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老師嘴上不說,心裡很希望家長做的幾件事!只有10%的家長知道

老師嘴上不說,心裡很希望家長做的事是什麼?很多家長心裡已然有了答案,這個嘛,簡單,無非是逢年過節夾在作業裡的購物卡、見面會上低眉順眼的是是是,反映情況時喜鵲一樣報喜不報憂,

跟孩子一起不惹事、不挑剔、不給老師添麻煩,做一個俯首稱臣的中國式好家長。

學習哥把這回答拿給幾個老師批閱,成績是:不及格。想修煉提高家長商,馬屁拍在正確的位置上,且聽學習哥說:

有些家長喜歡在該表露的時候深藏,該矜持的時候又聒噪。

比如,小君爸爸聽小君說起學校的事,對諸如“我們語文老師太贊了,講課超幽默,我特別喜歡他”“老師讓準備錯題本,

說效果特好”“老師如此這般輕鬆處理了同學之間的矛盾,簡直了”等對老師學校的正面評價,選擇性無視。

在他看來,老師做的好,這是理所應當、天經地義好嗎?對這種行為他有種領導檢閱的優越感,認為只許嘴角微揚,心裡默贊一聲“不錯”,就是最大的肯定了。

但一旦讓他發現老師做了他認為不正確的事情,那就等於捅了馬蜂窩了,首先要在孩子跟前批駁一番,

以顯示自己的立場正確;然後老師跟前言辭激烈據理力爭,以警醒老師下次注意;如若起不到想達到的效果,立馬甩出往上面反映的殺手鐧,一招制敵。

老師說,最怕這種糾纏不清、求全責備、錙銖必較的家長,太事兒。老師做的對,家長應該幫孩子確認,讓孩子接受正確的價值觀指導,學會為人處世正確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認同是接受的基礎,孩子認同老師、喜歡老師,才會願意學、學的好啊。

當然,不是說老師做了錯事家長就該忍氣吞聲,吃了這個啞巴虧。孩子對老師有了意見、溝通之下發現確是老師考慮不周,請一定當面告訴老師,溝通解決辦法,不要表面和氣、背後評說。想像一下,老師在臺上滔滔不絕傳授知識,孩子心有芥蒂全然不認同,對誰都是種煎熬。

老師需要來自家長方面的回饋,來檢驗自己的教學成果,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方法,老師希望這種回饋是真誠的,

感謝是發自內心的,意見是客觀公道、可供參考的。

有的家長很害怕跟老師交流,總怕一言不合得罪了老師,殃及孩子,因此心裡滿滿的感謝卻只默默歡喜。但是,誰都希望付出都得到承認,努力能有回報,老師也不例外。

所以,如果孩子真的有進步,表達真誠熱情的感謝,會讓老師成就感滿滿。

需要注意的是,表達感謝一不小心就容易進入兩個極端:

一個是熱情過剩,

不經意間透漏出關鍵資訊來:我們家住別墅,我們家超有錢,我們家認識市里某領導,言下之意:老師你好好幹,到時候好處少不了。稍有骨氣的老師都會對這種變相炫耀嗤之以鼻好嗎。

另一個是簡單機械,矯揉造作。一個小舉動能被家長拉住稱讚半天,讓人誤以為拯救了全世界,這種盲目貼金行為只會讓人起雞皮疙瘩,起不來更多正面作用。一次兩次後,相信我,老師見了你會躲的。

家長與老師之間不好的交流一般有以下幾種:

家長一股腦地說,好的壞的,想哪兒說哪兒,沒個邏輯沒個目的,說得老師泥呆呆發愣,連句話都插不上,家長囉嗦完了,老師抓不住重點,也失了交流的願望。

一聲不吭,老師說什麼,都只是連連點頭,默默稱許,交流變成交代任務,沒有回饋讓人無奈。

把交流變成情緒宣洩。一位老師曾遇到過這樣的家長:每次見老師都焦慮過度:“這次考試才考這麼多分可怎麼辦啊?”“孩子不聽話可愁死我啦”……老師的安慰和指導全然聽不進,下次考試問題重現,家長焦慮的抱怨也周而復始地出現。

好的交流是:你知道對方的實際需求,能夠讀懂對方說話的潛臺詞,理解對方的最終目的,說話能夠說到對方心裡去。對於家校交流來說,目的很單純:瞭解孩子的短長,幫助孩子更好成長。

