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老師還是不是“敬業界的良心”?當!然!是!的!因為……

前不久中教君發現網上有一則關於“現在的老師和以前的老師相比,是否沒那麼敬業”的討論,想起來我們一直歌頌的“春蠶精神、蠟燭品質”,怎麼?“現在老師是否敬業”也需要討論和爭鳴了嗎?

老師,您先別急,我們來聽聽,提出這問題的網友是怎麼解釋——原來現在媒體上偶爾會爆出新聞,說某某教師上課不認真,有的作業讓家長改等等,這是不是證明現在的老師管教學生沒有以往的老師敬業了呢?

對於這位網友的提出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看?

對此,中教君近來專門做了語音探討,老師們紛紛在後臺留言表達看法。

中教君發現,絕大部分老師都認為,

誰說現在的老師不敬業!現在的教師群體中,大部分老師還是“敬業界的良心”呀!

不少老師提到,時代變了,教育方式變了,不能再拿老一套標準去片面地衡量現在的老師敬不敬業了。多數人都認為,無論時代怎麼變,一代代教師的敬業精神本質上是傳承不滅的,初心不改,老師們始終在努力!

我們的用戶還說了什麼,快來聽聽吧!

多數人認為,現在的老師可是敬業典範!

在討論中中教君發現,認為相比過去,現在的老師依然敬業的討論者佔據多數。

@海之韻:現在的教師沒有以前敬業的觀點是以偏概全,絕大多數老師都是特別敬業的。

@雲馬:不敬業的老師只是少數,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教師的優秀大家不怎麼關注,

但稍有教師犯點錯誤,就鬧得沸沸揚揚。

@ZLS:是時代的發展了,但家長的觀念未轉變,影響了家長對教師是否敬業的評判。現在的素質教育不同于以前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包乾模式”教學,而是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同時,老師讓家長批改學生的家庭作業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交集”,是家校合作理念的表現,而非教師不敬業,教育是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的結果,

離開其一都有可能出現弊端。

有參與討論者表示,網友以個案,比如說某某教師上課不認真,作業讓家長改等等,就來評價這個時代的教師是否敬業,並不科學,有些以偏概全。而且,比較不同時代的教師是否敬業,本身就需要放在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多維度、多角度地思考。

更有不少老師在後臺給中教君留言,探討所謂“敬業”的評價標準,分析為什麼當下會產生這種老師不敬業的誤解,

大家說得句句真誠、中肯。

要評價不同時代的同一群體,有一點不能忽視,那就是大時代的變化對個體的改變。也許,我們可以再好好思考一下,這個時代,我們應該如何評價一位教師是否敬業,什麼才是真正的敬業呢?

是老師“不敬業” ,還是教育改變著你我?

所謂“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職業不分高下貴賤,社會對“敬業”的期待不止針對老師,對各行各業皆是如此。

隨著時代的改變,教育體制、模式、方法不斷變革,教育在改變,教師這一職業在改變,處在時代變革中的教師群體亦在不斷改變。

所以,與其說把現在老師的特徵一竿子打成“不敬業”,不如好好思考一下,究竟是現在的老師不敬業了,還是時至今日我們的教育已然變了模樣呢?對教師有了不同的要求呢?

社會進步需要老師勇於彰顯自我價值

為什麼有些人批評老師不敬業?很多人給出的理由是現在的老師不如以前的老師那麼甘於不求回報地犧牲奉獻了。

上世紀80年代是五六十年代成長起來的人承擔主要社會工作的年代,那個年代,大家的集體觀念很強,國家的發展也召喚年輕的人們積極奉獻。這些精神在現在依然寶貴、可敬,但不可否認,隨著時代的變革,“個性”“個人價值”越來越成為人生成長的“標配”,我們的教育也呼喚學生“認識自己”“尋找自己”,我們的教育是希望能夠“喚醒學生”,現在的相當一部分教師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起來,變化不言而喻。

