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那些夾縫中生存的茶馬古道上的老闆們

茶馬古道之古道明珠④

綿延3000多公里、持續1300多年的川藏茶馬古道上,

除了艱辛跋涉過一隊隊背夫、馬夫、轎夫,還有不可忽略的“長衫客”。

他們常年往返古道,世代在古道邊開店,是古道生意人和開拓者;他們是背夫的雇主,是背夫的保障,給了背夫前行的能量——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是背夫的“衣食父母”。

在背夫壯舉的耀眼光環下,他們往往又是容易被忽視的一群人,茶馬古道上關於他們的故事並不多,個別“長衫客”還因為略有薄產受到批鬥。

幸運的是,在川藏茶馬古道起點雅安,近十年活躍著一群“茶馬古道迷”,他們在搜集茶馬古道傳奇的同時,也記錄下“長衫客”的經商之路。

63歲的李錫東,漢源縣農機局退休職工,熱心的“茶馬古道迷”之一。作為背夫後人,自2002年第一次踏上茶馬古道開始,李錫東先後翻山越嶺尋訪了二三十位老背夫、生意人、開店者。如今,受訪者都已作古,但小掌櫃游五洲、古道布商郝錫剛、大相嶺么店主陳多榮等人的故事保留下來。

入行之初

滎經茶馬古道——安靖大通橋段。

A/背夫太苦 做生意嘗甜頭

茶馬古道的交易從茶開始,但到後期,並不限於茶和馬,羊毛、皮張、藥材、礦產、布匹、錦緞、五金、百貨等都加入進來。隨著古道貿易的興起,大量的民間商人也加入其中,

1913年出生於漢源縣九襄鎮的游洪富就是其中一位。

游洪富又叫遊五洲。1932年,19歲的遊五洲和當地同齡人一樣,開始學著從漢源背東西到滎經。第一天歇羊圈門,第二天住木溝岩,第三天才到滎經,背些草鞋、芝麻、花生,掙的腳錢勉強夠糊口。游五洲的爺爺曾經做過生意,他從小就聽爺爺講:“三月先做黃峰,四月再做黃芩,五六月做胡倫,胡倫虧了本,按到花椒整,

拿給花椒咬一口,三年都沒窖口(痊癒)。”

後來,又有親戚告訴游五洲,“做生意,比當背夫好掙錢。”於是,遊五洲轉行開始學做生意。剛開始兩趟,因為門路不熟,東西賣不脫,沒錢吃飯歇店,做的虧本買賣。後來,在熟人的帶動下,到雅安以花生換火柴,運回老家變成錢。細算帳,確實比當背夫划算。嘗到甜頭後,游五洲有了信心,慢慢瞭解行情,學會進貨銷貨,漸漸入了門。

B/繼承家業 大相嶺開么店

川藏茶馬古道上,“大路”沿途有腳店、客店,腳店主要用來宿騾馬,客店用來歇過路客,“小路”因為騾馬難行,一般只有客店,少有腳店。客店又分等級,達官貴人住官店,生意人住旅店,背夫住么店。其中,官店一般設在縣城,相當於現在的賓館,旅店一般設在大場鎮,相當於現在的招待所,么店因地制宜設置,住宿條件最差。

2004年9月,當時87歲的陳多榮,曾向李錫東回憶在大相嶺草鞋坪開么店的往事。陳多榮家從祖輩就開始在草鞋坪開店,共有4間房,每間都是用石頭壘起約兩米高做牆,中間立上一根木頭柱子,就地取材砍樹木搭成屋頂,蓋上茅草。平牆處,放些木杆、丟些竹板,上面放些雜物避風,屋後留個鬥大的小窗,屋前開一扇竹板門。

陳家的店坐北向南。以“一”字形沿草鞋坪佈置,因為坐落在大相嶺坡後,背風暖和。一頭是伙房和店主的歇房,另一頭兩間寬屋,搬上幾塊石頭,放上幾根木柴,上面鋪上竹板子,再放些穀草,丟上幾床草席,就是背夫歇身之地。陳多榮從記事開始,就幫助大人們燒火、喂狗,長大後便理所當然繼承了家業。

