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儲糧浪費萬噸小麥:糧食太多,去庫存艱難

[摘要]最近,有媒體披露,中儲糧河南分公司,把超過萬噸的小麥“遺忘”糧倉7年,現在這些糧食連喂豬的標準都達不到,只能銷毀處理。在扼腕歎息浪費糧食的同時,應該反思這樣的事,

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

要點速讀:

萬噸小麥遺忘7年,既有利益因素,也有糧庫去庫存艱難的大背景。全國庫存糧食太多,糧庫已經不夠用了。長期、超量搞糧食儲備,有三大危害:1、提高糧食成本;2、滋生腐敗;3、增大陳化糧進入民眾飯碗的風險。

一、 “萬噸小麥被忘7年”,沒有任何人急著出手

這次的事情說來也真是蹊蹺。2010年,中儲糧在河南某糧庫存了16000噸小麥,價值約3000萬。7年之後,中儲糧才想起這件事,

但小麥早已不是小麥,經過檢測,連牲畜都無法食用。不僅白白浪費了萬噸糧食,還浪費了7年累計的巨額糧食保管費。

在輿論掀起批評巨浪後,中儲糧河南分公司出面解釋,大概意思是,這批存糧品質不太過關,不能給人吃,只能賣給酒企,但代為存儲的公司因自身利益未滿足,拒絕出庫。所以這件事一拖就拖了7年。

中儲糧的解釋有兩個漏洞,其一,根據2010年中儲糧河南分公司出具的小麥質檢報告,

該批小麥入庫時的品質等級為2級(人可以食用),色澤氣味正常。是什麼原因讓這批糧食,從2級變成了豬都不能吃的“等外品”?其二,代為儲糧的公司,有什麼理由不讓這批糧出庫?

第二個問題,中儲糧河南分公司沒好意思說——因為他們拖欠別人的保管費。根據國家多個部委的發文,中儲糧要將保管費用按每市斤4.3分/年(相當於每噸86元/年)的標準,

及時足額撥付到存庫點。這筆費用,由國家財政支持。算下來,這16000噸糧食,每年由國家撥付的保管費就達到137萬,7年總費用接近1000萬。

但是,代為儲存這16000噸小麥的河南新野縣金碩糧油公司,7年間從未收到過中儲糧河南公司支付的保管費用。財政每年撥付的保管費,卻沒有給到企業,這筆錢目前去向成迷。

16000噸小麥全部作廢,只能派車拖走,銷毀又產生一筆費用

不管中儲糧河南分公司和新野金碩糧油公司有怎樣的經濟糾紛,

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對16000噸小麥爛在倉庫都不著急。對中儲糧,每年有巨額保管費;對新野金碩糧油公司,每拖欠一天保管費,都要支付0.3%的違約費。其實是一種皆大歡喜的狀態。

在這種“大家都不著急”的和諧氛圍下,國家耗費資金從農民手中收購的糧食,又花費巨額資金委託中儲糧保管的糧食,就這樣壞掉了。

二、 糧食太多——陳糧出不去,

新糧進不來

可能有人注意到了,中儲糧在全國各地有幾千個自營的糧倉,為什麼還要把糧食存在一個民營企業的糧庫裡呢?

因為中儲糧自己的糧庫,長期以來,全線爆滿。就以河南為例,全省所有中儲糧自己的倉庫,全部滿倉;不僅河南,中儲糧黑龍江分公司的64個庫點也早已滿倉,很多直屬庫的倉容前幾年就飽和了,而且不僅中儲糧的直屬庫,黑龍江省的427戶地方國有糧庫也已滿倉。

全國各地糧倉全線爆滿

所以,就形成了“代儲”,需要找一些民營企業來存放很多存儲不了的糧食,由此鬧出了很多糾紛。除了“代儲”,由於糧倉實在不夠用,中儲糧還弄出了很多露天糧倉,尤其在東北地區,存在很多設施極其簡陋的臨時、露天儲糧點,不僅極易引發火災,而且不利於糧食存儲。

去年,國家糧食局曾用兩個“前所未有”來形容當前的糧食儲存形勢:“目前我國糧食庫存達到新高,各類糧油倉儲企業儲存的糧食數量之大前所未有,儲存在露天和簡易存儲設施中的國家政策性糧食數量之多也前所未有。”