原本,我們習慣說老師是“園丁”“春蠶”“蠟炬”。“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社會對教師的角色期待是——犧牲自我,成就他人。可是越來越多的人捫心自問,逐漸發現——我們對教師一味地犧牲個人利益、奉獻精力的社會期待似乎有那麼一些不近人情了。

當代著名學者朱永新在《教師不是園丁、不是蠟燭、不是春蠶……》這首詩中寫道:“教師不是園丁,教師本身應該是一朵花,教育是師生互相作用的過程。教師不是蠟燭,教師不能以化為灰燼做代價,以此去照亮學生。教師不是春蠶,教師的固步自封才會作繭自縛,心靈的成長來自每個季節……教師就是教師,與學生是互相依賴的生命。教師就是教師,每天都在神聖與平凡中穿行。”

由此可見,在強調個性彰顯、個人價值的今天,教師對自己的身份認知也在改變:教師不應是集體社會中一味辛勤、甘於奉獻和犧牲的“神”,而是多元社會中追求個性彰顯和個人價值實現的“人”。教師“是一份職業,更是一個志業”,畢竟很多人成為老師是因為喜歡這一職業,希望在這一崗位上實現個人社會價值,而非為了一味奉獻、犧牲個人。

“鐵飯碗”時代在走遠,跳槽不代表工作“三心二意”

有人說,做老師應該沉得下,和過去比,將教學工作做到退休的老師少了。

話說“鐵飯碗”好不好?如果是幾十年前,這是個不用考慮的問題。捧上了“鐵飯碗”的人就像吃了顆定心丸。不過再問問現在的青年就業者,大概很多人會選擇多學習、多嘗試不同平臺這種職業規劃。

周嵐不僅有著某知名大學軟體工程研究生學歷,而且還當過5年的大學教師。2015年周嵐辭去高校的教職,轉型成為一名“高知型”月嫂。她的轉行主要出於興趣。2010年,周嵐成為一名母親,此後開始對嬰兒的護理領域倍加關注,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萌生了當月嫂的想法。周嵐說,“我喜歡小孩子”,“如果真心喜歡寶寶,寶寶哭的時候的第一個感受不應該是厭煩,而是急切地想知道哪裡出了問題”,在她看來老師和月嫂都是需要愛心與專業的工作,本質相同。

看!這就是人們職業觀的改變。在價值觀多元時代成長起來的老師,普遍更強調個性的彰顯和個人價值的實現,而與此同時,社會的進步也為教師們提供了更多的職業選擇。

辭職、跳槽,選擇自己更喜歡的工作發生在各行各業,教師行業當然也不例外。試想,大家可以自由地選擇做教師或者不做教師,在合理的職業流動中,如果學校能夠留住更多真正喜愛教育的人,那麼教師的整體敬業程度究竟會上升還是下降,您看,是不是不該武斷地下結論呢?

把家長喊到教育裡來,配合還是抵觸?

在一些對現在的老師不如以前老師敬業的指責中,一個批評是:以前的老師上課、批改作業認真,而現在有的教師卻將批改作業等任務留給了家長。

不過,有這樣一個問題:關於孩子的學業與教育,家長有沒有參與的義務?相信大多數家長會斬釘截鐵地回答“當然有!”確實,想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家長需要付出的精力,需要做到的陪伴可能一點兒也不比老師少,甚至更多。

隨著教育理念的變革,比起以往,我們越來越提倡讓家長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不能否認,如果將批改作業的任務全部推給家長,行為確實不妥,但是在有教學需要的情況下,酌情讓家長參與到批改作業和陪同孩子完成其它任務的過程中,也正是家校合作理念的體現。在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很重要。所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確需要把握好“度”,但也別把老師們一聲聲請家長陪伴孩子參與教育的呼籲當成“不敬業”吧!

