所有的土壤和天空,當然也破壞了一代人的身體。

中國很多50後、60後、70後的朋友們賺的錢,未來可能都需要重新補充回我們被徹底敗壞的身體。

能保持非常好的心態和身體的,在我們這一代人裡是少數中的少數。

而且這一代人很糟糕的是他們覺得犧牲自己的身體健康、時間和家庭去創業是一件特別驕傲的事情。

面向未來,當所有紅利終結的時候,原來的成長發展路徑、資源配置能力,生存方式和人對自我的認知,我們都需要重新反思和檢討。延用過去的“成功之道”,可能沒法走得很遠。

二、四大新紅利重新定義2017

面向未來,我們還是會看到客觀發展的基礎性紅利。這些紅利的實現需要每一個人重新認識我們跟商業、金錢、消費者、時間這四個方面的關係。

我把這些新紅利概括如下:

1、新中產紅利

中國面向未來一個非常大的空間是新的中產階級的崛起,這是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中國長期以來是面向廣大的無產階層的,中國的製造能力、消費模型都是面向無產階層完成的。

但是最近這幾年,特別是2015年以來,中央政府提出“供給側改革”的“十三五”規劃戰略以後,中產階級的崛起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從今年算起,再過13年,就是2030年了,到了這一年中國會發生幾個很重要的事情:

一是中國會替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這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二是中國70年代人集體進入60歲,中國社會將進一步老齡化;

三是伴隨著城市人口達到9.4億左右,中國將出現大概3億到3.5億的中產階級。

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它是美國人口的總和,它還相當於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韓國等六國人口的總和。

什麼叫做中產階級?中產階級會認為自己是這個社會的中堅力量,同時認為自己所有的財富來自於職務性收入和理財性收入。

他對資產的理解會遠遠大於前面那一代勞動者出身的創業者,他的時間分配同樣區隔為職務性時間和非職務性時間,就跟他的財產分配是一樣的。

中產階級崛起的時候,這個國家的文化消費、奢侈品消費,跟生活品質、跟審美有關的消費將大幅度提高,它會徹底改變中國的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

2、新工匠紅利

我認為互聯網的紅利到今天徹底吃完以後,產業力量重新回到製造端。

做空調、做服裝、做任何產業的人都曾經被互聯網衝擊,資訊流徹底被遮罩,我們不得不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和流量分發跟消費者重建關係。

但是當今天互聯網成為基礎設施,當幾乎所有互聯網工具免費化以後,能力回到製造者手上,而這批製造者區別於三十年前靠成本和規模優勢競爭的製造者。

近兩年我去了很多製造業企業,也開過千人級製造業轉型大課,幾年來我在實體產業中的觀察,有一個非常深刻的體會,我認為面向未來新的中國製造將不屬於那些大型企業,而屬於那些中小型企業。

大企業的能力將被瓦解掉,而那些具有工業設計、產品定義能力、人格化能力的中小企業會成為中國未來產業轉型最主要的能量,我們把他們叫做“新工匠”。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總理第二次提出要在中國推動新工匠建設,這部分人非常年輕。

吳曉波頻道最近在做一件事:我們希望在中國找出那些用新的方式做茶葉、做漆器、做雨傘、做服裝、做窗簾的人。

我看到一個景德鎮女孩把《天工開物》說的景德鎮瓷器72道工藝,精簡為32道;一個做漆器的小夥子,打破中國漆器六千年傳承的深褐色定律,創造出年輕人喜歡的“馬卡龍”色漆器。

這部分人會成為未來中國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最重要的驅動力,他們擁有新的審美,擁有新的工藝,用新的連接方式實現匠人和消費者之間的連接。

3、新技術紅利

1980年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預言人類將告別工業革命的第二次浪潮,進入以資訊化革命為主的第三次浪潮,在這本書中他提出大資料,提出跨國公司,提出人從8小時寫字間裡走出來,成為自由的知識人。

1980年到2017年,隨著互聯網紅利的結束,實際上意味著托夫勒所說的第三次浪潮在人類歷史上的徹底終結。

資訊化對產業進步和全球貿易的推動在今天徹底結束了,當人類繼續往前走的時候,就需要能量的供給。

所謂第四次浪潮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人工智慧、大資料、區塊鏈、虛擬實境、基因革命、新能源、新材料,這些東西跟所有行業有關,跟汽車、跟服裝都有很大的關係。

所有的產業變革都不再是資訊不對稱的變革,而是重新回到產品本身,包括我這樣的寫作者,如果不進步,我們的寫作能力很可能被會寫新聞稿的智慧型機器人代替,甚至寫作本身都會被代替。

4、新居住紅利

今天中國仍然處在城市化進程中,到2030年,中國有9.4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國的城市化率才剛剛超過70%,我們的城市化率每年以1%左右的速度在不斷增張,人口繼續向大中型城市聚集。

但同時人口又會以散點的方式向中心城市周邊的城鎮和小鎮散佈,隨著老齡化人口的出現,中國的50後、60後、70後人口會向更適合居住的中國南部地區進行候鳥式居住。

這些變化會造成面向未來的城市化,就是每一個城市的投資價值和居住價值會呈現幾何級增長,就像我們今天在美國、臺灣、日本看到的一樣,東京的房價非常貴,東京以外的房價以幾何級的方式往下跌。

中國超級城市的規模會越來越大,5萬人左右的小城鎮、產業園區會得到極大的發展,新的居住空間、特色小鎮、養老產業未來會成為中國創業的新空間。

以我們所見,中國仍然是一個被發展、成長所困擾的焦慮的國家,每個人晚上要睡一個好覺還是需要非常好的心理調適和生活安排。

其實我年輕的時候睡眠很差,習慣晚上八點鐘開始寫作,後來強迫自己改變作息習慣,我從30歲以後晚上不工作,把時間憋到白天寫作。

現在的我能夠深度睡眠7個小時以上,而且一年幾乎不做一到兩個夢。

睡眠是第二天工作非常重要的前提保障。我們需要理性創業,以好的睡眠來調節自己,以更好的狀態抓住新的機遇。

2017年中國已經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每一個個人仍然通過破壞、透支的方式獲得發展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所以我們一定要對環境好一點,對員工好一點,對我們的朋友和親人好一點,對自己好一點。

最後用尼采的一句話來結束我今天的演講:那些即將消滅我們的東西,將使我們變得更加強大。

本文來自互聯網,由e-made製造業電商重新編輯整理發佈(運營人員:張逸),歡迎小夥伴轉發分享、點贊、發表神評,與小編交流!【TOP電商(itopec):中國最頂尖的電商交流社區,最具深度的電商報導平臺,專注農村電商、O2O電商、跨境電商、電商創業、電商投融資等領域的深度文章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