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四川省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四川省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的通知

川辦發〔2017〕41號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有關單位:

《四川省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已經省政府領導同志同意,現印發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7年5月4日

四川省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為全面提升我省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發展的水準和品質,推動四川由中醫藥大省發展為中醫藥健康產業強省,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的通知》(國辦發〔2015〕32號)、《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川辦發〔2015〕20號)精神,特制定本規劃。規劃以2015年為基準年,規劃期為2016—2020年。

一、發展基礎與機遇

(一)發展基礎。

一是藥材資源優勢獨特。我省擁有藥材資源5000餘種,其中附子、川芎、麥冬、白芷、川貝母、薑黃、天麻等道地藥材49種,道地和大宗藥材品種數量居全國之首。

2015年人工種植中藥材面積約368萬畝(含三木藥材),主要分佈在成都、巴中、樂山、廣元、綿陽、德陽、達州、南充等地區。

二是製造產業基礎堅實。我省中藥工業主營業務收入位居全國第三,其中中藥飲片列第二,中成藥列第四。擁有中藥企業百餘戶,其中全國中藥百強企業10戶,年主營業務收入15億元以上的8戶。進入國家基藥目錄的藥物60種,占中成藥基藥的58.8%,

全年銷售額超億元的中成藥單品種17個。成都高新區及彭州、資陽、眉山、瀘州等地建有各具特色的醫藥產業園。同時,我省門類齊全、體系完善的製造產業為中藥工業全域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加工製造基礎。

三是醫療服務發展良好。截至2015年底,我省擁有中醫醫療機構5243所,覆蓋了21個市(州)及縣(市、區),年門診診療4926.78萬人次;全省76.41%的綜合醫院設置有中醫(民族醫)科室,年門急診人次518萬人次;全省39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96.26%設立了中醫科(室),

58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中94.83%能提供中醫藥服務;4428個鄉鎮衛生院中95.45%設立了中醫科(室),54671個村衛生站中87.16%能提供中醫藥服務,全省基層中醫藥服務量達43%。全省中醫藥服務總體規模與實力居全國前列。

四是科技研發支撐有力。我省有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大學、四川醫科大學、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省中醫院、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等重點教學科研、醫療機構200餘家;建有國家中藥學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擁有國家新藥臨床試驗研究(GCP)中心、中藥飲片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國家成都中藥安全性評價(GLP)中心、國家天然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研究開發中心5個,

省部級研究開發中心10餘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研重點研究室7個、三級實驗室8個;建有3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3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

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相比,我省中醫藥健康產業還存在著諸多不足。一是品種多但重磅名牌少。我省藥材資源豐富,中藥獨家和保護產品較多,但缺乏能帶動全產業鏈發展、影響力大的大品種、大品牌。二是企業多但領軍龍頭少。雖然有100餘家中成藥企業,不少企業在某些領域具有一定優勢與實力,但缺少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領軍企業。保健品領域企業44家,但產值上億元的只有5家,全行業產值規模僅為30億元。三是中醫醫療機構不少但綜合實力不強。雖然全省中醫醫療機構5243所,但三級中醫醫療機構僅39家,開放床位在1000張及以上的中醫醫療機構僅7家。2015年全省中醫醫院門急診和出院人次分別僅占全省醫療衛生門急診和出院人次的22.17%和20.4%。缺乏具備一定規模、影響力廣泛、服務能力較強的中醫康復、養老、養生保健服務集團或連鎖機構。四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小但形成合力不夠。各級政府和部門都表示重視醫藥,但統籌協調不夠,中醫藥管理和資源配置還不完善,政策沒能最佳疊加,形成最大合力。

(二)發展機遇。

一是國際中醫藥健康市場前景十分廣闊。隨著中醫藥國際化程度的加快,各國對中醫藥的認知度正逐步提升。目前,全球約有40億人使用中草藥產品,年交易額近5000億元,並以每年10%至20%的速度遞增。同時,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以及全民健康意識的日益增強,正推動保健品產業以年均13%左右的速度增長,國際醫療保健服務市場前景廣闊。

二是國內中醫藥健康消費需求增長態勢良好。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醫藥衛生事業發展,近年出臺了一系列醫藥健康相關規劃和專項產業政策,醫藥保健產業和醫療健康服務實現了快速發展。2015年全國醫藥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26885億元,年均增長17.81%,比2010年翻了兩倍多,其中中藥工業主營業務收入7867億元,占比為35.95%,增速快於整個醫藥工業;國內保健品消費支出約為3500億元;2015年全國開展中醫藥服務的醫療衛生機構數58760個,同比增長2%,開展中醫藥服務的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診療量達1.4億人次,同比增長3.9%。未來,在我國人口增長、老齡化、慢性疾病增多和全民醫保體系更加完善的總體趨勢下,醫藥健康需求還將不斷擴大。到2020年,我國醫藥產業按年均增長10%計算,可望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3299億元,中藥工業按當前占比計算,預計可達15566億元;整個保健消費品市場可突破7000億元。

三是我省中醫藥健康產業迎來黃金髮展期。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醫藥健康產業發展,從政策、監管、資金、要素等方面持續增強了對產業發展的推動力度。2015年制定了《加快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對激發四川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起到了強大驅動作用。全國創新改革試驗、新一輪“醫改”試點、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重大戰略,也為我省中醫藥產業探索發展新路、擴大開放合作提供了難得良機。

二、指導思想與目標

(三)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和省委“三大發展戰略”的決策部署,按照“五大發展”理念要求,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為目標,以全面提升產業發展水準和綜合競爭力為核心,立足中醫藥資源優勢,推動產業規模化、特色化、生態化和資訊化發展;遵循三次產業融合聯動發展、做大做強大健康產業的發展路徑,堅持存量與增量並重、速度與質效並舉,充分利用現代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模式,推動產業成鏈發展、有序發展和協同發展,將我省建設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中醫藥健康產業強省。

(四)發展目標。

產業規模目標:中藥材生產種植業2015年產值為95億元,力爭到2020年實現產值200億元,年均增長16%。中藥工業及健康衍生品生產製造業2015年主營業務收入為610億元(其中中藥飲片和中成藥類為530億元、獸藥類為20億元、日化品類為30億元、保健食品類為30億元),力爭到2020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00億元,年均增長24%,躍居全國第二。中醫藥健康服務業2015年收入為500億元,力爭到2020年,實現收入1000億元,年均增長14%。

競爭能力目標:到2020年,銷售收入超30億元的企業5戶以上、超10億元的企業15戶以上、超1億元的企業50戶以上。擁有50個以上銷售額超1億元的重點產品和10個超10億元的拳頭產品。新增中國馳名商標2個以上、地理標誌3個以上。積極培育10家以上企業爭創四川省著名和四川名牌產品。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超過10%的企業達10戶以上。