越關注孩子成績越看重老師教學水準,其實社會對老師的期望更高了

以前,家家戶戶經濟條件不好,社會競爭不像現在這麼激烈,尤其是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對老師的期待相對簡單——照顧好孩子就好,很多家長當起了“甩手掌櫃”。

現在,雖然“甩手掌櫃”式的家長依然不少,不過

再拿老師的額外工作來說,一位網友說道:“我是八十年代走過來的教師,親身感受到,那個年代,檢查沒這麼多,老師全身心放在教與學上,市場經濟對教師衝擊沒這麼大,如今還是這麼教,但外部的衝擊較大,如新的多媒體,要重新適應,各種各樣的檢查,需要湊齊資料,還有安全問題,原來的教導處只有一個主任,現如今七、八個主任、副主任還忙不過來,時刻準備著檢查,自已都顧不上,管理起學生來也是分身乏術。”

總之,隨著教育越來越受社會的重視,劃在老師身上的新工作職責也越來越多,期待大、需求雜,盯在老師身上的眼睛多了,評論老師的嘴多了,評價老師敬業與否的標準也多了。您想想是不是這樣呢?

都是罰不得說不得的精貴寶寶,有時老師急在心裡卻不敢管

“現在老師不像我們學生時代的老師們那麼熱心管教孩子呢!現在只要你上課不調皮搗蛋,不影響別人就好!”——後臺經常有家長這樣向中教君“投訴”。

可能您知道嗎?在這條留言的下面,很可能正是一位老師在傾訴工作的苦惱——看到一些孩子明明腦子很好就是不肯學,明明寫幾遍就會的單詞,就是不肯寫。我要是逼著他寫,可能被當成罰抄;我要是逼他站著背,可能被當做體罰;我要是打他一個手板,就更使不得了……

“敬業”勢必需要老師“負責”,“負責”的表現必是“盡心管教”,而自古以來“管教”往往需要嚴厲、強勢、賞罰分明的工作,可如今,越來越多的老師感覺得腳下有監督的鐐銬,手中卻沒了處罰的戒尺——老師的懲戒權,在越來越精貴的孩子面前,漸漸消失了。

有些老師抱怨,在管理學生的時候,為了使自己的方式適當,不讓學生、家長抓住把柄,往往戰戰兢兢地管學生,非常擔心方式不對,更擔心“小皇帝”“小公主”心理太脆弱,經不起老師的批評教育,於是老師在管學生的時候,大多是瞻前顧後,提心吊膽。

戰戰兢兢地“管教”,何談盡心盡力,老師不敢盡心負責,“敬業精神”自然失了分。

總而言之,在大家探討現在的老師和以前的老師誰更敬業之前,別忘了想想老師們所處的外部環境包括社會價值觀、教育理念、家長心態、社會氛圍等的不同,更別忘了新時期時代賦予每個行業、每種職業以及我們每個個體的變化。當然,對於個別確實在敬業精神上欠缺的教師,應該批評,畢竟,教師行業本身就是對素養和道德要求很高的職業,不過,在衡量與評價上確實不能簡單一刀切。

雖然現在的老師們與人們記憶中的70、80年代的老師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每個行業的職責、敬業精神、職業操守都沒有沉溺,教師也是如此。

什麼是真正的敬業?

時代和教育都發生了如此深刻的改變,那什麼是真正的敬業呢?

您看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敬業不應是一味鼓勵將大把大把的時間都投入工作中,靠時間去彌補低效;敬業不應是當上教師,就忽視身為父母、子女的責任與義務;敬業也不應是一味迎合學生與家長的所有需求而忍痛放棄堅守教育的規律與原則;敬業甚至不應該是在不甚瞭解教育的人的悠悠評議下黯然自疑。

……

說了這麼多“不是”,那老師的“敬業”究竟怎麼體現?