為什麼全國各地的糧倉都滿了呢?因為“去庫存”緩慢,陳糧出不去,新糧進不來,處境十分尷尬。以玉米為例,2015年全年,全國玉米產量4491.6億斤,但消費量只有3500億斤,玉米過剩非常明顯。因為國家兜底,農民失去了對市場的判斷,也失去了風險意識,反正種了就有人收;另一個層面,從國有糧庫來看,只求收購數量,沒有銷售壓力。

三、 作為“天下糧倉”的中儲糧,越強調糧食安全,越增加它的權重

在萬噸小麥被浪費事件發生後,許多媒體都扼腕於糧食浪費現象,並且質問“糧食安全誰來捍衛”。從根子上看,這背後還是濃濃的糧食安全危機感。電影《1942》中所描述的歷史令人膽寒,那一年河南發生旱災蝗災,又逢戰亂,赤地千里,餓殍遍野。劇中逼人的饑餓感已化作我們的民族記憶。於是“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就成了組成中國人獲得安全感最重要的那塊基石。

按照國家對中儲糧的定位,中儲糧承擔的是糧食“蓄水池”的作用,應付國家在戰爭、饑荒、天災時糧食供應需求。可現實是,在印尼海嘯和海地地震這樣的大災後,當地糧食市場也能快速恢復供應。而所謂的“糧食戰爭”和“糧食制裁”,因為面臨巨大的道義問題,早就被國際社會拋棄。即便是在2010年底,伊朗核問題最嚴重的時候,美國官方也宣佈,只要用途是人道主義和改善營養的物資設備,包括食品、食品添加劑、化肥和醫療器材等,國際社會都可以向伊朗出口,並不屬於制裁範圍。

同時,國際糧食市場的一大特點是供應源多,供應管道十分鬆散,這就使得糧食產品的流通性非常好。只要不是“自我封鎖”,即便在災區、戰區,糧食也總有辦法流通到需要的人手裡。

從中儲糧自身來說,政策性收儲使它具有買進賣出都能獲利的優勢,缺乏創新動力,而且還會有意無意地利用政策優勢掣肘其他收儲主體的發展,加上現在以政府儲備為主的機制,導致中儲糧掌控糧源偏多,庫存爆棚。在糧食收儲監管上,中儲糧一方面力不從心,另一方面卻樂意享受壟斷帶來的種種便利和諸多好處。所以,建議不要再有意無意地進一步加大中儲糧的權重。

四、 長期、超量搞糧食儲備有三大危害

長期、超量搞糧食儲備,首先帶來的危害是增加糧食成本。據黑龍江省發改委測算,國家每庫存一噸玉米,就需要支付補貼費用275元(含收購費50元、保管費86元、監管費6元、利息補貼133元),此外還有運費、移庫補貼等開支。這筆費用,國家財政已經在勉力硬撐。

糧食貴,不僅貴在保管費,還貴在糧食本身。中儲糧收購的,都是中國農民自己種植的作物,但中國農業放在全球看,競爭力很弱。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研究顯示,經濟作物不低於170畝、糧食作物不低於300畝的農業經營規模,才會具有國際競爭力。而中國目前土地碎片化經營嚴重,大多數耕地還在個人手裡,在全面流轉完成,並形成規模化經營以前,國內農業很難有國際競爭力。

競爭力弱直接體現在糧價上,中糧集團前董事長甯高甯曾直言:“中國基礎糧比國外貴50%。”更有專家估算,中國消費者每年為糧食至少多付2000多億。據北大國發院研究員徐遠的調查,最近這幾年,大米、玉米、大豆、小麥四種穀物的價格,都是國內遠高於國際。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增大糧食進口比例,對普通民眾而言,確實能以更低的價格買到糧食。

問題是,即使國人承擔“穀貴傷民”這個後果,真的就能避免“谷賤傷農”嗎?這裡,就要談長期、大量搞糧食儲備的另一個危害:糧食統一收購中的腐敗是極難避免的。

中儲糧名義上,是替國家儲存糧食,實際上幹著“糧商”的活。但中儲糧卻能免去很多糧商的“麻煩”。中國糧食協會的一位負責人透露,中儲糧的各個直屬庫名義上是專注于糧食收儲、流通,不生產終端消費品,因而免於紀檢、工商、稅務、衛生等部門的外部直接監管。所以,中儲糧這些年大貪大腐的窩案發生了不少,侵害農民利益的小貪小腐也時有發生。據《民生週刊》報導,國家收購農民糧食,本意是讓農民多賺點,但事實上農民根本拿不到那麼多補貼,都被中儲糧和糧販子分了,“本來一等米非說你是三等米,或者說你水多,把收購價格壓低。”

