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朗讀者》的表現來看,文化綜藝真的能稱得上火了嗎?

導語:從《中國詩詞大會》到《朗讀者》,2017年文化綜藝成為新晉網紅,火爆螢屏。而當《朗讀者》即將收官之時,一個冷冰冰的現實卻擺在了眼前,那就是現象級的口碑並沒有為節目帶來現象級的收視,

甚至節目後期似乎走向了“煽情不止”的那一面,引得網友質疑:這是換了演播廳的《藝術人生》?

文化綜藝到底應該如何平衡文化、娛樂才算合理?文化綜藝又應如何走向更遠的未來?

有別於《中國詩詞大會》《詩書中華》等“競技文化綜藝”,《朗讀者》定位于“情感文化綜藝”,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

其節目形式既有創新又珍視傳統。

節目最大的特點是每期會設定一個主題,例如遇見、告別、眼淚、陪伴、勇氣等等,通過朗讀相關主題的文學作品,來實現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傳導作用,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如此一來,觀眾也許就可以在這樣的“讀”與“聽”中找尋到自己的詩與遠方,感受到中國文學、中國文化的美好。

想想自己有多久沒有耐心讀完一本書?又有多久沒有進行過“朗讀”?對於如今的很多人而言,無論年老年少,離不開的似乎就是手機,而書本早就在喧囂的生活中,被我們拋之腦後了。因此,《朗讀者》希望用名人或者是有著一定社會影響力的人的朗讀,讓快節奏的“我們”能夠慢下來,

好好的感悟生活,在這樣的快與慢的反差中,多多少少也會帶來傳統文化的價值回歸。

從豆瓣評分上來看,從最初的9.4到如今的8.7,雖然評分有所下降,但是也算得上高分。可以說,《朗讀者》還是一檔成功的文化綜藝:

首先,它的定位是精准的。從宏觀上看,

它跟上了政府提出的“文化自信”的環境,跟對的是政府推動全民閱讀的政策導向;

從節目層面來說,《朗讀者》的製作是精良的。董卿首當製片人,加上多年積累的個人品牌效應,給予了這檔節目足夠的賦能,再加上華美的殿堂級的舞美、明星以及社會名流的參與,想要吸睛不難;

第三是節目組策劃團隊深厚的功力,無論是嘉賓選擇還是話題設置、美文選擇等等,均深情滿滿,

既有強烈的央視風格,也能夠產生明星效應下的金句、爆料等衍生品,從而適應著互聯網的傳播,例如濮存昕的往事等等。

因此,無論是從廣告還是網路點擊率、社交媒體傳播上來說,都證明這是一檔成功的文化綜藝節目。但是在現象級口碑的背後,卻有一個不爭的事實:節目並沒有收穫現象級的收視。

有人贊《朗讀者》是一檔有著動人深情的節目,認為節目能夠讓人哭出來,就是一次美好的排毒;也有人認為節目還是過於刻意的煽情,玩的還是以前“故事”的老套路,活脫另一台《藝術人生》《等著我》《感動中國》?

那麼,《朗讀者》到底能算得上一檔經典的文化綜藝嗎?中國文化綜藝到底應該如何走向更健康的明天?

文化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並且文化的形式應多種多樣

說到文化綜藝節目,其實早在十年前就已經開啟了當時的“國學熱”,印象最深的也是最經典的文本就是《百家講壇》。沒有豪華的舞美包裝,有的就是一人一桌,用講座式的方式,讓一位元“大師”向普通大眾講述各個不同題材的選題,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歷史文化,具有科普歷史知識及深入點評講解的作用。

隨後,文化綜藝欄目相繼開播,《曉松奇談》《開卷八分鐘》《讀書》《文化大講堂》《讀書時間》《中華好詩詞》等,直到央視推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和《中國謎語大會》之後, 2015年四川衛視也播出了原創詩歌文化類節目《詩歌之王》,可以說這些年文化綜藝其實一直在身邊。

而今年春節的《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的出現,讓文化綜藝的曝光率得到了一個質的提高,一時間有人說文化綜藝是“清流”,讓人們可以在厭倦了明星們的嬉笑打鬧之後,找回內心的平靜與文化的深遠。

可是實際上,文化綜藝這十幾年來一直在路上,並且基本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主流的“競技”模式,採用答題的方式,無論是對於字、詞、詩、文,都是在競技的邏輯中完成的,更多的是一種“應試教育”的變體;另一種則是通過“故事”,無論是講述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者是平凡生活中的故事,都是對於情感的召喚,採用的是對於歷史文化情感傳播的策略。

《朗讀者》也還是沒能逃脫這樣的範式枷鎖,只不過是在“故事”的外面加上了一層朗讀美文的袈裟。而聰明的觀眾自然很快就會識破這樣的套路,這也是節目後勁不足的原因。文化綜藝到底還能玩出什麼新的花樣?