想來,可以像朱永新老師說的那樣,敢於反駁教師只能做“春蠶”、做“蠟燭”,用真正屬於教育者的態度去看到教師的身份和使命,讓自身豐滿幸福,從而用自己的生命去影響學生的生命;

也可以像特級教師、著名班主任鐘傑老師那樣,沒有誇誇其談的高深教育理念,就一心樸實地為班上的孩子們準備“百寶箱”:風油精、花露水、小夾子、大頭針,還有酒精、創可貼、一次性水杯,甚至於針線盒、牙籤、小零食、學生生日表!還不忘提醒同行們,一定要把“愛”裝進“百寶箱”。從小處著手,快樂昂揚地體現出師者風采;

或者像知名校長、特級教師趙桂霞這樣,時常擔心教育者是否曾因一句話、一個眼神、某個不當的行為而傷害了學生,卻不自知。因而總是懷著對生命的敬畏,“戰戰兢兢”地做教育,帶著對人的尊重,對職業的尊敬,思考教師這一職業。

這個時代,個性和個人價值被尊重,知識獲取管道愈加多樣。教育與時代的發展是相關聯的,教育者是否“優秀”“、“成功”都接受著越來越多元、豐富的定義。過去優秀的教育工作者,他們的貢獻理應被頌揚,他們遠去的臉龐應該被銘記,他們孜孜以求的精神該被傳承,但他們不該是衡量當前教師的唯一標杆。只要是時刻牢記使命,用心鑽研業務,追求自我提升,並努力付諸實踐的老師,都應該是敬業的老師,他們的工作精神就該被屬於這個他們的時代也是屬於你我的時代認可啊!

反觀全社會,向所有兢兢業業的教師報以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也是全體教師的希望啊!

歷史精彩回顧:

推薦閱讀:如何提高學習成績?只需這幾步,讓孩子離名校更近一點!

對各行各業皆是如此。

隨著時代的改變,教育體制、模式、方法不斷變革,教育在改變,教師這一職業在改變,處在時代變革中的教師群體亦在不斷改變。

所以,與其說把現在老師的特徵一竿子打成“不敬業”,不如好好思考一下,究竟是現在的老師不敬業了,還是時至今日我們的教育已然變了模樣呢?對教師有了不同的要求呢?

社會進步需要老師勇於彰顯自我價值

為什麼有些人批評老師不敬業?很多人給出的理由是現在的老師不如以前的老師那麼甘於不求回報地犧牲奉獻了。

上世紀80年代是五六十年代成長起來的人承擔主要社會工作的年代,那個年代,大家的集體觀念很強,國家的發展也召喚年輕的人們積極奉獻。這些精神在現在依然寶貴、可敬,但不可否認,隨著時代的變革,“個性”“個人價值”越來越成為人生成長的“標配”,我們的教育也呼喚學生“認識自己”“尋找自己”,我們的教育是希望能夠“喚醒學生”,現在的相當一部分教師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起來,變化不言而喻。

原本,我們習慣說老師是“園丁”“春蠶”“蠟炬”。“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社會對教師的角色期待是——犧牲自我,成就他人。可是越來越多的人捫心自問,逐漸發現——我們對教師一味地犧牲個人利益、奉獻精力的社會期待似乎有那麼一些不近人情了。

當代著名學者朱永新在《教師不是園丁、不是蠟燭、不是春蠶……》這首詩中寫道:“教師不是園丁,教師本身應該是一朵花,教育是師生互相作用的過程。教師不是蠟燭,教師不能以化為灰燼做代價,以此去照亮學生。教師不是春蠶,教師的固步自封才會作繭自縛,心靈的成長來自每個季節……教師就是教師,與學生是互相依賴的生命。教師就是教師,每天都在神聖與平凡中穿行。”

由此可見,在強調個性彰顯、個人價值的今天,教師對自己的身份認知也在改變:教師不應是集體社會中一味辛勤、甘於奉獻和犧牲的“神”,而是多元社會中追求個性彰顯和個人價值實現的“人”。教師“是一份職業,更是一個志業”,畢竟很多人成為老師是因為喜歡這一職業,希望在這一崗位上實現個人社會價值,而非為了一味奉獻、犧牲個人。

“鐵飯碗”時代在走遠,跳槽不代表工作“三心二意”