C/上門女婿 繼承岳父家業

儘管背夫是最艱辛的職業,但為了活下去,大家別無選擇。其中,兄弟背夫、父子背夫、姐妹背夫、夫妻背夫也不少見。甚至有哺乳期的母親,把繈褓中的孩子綁在胸前,背上還要背上10余個茶包,打拐歇氣的時候順便給孩子餵奶。還有十三四歲的背夫,因為力氣小,背得少掙得少,通常被稱為“小老么”。

漢源縣原豐厚鄉的周茂宣,就是一名“小老么”。14歲的時候,周茂宣背東西到康定,在龍巴堡歇店時,老闆娘見小老么勤快、忠厚老實,便將他留下當長工,幫助收拾店鋪,幹些力氣活。老闆娘家有一個與他歲數差不多的閨女,閨女與他以兄妹相稱。時間一長,老闆與老闆娘商量,何不把小老么與閨女撮合在一起,一則閨女有依靠,二則還可繼承家業。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周茂宣也爽快地同意了。店老闆擇個吉日,便把兩人的婚事辦了。從此,周茂宣便從小夥計,變成了小掌櫃,巴心巴肝發家致富。後來,他家從龍巴堡遷到康定城,在下橋蜂窩街租了一間鋪面,經營起清油、燒酒、紙煙生意。鋪裡還有房間,平時能歇上幾個生意人,漸漸成為漢源“長衫客”在康定的落腳點。

經營之道

滎經新添古鎮,曾經是茶馬古道的驛站,如今的人們過著悠閒的生活。

A/為學算帳 苦背珠算口訣

1936年,遊五洲和人合作,通過清嘉道販鹽,樂山買來賣到漢源的商家,再由下家發到康定。在此過程中,遊五洲結識了幾名越西縣的生意人,看到他們用算盤算帳非常羡慕。而他只能在地上擺石子毛算,速度趕不上,只能讓對方算。回家後,遊五洲便請教伯伯游榮安,珠算口訣是怎麼回事。

伯伯耐心教,遊五洲發奮練,邊撥珠子邊記口訣,遊五洲終於學會了加減乘除運算,通過了生意場上的又一道難關。事成之後,遊五洲便單獨到樂山進貨,請背夫運到越西或漢源,比之前獲利更為豐厚。有一次,他發了1000多斤鹽到漢源,3個越西客人一下就買完了,取得了第一次成功的喜悅,也算是攢下“第一桶金”。

由於鹽價容易波動、風險太大,遊五洲後來放棄了販鹽,和么爸遊學安合夥,做起了油、米生意。么爸在漢源發貨,游五洲在康定售賣,一個月結一次賬。1937年農曆二月剛開頭,遊五洲押著一批貨翻飛越嶺到了康定,憑發單驗收入庫後,他身穿長衫子,腳穿布鞋子,別起筆桿子,當起小掌櫃。由於他聰明能幹、善於交際、吃苦耐勞,帳目現金一清二楚,生意一直順風順水。

B/良心開店 價廉物美取勝

和聰明的遊五洲相比,因為客戶群體的不同,陳多榮家經營么店則更注重價廉物美。在大相嶺上開店,每天望著南來北往的客人,像駱駝一樣艱難地走來,目送他們漸漸地離去。為了招攬生意,陳多榮的老母親在傍晚時分,總會站在門口吆喝著:“歇店,歇店了”。

滎經新添古鎮。

在陳家店前有一圈矮牆,歇店的背夫會把背夾子卸到矮牆上。每當這時,老母親都會熱情地上去幫忙。放下背夾子,背夫們簡單吃點食物,再用熱水燙一下腳,便和衣往地鋪上一躺。這時,陳多榮一家抱出一捆棉被,從屋這邊滾向另一邊,將背夫們的身子蓋著就是一夜。冬天氣候嚴寒時,陳多榮一家就為大夥燒柴取暖,不過由於房屋破舊四面漏風,往往是“前面烤得焦,後面冷水澆。”

每天天剛亮,陳多榮的父親就會上山打柴,偶爾還會攀岩過澗采些草藥。因為當時缺醫少藥,過山的窮苦背夫、轎夫有點腹瀉或腦痛的毛病,只能用一些草藥按土辦法進行治療。陳家除了提供熱水、住宿、醫藥,還每天供應糖包子、燙稀飯。背夫們掏出一文錢,陳多榮的母親便會盛上一碗稀飯,或是遞過去兩個糖包子,由於價廉物美,生意一直不錯。