服務能力目標:到2020年,各市(州)均設立獨立市(州)級公立中醫醫院,市級中醫醫院原則上(除阿壩州、甘孜州、涼山州和新建市級中醫醫院外)應達到三級甲等。建成國家級中醫重點專科60個以上、省級中醫重點專科150個以上。每千常住人口中醫醫院床位數達0.8張,0—36個月兒童和65歲以上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率達到70%。建設10個以上市、縣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示範區、50個全省示範性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機構。建設3—5個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10—15個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企業(基地)。

三、發展路徑與重點

(五)切實提升中藥材生產種植數量與品質,全面夯實產業發展原料基礎。

合理規劃中藥材經濟區劃。鼓勵發揮區域優勢,結合國家“精准扶貧”工程,建設可持續、多元化、特色化的中藥材產區經濟。成德綿經濟帶重點發展川芎、麥冬、附子等,川南經濟區重點發展薑黃、梔子、花椒等,川東北經濟區重點發展天麻、烏梅、川明參等,川西北生態經濟區重點發展川貝母、冬蟲夏草等,攀西經濟區重點發展茯苓、蘆薈、木薑子等。

建立健全中藥材保護體系。完成我省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工作並促進成果轉化,加快我省道地和特色優勢藥材新品種選育與推廣應用,建成並運行國家基本藥物所需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提升種子種苗的生產、科研、管理與服務水準。制(修)訂5—10個大宗中藥材種子種苗標準,開展川產道地藥材認證評價與認證標準示範研究,構建省級中藥資源動態監測體系和資訊服務平臺,建成3個動態監測站與15個動態監測點。建設國家中藥種質資源庫,完成2—5種道地藥材的基因組測序分析及其基因資源庫和資訊資料庫構建。規劃2個以上瀕危珍稀野生藥用動植物保護區,建設15種瀕危稀缺川產道地藥材野生撫育、野生變家種(養)培育基地,重點突破瀕危藥材資源野生繁育瓶頸。

調整優化中藥材種植結構。科學建設中藥材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種植(養殖)基地,有計劃種植(養殖),解決品種短缺與過剩。鼓勵利用山地、林地、荒地建設中藥材生態基地,支援和推廣森林康養、林下種植(養殖)等多層次立體複合生態模式。重點推進20—30種川產道地和特色優勢藥材基地建設,新增中藥材規範化、規模化種植基地50個,輻射面積140萬畝。整合重要生產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實現川產藥材有序生產。建設縣級單位工作站和資訊站的中藥材生產技術服務體系和中藥材生產資訊服務網路,覆蓋全省80%。鼓勵省內外大型中藥企業聯合建設一批跨地區、跨省(市)經營、以中藥材規模化基地共建共用為依託的中藥材產業集群。

(六)著重提高中藥及健康衍生品生產規模與效益,全面增強產業核心競爭能力。

引導優化產業佈局分工。按照“一核、一帶、兩片”的產業佈局,引導各地以市場為導向,突出特色和優勢,優化資源配置,實施中藥加工製造業錯位發展、集聚發展。以成都和天府新區為核心,全力打造中醫藥產業創新發展與高端發展的產業極核;以成都平原地區為重點,加快構建現代中藥製造和中醫藥健康衍生品規模化發展產業帶;在中東北地區推動形成中藥精深加工多元化發展產業片區;在川西高原及民族地區,著力建設民族中(藏)藥和天然植物提取產業特色發展示範片區。

增強中藥工業優勢。重點推動中藥配方顆粒和曲類、小包裝等產品做大做強,加快直服粉末飲片、中藥煮散顆粒、定量壓制飲片等新型中藥飲片研發。加快推進基於古方、名方、驗方和秘方的中(藏)藥新藥(院內製劑)以及中(藏)藥獨家、保護品種的研發與產業化,重點開展大品種品牌中成藥二次開發。推動中藥工業實現藥材來源基地化、生產過程規範化、品質控制標準化、檢測手段科學化。

加快天然植物提取物產業發展。針對歐美發達市場,積極推動複方中藥提取物、單味中藥提取物擴大產業規模,重點發展藥食同源植物提取物及其產品和植物提取粉劑、液體等劑型,有效解決重金屬和農藥殘留超標問題,探索開拓營養補充劑、生物農藥、飼料等領域的使用市場,引導企業按照國際標準加強生產品質控制,實現植物提取物產業多元化、集約化和標準化發展。

壯大中醫藥衍生品產業。圍繞中藥有效成分,開發與培育有抗氧化、輔助改善記憶、輔助降血壓、血脂、血糖等功能的中藥保健品。重點發展抗氧化、腫瘤輔助治療、防阿爾茨海默氏症、壓健康調理等中藥養生食品(藥膳)。大力發展具有美容、保健功效的中藥功能型化妝品,以及採用中醫藥治療理念、方法和模式的各種保健器材等。依託我省優勢特色產業,加快發展低度中藥養生保健白酒等藥、酒、果、茶等相關聯的中醫藥衍生品。依託我省飼料和畜牧產業的品牌和市場優勢,探索發展改善畜產品品質的綠色環保中藥飼料添加劑和獸藥。

做強中藥材大品種健康產業鏈。積極推動更多的川產道地藥材進入國家藥典和藥食同源、新資源食品目錄,有力促進適合我省種植的藥食同源中藥材引種和產業化。選擇2—5個符合藥食同源要求的川產優勢特色中藥材,實施從規範化種植、提取物到藥品生產及其衍生品的全產業鏈開發。

做優產業發展載體。分類實施企業兼併重組、產品結構調整、技術改造、淘汰落後和綠色製造,促進藥品技術轉讓,推動醫藥行業資源向優勢企業快速集中。促進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分工協作,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加快產業集聚成型。推動中藥工業園區實施迴圈經濟,實現中藥加工製造與藥渣回收、生物肥料和飼料生產等環節的共生耦合和生產近零排放。組織開展“扶優扶強”專項行動,每年篩選確定一批中醫藥健康產業重點園區、企業、專案和骨幹產品,採取“一對一”方式,實施全流程全產業鏈集中支援。

(七)充分拓展中醫藥健康服務空間和領域,全面發揮產業需求拉動效應。

優化中醫藥健康服務空間佈局。在保障基本健康服務全覆蓋基礎上,構建特色鮮明、佈局合理、創新發展的“一區兩片三帶”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格局。以成都為核心,由德陽、綿陽、遂寧、樂山、眉山、雅安和資陽等組成創新發展核心區,主要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高端服務業與新業態。依託瀘州、南充的優質醫療資源,構建由瀘州、內江、自貢、宜賓組成的川南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示範片和由南充、廣元、廣安、達州、巴中組成的川東北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示範片,發展中醫醫療、養生保健、特色康復、健康養老等多種業態。依託獨有自然資源、民族特色文化,構建以安寧河谷為主體的攀西陽光康養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帶、以大巴山脈為主體的秦巴生態森林康養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帶、以藏羌地區為主體的川西民族特色康養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帶。