正如業內人士所說:“傳統文化內容本身處於傳播弱勢,因此節目形式很重要、嘉賓選取很重要、時間點很重要,各種主客觀因素都要恰到好處,這並不容易。”而根據《文化建設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15~2016)》,在對“公眾文化需求滿足狀況的總體評價”的回答中,有6.31%的人認為“很不好”,有21.46%的人認為“不太好”,有60.65%的人認為“一般”,三者合計占總數的88.42%。這表明大多數受訪公眾認為,目前公眾的文化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

面對公眾對於文化的強烈需求,電視作為具有“教化”功能的媒介,自然承擔著一定的責任與義務。落實到文化綜藝的製作上來看,首先需要打開的是對於文化的理解。文化不僅有傳統的文化,其實也有現代的文化;文化的呈現方式,不僅有讓人“背誦”的唐詩宋詞,更有融合在普通生活中的人生智慧與哲學,這些都是文化的表徵。

所以,面對著眾多綜藝節目的夾擊,文化綜藝也應該打破“答題”“講故事”的局限,而應該將文化的多元、表現的多元擺上檯面,從而滿足吃瓜群眾不一樣的文化需求。你可以從物質文化切入,也可以從風俗習慣的角度切入;你可以僅僅談中國的美食文化,也可以觀察中國人的行為文化。總之,在這樣的多元文化的碰撞中,觀眾也許能夠在不經意間刷新自己的價值觀,收穫想要的文化知識。

拋開“說教”與“故事”,文化綜藝應努力走下“神壇”

如果一檔文化綜藝,能夠讓人看著舒服不壓迫,能夠把握好文化與娛樂的關係,應該不失為一檔好的文化綜藝。中國的文化綜藝一直被人詬病的是“高高在上”,不接地氣。以前用近似“說教”的口吻,灌輸給大家某些文化;現在也是在一些外殼的包裝之下——背誦、朗讀、訪談中,賺取眼淚。

即使是今年大火的《中國詩詞大會》,也會被一些專家詬病:“只背誦沒有理解詩句的意思,只能是死記硬背。”而《朗讀者》更是被質疑用刻意煽情的方式,故事已經蓋過了文學的風頭,催人淚下也與其他節目裡常見的“你的夢想是什麼”沒有區別。

究其原因,也許是節目製作者並沒有從根本上理解文化的內涵:文化是抽象的,也正是因為它的抽象,它應該是融合在人們的生活中、骨子裡的。顯然,這樣的融合並不是用“自上而下”的說教還有故事就能夠完成的。

每個國家都有著自己的文化,它們的文化綜藝又是怎麼做的呢?

在孕育了偉大詩人泰戈爾的文明古國印度,印度SAB電視臺自2012年開始,每週六晚上都會在黃金時段播出一檔風格輕鬆幽默的詩歌推介及朗誦節目。節目的名字很有喜感,叫《哇塞,太棒了》,其中一個環節會選出普通人創作的優秀詩歌,並由作者當場吟唱。幾年來,一批年輕的“草根詩人”從這檔節目中走了出來。

而在法國,《相約未知地帶》是一檔在法國家喻戶曉的電視節目,曾創下了29.5%的超高收視率。近5年來,每一期都有600-800萬左右的法國觀眾收看。在節目中,主持人都會邀請一位元知名人物與他一同前往一個陌生的地方與一些陌生人相遇相處,用真實體驗講述在基本與世隔絕的艱苦條件下人們的生活哲學。

在日本,日本富士電視臺2003年推出的《藝人超常識知識競賽》。這檔綜合了談話、遊戲和益智問答的節目每期邀請10名藝人嘉賓,分成2組進行問答比拼。問題內容從生活常識到超難文字注音,範圍極廣。節目一共分為多個答題環節,每個環節都有標誌性的道具和舞美。

