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海水種水稻真新鮮!青島第一代海水稻開始插秧,11月收穫可嘗鮮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傑

海水稻真的來了。5月7日,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在青島國際院士港舉行揭牌儀式,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主任、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袁隆平院士為該中心揭牌。

記者隨後來到白泥地公園內的海水稻研發實驗基地探訪,實驗田裡也已開始播種、插秧,稻苗有標識了資訊的“身份證”方便追溯,並通過海水與淡水配比的梯度慢慢過渡,讓稻米的耐鹽鹼性狀一步一步獲得。據瞭解,預計今年11月份,第一代海水稻就可以同大家見面。

三年內研發出畝產300公斤以上耐鹽鹼水稻

據介紹,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成立於2016年,由青島市政府、李滄區政府與袁隆平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建而成,研發中心總部位於李滄區青島國際院士港16號樓,海水稻研發實驗基地位於李滄區白泥地公園內。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目標是在三年內打造耐鹽鹼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海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研發中心設立了耐鹽鹼水稻育種及鹽鹼地稻作改良研究、第三代遺傳工程不育系雜交水稻技術和稻米品質與食味研究三個研發方向。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執行主任劉佳音介紹,在耐鹽鹼水稻育種及鹽鹼地稻作改良研究方面,目前該中心已經承辦第一屆海水稻國際論壇,發起成立了國家海水稻產業聯盟。

在三年內,研發出可產業化推廣的畝產300公斤以上,耐鹽度10%左右的耐鹽鹼水稻種子,並在5-10年內利用稻作改良技術改造鹽鹼地和灘塗,為我國增加1億畝良田,每年多增加300億公斤糧食,多養活一個大省的人口。

在第三代遺傳工程不育系雜交水稻技術領域,

目前已經全面開展不育系改良和全面配組工作,第三代技術將面向全球30億畝稻田,開展國際育種協作,爭取在5-10年內實現10億畝以上的“中國造”雜交水稻技術覆蓋。

而在稻米品質與食味研究方面,該中心已經著手建立從水稻基因譜系研究、土壤改良、種肥藥植保研究、稻穀烘乾存儲、加工碾磨過程、大米烹飪水量配比、烹飪曲線研究等全生命週期品質食味的軟硬體研究平臺,

利用智慧化烹飪終端,建立全國乃至全球稻米烹飪大資料雲平臺,打造全球首個分散式稻米口味互聯網+研究平臺。

第一代海水稻今年11月份收穫

記者瞭解到,作為國內首個國家級海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出任該中心的主任和首席科學家,4年的時間裡,他帶科研人員,提交中間測交和配組材料達3萬多份,終於培育出可以再鹽鹼地和灘塗土地上大面積種植的雜交水稻品種,呈弱鹼性的堿生稻,以“袁米”命名並登陸互聯網平臺發起眾籌,一個月的時間最終籌集2000多萬元。

研發人員介紹,在海水稻研發方向,該中心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績,牽頭制定了耐鹽鹼水稻區試審定標準,並在全國31個地區對37份耐鹽鹼水稻品種展開了首批區試實驗示範種植。此外,研發人員還發現配組的海水稻種質材料實驗室中可實現自我排鹽,實現純海水環境中多年生長,一旦技術實現,將意味著海水稻可真正實現海水種植,一年播種多年收穫。

目前,海水稻研發試驗基地已完成播種工作,已播種147份海水稻,進行耐鹽鹼水稻篩選,其中619稻已經到了插秧的時節,這個品種具有高產、優質、耐鹽鹼的優良特性,預計今年11月份,第一代海水稻就可以同大家見面。

探訪

田裡插秧忙,稻苗都有身份證

7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李滄區白泥地公園內的海水稻研發實驗基地,這裡正如火如荼進行著建設,機器的轟鳴聲中,園區正中央一排試驗田裡,工作人員對一旁的吵鬧充耳不聞,埋頭整理著地壟、播種以及插秧。記者瞭解到,海水稻研發實驗基地占地40畝,實驗室面積4200平方米,共有12個實驗田塊。其中,實驗室部分已完成主體建設,6-7月份投入使用;田間試驗應用全面展開,完成實驗品種材料的播種。

記者發現,每一塊實驗田的東北角都豎立著一塊電子顯示幕,上面顯示著各個實驗田的編號、供水、鹽都、溫度以及水位等資訊。在最靠東側的01號實驗田,一男一女兩位工作人員正往規整的地壟裡撒種,一種是海稻種子,另一種是多倍體種子,“多倍體的種子是平常稻米種子個頭的1.5倍,播種後我們都得立起標識牌,寫明播種的種類、時間。”一位工作人員說,旁邊一塊實驗田裡播種的稻米種子已經發芽了,用低矮的塑膠棚保護著,每一株不同種子的幼苗旁邊都有記錄著資訊的標識牌,這相當於稻苗的身份證,“這些標識牌往後會一直跟著這些稻苗的成長過程,方便查找源頭追溯。”工作人員介紹。