健全中醫藥醫療服務體系。建立以公立醫療服務為主體,社會辦中醫服務為補充,民族醫療服務為特色的覆蓋省、市、縣、鄉的中醫藥醫療服務體系。支持省級中醫醫療機構在城市新區、城鄉郊區、偏遠地區等優質資源匱乏地區建設分院和專科,重點建設6個區域性中醫醫療服務中心。加強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發揮省級大型中醫院人才培養和院內製劑研發輻射作用。以三級中醫醫院為載體,大力實施名院、名科、名醫戰略。支援社會資本舉辦專科性質的中醫醫院,加快發展個體中醫診所和中醫坐堂診所。扶持彝藏羌等民族地區縣級民族醫機構建設。

發展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大力發展社會辦養生保健機構,培育一批知名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集團或連鎖機構,在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及具備條件的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設置或明確“治未病”科。建設10個以上市、縣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示範區,50個全省示範性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機構。開展中醫特色健康體檢和健康管理,加快制定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類規範和標準,以及中醫健康干預方案或指南(服務包),鼓勵發展與健康管理服務相關的多樣化商業健康保險產品。

發展中醫藥特色康復服務。支援以省級中醫醫療機構、專科醫院康復科為基礎建設省級中醫康復平臺。三級中醫醫院均設置康復門診、功能治療區和獨立病房,二級中醫醫院均設置或明確康復科。鼓勵社會資本建設一批具有中醫特色的康復醫院、康養機構。促進中醫技術與康復醫學融合,完善康復服務標準及規範,建立各級中醫醫院與下級醫院和基層社區康復機構幫扶和雙向轉診機制。

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建立健全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之間的康養協作機制,支持各級中醫醫院設置或明確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數量,開展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復護理,支持有條件的中醫醫療機構開展養老服務。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社區健康養老服務中的特色優勢,鼓勵基層醫療機構拓展社區和居家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為老年人群提供居家式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鼓勵社會資本新建以中醫藥健康養老為特色的護理院、療養院。培育中醫醫養融合服務集團或連鎖機構,建設中醫藥特色健康養老服務示範基地。

發展中醫藥文化和健康旅遊產業。發展川派中醫藥文化產業,集中整理和出版一批川派中醫藥文化特色專著,實施全省瀕危中醫診療、中藥炮製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與研究保護。搶救、挖掘和弘揚具有四川特色的傳統運動健身項目,鼓勵地方結合當地特色發展中醫傳統運動健身休閒產業。依託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示範片、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帶,加快養生產業園、藥膳食療館等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基地)建設,開展森林康養、彭祖長壽、禪道養生等中醫藥健康旅遊精品線路建設和峨眉、青城、海螺溝、洪雅七裡坪等養生度假基地建設。鼓勵有條件的旅遊景區、度假區、園區,開發中醫藥養生旅遊產品專案,促進中醫藥旅遊商品創新開發,開設中醫診所(室),推動中醫藥健康旅遊國際交流合作。

完善中醫藥商貿服務體系。加快相關流通配送行業兼併重組,鼓勵支援中藥材專業市場、電子商務平臺發展,推動物流現代化。鼓勵發展藥品零售連鎖經營、執業藥師遠程線上審方,推動零售藥店分級管理和“四證合一”改革。探索我省與沃爾瑪等國內外大型流通與終端賣場企業的戰略合作,推動我省中醫藥健康名牌產品進商場、進超市。加快發展面向中藥及其衍生品製造的研發設計、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等科技服務業,以及協力廠商物流、檢驗檢測認證、融資租賃等生產性服務業。

(八)實施產業觸網支撐工程,實現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信息化。

推進中藥材種植(養殖)資訊化。發展中藥材種植物聯網模式,普及網路化環境監測系統,推行智慧灌溉,測土配方施肥等精准種植。推廣應用基於地理資訊系統(GIS)的中藥大規模種植(養殖)資訊化技術,建立四川省中藥溯源資訊平臺。

推進中藥材精深加工資訊化。加快企業GMP(藥品生產品質管制規範,下同)品質控制資訊化建設,開展醫藥智慧製造試點示範,促進工業機器人、數控技術和智慧裝備的推廣應用。建設藥理毒理試驗檢測資訊化平臺,鼓勵產學研醫發展網路協同研發、網路眾包設計。支援生產企業開展網路精准行銷和O2O(線上到線下)體驗式行銷。

推進中醫藥商貿流通資訊化。依託相關電子商務和資訊服務企業,建設資訊採集發佈平臺和中藥材資源指數體系。鼓勵開發和應用中藥材電子交易規格標準,推動中藥材質押評估和擔保業務開展,建設協力廠商網路交易平臺,提供“一站購”和跨境交易服務。推動中藥材倉儲物流資訊化能力建設,規範和加強中醫藥電子商務誠信機制管理。

推進中醫藥診療服務資訊化。推進中醫藥大健康門戶建設,重點建設中醫藥特色診療資訊化服務平臺和四川省中醫藥資訊中心。積極推進中醫藥雲健康系統建設,實施醫養結合、中醫養生大資料分析服務平臺建設工程,積極開展家庭和醫聯體遠端診療教育服務平臺試點等工作。

推進中醫藥資訊化基礎建設。建設省市級中醫藥資訊化網路節點,完善資料中心基礎硬體建設。提升基層和民族中醫機構人員資訊化終端的配置能力,逐步完善中醫醫療資料安全規範和安全設施條件的配套。加強醫療資訊化專業人員和中醫藥從業人員資訊化能力培訓。建立藥理毒理試驗檢測資訊化平臺。

(九)實施技術創新支撐工程,實現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內驅化。

增強研發創新能力。開展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臨床方案的系統評價和中醫藥治療優勢病種的深入研究,以及川派名老中醫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和民族醫藥理論的整理研究,加強對中醫名方、驗方、民族醫方和醫院製劑方的收集、篩選,加快中藥新品種開發和名優中成藥大品種的二次開發。圍繞大宗食藥同源藥材,進行資源、物質基礎、藥理毒理及飲片、中成藥、提取物、保健用品等全方位系統研究開發。積極推進高校、科研院所和國有企業職務性醫藥科技成果的所有權、收益權和分配權制度改革,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力,加快研發成果轉化。

加快產業技術進步。突破並掌握野生瀕危藥材人工繁育技術和工廠孵化技術,加快發展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超微粉碎、膜分離、鋁塑複合膜熱壓包裝、衝擊式粉碎機等中藥飲片生產新技術、新設備,重點推進分離與純化先進技術、線上檢測、智慧化管控和品質溯源等中成藥生產新技術和機械化、自動化設備的研發應用。積極發展超聲波提取、微波輔助提取、大孔樹脂吸附純化等新一代天然植物提取技術,積極推動生物工程、微膠囊、組織化和重組技術等中藥相關產品生產技術的研發應用。

完善技術創新體系。積極推進四川產業技術研究院(中醫藥健康研發中心)、國家中醫臨床研究(糖尿病)基地、四川省國際中醫藥轉化醫學中心、四川省現代中藥新藥創制中心、四川省亞健康科技產業中心、中美國際保健品聯合研發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四川省中醫藥雲健康產業資訊平臺和協同創新網路建設。加快建設省中藥資源普查與動態監測中心、中藥資源系統研究與開發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中藥品質檢測(南方)中心、中藥傳統知識庫等基礎性研發平臺。實施四川省中醫藥創新發展科技示範工程,積極對接國家中醫藥科技計畫並獲得支持。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建立科學合理的創新研發投入、收益和風險分擔機制,完善政產學研醫協同創新體系。