例如考驗日本藝人漢字能力的——虛擬飛車,每支代表隊要坐在一台類似敞篷飛車的機器裡,面向大螢幕進行答題,機器會模擬飛行的上升、下降等動作。在機器運動的同時,嘉賓眼前出現的畫面也穿梭在各個景點、街道等場景,這些場景中會不時出現需要作答的題目,選手們要在規定時間內為出現的漢字標上假名(類似中國的拼音)。每答對一題螢幕上就會有煙霧出現,表明開啟了新的旅程;答錯的話機器周邊會有乾冰作為懲罰。

而日本NHK頻道2009年推出的《時空穿梭獵人》,主人公的角色設定為時間穿越公司的一名時間旅行記者,他需要帶上特製的眼鏡,手錶等高科技產品,以曲翹速度穿越時空,前往調查地,記錄當地普通人的生活,例如理髮師、旗使者、爭議仲裁員等。為了探尋表面看不到的文化和歷史背景,時間旅行記者還將對調查物件進行簡單的採訪,甚至和位於公司總部的助手進行時空連線,通過大螢幕講解相關知識,加深觀眾們對歷史的理解。

有了這些案例,不難發現中國的文化綜藝還需要深耕細作。第一步就是需要對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優秀文化進行精細的細分,在理解了相應的文化內涵之後再用符合現代電視傳播的手段、環節設置,進行創新與包裝。否則就還是無法擺脫現有的枷鎖,也就無法避免 “同質化”“紮堆”與“審美疲勞”。

卻有一個不爭的事實:節目並沒有收穫現象級的收視。

有人贊《朗讀者》是一檔有著動人深情的節目,認為節目能夠讓人哭出來,就是一次美好的排毒;也有人認為節目還是過於刻意的煽情,玩的還是以前“故事”的老套路,活脫另一台《藝術人生》《等著我》《感動中國》?

那麼,《朗讀者》到底能算得上一檔經典的文化綜藝嗎?中國文化綜藝到底應該如何走向更健康的明天?

文化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並且文化的形式應多種多樣

說到文化綜藝節目,其實早在十年前就已經開啟了當時的“國學熱”,印象最深的也是最經典的文本就是《百家講壇》。沒有豪華的舞美包裝,有的就是一人一桌,用講座式的方式,讓一位元“大師”向普通大眾講述各個不同題材的選題,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歷史文化,具有科普歷史知識及深入點評講解的作用。

隨後,文化綜藝欄目相繼開播,《曉松奇談》《開卷八分鐘》《讀書》《文化大講堂》《讀書時間》《中華好詩詞》等,直到央視推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和《中國謎語大會》之後, 2015年四川衛視也播出了原創詩歌文化類節目《詩歌之王》,可以說這些年文化綜藝其實一直在身邊。

而今年春節的《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的出現,讓文化綜藝的曝光率得到了一個質的提高,一時間有人說文化綜藝是“清流”,讓人們可以在厭倦了明星們的嬉笑打鬧之後,找回內心的平靜與文化的深遠。

可是實際上,文化綜藝這十幾年來一直在路上,並且基本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主流的“競技”模式,採用答題的方式,無論是對於字、詞、詩、文,都是在競技的邏輯中完成的,更多的是一種“應試教育”的變體;另一種則是通過“故事”,無論是講述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者是平凡生活中的故事,都是對於情感的召喚,採用的是對於歷史文化情感傳播的策略。

《朗讀者》也還是沒能逃脫這樣的範式枷鎖,只不過是在“故事”的外面加上了一層朗讀美文的袈裟。而聰明的觀眾自然很快就會識破這樣的套路,這也是節目後勁不足的原因。文化綜藝到底還能玩出什麼新的花樣?

正如業內人士所說:“傳統文化內容本身處於傳播弱勢,因此節目形式很重要、嘉賓選取很重要、時間點很重要,各種主客觀因素都要恰到好處,這並不容易。”而根據《文化建設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15~2016)》,在對“公眾文化需求滿足狀況的總體評價”的回答中,有6.31%的人認為“很不好”,有21.46%的人認為“不太好”,有60.65%的人認為“一般”,三者合計占總數的88.42%。這表明大多數受訪公眾認為,目前公眾的文化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

面對公眾對於文化的強烈需求,電視作為具有“教化”功能的媒介,自然承擔著一定的責任與義務。落實到文化綜藝的製作上來看,首先需要打開的是對於文化的理解。文化不僅有傳統的文化,其實也有現代的文化;文化的呈現方式,不僅有讓人“背誦”的唐詩宋詞,更有融合在普通生活中的人生智慧與哲學,這些都是文化的表徵。