時刻牢記這個原則,交流起來就簡單多了:客觀描述孩子的狀況,不敷衍塞責、盲目護短;直面問題,不當鴕鳥,一味躲避問題;不下定論,認為自家孩子無法管教或老師故意刁難。靈活變通、因勢利導,任何情況下都適用。

對老師來說,比跟家長交流不暢更讓人無奈的是:家長的配合不默契。

比如:老師交代家長做的事情,家長嘴上應承、低眉順眼,回到家我行我素,該幹啥幹啥,絲毫沒有放在心上,這種“電冰箱式”的冷漠型家長,歸根結論就是懶,懶得思考、懶得行動、懶得提高,對這種家長,老師表示很無語。

又比如:對孩子簡單粗暴型的家長,一個孩子拿著不及格的考試卷子讓家長簽字,家長只簽了兩個字“已打”;孩子因為打架被迫叫家長,家長二話不說,當著班主任的面對孩子就是幾巴掌。 對這種家長,老師也很怕怕的。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說過:家長與學校配合得越好,教育越會成功。我可以非常負責任的說,凡是家長不與學校配合的,結果都是悲劇,這在我的教育經歷中無一例外。至於如何配合?這個老師會講得很清楚,按照要求做就行。

前一段朋友圈裡有段刷屏的話:老師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與您的孩子沒有血緣關係卻願意因您的孩子進步而高興,退步而著急,滿懷期待,助其成才,舍小家顧大家並且無怨無悔的“外人”。

如果心裡明白這個道理,秉持這個原則,那麼不管以上這些話老師說沒說出口,家長都應該心裡有數,跟老師處成教育孩子戰線上的同盟軍,勁往一起使,共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老師見了你會躲的。

家長與老師之間不好的交流一般有以下幾種:

家長一股腦地說,好的壞的,想哪兒說哪兒,沒個邏輯沒個目的,說得老師泥呆呆發愣,連句話都插不上,家長囉嗦完了,老師抓不住重點,也失了交流的願望。

一聲不吭,老師說什麼,都只是連連點頭,默默稱許,交流變成交代任務,沒有回饋讓人無奈。

把交流變成情緒宣洩。一位老師曾遇到過這樣的家長:每次見老師都焦慮過度:“這次考試才考這麼多分可怎麼辦啊?”“孩子不聽話可愁死我啦”……老師的安慰和指導全然聽不進,下次考試問題重現,家長焦慮的抱怨也周而復始地出現。

好的交流是:你知道對方的實際需求,能夠讀懂對方說話的潛臺詞,理解對方的最終目的,說話能夠說到對方心裡去。對於家校交流來說,目的很單純:瞭解孩子的短長,幫助孩子更好成長。

時刻牢記這個原則,交流起來就簡單多了:客觀描述孩子的狀況,不敷衍塞責、盲目護短;直面問題,不當鴕鳥,一味躲避問題;不下定論,認為自家孩子無法管教或老師故意刁難。靈活變通、因勢利導,任何情況下都適用。

對老師來說,比跟家長交流不暢更讓人無奈的是:家長的配合不默契。

比如:老師交代家長做的事情,家長嘴上應承、低眉順眼,回到家我行我素,該幹啥幹啥,絲毫沒有放在心上,這種“電冰箱式”的冷漠型家長,歸根結論就是懶,懶得思考、懶得行動、懶得提高,對這種家長,老師表示很無語。

又比如:對孩子簡單粗暴型的家長,一個孩子拿著不及格的考試卷子讓家長簽字,家長只簽了兩個字“已打”;孩子因為打架被迫叫家長,家長二話不說,當著班主任的面對孩子就是幾巴掌。 對這種家長,老師也很怕怕的。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說過:家長與學校配合得越好,教育越會成功。我可以非常負責任的說,凡是家長不與學校配合的,結果都是悲劇,這在我的教育經歷中無一例外。至於如何配合?這個老師會講得很清楚,按照要求做就行。

前一段朋友圈裡有段刷屏的話:老師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與您的孩子沒有血緣關係卻願意因您的孩子進步而高興,退步而著急,滿懷期待,助其成才,舍小家顧大家並且無怨無悔的“外人”。

如果心裡明白這個道理,秉持這個原則,那麼不管以上這些話老師說沒說出口,家長都應該心裡有數,跟老師處成教育孩子戰線上的同盟軍,勁往一起使,共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