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天劍”突擊隊:揚眉劍出鞘

“天劍”隊員正在進行穿越低樁網訓練。崔晗黃波攝

領隊張華

記者手記

特種兵的另一面

直到這次採訪,才頭一次知道,特種兵的“特”,並不是與生俱來的。

他們因為好奇,因為想挑戰自我,甚至因為年少輕狂在家不服管教而入伍,從此成了軍營、警營裡的普通一兵,又從普通一兵,通過超強負荷的訓練,超強意志的堅持,

超強的團隊、榮譽信念,成為現實版的“許三多”。

除了隊長李闖,亮劍約旦的其他“天劍”,都是90後。忽略他們的身份,在很多人眼裡,這個年齡,多半還只是一群大男孩。

2013年,入伍才一年、18歲的王軍強右腿摁下去就是個坑,醫生說是疲勞性骨膜炎,休息就是最好的治療。他說那怎麼可能,回隊裡一聲不吭,一個5公里也沒落下。問他,那時候疼不疼,他瞪著你,“那還能不疼?”問他,現在還疼嗎?他搖搖頭,

“顧不上。”

如今,朱峰的腳踝稍微一動彈就“嘎啦”響一聲。當年和他一起參加集訓的6個人中,5個人因半月板磨損退出,只有他不肯放棄,落下了病根。

秦宏峰的後背,一度因為負重30公斤的魔鬼周訓練而潰爛;何格的後腰,至今還有負重長距離奔襲磨出來的老繭;李闖練匍匐,胳膊肘都磨爛了;王軍強的手磨得比常年勞動的農民還粗糙,右手拇指指甲少一半,問他怎麼弄的,

悶頭悶腦地回你一句,“翻障礙夾的”……但是他們流的汗、忍的疼,隨著這場比賽,才被我們知曉。

在他們一年365天無休的出操、訓練、集訓的過程中,他們成了一個個有專業特長的特種兵,也失去了很多同齡人本來不難享受的東西。

支金龍每個月領到津貼,除了買肥皂和牙膏,錢都不知道怎麼花,一個月津貼才300元的時候,他硬是在兩年裡攢下6000元寄回家。

何格第一次休假,

走出營區,覺得自己像個外星人。

2015年,入伍4年多的朱峰第一次休假回家,出了火車站他居然迷路了,被同學接回家。

2016年,秦宏峰回家探親,才發現有的飯店是先結帳後吃飯,“入伍前還不是這個樣”。

侯旭波休假回家,一到火車站就發現自己穿的和候車的乘客們不太一樣,直到看見一個跟自己差不多茫然的人,才好像找回了座標。走過去搭訕,對方果然是個穿著便服、休假回家的消防兵……

他們描述的自己,讓我想起了《士兵突擊》裡的許三多被強制放假散心,走在街頭卻和社會格格不入的一幕。

正是這樣的全身心投入,才讓這些年輕人成為能在國際特種兵比武中命中率高達87.5%的“兵王”,成為能打硬仗的特種戰士。

我們問了他們一個共同的問題:特種兵的“特”,走出軍營、警營,在生活裡,可能壓根用不上,在密閉的軍營裡走過這樣的青春,會不會後悔呢?

他們的答案,表述各不相同,但意思一個樣:身為部隊的兵,用你的時候就要能用得上!

文/記者 白雲

表述各不相同,但意思一個樣:身為部隊的兵,用你的時候就要能用得上!

文/記者 白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