(十)實施交流合作支撐工程,實現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國際化。

推進外部優勢資源本地轉化。加強與歐美、日韓等國的交流合作,依託中法、中德、中韓合作園區,以GNC、GSK等跨國保健產業巨頭為重點,制定“一對一”個性化招引方案,提供“一窗式”資訊服務和“一站式”談判對接,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保健企業來川投資合作發展。著力吸引健康相關行業“高、精、尖”管理和技術人才,特別是在外華裔、川籍優秀人才來川創新創業。加強與長江三角洲、京津冀、珠三角經濟帶知名中醫藥健康企業合作,以上海醫藥、天士力、廣藥集團等國內中醫藥健康產業龍頭企業為重點,加大精准招商力度,吸引來川設立中醫藥種植及精深加工一體化基地、設立藥品研發及生產基地,進一步完善我省中藥材產業鏈。

推進本地優勢產業外向發展。建立中醫藥健康貿易與服務平臺,重點實現與國內外大型中藥材交易市場、中醫藥保健品生產經營企業的互聯互通,推動川產優質產品“走出去”。支援成都等地的中藥材交易中心集成中醫藥健康產品交易、結算和物流配送等多種功能。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獲取國際市場訂單,構建國外行銷管道,承接國際醫藥外包,開展國際註冊,到國外合資合作發展。積極推動中醫藥國際合作,與國際反興奮劑機構WADA、國家反興奮劑中心等專業機構建立聯繫,確保走出國門的中醫藥產品、保健品不造成興奮劑事件。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地區中醫藥合作,鼓勵有條件的中醫藥機構到境外開辦中醫醫院、診所、學校,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

推進對外交流合作平臺建設。舉辦中醫藥健康國際論壇、中醫藥現代化國際科技大會、中國藥品交易會和高端醫藥學術會議,搭建一批對交流合作與產業發展平臺。加強與世界各國和地區在健康醫藥政策、法規、技術及市場研究等方面的交流,組織並支援省內企業、院所參加國際國內重大展會、開展對外合作研究與人才交流,構建攜手港澳臺、面向全球的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開放合作格局。

(十一)實施品質品牌支撐工程,實現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優質化。

實施商標品牌戰略。引導企業增強商標品牌意識、發揮企業品牌建設的主體作用,鼓勵中藥產業園區創建全國、省級知名品牌示範區,積極支援、組織優勢潛力川派中醫藥企業爭創四川省著名商標和四川名牌,促進中藥品牌集聚集約發展。堅持名企、名品、名標、名牌、名區聯動發展,鼓勵企業開展品質提升和品牌行銷,引導中醫藥企業開展商標國內、國際註冊 ,支持品牌中醫藥健康企業在製備工藝、臨床用途及包裝等多方面申請國內外專利。鼓勵川產道地藥材申請地理標誌和專用標誌使用,力爭新增3個以上川產道地藥材地理標誌,啟動川產道地藥材道地性認證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建設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示範縣、以川產道地藥材為核心的中藥材保護和發展示範縣。以四川名牌產品、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著名商標生產企業為核心,將企業名牌驅動和區域品牌打造結合起來,培養形成品牌優勢產業和知名龍頭企業,提升我省中醫藥健康產業的品牌價值和影響力。

建設優秀人才隊伍。實施創新人才戰略,以國家和省“千人計畫”、國家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創新型企業家培養計畫、省名中醫、省名中藥師等高端人才培養計畫為基礎,打造四川省中醫藥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團隊5—10個,造就一大批在中醫藥健康重點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國內話語權的領軍型人才。深化中醫藥人才培養制度改革,大力實施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畫,推進中醫藥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中醫藥健康產業人才培養品質。充分發揮中醫藥名家的傳幫帶作用,健全我省中醫藥師承制度,完善基層中醫人才培養機制。加強中藥材生產種植和精深加工行業人才發展統籌規劃和分類指導,加強學科專業建設、通過開展在職繼續教育、強化職業技能培訓、校企、院企合作等多種方式,完善從研發、轉化、生產到流通使用的產業鏈人才體系。

加大品質監管力度。推進中藥產品全過程追溯體系試點建設,完善部門監管、企業管理、公眾查詢三大平臺,擴大全省中藥品質監督抽驗覆蓋面。建設品質監測技術服務中心與協力廠商檢驗檢測機構。積極引導企業開展全面品質管制活動,採用國際標準作為企業的內控標準。加強對藥品不良反應的監測,建立藥品品質預警和應急處理機制。

四、支持政策與措施

(十二)審評審批和行業准入政策。按照國家創新藥特殊審評制度,根據四川實際,建立科學、高效的審評審批運行體系,簡化和規範審評審批程式,執行藥品與藥用包裝材料、藥用輔料關聯審評。鼓勵和支援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機構。

(十三)財政投入政策。創新財政資金支援方式,加大用於中醫藥特色品種、基地、工程、企業和專案等發展重要支撐的後補助與獎勵。支持在中醫藥健康領域採取市場募集、政府引導的方式設立產業投資基金,並積極引導社會各級各類相關投資基金投向於我省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重點潛力項目。

(十四)研發創新獎勵政策。鼓勵中(藏)藥健康產業製造企業加大創新研發投入。支持設立中(藏)藥健康產業的行業協同創新中心、區域創新服務和綜合類創新服務平臺,以及企業技術(設計)中心。

(十五)投融資和信貸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省級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重大專案的融資支持和利率優惠。鼓勵金融機構和擔保機構向符合條件的中醫藥企業提供貸款。

(十六)要素供應政策。鼓勵採取劃撥、租賃、租讓結合、先租後讓等多種方式擴大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重大專案用地供給。擴大直購電、天然氣直供政策在中醫藥領域的適用範圍,鼓勵利用富餘電量和三州藏區留存電量支持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支援社會辦中醫醫療及健康服務機構用電、用水、用氣、用熱,與公立醫療機構執行相同的保供與價格政策。

(十七)市場推廣使用激勵政策。鼓勵省內各級醫療機構加大川產GAP(良好農業規範,下同)藥材、中成藥品種的採購使用,並支持進入國家和省級基本醫療保險和基本藥物目錄。開放中藥配方顆粒試點,探索制定省內中藥配方顆粒生產銷售管理制度。鼓勵省內電子商務平臺為我省中醫藥健康企業提供服務。

(十八)中藥材生產領域專項政策。積極推動農業企業以貧困縣為重點開展的中(藏)藥資源有效開發利用及規範化種植。探索實行中藥材GAP備案和中藥材品種單獨備案。推進中藥材GAP備案資訊平臺的使用。鼓勵中藥材生產企業實施中藥材GAP自評或委託具有相對穩定的專業隊伍和健全的制度,能獨立開展中藥材GAP評估工作的協力廠商單位進行評估。

