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金石氣|中國書法史繞不開這個盤!

如何表現金石氣?

如何表現蒼茫渾厚?

為何不看看這個盤!

散氏盤(San Family Plate)又稱夨人盤,西周晚期青銅器,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清乾隆初年出土於陝西鳳翔(今寶雞市鳳翔縣),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被譽為“晚清四大國寶”(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盤、散氏盤)之一。

散氏盤,其銘文結構奇古,線條圓潤而凝煉,字跡草率字形扁平,體勢欹側,顯得奇古生動,已開“草篆”之端。因取橫勢而重心偏低,故愈顯樸厚。其“澆鑄”感很強烈,表現了濃重的“金味”,

因此在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書法家胡小石評說:“篆體至周而大備,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結字並取縱勢,其尚橫者唯《散氏盤》而已。”

1810年冬,嘉慶皇帝顒琰50歲的生日,阿林保將散氏盤敬獻給皇上做壽禮。皇上給了他兩江總督去當。因而在老古玩界中有“阮元定名散氏盤,阿林保獻寶祝壽榮升”的口頭傳說故事。 嘉慶皇帝不像乾隆皇帝那樣酷愛古玩字畫和美玉。

散氏盤入貢內府,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六朝,久藏禁中。因時間太久,六朝皇帝誰也不去鑒賞,以致無人知曉它收藏在什麼地方。咸豐十年火燒圓明園後,傳出散氏盤在圓明園被燒毀了。於是,從內務府官員口中傳到琉璃廠古董商的耳朵裡就成了:“散氏盤真的沒啦,只有仿鑄的那件了。”

1924年的一天,故宮院長馬衡清查故宮物品時發現了一個塵封已久的木箱,箱中裝的便是散氏盤。

民國十三年,溥儀出宮前,內務府核查養心殿陳設,發現散氏盤藏在庫房。溥儀出宮後,散氏盤由故宮博物院收藏。“九一八事變”後由北京故宮博物院轉移到臺北故宮博物院中收藏。

西周 散氏盤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西周書法的主要資料當是金文,

整個西周可稱得上是銅器銘文的鼎盛時期,整個西周金文的發展經歷了由譎奇崢嶸、典雅平和而逐漸步入成熟的,這一時期的金文肥筆完全消失,線條的形式美變得純粹起來,字的造型亦更顯得自由活潑。 《散氏盤銘文》 作為西周時期粗獷遒勁的金文書法,是學習大篆的極好範本,與毛公鼎、大盂鼎銘文並稱為金文瑰寶。散氏盤銘文便是西周晚期青銅器時代書法藝術的高峰之頂的傑出代表之作。
它與毛公鼎、虢季子白盤並稱為西周三大青銅器,與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盤並稱為晚清四大國寶均以長篇銘文和精美的書法著稱於世。

散氏盤銘文的最大審美特徵在於一個“拙”字,拙樸、拙實、拙厚、拙勁,線條的厚實與短鋒形態,表現出一種斑駁陸離、渾然天成的美。散氏盤銘文的字形構架並非是固定不變、呆板生硬的。它的活氣躍然紙上,但卻自然渾成。特別是在經過鑄冶、捶拓之後,許多長短線條之間,不再呈現對稱、均勻、排比的規則,卻展現出種種不規則的趣味來。

圓筆鈍筆交叉使用,但圓而不弱,鈍而不滯,是散氏盤銘文在技巧上的著重點。在體勢上,字型結構避讓有趣而不失於輕佻,多變但又不忸怩造作,珠璣羅列,錦繡橫陳,在極粗質中見出極精到,這是《散氏盤銘文》的魅力所在。

散氏盤銘文用筆粗放豪獷,但並不粗野,而是凝重含蓄,樸茂豪邁。其線質是能將稚拙與老辣、恣肆與穩健、粗獷與內蘊極為完美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它既不同于早期以時有肥厚用筆及點團來華飾其形,呈現出線與塊面的結合,也不同於其後的晚周金文刻意整飭,而是於不規整之中見其錯落搖曳之趣,給人以欹正相生、自由活潑的藝術美感。可以說《散氏盤》既凝重遒美,又不失瀟灑暢達。

散氏盤的銘文作為西周晚期文字,在結構上呈現出蜾扁的風格特徵。在方整中含有圓意,就其單字而言無一不打破對稱、平正的慣例,不僅呈橫向的欹側之勢,而且變通常的右高左低為左高右低,字勢向右下傾斜。然姿態自然,變化莫測,字間呼應,隨勢生髮,字形開張,妙趣橫生。在朴茂厚重之中,又添加些雄強的意蘊,故而顯得博大、寬厚,讓人感到一種生氣的存在。同時,字的重心都忽左忽右,使每一行的字產生明顯的跳躍感。加之其章法錯落有致,使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都通過變幻多端的下俯、上仰、左顧、右盼聯合起來,使人感到行止裕如,氣象飄逸。

周散氏盤拓片 吳湖帆題跋 上海嘉禾2015春拍 成交價115萬元

黃賓虹 臨散氏盤 嘉德2014 成交價18.4萬元

《大篆課程》僅需1元!

掃碼報名,進群聽課!