有人說,做老師應該沉得下,和過去比,將教學工作做到退休的老師少了。

話說“鐵飯碗”好不好?如果是幾十年前,這是個不用考慮的問題。捧上了“鐵飯碗”的人就像吃了顆定心丸。不過再問問現在的青年就業者,大概很多人會選擇多學習、多嘗試不同平臺這種職業規劃。

周嵐不僅有著某知名大學軟體工程研究生學歷,而且還當過5年的大學教師。2015年周嵐辭去高校的教職,轉型成為一名“高知型”月嫂。她的轉行主要出於興趣。2010年,周嵐成為一名母親,此後開始對嬰兒的護理領域倍加關注,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萌生了當月嫂的想法。周嵐說,“我喜歡小孩子”,“如果真心喜歡寶寶,寶寶哭的時候的第一個感受不應該是厭煩,而是急切地想知道哪裡出了問題”,在她看來老師和月嫂都是需要愛心與專業的工作,本質相同。

看!這就是人們職業觀的改變。在價值觀多元時代成長起來的老師,普遍更強調個性的彰顯和個人價值的實現,而與此同時,社會的進步也為教師們提供了更多的職業選擇。

辭職、跳槽,選擇自己更喜歡的工作發生在各行各業,教師行業當然也不例外。試想,大家可以自由地選擇做教師或者不做教師,在合理的職業流動中,如果學校能夠留住更多真正喜愛教育的人,那麼教師的整體敬業程度究竟會上升還是下降,您看,是不是不該武斷地下結論呢?

把家長喊到教育裡來,配合還是抵觸?

在一些對現在的老師不如以前老師敬業的指責中,一個批評是:以前的老師上課、批改作業認真,而現在有的教師卻將批改作業等任務留給了家長。

不過,有這樣一個問題:關於孩子的學業與教育,家長有沒有參與的義務?相信大多數家長會斬釘截鐵地回答“當然有!”確實,想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家長需要付出的精力,需要做到的陪伴可能一點兒也不比老師少,甚至更多。

隨著教育理念的變革,比起以往,我們越來越提倡讓家長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不能否認,如果將批改作業的任務全部推給家長,行為確實不妥,但是在有教學需要的情況下,酌情讓家長參與到批改作業和陪同孩子完成其它任務的過程中,也正是家校合作理念的體現。在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很重要。所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確需要把握好“度”,但也別把老師們一聲聲請家長陪伴孩子參與教育的呼籲當成“不敬業”吧!

越關注孩子成績越看重老師教學水準,其實社會對老師的期望更高了

以前,家家戶戶經濟條件不好,社會競爭不像現在這麼激烈,尤其是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對老師的期待相對簡單——照顧好孩子就好,很多家長當起了“甩手掌櫃”。

現在,雖然“甩手掌櫃”式的家長依然不少,不過

再拿老師的額外工作來說,一位網友說道:“我是八十年代走過來的教師,親身感受到,那個年代,檢查沒這麼多,老師全身心放在教與學上,市場經濟對教師衝擊沒這麼大,如今還是這麼教,但外部的衝擊較大,如新的多媒體,要重新適應,各種各樣的檢查,需要湊齊資料,還有安全問題,原來的教導處只有一個主任,現如今七、八個主任、副主任還忙不過來,時刻準備著檢查,自已都顧不上,管理起學生來也是分身乏術。”

總之,隨著教育越來越受社會的重視,劃在老師身上的新工作職責也越來越多,期待大、需求雜,盯在老師身上的眼睛多了,評論老師的嘴多了,評價老師敬業與否的標準也多了。您想想是不是這樣呢?