(十九)中藥及健康衍生品生產製造領域專項政策。加大中(藏)藥健康產業製造企業來川投資扶持力度。支援獲得國家中藥新藥、保健食品和化妝品及中醫藥醫療器械註冊證等科技成果的企業實現成果在川的有效轉化及產業化。

(二十)中醫藥健康服務領域專項政策。研究制定並實施符合中醫藥特色的醫療機構管理、醫保支付、價格調整等政策。簡化中醫藥健康服務機構的開辦、執業資格、醫保定點等審批手續。積極推動中藥製劑省內調劑使用試點。推行中醫藥健康服務領域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鼓勵到城市新區、城鄉郊區、偏遠地區等優質資源匱乏地區新建的中醫藥健康服務機構、中醫藥特色街區、中醫藥旅遊健康綜合體、中藥科技產業基地(園區)。

全面加強全省中醫藥產業推進小組對規劃實施的統一領導,建立統籌推進產業規劃貫徹執行的統計監測、績效評估、動態調整和監督考核機制,各級聯動,共同抓好規劃的落實,促進規劃目標順利實現。

13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

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相比,我省中醫藥健康產業還存在著諸多不足。一是品種多但重磅名牌少。我省藥材資源豐富,中藥獨家和保護產品較多,但缺乏能帶動全產業鏈發展、影響力大的大品種、大品牌。二是企業多但領軍龍頭少。雖然有100餘家中成藥企業,不少企業在某些領域具有一定優勢與實力,但缺少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領軍企業。保健品領域企業44家,但產值上億元的只有5家,全行業產值規模僅為30億元。三是中醫醫療機構不少但綜合實力不強。雖然全省中醫醫療機構5243所,但三級中醫醫療機構僅39家,開放床位在1000張及以上的中醫醫療機構僅7家。2015年全省中醫醫院門急診和出院人次分別僅占全省醫療衛生門急診和出院人次的22.17%和20.4%。缺乏具備一定規模、影響力廣泛、服務能力較強的中醫康復、養老、養生保健服務集團或連鎖機構。四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小但形成合力不夠。各級政府和部門都表示重視醫藥,但統籌協調不夠,中醫藥管理和資源配置還不完善,政策沒能最佳疊加,形成最大合力。

(二)發展機遇。

一是國際中醫藥健康市場前景十分廣闊。隨著中醫藥國際化程度的加快,各國對中醫藥的認知度正逐步提升。目前,全球約有40億人使用中草藥產品,年交易額近5000億元,並以每年10%至20%的速度遞增。同時,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以及全民健康意識的日益增強,正推動保健品產業以年均13%左右的速度增長,國際醫療保健服務市場前景廣闊。

二是國內中醫藥健康消費需求增長態勢良好。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醫藥衛生事業發展,近年出臺了一系列醫藥健康相關規劃和專項產業政策,醫藥保健產業和醫療健康服務實現了快速發展。2015年全國醫藥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26885億元,年均增長17.81%,比2010年翻了兩倍多,其中中藥工業主營業務收入7867億元,占比為35.95%,增速快於整個醫藥工業;國內保健品消費支出約為3500億元;2015年全國開展中醫藥服務的醫療衛生機構數58760個,同比增長2%,開展中醫藥服務的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診療量達1.4億人次,同比增長3.9%。未來,在我國人口增長、老齡化、慢性疾病增多和全民醫保體系更加完善的總體趨勢下,醫藥健康需求還將不斷擴大。到2020年,我國醫藥產業按年均增長10%計算,可望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3299億元,中藥工業按當前占比計算,預計可達15566億元;整個保健消費品市場可突破7000億元。

三是我省中醫藥健康產業迎來黃金髮展期。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醫藥健康產業發展,從政策、監管、資金、要素等方面持續增強了對產業發展的推動力度。2015年制定了《加快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對激發四川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起到了強大驅動作用。全國創新改革試驗、新一輪“醫改”試點、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重大戰略,也為我省中醫藥產業探索發展新路、擴大開放合作提供了難得良機。

二、指導思想與目標

(三)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和省委“三大發展戰略”的決策部署,按照“五大發展”理念要求,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為目標,以全面提升產業發展水準和綜合競爭力為核心,立足中醫藥資源優勢,推動產業規模化、特色化、生態化和資訊化發展;遵循三次產業融合聯動發展、做大做強大健康產業的發展路徑,堅持存量與增量並重、速度與質效並舉,充分利用現代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模式,推動產業成鏈發展、有序發展和協同發展,將我省建設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中醫藥健康產業強省。

(四)發展目標。

產業規模目標:中藥材生產種植業2015年產值為95億元,力爭到2020年實現產值200億元,年均增長16%。中藥工業及健康衍生品生產製造業2015年主營業務收入為610億元(其中中藥飲片和中成藥類為530億元、獸藥類為20億元、日化品類為30億元、保健食品類為30億元),力爭到2020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00億元,年均增長24%,躍居全國第二。中醫藥健康服務業2015年收入為500億元,力爭到2020年,實現收入1000億元,年均增長14%。

競爭能力目標:到2020年,銷售收入超30億元的企業5戶以上、超10億元的企業15戶以上、超1億元的企業50戶以上。擁有50個以上銷售額超1億元的重點產品和10個超10億元的拳頭產品。新增中國馳名商標2個以上、地理標誌3個以上。積極培育10家以上企業爭創四川省著名和四川名牌產品。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超過10%的企業達10戶以上。

服務能力目標:到2020年,各市(州)均設立獨立市(州)級公立中醫醫院,市級中醫醫院原則上(除阿壩州、甘孜州、涼山州和新建市級中醫醫院外)應達到三級甲等。建成國家級中醫重點專科60個以上、省級中醫重點專科150個以上。每千常住人口中醫醫院床位數達0.8張,0—36個月兒童和65歲以上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率達到70%。建設10個以上市、縣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示範區、50個全省示範性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機構。建設3—5個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10—15個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企業(基地)。

三、發展路徑與重點

(五)切實提升中藥材生產種植數量與品質,全面夯實產業發展原料基礎。

合理規劃中藥材經濟區劃。鼓勵發揮區域優勢,結合國家“精准扶貧”工程,建設可持續、多元化、特色化的中藥材產區經濟。成德綿經濟帶重點發展川芎、麥冬、附子等,川南經濟區重點發展薑黃、梔子、花椒等,川東北經濟區重點發展天麻、烏梅、川明參等,川西北生態經濟區重點發展川貝母、冬蟲夏草等,攀西經濟區重點發展茯苓、蘆薈、木薑子等。