名師授課,即時交流。

劉滌老師 進入散氏盤的篆書天地

劉滌,別署齊魯草堂,中書協會員,吉林省書協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九三學社社員,多次入展十一屆國展等全國展賽。

《散氏盤》自出土以來,其銘文書法倍受習篆者推崇,對清末以後的碑派書法產生過重大影響,在當代臨習《散氏盤》之眾多,更是其它西周青銅器銘文所無法比擬的。《散氏盤》銘文整體來看,氣勢宏大,意態飛揚。整個銘文拓片呈方形,銘文的字與字間隱約可見陽文直線界欄,縱橫有序,字距行距適度,具有明顯的行、列特徵。它的字大都是在一定的空間內,左右奔突,大小、攲正變化極具其能。本節課重點從用筆、結體和章法等方面談談對《散氏盤》的研習,解密傳說中的“篆籀筆法”。

第一節 概述

5月9日 19:00-20:30

1.篆書脈絡體系介紹

2.《散氏盤》的“線”(視頻演示)

3.與其他碑帖相同的“線”(視頻演示)

4.《散氏盤》對歷代書家的影響

5.《散氏盤》與其他金文的橫向對比(視頻演示)

第二節 篆書筆法

5月16日 19:00-20:30

1.提筆頂紙筆法(視頻演示)

2.篆籀絞轉筆法(視頻演示)

3.裹鋒、鋪毫筆法(視頻演示)

4.字形、結構、重心(視頻演示)

5.拙樸、拙實、拙厚,拙勁風格表現(視頻演示)

第三節 臨創過渡

5月23日 19:00-20:30

1.章法解析

2.臨摹示範(單字、段落)(視頻演示)

3.意臨示範(段落)(視頻演示)

4.創作示範(視頻演示)

線條的厚實與短鋒形態,表現出一種斑駁陸離、渾然天成的美。散氏盤銘文的字形構架並非是固定不變、呆板生硬的。它的活氣躍然紙上,但卻自然渾成。特別是在經過鑄冶、捶拓之後,許多長短線條之間,不再呈現對稱、均勻、排比的規則,卻展現出種種不規則的趣味來。

圓筆鈍筆交叉使用,但圓而不弱,鈍而不滯,是散氏盤銘文在技巧上的著重點。在體勢上,字型結構避讓有趣而不失於輕佻,多變但又不忸怩造作,珠璣羅列,錦繡橫陳,在極粗質中見出極精到,這是《散氏盤銘文》的魅力所在。

散氏盤銘文用筆粗放豪獷,但並不粗野,而是凝重含蓄,樸茂豪邁。其線質是能將稚拙與老辣、恣肆與穩健、粗獷與內蘊極為完美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它既不同于早期以時有肥厚用筆及點團來華飾其形,呈現出線與塊面的結合,也不同於其後的晚周金文刻意整飭,而是於不規整之中見其錯落搖曳之趣,給人以欹正相生、自由活潑的藝術美感。可以說《散氏盤》既凝重遒美,又不失瀟灑暢達。

散氏盤的銘文作為西周晚期文字,在結構上呈現出蜾扁的風格特徵。在方整中含有圓意,就其單字而言無一不打破對稱、平正的慣例,不僅呈橫向的欹側之勢,而且變通常的右高左低為左高右低,字勢向右下傾斜。然姿態自然,變化莫測,字間呼應,隨勢生髮,字形開張,妙趣橫生。在朴茂厚重之中,又添加些雄強的意蘊,故而顯得博大、寬厚,讓人感到一種生氣的存在。同時,字的重心都忽左忽右,使每一行的字產生明顯的跳躍感。加之其章法錯落有致,使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都通過變幻多端的下俯、上仰、左顧、右盼聯合起來,使人感到行止裕如,氣象飄逸。

周散氏盤拓片 吳湖帆題跋 上海嘉禾2015春拍 成交價115萬元

黃賓虹 臨散氏盤 嘉德2014 成交價18.4萬元

《大篆課程》僅需1元!

掃碼報名,進群聽課!

名師授課,即時交流。

劉滌老師 進入散氏盤的篆書天地

劉滌,別署齊魯草堂,中書協會員,吉林省書協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九三學社社員,多次入展十一屆國展等全國展賽。

《散氏盤》自出土以來,其銘文書法倍受習篆者推崇,對清末以後的碑派書法產生過重大影響,在當代臨習《散氏盤》之眾多,更是其它西周青銅器銘文所無法比擬的。《散氏盤》銘文整體來看,氣勢宏大,意態飛揚。整個銘文拓片呈方形,銘文的字與字間隱約可見陽文直線界欄,縱橫有序,字距行距適度,具有明顯的行、列特徵。它的字大都是在一定的空間內,左右奔突,大小、攲正變化極具其能。本節課重點從用筆、結體和章法等方面談談對《散氏盤》的研習,解密傳說中的“篆籀筆法”。

第一節 概述

5月9日 19:00-20:30

1.篆書脈絡體系介紹

2.《散氏盤》的“線”(視頻演示)

3.與其他碑帖相同的“線”(視頻演示)

4.《散氏盤》對歷代書家的影響

5.《散氏盤》與其他金文的橫向對比(視頻演示)

第二節 篆書筆法

5月16日 19:00-20:30

1.提筆頂紙筆法(視頻演示)

2.篆籀絞轉筆法(視頻演示)

3.裹鋒、鋪毫筆法(視頻演示)

4.字形、結構、重心(視頻演示)

5.拙樸、拙實、拙厚,拙勁風格表現(視頻演示)

第三節 臨創過渡

5月23日 19:00-20:30

1.章法解析

2.臨摹示範(單字、段落)(視頻演示)

3.意臨示範(段落)(視頻演示)

4.創作示範(視頻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