C/軍閥撐腰 兵痞都惹不起

1946年,23歲的漢源九襄人郝錫剛,從布匹生意入手成了清溪古城一名生意人。幾年摸爬滾打下來,他漸漸找到生意門道,眼光始終瞄準市場,清溪缺什麼他就倒騰什麼。民國時期,各地軍閥混戰,地方勢力猖獗,他又悟出一個道理:要在一個地方站穩腳跟,必須要有個靠山,大樹底下才好乘涼。

在郝錫剛的鑽營下,機會很快來了。有一天,軍方的人跟他說,大隊長有成都布匹需要出手,如果願意可以合作。郝錫剛心想,有大隊長紮起,做生意就好辦了。在他的努力下,雙方達成一致,用六擔米換一件布。同時,郝錫剛從大隊長那裡開了一張條子:“茲郝先生為大隊長效勞,開布攤一處”。有了大隊長保駕護航,郝錫剛生意平穩。

不久後的一天,一個兵痞來買了一板布,付了一個銀元。隔了一會兒,兵痞回到攤前,說布不好,要退錢。郝錫剛將銀元退還後,對方接過便找茬:“好你個郝掌櫃,我原來給你一個亮眼銀元,你卻退我一個暗眼銀元。”說著,兵痞便要推攤子。此事很快驚動了大隊長,派兩個兵把那個兵痞抓去,狠狠教訓了一頓,並威脅:“滾出大相嶺。如果再出現,立即叫你消失!”此事之後,郝錫剛生意越發順利。

沒落之路

茶馬古道上的凰儀驛站。

A/利潤太低經營難以為繼

在大相嶺的眾多么店中,陳多榮家的店因為服務周到、價格低廉,在背夫中擁有較好的口碑。但也正是因為價格太低,陳多榮一家沒賺到什麼錢。首先,陳家是雞毛小店,只有兩間房可供住宿,最多能容納20來名背夫,每人每晚收費兩角,對“小老么”還免住宿費。其次,賣的糖包子、燙稀飯、豆菜子都很便宜,豆菜子才5分錢一碗,毫無利潤可言。

儘管價格低廉,勤儉的背夫們也不會盡情享用。許多背夫是自己帶著玉米饃饃,用店裡的鍋灶加熱,頂多買上一碗豆菜湯。還有些背夫,儘管已經快到傍晚,經過陳家么店的時候,仍然想要繼續趕路,原地打拐打個尖,喝上一碗燙稀飯,吃上兩個糖包子,填填肚子又往前走,並不留下來住宿。

如此一來,儘管幾代人盡心竭力經營,陳家么店到後來也難以為繼。加上埡口海拔2950米的草鞋坪自然條件太過惡劣,冬季早上起來手腳甚至會被凍得不聽使喚,陳家有好些孩子因為缺醫少藥在此過早夭折。

1954年,川藏公路通車後,茶馬古道上生意越發冷落。陳多榮一家也搬到山下清溪鎮的羊圈門生活。

B/社會動盪鈔票險成廢紙

民國後期,不時傳來戰爭的消息,各行各業生意越發蕭條,物價飛漲。此時,郝錫剛的200斤清油也賣不出去,只好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在康定換了20條香煙。返回漢源途中,郝錫剛和七八個背藥材的背夫同行。因為擔心兵匪搶香煙,郝錫剛請背夫們幫忙,將香煙分別藏於藥材之中,最終順利通過沿途關隘。

回到漢源清溪後,郝錫剛把香煙換成了雪茄、布匹和白糖。最後,又把這些東西全部出手,換了差不多一背篼關金券。1948年8月,他買一把剃頭刀,就花去了36萬元。更糟糕的還在後面。緊接著,漢源、雅安、康定拒絕使用關金券,郝錫剛辛辛苦苦的倒騰眼看就要成為廢紙。他四處打聽,聽說滎經還在用,於是決定鋌而走險。

1949年初,古道沿途秩序混亂,到處都是背槍的人。為了安全,郝錫剛借了一身滎經本地人的著裝穿上,頭戴斗篷、肩背背篼,將關金券放入背篼,上面再蓋上玉米麵,腳蹬草鞋上了路。果然,遇到兵匪,見是本地人,便放過了他。進滎經城後,郝錫剛用關金券買了50斤鹽、10斤黃煙。第二天,又走了100裡路,連夜趕回漢源清溪,以1斤鹽換3升玉米,50斤鹽換450斤玉米,再以玉米換了銀元。