建立健全中藥材保護體系。完成我省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工作並促進成果轉化,加快我省道地和特色優勢藥材新品種選育與推廣應用,建成並運行國家基本藥物所需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提升種子種苗的生產、科研、管理與服務水準。制(修)訂5—10個大宗中藥材種子種苗標準,開展川產道地藥材認證評價與認證標準示範研究,構建省級中藥資源動態監測體系和資訊服務平臺,建成3個動態監測站與15個動態監測點。建設國家中藥種質資源庫,完成2—5種道地藥材的基因組測序分析及其基因資源庫和資訊資料庫構建。規劃2個以上瀕危珍稀野生藥用動植物保護區,建設15種瀕危稀缺川產道地藥材野生撫育、野生變家種(養)培育基地,重點突破瀕危藥材資源野生繁育瓶頸。

調整優化中藥材種植結構。科學建設中藥材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種植(養殖)基地,有計劃種植(養殖),解決品種短缺與過剩。鼓勵利用山地、林地、荒地建設中藥材生態基地,支援和推廣森林康養、林下種植(養殖)等多層次立體複合生態模式。重點推進20—30種川產道地和特色優勢藥材基地建設,新增中藥材規範化、規模化種植基地50個,輻射面積140萬畝。整合重要生產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實現川產藥材有序生產。建設縣級單位工作站和資訊站的中藥材生產技術服務體系和中藥材生產資訊服務網路,覆蓋全省80%。鼓勵省內外大型中藥企業聯合建設一批跨地區、跨省(市)經營、以中藥材規模化基地共建共用為依託的中藥材產業集群。

(六)著重提高中藥及健康衍生品生產規模與效益,全面增強產業核心競爭能力。

引導優化產業佈局分工。按照“一核、一帶、兩片”的產業佈局,引導各地以市場為導向,突出特色和優勢,優化資源配置,實施中藥加工製造業錯位發展、集聚發展。以成都和天府新區為核心,全力打造中醫藥產業創新發展與高端發展的產業極核;以成都平原地區為重點,加快構建現代中藥製造和中醫藥健康衍生品規模化發展產業帶;在中東北地區推動形成中藥精深加工多元化發展產業片區;在川西高原及民族地區,著力建設民族中(藏)藥和天然植物提取產業特色發展示範片區。

增強中藥工業優勢。重點推動中藥配方顆粒和曲類、小包裝等產品做大做強,加快直服粉末飲片、中藥煮散顆粒、定量壓制飲片等新型中藥飲片研發。加快推進基於古方、名方、驗方和秘方的中(藏)藥新藥(院內製劑)以及中(藏)藥獨家、保護品種的研發與產業化,重點開展大品種品牌中成藥二次開發。推動中藥工業實現藥材來源基地化、生產過程規範化、品質控制標準化、檢測手段科學化。

加快天然植物提取物產業發展。針對歐美發達市場,積極推動複方中藥提取物、單味中藥提取物擴大產業規模,重點發展藥食同源植物提取物及其產品和植物提取粉劑、液體等劑型,有效解決重金屬和農藥殘留超標問題,探索開拓營養補充劑、生物農藥、飼料等領域的使用市場,引導企業按照國際標準加強生產品質控制,實現植物提取物產業多元化、集約化和標準化發展。

壯大中醫藥衍生品產業。圍繞中藥有效成分,開發與培育有抗氧化、輔助改善記憶、輔助降血壓、血脂、血糖等功能的中藥保健品。重點發展抗氧化、腫瘤輔助治療、防阿爾茨海默氏症、壓健康調理等中藥養生食品(藥膳)。大力發展具有美容、保健功效的中藥功能型化妝品,以及採用中醫藥治療理念、方法和模式的各種保健器材等。依託我省優勢特色產業,加快發展低度中藥養生保健白酒等藥、酒、果、茶等相關聯的中醫藥衍生品。依託我省飼料和畜牧產業的品牌和市場優勢,探索發展改善畜產品品質的綠色環保中藥飼料添加劑和獸藥。

做強中藥材大品種健康產業鏈。積極推動更多的川產道地藥材進入國家藥典和藥食同源、新資源食品目錄,有力促進適合我省種植的藥食同源中藥材引種和產業化。選擇2—5個符合藥食同源要求的川產優勢特色中藥材,實施從規範化種植、提取物到藥品生產及其衍生品的全產業鏈開發。

做優產業發展載體。分類實施企業兼併重組、產品結構調整、技術改造、淘汰落後和綠色製造,促進藥品技術轉讓,推動醫藥行業資源向優勢企業快速集中。促進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分工協作,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加快產業集聚成型。推動中藥工業園區實施迴圈經濟,實現中藥加工製造與藥渣回收、生物肥料和飼料生產等環節的共生耦合和生產近零排放。組織開展“扶優扶強”專項行動,每年篩選確定一批中醫藥健康產業重點園區、企業、專案和骨幹產品,採取“一對一”方式,實施全流程全產業鏈集中支援。

(七)充分拓展中醫藥健康服務空間和領域,全面發揮產業需求拉動效應。

優化中醫藥健康服務空間佈局。在保障基本健康服務全覆蓋基礎上,構建特色鮮明、佈局合理、創新發展的“一區兩片三帶”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格局。以成都為核心,由德陽、綿陽、遂寧、樂山、眉山、雅安和資陽等組成創新發展核心區,主要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高端服務業與新業態。依託瀘州、南充的優質醫療資源,構建由瀘州、內江、自貢、宜賓組成的川南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示範片和由南充、廣元、廣安、達州、巴中組成的川東北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示範片,發展中醫醫療、養生保健、特色康復、健康養老等多種業態。依託獨有自然資源、民族特色文化,構建以安寧河谷為主體的攀西陽光康養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帶、以大巴山脈為主體的秦巴生態森林康養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帶、以藏羌地區為主體的川西民族特色康養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帶。

健全中醫藥醫療服務體系。建立以公立醫療服務為主體,社會辦中醫服務為補充,民族醫療服務為特色的覆蓋省、市、縣、鄉的中醫藥醫療服務體系。支持省級中醫醫療機構在城市新區、城鄉郊區、偏遠地區等優質資源匱乏地區建設分院和專科,重點建設6個區域性中醫醫療服務中心。加強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發揮省級大型中醫院人才培養和院內製劑研發輻射作用。以三級中醫醫院為載體,大力實施名院、名科、名醫戰略。支援社會資本舉辦專科性質的中醫醫院,加快發展個體中醫診所和中醫坐堂診所。扶持彝藏羌等民族地區縣級民族醫機構建設。

發展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大力發展社會辦養生保健機構,培育一批知名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集團或連鎖機構,在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及具備條件的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設置或明確“治未病”科。建設10個以上市、縣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示範區,50個全省示範性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機構。開展中醫特色健康體檢和健康管理,加快制定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類規範和標準,以及中醫健康干預方案或指南(服務包),鼓勵發展與健康管理服務相關的多樣化商業健康保險產品。

發展中醫藥特色康復服務。支援以省級中醫醫療機構、專科醫院康復科為基礎建設省級中醫康復平臺。三級中醫醫院均設置康復門診、功能治療區和獨立病房,二級中醫醫院均設置或明確康復科。鼓勵社會資本建設一批具有中醫特色的康復醫院、康養機構。促進中醫技術與康復醫學融合,完善康復服務標準及規範,建立各級中醫醫院與下級醫院和基層社區康復機構幫扶和雙向轉診機制。

