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何未出嫁的女子叫“黃花閨女”而不是紅花或藍花?

其實所謂“黃花”,指的是古時婦女額前的一種裝飾,又稱“花黃”。當時的婦女喜歡黃顏色的粉在額頭上畫出各種花鳥形狀,或是用金黃色紙剪成花鳥形狀貼在額頭。這種習俗大約起於南北朝,

盛行于隋唐。《木蘭辭》中就有“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之說。

關於這一習俗的由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傳說,劉裕稱帝后,劉興弟被封為壽陽公主。有一年正月初七的下午,她和侍女們在宮中遊玩,過了一會,她覺得累了,躺臥在含章殿的簷下閉眼小憩。

一陣微風吹來,幾朵梅花恰巧落到了她的額頭上。她醒來以後,拂去梅花,額上卻留下了黃色的淡淡花痕,如同五六個花瓣,看上去更加嫵媚漂亮。

三天以後,她才用水洗掉。從此,她經常摘幾片臘梅,貼在自己前額上。宮女們見了,紛紛仿效,

開始流行。不久,這種“梅花妝”沖出皇宮,走向全國。不論是民間女子,還是歌伎舞女,都用這種化妝手法,或者用菊花或用黃紙剪出花樣貼在前額,後來逐漸發展成“貼黃花”的習俗。傳說她是梅花的精靈變成的,所以壽陽公主就成了“花神”。

南朝的上流社會,

奢侈放蕩,紙醉金迷,女人自然也就打扮得花枝招展。在男人熱烈的眼光之中,個個都想當模特,天天都是時裝秀。於是,每個女人都成了設計師,衣服不僅款色多樣,而且顏色繁複,金、翠、紅是主色調。在這樣的豔妝之下,臉上不搞點名堂出來,不好好“捯飭”一番,就太寒酸,顯得“貧富不均”,和衣服很不協調。

隋唐兩代延續了這種審美,唐代又以胖為美,一張大臉上沒有花樣,看上去太空曠,

所以長盛不衰。到了南宋,女人漸漸受到束縛,衣服日漸單調,梅花妝就漸漸冷落了。

後來這種化妝的物件又有了變化,只用於還沒有出嫁的女孩。一旦嫁了人,就是另外的化妝方式了,民間有諺語:“今朝白麵黃花姐,明日紅顏綠鬢妻”。

未婚女子用黃色花粉製成的粉料在臉上畫成花紋,

或者用黃紙、黃花剪成花樣貼在臉上,叫做“貼花黃”。北朝流行的《木蘭辭》裡面,有“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的句子,就是這種化妝方式。

後來這種花又指菊花,因為菊花傲霜耐寒,比喻有節操,表示處☆禁☆女。有人就把“花黃”倒過來,變成“黃花”放在閨女前面,表示少女還沒有結婚,同時指心靈純潔、品性貞潔。

由於這種妝飾在未婚的女孩子中比較流行,漸漸地,“黃花閨女”就成為了未婚女孩的代稱。

漸漸地,“黃花閨女”就成為了未婚女孩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