C/土匪橫行么店屢次被搶

“伏龍寺何家煙館喝口茶。過了何家店子很害怕,怕渾身綁在樹椏椏,全身脫得光叉叉……”

伏龍寺位於海拔2500米的飛越嶺東麓,距埡口有2.5公里路程,山路崎嶇地勢陡峭,每個臺階高度都在30釐米以上,是茶馬古道上最難走的一段。棒客土匪時常躲藏在此,趁背夫、挑子客累得上氣不接下氣之機趁火打劫。

同樣,處於大相嶺埡口附近的陳家么店,也時常成為土匪棒客的光顧之地。清溪縣專門派出保安團,在大相嶺上收費保哨。由於官匪勾結,只要瞄準官兵不在,土匪們便從兩邊的山梁上沖下來,竄進店子什麼都搶,被搶者還不敢吱聲,如果看他們一眼,輕者挨一刀,重者掉腦袋。

將店子洗劫一空後,土匪便逃之夭夭。凰儀堡的包二娘、黑風崗的羅老大,是當時讓人聞風喪膽的土匪,專搶黃煙等值錢財物。陳多榮家的么店曾多次被搶劫,這也是祖祖輩輩經營多年後,陳家么店最終沒落的原因之一。新中國成立初期,該處匪患仍然嚴重,解放軍奉命在此設伏,土匪出現即被擊斃或活捉,幾次打擊後,古道治安逐漸好轉。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丁偉 繪圖羅樂

陳多榮家從祖輩就開始在草鞋坪開店,共有4間房,每間都是用石頭壘起約兩米高做牆,中間立上一根木頭柱子,就地取材砍樹木搭成屋頂,蓋上茅草。平牆處,放些木杆、丟些竹板,上面放些雜物避風,屋後留個鬥大的小窗,屋前開一扇竹板門。

陳家的店坐北向南。以“一”字形沿草鞋坪佈置,因為坐落在大相嶺坡後,背風暖和。一頭是伙房和店主的歇房,另一頭兩間寬屋,搬上幾塊石頭,放上幾根木柴,上面鋪上竹板子,再放些穀草,丟上幾床草席,就是背夫歇身之地。陳多榮從記事開始,就幫助大人們燒火、喂狗,長大後便理所當然繼承了家業。

C/上門女婿 繼承岳父家業

儘管背夫是最艱辛的職業,但為了活下去,大家別無選擇。其中,兄弟背夫、父子背夫、姐妹背夫、夫妻背夫也不少見。甚至有哺乳期的母親,把繈褓中的孩子綁在胸前,背上還要背上10余個茶包,打拐歇氣的時候順便給孩子餵奶。還有十三四歲的背夫,因為力氣小,背得少掙得少,通常被稱為“小老么”。

漢源縣原豐厚鄉的周茂宣,就是一名“小老么”。14歲的時候,周茂宣背東西到康定,在龍巴堡歇店時,老闆娘見小老么勤快、忠厚老實,便將他留下當長工,幫助收拾店鋪,幹些力氣活。老闆娘家有一個與他歲數差不多的閨女,閨女與他以兄妹相稱。時間一長,老闆與老闆娘商量,何不把小老么與閨女撮合在一起,一則閨女有依靠,二則還可繼承家業。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周茂宣也爽快地同意了。店老闆擇個吉日,便把兩人的婚事辦了。從此,周茂宣便從小夥計,變成了小掌櫃,巴心巴肝發家致富。後來,他家從龍巴堡遷到康定城,在下橋蜂窩街租了一間鋪面,經營起清油、燒酒、紙煙生意。鋪裡還有房間,平時能歇上幾個生意人,漸漸成為漢源“長衫客”在康定的落腳點。

經營之道

滎經新添古鎮,曾經是茶馬古道的驛站,如今的人們過著悠閒的生活。

A/為學算帳 苦背珠算口訣

1936年,遊五洲和人合作,通過清嘉道販鹽,樂山買來賣到漢源的商家,再由下家發到康定。在此過程中,遊五洲結識了幾名越西縣的生意人,看到他們用算盤算帳非常羡慕。而他只能在地上擺石子毛算,速度趕不上,只能讓對方算。回家後,遊五洲便請教伯伯游榮安,珠算口訣是怎麼回事。

