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歷史上曾經的最大幫派漕幫的前世今生、上海灘青幫為什麼叫青幫?

自隋朝以來,大運河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動脈,而明清兩代更是依靠運河南糧北調,供應京師和邊防,維持漕運近六百年。

為了更好的發揮大運河功能,保障北京和邊軍用糧,

雍正通令各省,掛榜招賢辦理漕運。翁岩、錢堅及潘清三人,于雍正四年揭下皇榜,條陳整頓漕運辦法,獲得田文鏡認可,和漕督張大有聯名上奏雍正推薦。

雍正批了他們的奏疏,讓翁岩、錢堅及潘清三人歸漕河總督張大有節制,並聽從勘視河工欽差何國宗指揮。

三人負責通州至杭州這段航程的漕運,監造糧船,並督理浚河修堤工程,建設了七十二個碼頭。

後來翁岩、錢堅及潘清三人又通過漕河總督張大有和欽差何國宗上奏雍正請求開幫收徒,

以便統一糧務,提高效率。

雍正批准了,翁岩、錢堅及潘清本身又是在水手中影響力極大的宗教組織“羅教”的領導者,收徒為明、羅教為骨,這才有了漕幫這一“曾經改變中國利益劃分格局的潛規則制定者”組織的出現。

翁岩、錢堅及潘清前期勠力同心,但後期出現了矛盾,翁、錢是同鄉,關係很好,他們收的弟子,主要是各船的“攬頭”、“薦頭”,也就是負責人。通過他們,翁、錢實際上控制了絕大多數的漕船。因為羅教的分支機搆稱呼為“庵”,因此,這一支叫“老安(庵)”

而潘清收的主要是普通水手,以及在岸上通過運河討生活的人,人數雖然多,但實力卻很弱。他傳下的這一支叫“新安(庵)”。

但漕幫“興因運河”敗也因“運河”,現實道光年間漕運改走海運。工作機會的減少,使漕幫各派系間矛盾激化,道光五年(1826年),雙方在浙江秀水縣城外,為了爭奪幾艘新造的漕船,打了整整三天,事後“撈獲屍身五十九軀”。

儘管海運只有一次,但產生的矛盾已經無法調和,兩派之間互相攻擊,漕幫逐漸分裂。而在這個過程中,人多勢眾的“老安(庵)”逐漸建立了優勢。

1911年,津浦鐵路全線通車,

大運河的運輸需求被鐵路取代了。

這些投身漕運的水手,除了在運河上討生活外沒有一技之長,大多數人身無長物,甚至無家可歸,而且水手們在當初有工作的時候,尚且不免敲詐勒索、殺人越貨,死去這份工作都失去了,變身成為了專職的流氓外。

這些舵工、水手們從水裡到岸上發展後,因主要源于潘清的“老安(庵)”,先是號稱潘門,後面取潘清的“清”字,同音改字為“青幫”,這就是上海灘最大幫派青幫的來源。

青幫的輩份就是從潘清的“清”字算起,上海灘大佬杜月笙是“悟”字輩,清字之後的第23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