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知識付費實用還是噱頭?個性化“乾貨”往往更受青睞

2017年5月11日訊,當下,“分答”、“喜馬拉雅FM”、“得到App”、“知乎Live”等知識付費平臺漸成氣候,問答付費抑或內容付費正悄然取代以往的互聯網免費傳統,成為許多人的新選擇。形形色色的產品之下,

到底誰在參與?“為知識付費”的同時,又有多少與知識無關的噱頭?

現狀

超過五成線民有過知識付費行為

致力於“為每個人提供專家服務”的付費語音諮詢平臺“分答”上線僅僅42天,便擁有超過1000萬收聽用戶,100萬付費用戶,交易額超過1800萬;

馬東攜“奇葩天團”推出的知識音訊《好好說話》在喜馬拉雅FM上線首日,

銷售額便突破500萬,10天突破1000萬,而平臺打造的“123知識狂歡節”24小時成交額破5000萬;

提供《李翔商業內參》等付費訂閱專欄的羅輯思維旗下產品“得到App”,目前總用戶數已突破600萬,日均活躍用戶近60萬人,專欄累積銷售額早已破億……

主打“知識分享會”的“知乎live”已經舉辦超過2900場Live,主講人的平均時薪超過1.1萬元……

過去一年,被業內稱為“知識付費元年”。

以“分答”為例,

打開應用中的“問專家”,便可以看到“健康”、“職場”、“科普”、“法律”、“理財”、“育兒”等分類,以及崔玉濤、李銀河等可供選擇提問的各領域名稱人。

而話題內容更是五花八門,其中,在情感方面,8073人選擇收聽“脫單指南”,4887人收聽“該不該分手”,4476人則收聽“出軌怎麼辦”。面向職場人士的問答關注度更高,18183人收聽“職場說話技巧”,19095人收聽“學會時間管理”,8416人收聽“職場新人”,9045人則收聽“怎麼搞定老闆”。

至於價碼,

如今早已突破當初規定的“1到500元之間”,尤其是在房產投資領域,更是屢出高價,例如,被奉為“歐神”的歐成效標價666元,北師大房地產研究中心教授董藩則標價1000元,而兼具多重身份的王思聰每個問題標價3000元到4999元。

從消費者的付費內容偏好來看,“能提高工作效率或收入的知識和經驗”最被認可,63.3%的人有意願為其“埋單”,而“職業與學業的發展建議”緊隨其後,也達到將近四成的付費意願。

換言之,由更具權威機構或者精英人士提供的“功利性”或“投資性”知識,尤其是個性化“乾貨”往往更受青睞。

體驗

一場還不到10塊錢,比到網上發帖求人來得直接

前不久,“95後”大二學生林子曦在喜馬拉雅FM上花費198元購買了《好好說話》,成為49.2萬訂閱者之一。“這是我第一次嘗試付費訂閱,對一窮二白的學生党來說,還真是糾結了好久。”最終,林子曦還是咬咬牙,點了“立即支付”,“算是給自己的一筆投資吧,

好在聽了幾期下來,覺得還是有價值的,起碼能讓我這種不善社交、情商不高的人多一些生活中的技巧。”

事實上,這樣的“學生党”不在少數。據大三學生何曉華撰文回憶,自己在2016 年為線上知識及工具付費3517.91元。心痛歸心痛,但這一年裡,為知識付費的結果是收穫了非常多的東西。

何曉華在文中表示,知識付費讓自己在專業領域找到了國內相當權威的社群和知識源,能直接接收到大咖的輸出,避免了知識在多次傳播中造成的資訊損耗和失真。而這些經過篩選的知識和資訊,讓自己這個曾一度在資訊汪洋裡焦躁不安的人,能夠更有針對性地獲取高品質的資訊。

除了財經類節目《每天聽見吳曉波》外,何曉華還選擇了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田藝苗教授主講的《古典音樂很難嗎》,“在這在以前,誰都不敢想像能以0.32喜點(0.32元)的價格來獲得每10分鐘古典音樂的專業講解。也許你需要付出比這個高出幾百倍的金錢和時間成本才能獲得相同的古典音樂入門知識。”