伯伯耐心教,遊五洲發奮練,邊撥珠子邊記口訣,遊五洲終於學會了加減乘除運算,通過了生意場上的又一道難關。事成之後,遊五洲便單獨到樂山進貨,請背夫運到越西或漢源,比之前獲利更為豐厚。有一次,他發了1000多斤鹽到漢源,3個越西客人一下就買完了,取得了第一次成功的喜悅,也算是攢下“第一桶金”。

由於鹽價容易波動、風險太大,遊五洲後來放棄了販鹽,和么爸遊學安合夥,做起了油、米生意。么爸在漢源發貨,游五洲在康定售賣,一個月結一次賬。1937年農曆二月剛開頭,遊五洲押著一批貨翻飛越嶺到了康定,憑發單驗收入庫後,他身穿長衫子,腳穿布鞋子,別起筆桿子,當起小掌櫃。由於他聰明能幹、善於交際、吃苦耐勞,帳目現金一清二楚,生意一直順風順水。

B/良心開店 價廉物美取勝

和聰明的遊五洲相比,因為客戶群體的不同,陳多榮家經營么店則更注重價廉物美。在大相嶺上開店,每天望著南來北往的客人,像駱駝一樣艱難地走來,目送他們漸漸地離去。為了招攬生意,陳多榮的老母親在傍晚時分,總會站在門口吆喝著:“歇店,歇店了”。

滎經新添古鎮。

在陳家店前有一圈矮牆,歇店的背夫會把背夾子卸到矮牆上。每當這時,老母親都會熱情地上去幫忙。放下背夾子,背夫們簡單吃點食物,再用熱水燙一下腳,便和衣往地鋪上一躺。這時,陳多榮一家抱出一捆棉被,從屋這邊滾向另一邊,將背夫們的身子蓋著就是一夜。冬天氣候嚴寒時,陳多榮一家就為大夥燒柴取暖,不過由於房屋破舊四面漏風,往往是“前面烤得焦,後面冷水澆。”

每天天剛亮,陳多榮的父親就會上山打柴,偶爾還會攀岩過澗采些草藥。因為當時缺醫少藥,過山的窮苦背夫、轎夫有點腹瀉或腦痛的毛病,只能用一些草藥按土辦法進行治療。陳家除了提供熱水、住宿、醫藥,還每天供應糖包子、燙稀飯。背夫們掏出一文錢,陳多榮的母親便會盛上一碗稀飯,或是遞過去兩個糖包子,由於價廉物美,生意一直不錯。

C/軍閥撐腰 兵痞都惹不起

1946年,23歲的漢源九襄人郝錫剛,從布匹生意入手成了清溪古城一名生意人。幾年摸爬滾打下來,他漸漸找到生意門道,眼光始終瞄準市場,清溪缺什麼他就倒騰什麼。民國時期,各地軍閥混戰,地方勢力猖獗,他又悟出一個道理:要在一個地方站穩腳跟,必須要有個靠山,大樹底下才好乘涼。

在郝錫剛的鑽營下,機會很快來了。有一天,軍方的人跟他說,大隊長有成都布匹需要出手,如果願意可以合作。郝錫剛心想,有大隊長紮起,做生意就好辦了。在他的努力下,雙方達成一致,用六擔米換一件布。同時,郝錫剛從大隊長那裡開了一張條子:“茲郝先生為大隊長效勞,開布攤一處”。有了大隊長保駕護航,郝錫剛生意平穩。

不久後的一天,一個兵痞來買了一板布,付了一個銀元。隔了一會兒,兵痞回到攤前,說布不好,要退錢。郝錫剛將銀元退還後,對方接過便找茬:“好你個郝掌櫃,我原來給你一個亮眼銀元,你卻退我一個暗眼銀元。”說著,兵痞便要推攤子。此事很快驚動了大隊長,派兩個兵把那個兵痞抓去,狠狠教訓了一頓,並威脅:“滾出大相嶺。如果再出現,立即叫你消失!”此事之後,郝錫剛生意越發順利。