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建立健全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之間的康養協作機制,支持各級中醫醫院設置或明確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數量,開展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復護理,支持有條件的中醫醫療機構開展養老服務。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社區健康養老服務中的特色優勢,鼓勵基層醫療機構拓展社區和居家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為老年人群提供居家式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鼓勵社會資本新建以中醫藥健康養老為特色的護理院、療養院。培育中醫醫養融合服務集團或連鎖機構,建設中醫藥特色健康養老服務示範基地。

發展中醫藥文化和健康旅遊產業。發展川派中醫藥文化產業,集中整理和出版一批川派中醫藥文化特色專著,實施全省瀕危中醫診療、中藥炮製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與研究保護。搶救、挖掘和弘揚具有四川特色的傳統運動健身項目,鼓勵地方結合當地特色發展中醫傳統運動健身休閒產業。依託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示範片、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帶,加快養生產業園、藥膳食療館等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基地)建設,開展森林康養、彭祖長壽、禪道養生等中醫藥健康旅遊精品線路建設和峨眉、青城、海螺溝、洪雅七裡坪等養生度假基地建設。鼓勵有條件的旅遊景區、度假區、園區,開發中醫藥養生旅遊產品專案,促進中醫藥旅遊商品創新開發,開設中醫診所(室),推動中醫藥健康旅遊國際交流合作。

完善中醫藥商貿服務體系。加快相關流通配送行業兼併重組,鼓勵支援中藥材專業市場、電子商務平臺發展,推動物流現代化。鼓勵發展藥品零售連鎖經營、執業藥師遠程線上審方,推動零售藥店分級管理和“四證合一”改革。探索我省與沃爾瑪等國內外大型流通與終端賣場企業的戰略合作,推動我省中醫藥健康名牌產品進商場、進超市。加快發展面向中藥及其衍生品製造的研發設計、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等科技服務業,以及協力廠商物流、檢驗檢測認證、融資租賃等生產性服務業。

(八)實施產業觸網支撐工程,實現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信息化。

推進中藥材種植(養殖)資訊化。發展中藥材種植物聯網模式,普及網路化環境監測系統,推行智慧灌溉,測土配方施肥等精准種植。推廣應用基於地理資訊系統(GIS)的中藥大規模種植(養殖)資訊化技術,建立四川省中藥溯源資訊平臺。

推進中藥材精深加工資訊化。加快企業GMP(藥品生產品質管制規範,下同)品質控制資訊化建設,開展醫藥智慧製造試點示範,促進工業機器人、數控技術和智慧裝備的推廣應用。建設藥理毒理試驗檢測資訊化平臺,鼓勵產學研醫發展網路協同研發、網路眾包設計。支援生產企業開展網路精准行銷和O2O(線上到線下)體驗式行銷。

推進中醫藥商貿流通資訊化。依託相關電子商務和資訊服務企業,建設資訊採集發佈平臺和中藥材資源指數體系。鼓勵開發和應用中藥材電子交易規格標準,推動中藥材質押評估和擔保業務開展,建設協力廠商網路交易平臺,提供“一站購”和跨境交易服務。推動中藥材倉儲物流資訊化能力建設,規範和加強中醫藥電子商務誠信機制管理。

推進中醫藥診療服務資訊化。推進中醫藥大健康門戶建設,重點建設中醫藥特色診療資訊化服務平臺和四川省中醫藥資訊中心。積極推進中醫藥雲健康系統建設,實施醫養結合、中醫養生大資料分析服務平臺建設工程,積極開展家庭和醫聯體遠端診療教育服務平臺試點等工作。

推進中醫藥資訊化基礎建設。建設省市級中醫藥資訊化網路節點,完善資料中心基礎硬體建設。提升基層和民族中醫機構人員資訊化終端的配置能力,逐步完善中醫醫療資料安全規範和安全設施條件的配套。加強醫療資訊化專業人員和中醫藥從業人員資訊化能力培訓。建立藥理毒理試驗檢測資訊化平臺。

(九)實施技術創新支撐工程,實現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內驅化。

增強研發創新能力。開展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臨床方案的系統評價和中醫藥治療優勢病種的深入研究,以及川派名老中醫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和民族醫藥理論的整理研究,加強對中醫名方、驗方、民族醫方和醫院製劑方的收集、篩選,加快中藥新品種開發和名優中成藥大品種的二次開發。圍繞大宗食藥同源藥材,進行資源、物質基礎、藥理毒理及飲片、中成藥、提取物、保健用品等全方位系統研究開發。積極推進高校、科研院所和國有企業職務性醫藥科技成果的所有權、收益權和分配權制度改革,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力,加快研發成果轉化。

加快產業技術進步。突破並掌握野生瀕危藥材人工繁育技術和工廠孵化技術,加快發展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超微粉碎、膜分離、鋁塑複合膜熱壓包裝、衝擊式粉碎機等中藥飲片生產新技術、新設備,重點推進分離與純化先進技術、線上檢測、智慧化管控和品質溯源等中成藥生產新技術和機械化、自動化設備的研發應用。積極發展超聲波提取、微波輔助提取、大孔樹脂吸附純化等新一代天然植物提取技術,積極推動生物工程、微膠囊、組織化和重組技術等中藥相關產品生產技術的研發應用。

完善技術創新體系。積極推進四川產業技術研究院(中醫藥健康研發中心)、國家中醫臨床研究(糖尿病)基地、四川省國際中醫藥轉化醫學中心、四川省現代中藥新藥創制中心、四川省亞健康科技產業中心、中美國際保健品聯合研發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四川省中醫藥雲健康產業資訊平臺和協同創新網路建設。加快建設省中藥資源普查與動態監測中心、中藥資源系統研究與開發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中藥品質檢測(南方)中心、中藥傳統知識庫等基礎性研發平臺。實施四川省中醫藥創新發展科技示範工程,積極對接國家中醫藥科技計畫並獲得支持。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建立科學合理的創新研發投入、收益和風險分擔機制,完善政產學研醫協同創新體系。

(十)實施交流合作支撐工程,實現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國際化。

推進外部優勢資源本地轉化。加強與歐美、日韓等國的交流合作,依託中法、中德、中韓合作園區,以GNC、GSK等跨國保健產業巨頭為重點,制定“一對一”個性化招引方案,提供“一窗式”資訊服務和“一站式”談判對接,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保健企業來川投資合作發展。著力吸引健康相關行業“高、精、尖”管理和技術人才,特別是在外華裔、川籍優秀人才來川創新創業。加強與長江三角洲、京津冀、珠三角經濟帶知名中醫藥健康企業合作,以上海醫藥、天士力、廣藥集團等國內中醫藥健康產業龍頭企業為重點,加大精准招商力度,吸引來川設立中醫藥種植及精深加工一體化基地、設立藥品研發及生產基地,進一步完善我省中藥材產業鏈。

