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百科萬象|為什麼印度電影總能打臉中國

為什麼印度電影總能打臉中國

作者:聊樂

/ 摘 要 / 印度國力相對較弱,票房收入及市場規模跟中國沒法比,但印度電影的出品和美譽度可以甩中國幾條街。尤其在國際市場拓展上,

不論是亞洲還是北美區域,印度電影的口碑和影響力遠超中國。

最近,中國網路被一部名為《摔跤吧!爸爸》的印度電影刷了屏,上映短短幾天不僅票房過億,豆瓣評分已上到9.2,這一分數足以碾壓近些年來上映的所有國產電影。

中國人聊電影喜歡參照日韓,事實上,就生產力而言,印度電影才是亞洲的老大。儘管市場規模和資本投入遠不及中國,可印度電影總是能精品不斷,

其國際影響及對外文化輸出上,中國電影無法企及。

觀影人數,印度全球第一

《摔跤吧!爸爸》的男主角是印度國寶級演員阿米爾汗,為了配合劇情,他一年內先增肥到200斤後又再減50斤,讓見多了摳圖、替身的中國影迷震驚不已。事實上,這不是印度電影第一次震撼中國,幾年前,同樣由阿米爾汗主演的《三傻大鬧寶萊塢》、《我的個神啊》等神作就征服了眾多國內觀眾。

由於大量資本的湧入,

近幾年中國電影崛起迅速,2016年內地票房65.84億美元,是繼北美之後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印度19億美元居全球第四。不過在觀影人數上,印度笑傲全球,22億人次近乎是中國的一倍。中印兩國人口相當,就征服觀眾而言,中國電影的吸引力不如印度。

與中國電影動輒大幾億的投入相比,印度小成本電影居多。2016年上映的《巴霍巴厘王》總投入2200萬美元,已是印度史上製作最昂貴的電影,同年中美合作的《長城》製作費為1.5億美元。

在幾大主要電影市場中,印度的電影票價最低,通常60盧比就能看一場電影,相當於6-7塊人民幣。與中國80%的電影院觀眾都是都市青年不同,印度的觀影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農民。

海外滲透力強過中日韓

“歌舞”和“貧民窟”是多數中國人對印度電影的最深印象,印度的影院裡確實有很多歌舞電影,也有不少貧民窟的寫照,但這些只是印度電影的一部分。事實上,這些年來,印度電影裡出現的歌舞越來越少。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影製造基地,印度每年的電影產量在1500部以上,

遠超好萊塢和中國。

印度電影的市場製作算不上精細,數量龐大的國產影片裡不乏各種粗製濫造的爛片。印度電影也有虧損問題,比如每年生產幾百部方言電影,其中能盈利的不到10%。只不過,由於印度電影沒有太多的錢可以燒,虧損的缺口也不像中國電影那麼嚴重。

不論有多少爛片,印度的精品電影從未缺位。以最近十年來說,屢屢有震撼全球的“神來之作”出現。比如,怒斬8項奧斯卡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導演雖然來自英國,演員和製作團隊卻都是印度人;阿米爾汗主演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地球上的星星》、《我的個神啊》、《摔跤吧,爸爸》以及《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等不僅一次又一次刷新了本土票房,還在全球電影市場引發了轟動。

國寶級演員阿米爾汗,又被稱作“印度劉德華”

就海外市場擴展的而言,印度是除好萊塢之外,全球第二大的電影輸出國。在中東和南亞等地,印度電影非常流行,沙特、阿聯酋、巴基斯坦等新興市場,寶萊塢影片的受歡迎程度不比好萊塢差。

印度電影在北美市場的滲透力也強過同為亞洲的中日韓。2016年上半年,印度有53部電影登陸北美影院,遠超中國。北美的亞洲電影排行榜上,票房最高的20部裡有17部來自印度。

由於好萊塢的強勢,外語片對北美人民來說始終是“非主流”。美國外語電影票房的最高紀錄一直由李安的《臥虎藏龍》保持,但那已是17年前的事。最近十年,中國電影“走出國門”乏力。相比而言,印度電影每年收穫的票房中,35%來自海外市場。

大行其道的方言電影

印度電影能在品質上碾壓中國,題材無禁忌是一大原因。印度是一個多神教國家,民族信仰以及社會構成非常複雜,題材不設限就給了電影更多的可能。比如《三傻大鬧寶萊塢》批判應試教育制度;《我的個神啊》把當前各種宗教諷刺了個遍;《寶萊塢生死戀》控訴的是種姓制度;《摔跤吧,爸爸》針對男女平權問題。

相比中國,印度電影沒有那麼強的“野心”,全網路、大製作的影片並不多,小成本的方言電影比比皆是。印度的多民族世界罕見,大小民族有200多個,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其中憲法承認的官方語言就有22種之多。印度每年生產的1500多部電影,服務部分觀眾的方言影片可占到二成左右。

中國的方言種類雖然也不少,但在普通話的強勢普及之下,方言電影發展空間有限。

印度人也看好萊塢,但並不迷信好萊塢,國外大片在印度並不受青睞,印度80%以上的票房來自本土電影,這點與韓國相似。中國電影市場有所不同,2016年中國上映了400多部影片,貢獻了66億美元的票房,其中48%給的是進口電影。

比如,怒斬8項奧斯卡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導演雖然來自英國,演員和製作團隊卻都是印度人;阿米爾汗主演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地球上的星星》、《我的個神啊》、《摔跤吧,爸爸》以及《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等不僅一次又一次刷新了本土票房,還在全球電影市場引發了轟動。

國寶級演員阿米爾汗,又被稱作“印度劉德華”

就海外市場擴展的而言,印度是除好萊塢之外,全球第二大的電影輸出國。在中東和南亞等地,印度電影非常流行,沙特、阿聯酋、巴基斯坦等新興市場,寶萊塢影片的受歡迎程度不比好萊塢差。

印度電影在北美市場的滲透力也強過同為亞洲的中日韓。2016年上半年,印度有53部電影登陸北美影院,遠超中國。北美的亞洲電影排行榜上,票房最高的20部裡有17部來自印度。

由於好萊塢的強勢,外語片對北美人民來說始終是“非主流”。美國外語電影票房的最高紀錄一直由李安的《臥虎藏龍》保持,但那已是17年前的事。最近十年,中國電影“走出國門”乏力。相比而言,印度電影每年收穫的票房中,35%來自海外市場。

大行其道的方言電影

印度電影能在品質上碾壓中國,題材無禁忌是一大原因。印度是一個多神教國家,民族信仰以及社會構成非常複雜,題材不設限就給了電影更多的可能。比如《三傻大鬧寶萊塢》批判應試教育制度;《我的個神啊》把當前各種宗教諷刺了個遍;《寶萊塢生死戀》控訴的是種姓制度;《摔跤吧,爸爸》針對男女平權問題。

相比中國,印度電影沒有那麼強的“野心”,全網路、大製作的影片並不多,小成本的方言電影比比皆是。印度的多民族世界罕見,大小民族有200多個,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其中憲法承認的官方語言就有22種之多。印度每年生產的1500多部電影,服務部分觀眾的方言影片可占到二成左右。

中國的方言種類雖然也不少,但在普通話的強勢普及之下,方言電影發展空間有限。

印度人也看好萊塢,但並不迷信好萊塢,國外大片在印度並不受青睞,印度80%以上的票房來自本土電影,這點與韓國相似。中國電影市場有所不同,2016年中國上映了400多部影片,貢獻了66億美元的票房,其中48%給的是進口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