沒落之路

茶馬古道上的凰儀驛站。

A/利潤太低經營難以為繼

在大相嶺的眾多么店中,陳多榮家的店因為服務周到、價格低廉,在背夫中擁有較好的口碑。但也正是因為價格太低,陳多榮一家沒賺到什麼錢。首先,陳家是雞毛小店,只有兩間房可供住宿,最多能容納20來名背夫,每人每晚收費兩角,對“小老么”還免住宿費。其次,賣的糖包子、燙稀飯、豆菜子都很便宜,豆菜子才5分錢一碗,毫無利潤可言。

儘管價格低廉,勤儉的背夫們也不會盡情享用。許多背夫是自己帶著玉米饃饃,用店裡的鍋灶加熱,頂多買上一碗豆菜湯。還有些背夫,儘管已經快到傍晚,經過陳家么店的時候,仍然想要繼續趕路,原地打拐打個尖,喝上一碗燙稀飯,吃上兩個糖包子,填填肚子又往前走,並不留下來住宿。

如此一來,儘管幾代人盡心竭力經營,陳家么店到後來也難以為繼。加上埡口海拔2950米的草鞋坪自然條件太過惡劣,冬季早上起來手腳甚至會被凍得不聽使喚,陳家有好些孩子因為缺醫少藥在此過早夭折。

1954年,川藏公路通車後,茶馬古道上生意越發冷落。陳多榮一家也搬到山下清溪鎮的羊圈門生活。

B/社會動盪鈔票險成廢紙

民國後期,不時傳來戰爭的消息,各行各業生意越發蕭條,物價飛漲。此時,郝錫剛的200斤清油也賣不出去,只好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在康定換了20條香煙。返回漢源途中,郝錫剛和七八個背藥材的背夫同行。因為擔心兵匪搶香煙,郝錫剛請背夫們幫忙,將香煙分別藏於藥材之中,最終順利通過沿途關隘。

回到漢源清溪後,郝錫剛把香煙換成了雪茄、布匹和白糖。最後,又把這些東西全部出手,換了差不多一背篼關金券。1948年8月,他買一把剃頭刀,就花去了36萬元。更糟糕的還在後面。緊接著,漢源、雅安、康定拒絕使用關金券,郝錫剛辛辛苦苦的倒騰眼看就要成為廢紙。他四處打聽,聽說滎經還在用,於是決定鋌而走險。

1949年初,古道沿途秩序混亂,到處都是背槍的人。為了安全,郝錫剛借了一身滎經本地人的著裝穿上,頭戴斗篷、肩背背篼,將關金券放入背篼,上面再蓋上玉米麵,腳蹬草鞋上了路。果然,遇到兵匪,見是本地人,便放過了他。進滎經城後,郝錫剛用關金券買了50斤鹽、10斤黃煙。第二天,又走了100裡路,連夜趕回漢源清溪,以1斤鹽換3升玉米,50斤鹽換450斤玉米,再以玉米換了銀元。

C/土匪橫行么店屢次被搶

“伏龍寺何家煙館喝口茶。過了何家店子很害怕,怕渾身綁在樹椏椏,全身脫得光叉叉……”

伏龍寺位於海拔2500米的飛越嶺東麓,距埡口有2.5公里路程,山路崎嶇地勢陡峭,每個臺階高度都在30釐米以上,是茶馬古道上最難走的一段。棒客土匪時常躲藏在此,趁背夫、挑子客累得上氣不接下氣之機趁火打劫。

同樣,處於大相嶺埡口附近的陳家么店,也時常成為土匪棒客的光顧之地。清溪縣專門派出保安團,在大相嶺上收費保哨。由於官匪勾結,只要瞄準官兵不在,土匪們便從兩邊的山梁上沖下來,竄進店子什麼都搶,被搶者還不敢吱聲,如果看他們一眼,輕者挨一刀,重者掉腦袋。

將店子洗劫一空後,土匪便逃之夭夭。凰儀堡的包二娘、黑風崗的羅老大,是當時讓人聞風喪膽的土匪,專搶黃煙等值錢財物。陳多榮家的么店曾多次被搶劫,這也是祖祖輩輩經營多年後,陳家么店最終沒落的原因之一。新中國成立初期,該處匪患仍然嚴重,解放軍奉命在此設伏,土匪出現即被擊斃或活捉,幾次打擊後,古道治安逐漸好轉。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丁偉 繪圖羅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