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憑啥廣西這麼牛?奪下中國蠶業第一大省區原來是這四個原因

廣西蠶繭產量2005年以來連續12年來位居全國第一,2016年約占全國產量的一半、世界產量的近40%,比世界第二桑蠶大國印度的全國總產還多,被稱為世界蠶業發展的“廣西現象”。

是什麼原因,讓廣西蠶業保持這麼持續迅猛發展的強勁勢頭?原因主要有四個:

1、氣候特點適宜,可產桑葉時間最長。

廣西地處北緯23°54′~26°03′,北回歸線橫貫其中,大部分地區處於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部分位於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

廣西與全國傳統蠶區養蠶週期對比

廣西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7~23℃;

廣西的桑樹生長期280~320天,養蠶生產時期從2月底至11月底,7月高溫季節夏伐休整一個月,每年可養7~8批蠶。

相比其他老蠶區,廣西的蠶繭上市早2個月,收市遲1個半月,畝桑產量及效益遠遠超出全國平均水準。

2、土地資源豐富,大多適宜種桑養蠶。

廣西土地總面積23.67萬平方公里,實有耕地面積3838萬畝,包括水田2153萬畝、旱地1685萬畝,人均耕地面積為1.25畝。

2012年,廣西有桑園面積252萬畝,僅占總耕地面積的6.57%,是甘蔗種植面積1600萬畝的1/6.5。

廣西推廣的良種雜交桑耐旱、耐寒性強,不僅可在良田良地生長良好,而且在坡地、河灘地、峰叢窪地種植也有較高的產量,並能獲得比其他作物更好的收成。

如果通過合理優化農業結構,廣西還可調整大量的坡地、河灘地、峰叢窪地用於發展蠶業生產,土地資源比較充裕。

3、勞力資源充足,適宜高度密集勞動。

近年來,廣西農村家庭約有960萬戶,農村勞動人口在2300萬人左右。

其中種桑養蠶農戶在85萬戶左右,涉及農村人口約360萬人,

大多數家庭直接從事蠶桑生產的勞動力在2人以上,全廣西蠶農勞動力總量有150萬~200萬人。

如果按廣西桑園面積250萬畝規模,需要勞動力80萬~100萬人,即只為現有從事蠶桑生產勞動力總量的一半,勞動力資源相對比較穩定。

根據2013年廣西的抽樣調查資料顯示,

廣西從事桑蠶生產的勞動力在50歲以下的占68.7%,50歲以上的占31.3%。

同時大力培育蠶業專業合作組織,積極推行“龍頭企業+蠶農合作組織+種桑養蠶農戶”等生產經營模式。不完全統計,廣西共有蠶農合作組織240多個、會員7萬多戶。

4、生態環境優良,桑與蠶均表現良好。

廣西山青水秀,長期以來生態環境條件一直處於較好的狀態,為發展農業生產起到了很好的條件保障。

雖然也會發生乾旱、洪澇、寒害與凍害等氣象災害,但是由於桑樹是多年生的木本植物,對不同惡劣環境適應能力強。

近年來廣西發生的嚴重氣象災害,對災區桑園幾乎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失,也因此大大減輕了政府救災消耗。

同時,桑樹也會在廣西的石漠化治理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當前,環保和生態經濟越來越受到重視,栽種桑樹可以充分有效利用各種土地資源,綠化環境,淨化空氣,固沙防風,涵養水源。

雖然也會發生乾旱、洪澇、寒害與凍害等氣象災害,但是由於桑樹是多年生的木本植物,對不同惡劣環境適應能力強。

近年來廣西發生的嚴重氣象災害,對災區桑園幾乎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失,也因此大大減輕了政府救災消耗。

同時,桑樹也會在廣西的石漠化治理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當前,環保和生態經濟越來越受到重視,栽種桑樹可以充分有效利用各種土地資源,綠化環境,淨化空氣,固沙防風,涵養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