都是罰不得說不得的精貴寶寶,有時老師急在心裡卻不敢管

“現在老師不像我們學生時代的老師們那麼熱心管教孩子呢!現在只要你上課不調皮搗蛋,不影響別人就好!”——後臺經常有家長這樣向中教君“投訴”。

可能您知道嗎?在這條留言的下面,很可能正是一位老師在傾訴工作的苦惱——看到一些孩子明明腦子很好就是不肯學,明明寫幾遍就會的單詞,就是不肯寫。我要是逼著他寫,可能被當成罰抄;我要是逼他站著背,可能被當做體罰;我要是打他一個手板,就更使不得了……

“敬業”勢必需要老師“負責”,“負責”的表現必是“盡心管教”,而自古以來“管教”往往需要嚴厲、強勢、賞罰分明的工作,可如今,越來越多的老師感覺得腳下有監督的鐐銬,手中卻沒了處罰的戒尺——老師的懲戒權,在越來越精貴的孩子面前,漸漸消失了。

有些老師抱怨,在管理學生的時候,為了使自己的方式適當,不讓學生、家長抓住把柄,往往戰戰兢兢地管學生,非常擔心方式不對,更擔心“小皇帝”“小公主”心理太脆弱,經不起老師的批評教育,於是老師在管學生的時候,大多是瞻前顧後,提心吊膽。

戰戰兢兢地“管教”,何談盡心盡力,老師不敢盡心負責,“敬業精神”自然失了分。

總而言之,在大家探討現在的老師和以前的老師誰更敬業之前,別忘了想想老師們所處的外部環境包括社會價值觀、教育理念、家長心態、社會氛圍等的不同,更別忘了新時期時代賦予每個行業、每種職業以及我們每個個體的變化。當然,對於個別確實在敬業精神上欠缺的教師,應該批評,畢竟,教師行業本身就是對素養和道德要求很高的職業,不過,在衡量與評價上確實不能簡單一刀切。

雖然現在的老師們與人們記憶中的70、80年代的老師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每個行業的職責、敬業精神、職業操守都沒有沉溺,教師也是如此。

什麼是真正的敬業?

時代和教育都發生了如此深刻的改變,那什麼是真正的敬業呢?

您看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敬業不應是一味鼓勵將大把大把的時間都投入工作中,靠時間去彌補低效;敬業不應是當上教師,就忽視身為父母、子女的責任與義務;敬業也不應是一味迎合學生與家長的所有需求而忍痛放棄堅守教育的規律與原則;敬業甚至不應該是在不甚瞭解教育的人的悠悠評議下黯然自疑。

……

說了這麼多“不是”,那老師的“敬業”究竟怎麼體現?

想來,可以像朱永新老師說的那樣,敢於反駁教師只能做“春蠶”、做“蠟燭”,用真正屬於教育者的態度去看到教師的身份和使命,讓自身豐滿幸福,從而用自己的生命去影響學生的生命;

也可以像特級教師、著名班主任鐘傑老師那樣,沒有誇誇其談的高深教育理念,就一心樸實地為班上的孩子們準備“百寶箱”:風油精、花露水、小夾子、大頭針,還有酒精、創可貼、一次性水杯,甚至於針線盒、牙籤、小零食、學生生日表!還不忘提醒同行們,一定要把“愛”裝進“百寶箱”。從小處著手,快樂昂揚地體現出師者風采;

或者像知名校長、特級教師趙桂霞這樣,時常擔心教育者是否曾因一句話、一個眼神、某個不當的行為而傷害了學生,卻不自知。因而總是懷著對生命的敬畏,“戰戰兢兢”地做教育,帶著對人的尊重,對職業的尊敬,思考教師這一職業。

這個時代,個性和個人價值被尊重,知識獲取管道愈加多樣。教育與時代的發展是相關聯的,教育者是否“優秀”“、“成功”都接受著越來越多元、豐富的定義。過去優秀的教育工作者,他們的貢獻理應被頌揚,他們遠去的臉龐應該被銘記,他們孜孜以求的精神該被傳承,但他們不該是衡量當前教師的唯一標杆。只要是時刻牢記使命,用心鑽研業務,追求自我提升,並努力付諸實踐的老師,都應該是敬業的老師,他們的工作精神就該被屬於這個他們的時代也是屬於你我的時代認可啊!

反觀全社會,向所有兢兢業業的教師報以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也是全體教師的希望啊!

歷史精彩回顧:

推薦閱讀:如何提高學習成績?只需這幾步,讓孩子離名校更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