所以,面對著眾多綜藝節目的夾擊,文化綜藝也應該打破“答題”“講故事”的局限,而應該將文化的多元、表現的多元擺上檯面,從而滿足吃瓜群眾不一樣的文化需求。你可以從物質文化切入,也可以從風俗習慣的角度切入;你可以僅僅談中國的美食文化,也可以觀察中國人的行為文化。總之,在這樣的多元文化的碰撞中,觀眾也許能夠在不經意間刷新自己的價值觀,收穫想要的文化知識。

拋開“說教”與“故事”,文化綜藝應努力走下“神壇”

如果一檔文化綜藝,能夠讓人看著舒服不壓迫,能夠把握好文化與娛樂的關係,應該不失為一檔好的文化綜藝。中國的文化綜藝一直被人詬病的是“高高在上”,不接地氣。以前用近似“說教”的口吻,灌輸給大家某些文化;現在也是在一些外殼的包裝之下——背誦、朗讀、訪談中,賺取眼淚。

即使是今年大火的《中國詩詞大會》,也會被一些專家詬病:“只背誦沒有理解詩句的意思,只能是死記硬背。”而《朗讀者》更是被質疑用刻意煽情的方式,故事已經蓋過了文學的風頭,催人淚下也與其他節目裡常見的“你的夢想是什麼”沒有區別。

究其原因,也許是節目製作者並沒有從根本上理解文化的內涵:文化是抽象的,也正是因為它的抽象,它應該是融合在人們的生活中、骨子裡的。顯然,這樣的融合並不是用“自上而下”的說教還有故事就能夠完成的。

每個國家都有著自己的文化,它們的文化綜藝又是怎麼做的呢?

在孕育了偉大詩人泰戈爾的文明古國印度,印度SAB電視臺自2012年開始,每週六晚上都會在黃金時段播出一檔風格輕鬆幽默的詩歌推介及朗誦節目。節目的名字很有喜感,叫《哇塞,太棒了》,其中一個環節會選出普通人創作的優秀詩歌,並由作者當場吟唱。幾年來,一批年輕的“草根詩人”從這檔節目中走了出來。

而在法國,《相約未知地帶》是一檔在法國家喻戶曉的電視節目,曾創下了29.5%的超高收視率。近5年來,每一期都有600-800萬左右的法國觀眾收看。在節目中,主持人都會邀請一位元知名人物與他一同前往一個陌生的地方與一些陌生人相遇相處,用真實體驗講述在基本與世隔絕的艱苦條件下人們的生活哲學。

在日本,日本富士電視臺2003年推出的《藝人超常識知識競賽》。這檔綜合了談話、遊戲和益智問答的節目每期邀請10名藝人嘉賓,分成2組進行問答比拼。問題內容從生活常識到超難文字注音,範圍極廣。節目一共分為多個答題環節,每個環節都有標誌性的道具和舞美。

例如考驗日本藝人漢字能力的——虛擬飛車,每支代表隊要坐在一台類似敞篷飛車的機器裡,面向大螢幕進行答題,機器會模擬飛行的上升、下降等動作。在機器運動的同時,嘉賓眼前出現的畫面也穿梭在各個景點、街道等場景,這些場景中會不時出現需要作答的題目,選手們要在規定時間內為出現的漢字標上假名(類似中國的拼音)。每答對一題螢幕上就會有煙霧出現,表明開啟了新的旅程;答錯的話機器周邊會有乾冰作為懲罰。

而日本NHK頻道2009年推出的《時空穿梭獵人》,主人公的角色設定為時間穿越公司的一名時間旅行記者,他需要帶上特製的眼鏡,手錶等高科技產品,以曲翹速度穿越時空,前往調查地,記錄當地普通人的生活,例如理髮師、旗使者、爭議仲裁員等。為了探尋表面看不到的文化和歷史背景,時間旅行記者還將對調查物件進行簡單的採訪,甚至和位於公司總部的助手進行時空連線,通過大螢幕講解相關知識,加深觀眾們對歷史的理解。

有了這些案例,不難發現中國的文化綜藝還需要深耕細作。第一步就是需要對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優秀文化進行精細的細分,在理解了相應的文化內涵之後再用符合現代電視傳播的手段、環節設置,進行創新與包裝。否則就還是無法擺脫現有的枷鎖,也就無法避免 “同質化”“紮堆”與“審美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