作為剛剛離開校園的職場菜鳥,方明習慣了在知乎Live上選擇專題“贊助”,“有不少名企的招聘經理分享經驗,一場還不到10塊錢,能讓自己少走許多彎路,比到網上四處發帖求人來得直接。”平時上下班的地鐵上,方明還會給自己充充電,“現在有不少平臺推出短小精悍的課程,雖然需要自掏腰包,但確實比當初免費的長篇大論來得更有效,符合‘碎片化學習’的需要。”

相比之下,“85後”白領徐莉更喜歡在閒暇時間遊走在“分答”上,“前陣子在工作上不順心,整個人很壓抑,在平臺上花10塊錢就能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尋求開導,這要是線上下,起碼要幾百塊錢,況且還得在來回路上花精力。”此外,一心想要苗條身材的徐莉還特意搜索了私人教練幫助自己制定瘦身計畫,“如果去健身房,隨便說幾下就要幾百上千,這上面最低1塊5就能搞定,還可以多方諮詢,進行比較。”

在新手媽媽趙涵看來,健康諮詢著實好用,“女兒一歲多,時不時有個發燒嘔吐的小狀況,貿然去醫院擔心有被傳染的風險,不如先找靠譜的醫生問問看,有時候,看別人問過類似症狀,只要花1塊錢就能聽聽解答,心裡也能有個底。”

質疑

如果說有什麼作用,大概就是填補焦慮感吧

儘管以專業的知識問答起家,但一夜爆紅的“分答”還是很快被各路網紅佔領,八卦、獵奇等娛樂性問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眼球,甚至成為屢創新高的爆款產品。

在熱門搜索中,“王思聰”位居推薦物件的首位,超過13萬人選擇將其納入“收聽”列表,而關注點則更多落在他的個人生活上。諸如“你如何分辨女票愛你的人還是愛你的錢?”、“作為亞洲首富的兒子,您的人生還有什麼買不起的?”、“你擇偶條件是什麼?”、“有被家裡催婚過麼?”等都成了上榜問題,總共32個回答有多達近40萬人“聽過”。

“自帶流量的大V很容易讓平臺的大方向跑偏,說到底,無非是一場‘粉絲經濟’,滿足的也就是個好奇心。等到熱鬧散去,恐怕很難再有多少價值。”32歲的高校“青椒”張健對平臺上的“明星”並不感冒,他更希望能有一個相對純粹、安靜的知識交流分享環境,“現在社會上的風氣很浮躁,許多人在消費速食文化,卻很少有願意沉下來深入思考的,知識付費同樣需要一定的引導。”

作為每天穿梭在中關村的典型“碼農”,29歲的程俊總覺得自己“缺點什麼”,“一天到晚都在忙忙碌碌,可心裡還是空落落的,真讓看本書吧,又很難啃下來。”3月初,程俊在朋友圈看到同事分享的學習“打卡”記錄,恍然意識到自己或許也該來點什麼,“平時跟別人聊天的時候,好歹要能接得上話,有一些談資,不然個人形象都要大打折扣。”

權衡之下,程俊花費近一千元在不同平臺購買了五套課程,“有經濟學的,也有歷史方面的,都是業內大牛主講,聽起來還挺高大上的。”可惜,學習的火苗只燃燒了不到一周便熄滅了,“說實話,好多知識真不是我關心的,之前總想著包裝一下自己,但結果還是強求不來,花了錢也未必能堅持下來。”程俊尷尬地笑了笑,“如果說有什麼作用,大概就是填補內心的焦慮感吧。打開手機一看,自己也算涉獵過這些領域,多少是個心理安慰,有種‘求知上進’的模樣。”

能直接接收到大咖的輸出,避免了知識在多次傳播中造成的資訊損耗和失真。而這些經過篩選的知識和資訊,讓自己這個曾一度在資訊汪洋裡焦躁不安的人,能夠更有針對性地獲取高品質的資訊。