用土用水有講究,一步步獲得耐鹽鹼性狀

而在基地中間的一塊實驗田裡,幾名工作人員正深一腳淺一腳在泥田裡倒退著插秧,泥田裡整齊又較稀疏地栽下了一行行幼苗。海水稻研發人員張國東介紹,他們正在進行的是619耐鹽鹼品種大田插秧,後期還會隨著秧苗的長勢進行篩選。“育苗期從撒下種子播種到長出合適的秧苗約為25-30天。像東側的實驗田裡我們在4月28號播種的耐鹽鹼材料,目前已經長到了一葉一心,預計在5月底就能進行大田移植插秧。”張國東說。

記者瞭解到,海水稻插秧的實驗田土壤也有講究,共分為三層,最底層的是堅實的回填土,主要用作地基;中間一層為粘性土,壓實後用來固水,厚度約為60釐米;最上面一層是耕作土,種植稻子的保水、保肥的性能較好,厚度約為30釐米。在這塊實驗田裡,插秧用的水是海水淡化的水,研發人員介紹,目前由於稻秧苗太小,耐鹽鹼的性狀還較差,需要再長大一些移植到鹽鹼地裡,並根據千分之三、千分之六的海水與淡水配比的梯度慢慢過渡,讓稻米的耐鹽鹼性狀一步一步獲得。

他帶科研人員,提交中間測交和配組材料達3萬多份,終於培育出可以再鹽鹼地和灘塗土地上大面積種植的雜交水稻品種,呈弱鹼性的堿生稻,以“袁米”命名並登陸互聯網平臺發起眾籌,一個月的時間最終籌集2000多萬元。

研發人員介紹,在海水稻研發方向,該中心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績,牽頭制定了耐鹽鹼水稻區試審定標準,並在全國31個地區對37份耐鹽鹼水稻品種展開了首批區試實驗示範種植。此外,研發人員還發現配組的海水稻種質材料實驗室中可實現自我排鹽,實現純海水環境中多年生長,一旦技術實現,將意味著海水稻可真正實現海水種植,一年播種多年收穫。

目前,海水稻研發試驗基地已完成播種工作,已播種147份海水稻,進行耐鹽鹼水稻篩選,其中619稻已經到了插秧的時節,這個品種具有高產、優質、耐鹽鹼的優良特性,預計今年11月份,第一代海水稻就可以同大家見面。

探訪

田裡插秧忙,稻苗都有身份證

7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李滄區白泥地公園內的海水稻研發實驗基地,這裡正如火如荼進行著建設,機器的轟鳴聲中,園區正中央一排試驗田裡,工作人員對一旁的吵鬧充耳不聞,埋頭整理著地壟、播種以及插秧。記者瞭解到,海水稻研發實驗基地占地40畝,實驗室面積4200平方米,共有12個實驗田塊。其中,實驗室部分已完成主體建設,6-7月份投入使用;田間試驗應用全面展開,完成實驗品種材料的播種。

記者發現,每一塊實驗田的東北角都豎立著一塊電子顯示幕,上面顯示著各個實驗田的編號、供水、鹽都、溫度以及水位等資訊。在最靠東側的01號實驗田,一男一女兩位工作人員正往規整的地壟裡撒種,一種是海稻種子,另一種是多倍體種子,“多倍體的種子是平常稻米種子個頭的1.5倍,播種後我們都得立起標識牌,寫明播種的種類、時間。”一位工作人員說,旁邊一塊實驗田裡播種的稻米種子已經發芽了,用低矮的塑膠棚保護著,每一株不同種子的幼苗旁邊都有記錄著資訊的標識牌,這相當於稻苗的身份證,“這些標識牌往後會一直跟著這些稻苗的成長過程,方便查找源頭追溯。”工作人員介紹。

用土用水有講究,一步步獲得耐鹽鹼性狀

而在基地中間的一塊實驗田裡,幾名工作人員正深一腳淺一腳在泥田裡倒退著插秧,泥田裡整齊又較稀疏地栽下了一行行幼苗。海水稻研發人員張國東介紹,他們正在進行的是619耐鹽鹼品種大田插秧,後期還會隨著秧苗的長勢進行篩選。“育苗期從撒下種子播種到長出合適的秧苗約為25-30天。像東側的實驗田裡我們在4月28號播種的耐鹽鹼材料,目前已經長到了一葉一心,預計在5月底就能進行大田移植插秧。”張國東說。

記者瞭解到,海水稻插秧的實驗田土壤也有講究,共分為三層,最底層的是堅實的回填土,主要用作地基;中間一層為粘性土,壓實後用來固水,厚度約為60釐米;最上面一層是耕作土,種植稻子的保水、保肥的性能較好,厚度約為30釐米。在這塊實驗田裡,插秧用的水是海水淡化的水,研發人員介紹,目前由於稻秧苗太小,耐鹽鹼的性狀還較差,需要再長大一些移植到鹽鹼地裡,並根據千分之三、千分之六的海水與淡水配比的梯度慢慢過渡,讓稻米的耐鹽鹼性狀一步一步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