推進本地優勢產業外向發展。建立中醫藥健康貿易與服務平臺,重點實現與國內外大型中藥材交易市場、中醫藥保健品生產經營企業的互聯互通,推動川產優質產品“走出去”。支援成都等地的中藥材交易中心集成中醫藥健康產品交易、結算和物流配送等多種功能。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獲取國際市場訂單,構建國外行銷管道,承接國際醫藥外包,開展國際註冊,到國外合資合作發展。積極推動中醫藥國際合作,與國際反興奮劑機構WADA、國家反興奮劑中心等專業機構建立聯繫,確保走出國門的中醫藥產品、保健品不造成興奮劑事件。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地區中醫藥合作,鼓勵有條件的中醫藥機構到境外開辦中醫醫院、診所、學校,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

推進對外交流合作平臺建設。舉辦中醫藥健康國際論壇、中醫藥現代化國際科技大會、中國藥品交易會和高端醫藥學術會議,搭建一批對交流合作與產業發展平臺。加強與世界各國和地區在健康醫藥政策、法規、技術及市場研究等方面的交流,組織並支援省內企業、院所參加國際國內重大展會、開展對外合作研究與人才交流,構建攜手港澳臺、面向全球的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開放合作格局。

(十一)實施品質品牌支撐工程,實現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優質化。

實施商標品牌戰略。引導企業增強商標品牌意識、發揮企業品牌建設的主體作用,鼓勵中藥產業園區創建全國、省級知名品牌示範區,積極支援、組織優勢潛力川派中醫藥企業爭創四川省著名商標和四川名牌,促進中藥品牌集聚集約發展。堅持名企、名品、名標、名牌、名區聯動發展,鼓勵企業開展品質提升和品牌行銷,引導中醫藥企業開展商標國內、國際註冊 ,支持品牌中醫藥健康企業在製備工藝、臨床用途及包裝等多方面申請國內外專利。鼓勵川產道地藥材申請地理標誌和專用標誌使用,力爭新增3個以上川產道地藥材地理標誌,啟動川產道地藥材道地性認證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建設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示範縣、以川產道地藥材為核心的中藥材保護和發展示範縣。以四川名牌產品、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著名商標生產企業為核心,將企業名牌驅動和區域品牌打造結合起來,培養形成品牌優勢產業和知名龍頭企業,提升我省中醫藥健康產業的品牌價值和影響力。

建設優秀人才隊伍。實施創新人才戰略,以國家和省“千人計畫”、國家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創新型企業家培養計畫、省名中醫、省名中藥師等高端人才培養計畫為基礎,打造四川省中醫藥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團隊5—10個,造就一大批在中醫藥健康重點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國內話語權的領軍型人才。深化中醫藥人才培養制度改革,大力實施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畫,推進中醫藥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中醫藥健康產業人才培養品質。充分發揮中醫藥名家的傳幫帶作用,健全我省中醫藥師承制度,完善基層中醫人才培養機制。加強中藥材生產種植和精深加工行業人才發展統籌規劃和分類指導,加強學科專業建設、通過開展在職繼續教育、強化職業技能培訓、校企、院企合作等多種方式,完善從研發、轉化、生產到流通使用的產業鏈人才體系。

加大品質監管力度。推進中藥產品全過程追溯體系試點建設,完善部門監管、企業管理、公眾查詢三大平臺,擴大全省中藥品質監督抽驗覆蓋面。建設品質監測技術服務中心與協力廠商檢驗檢測機構。積極引導企業開展全面品質管制活動,採用國際標準作為企業的內控標準。加強對藥品不良反應的監測,建立藥品品質預警和應急處理機制。

四、支持政策與措施

(十二)審評審批和行業准入政策。按照國家創新藥特殊審評制度,根據四川實際,建立科學、高效的審評審批運行體系,簡化和規範審評審批程式,執行藥品與藥用包裝材料、藥用輔料關聯審評。鼓勵和支援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機構。

(十三)財政投入政策。創新財政資金支援方式,加大用於中醫藥特色品種、基地、工程、企業和專案等發展重要支撐的後補助與獎勵。支持在中醫藥健康領域採取市場募集、政府引導的方式設立產業投資基金,並積極引導社會各級各類相關投資基金投向於我省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重點潛力項目。

(十四)研發創新獎勵政策。鼓勵中(藏)藥健康產業製造企業加大創新研發投入。支持設立中(藏)藥健康產業的行業協同創新中心、區域創新服務和綜合類創新服務平臺,以及企業技術(設計)中心。

(十五)投融資和信貸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省級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重大專案的融資支持和利率優惠。鼓勵金融機構和擔保機構向符合條件的中醫藥企業提供貸款。

(十六)要素供應政策。鼓勵採取劃撥、租賃、租讓結合、先租後讓等多種方式擴大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重大專案用地供給。擴大直購電、天然氣直供政策在中醫藥領域的適用範圍,鼓勵利用富餘電量和三州藏區留存電量支持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支援社會辦中醫醫療及健康服務機構用電、用水、用氣、用熱,與公立醫療機構執行相同的保供與價格政策。

(十七)市場推廣使用激勵政策。鼓勵省內各級醫療機構加大川產GAP(良好農業規範,下同)藥材、中成藥品種的採購使用,並支持進入國家和省級基本醫療保險和基本藥物目錄。開放中藥配方顆粒試點,探索制定省內中藥配方顆粒生產銷售管理制度。鼓勵省內電子商務平臺為我省中醫藥健康企業提供服務。

(十八)中藥材生產領域專項政策。積極推動農業企業以貧困縣為重點開展的中(藏)藥資源有效開發利用及規範化種植。探索實行中藥材GAP備案和中藥材品種單獨備案。推進中藥材GAP備案資訊平臺的使用。鼓勵中藥材生產企業實施中藥材GAP自評或委託具有相對穩定的專業隊伍和健全的制度,能獨立開展中藥材GAP評估工作的協力廠商單位進行評估。

(十九)中藥及健康衍生品生產製造領域專項政策。加大中(藏)藥健康產業製造企業來川投資扶持力度。支援獲得國家中藥新藥、保健食品和化妝品及中醫藥醫療器械註冊證等科技成果的企業實現成果在川的有效轉化及產業化。

(二十)中醫藥健康服務領域專項政策。研究制定並實施符合中醫藥特色的醫療機構管理、醫保支付、價格調整等政策。簡化中醫藥健康服務機構的開辦、執業資格、醫保定點等審批手續。積極推動中藥製劑省內調劑使用試點。推行中醫藥健康服務領域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鼓勵到城市新區、城鄉郊區、偏遠地區等優質資源匱乏地區新建的中醫藥健康服務機構、中醫藥特色街區、中醫藥旅遊健康綜合體、中藥科技產業基地(園區)。

全面加強全省中醫藥產業推進小組對規劃實施的統一領導,建立統籌推進產業規劃貫徹執行的統計監測、績效評估、動態調整和監督考核機制,各級聯動,共同抓好規劃的落實,促進規劃目標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