除了財經類節目《每天聽見吳曉波》外,何曉華還選擇了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田藝苗教授主講的《古典音樂很難嗎》,“在這在以前,誰都不敢想像能以0.32喜點(0.32元)的價格來獲得每10分鐘古典音樂的專業講解。也許你需要付出比這個高出幾百倍的金錢和時間成本才能獲得相同的古典音樂入門知識。”

作為剛剛離開校園的職場菜鳥,方明習慣了在知乎Live上選擇專題“贊助”,“有不少名企的招聘經理分享經驗,一場還不到10塊錢,能讓自己少走許多彎路,比到網上四處發帖求人來得直接。”平時上下班的地鐵上,方明還會給自己充充電,“現在有不少平臺推出短小精悍的課程,雖然需要自掏腰包,但確實比當初免費的長篇大論來得更有效,符合‘碎片化學習’的需要。”

相比之下,“85後”白領徐莉更喜歡在閒暇時間遊走在“分答”上,“前陣子在工作上不順心,整個人很壓抑,在平臺上花10塊錢就能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尋求開導,這要是線上下,起碼要幾百塊錢,況且還得在來回路上花精力。”此外,一心想要苗條身材的徐莉還特意搜索了私人教練幫助自己制定瘦身計畫,“如果去健身房,隨便說幾下就要幾百上千,這上面最低1塊5就能搞定,還可以多方諮詢,進行比較。”

在新手媽媽趙涵看來,健康諮詢著實好用,“女兒一歲多,時不時有個發燒嘔吐的小狀況,貿然去醫院擔心有被傳染的風險,不如先找靠譜的醫生問問看,有時候,看別人問過類似症狀,只要花1塊錢就能聽聽解答,心裡也能有個底。”

質疑

如果說有什麼作用,大概就是填補焦慮感吧

儘管以專業的知識問答起家,但一夜爆紅的“分答”還是很快被各路網紅佔領,八卦、獵奇等娛樂性問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眼球,甚至成為屢創新高的爆款產品。

在熱門搜索中,“王思聰”位居推薦物件的首位,超過13萬人選擇將其納入“收聽”列表,而關注點則更多落在他的個人生活上。諸如“你如何分辨女票愛你的人還是愛你的錢?”、“作為亞洲首富的兒子,您的人生還有什麼買不起的?”、“你擇偶條件是什麼?”、“有被家裡催婚過麼?”等都成了上榜問題,總共32個回答有多達近40萬人“聽過”。

“自帶流量的大V很容易讓平臺的大方向跑偏,說到底,無非是一場‘粉絲經濟’,滿足的也就是個好奇心。等到熱鬧散去,恐怕很難再有多少價值。”32歲的高校“青椒”張健對平臺上的“明星”並不感冒,他更希望能有一個相對純粹、安靜的知識交流分享環境,“現在社會上的風氣很浮躁,許多人在消費速食文化,卻很少有願意沉下來深入思考的,知識付費同樣需要一定的引導。”

作為每天穿梭在中關村的典型“碼農”,29歲的程俊總覺得自己“缺點什麼”,“一天到晚都在忙忙碌碌,可心裡還是空落落的,真讓看本書吧,又很難啃下來。”3月初,程俊在朋友圈看到同事分享的學習“打卡”記錄,恍然意識到自己或許也該來點什麼,“平時跟別人聊天的時候,好歹要能接得上話,有一些談資,不然個人形象都要大打折扣。”

權衡之下,程俊花費近一千元在不同平臺購買了五套課程,“有經濟學的,也有歷史方面的,都是業內大牛主講,聽起來還挺高大上的。”可惜,學習的火苗只燃燒了不到一周便熄滅了,“說實話,好多知識真不是我關心的,之前總想著包裝一下自己,但結果還是強求不來,花了錢也未必能堅持下來。”程俊尷尬地笑了笑,“如果說有什麼作用,大概就是填補內心的焦慮感吧。打開手機一看,自己也算涉獵過這些領域,多少是個心理安慰,有種‘求知上進’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