長期、大量搞糧食儲備,增加陳化糧入市風險

長期、大量搞糧食儲備的第三個危害是,庫存的陳化糧有進入老百姓飯碗的危險。《中央儲備糧油輪換管理辦法》曾對不同品種糧食的儲存年限做出明確規定。稻穀的儲存年限是2—3年,玉米1—2年,豆類1—2年。《辦法》規定,對不宜存的糧油,必須進行輪換。問題是,現在各糧倉去庫存艱難,如何能保證陳化糧不會進入民眾飯碗呢?雖然陳化糧並不等於“毒糧”,但長期庫存的糧食,黃麴黴毒素、嘔吐毒素、赤黴烯酮超過安全標準的可能性更高,增加了糧食安全風險。

全國各地糧倉全線爆滿

所以,就形成了“代儲”,需要找一些民營企業來存放很多存儲不了的糧食,由此鬧出了很多糾紛。除了“代儲”,由於糧倉實在不夠用,中儲糧還弄出了很多露天糧倉,尤其在東北地區,存在很多設施極其簡陋的臨時、露天儲糧點,不僅極易引發火災,而且不利於糧食存儲。

去年,國家糧食局曾用兩個“前所未有”來形容當前的糧食儲存形勢:“目前我國糧食庫存達到新高,各類糧油倉儲企業儲存的糧食數量之大前所未有,儲存在露天和簡易存儲設施中的國家政策性糧食數量之多也前所未有。”

為什麼全國各地的糧倉都滿了呢?因為“去庫存”緩慢,陳糧出不去,新糧進不來,處境十分尷尬。以玉米為例,2015年全年,全國玉米產量4491.6億斤,但消費量只有3500億斤,玉米過剩非常明顯。因為國家兜底,農民失去了對市場的判斷,也失去了風險意識,反正種了就有人收;另一個層面,從國有糧庫來看,只求收購數量,沒有銷售壓力。

三、 作為“天下糧倉”的中儲糧,越強調糧食安全,越增加它的權重

在萬噸小麥被浪費事件發生後,許多媒體都扼腕於糧食浪費現象,並且質問“糧食安全誰來捍衛”。從根子上看,這背後還是濃濃的糧食安全危機感。電影《1942》中所描述的歷史令人膽寒,那一年河南發生旱災蝗災,又逢戰亂,赤地千里,餓殍遍野。劇中逼人的饑餓感已化作我們的民族記憶。於是“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就成了組成中國人獲得安全感最重要的那塊基石。

按照國家對中儲糧的定位,中儲糧承擔的是糧食“蓄水池”的作用,應付國家在戰爭、饑荒、天災時糧食供應需求。可現實是,在印尼海嘯和海地地震這樣的大災後,當地糧食市場也能快速恢復供應。而所謂的“糧食戰爭”和“糧食制裁”,因為面臨巨大的道義問題,早就被國際社會拋棄。即便是在2010年底,伊朗核問題最嚴重的時候,美國官方也宣佈,只要用途是人道主義和改善營養的物資設備,包括食品、食品添加劑、化肥和醫療器材等,國際社會都可以向伊朗出口,並不屬於制裁範圍。

同時,國際糧食市場的一大特點是供應源多,供應管道十分鬆散,這就使得糧食產品的流通性非常好。只要不是“自我封鎖”,即便在災區、戰區,糧食也總有辦法流通到需要的人手裡。

從中儲糧自身來說,政策性收儲使它具有買進賣出都能獲利的優勢,缺乏創新動力,而且還會有意無意地利用政策優勢掣肘其他收儲主體的發展,加上現在以政府儲備為主的機制,導致中儲糧掌控糧源偏多,庫存爆棚。在糧食收儲監管上,中儲糧一方面力不從心,另一方面卻樂意享受壟斷帶來的種種便利和諸多好處。所以,建議不要再有意無意地進一步加大中儲糧的權重。

四、 長期、超量搞糧食儲備有三大危害

長期、超量搞糧食儲備,首先帶來的危害是增加糧食成本。據黑龍江省發改委測算,國家每庫存一噸玉米,就需要支付補貼費用275元(含收購費50元、保管費86元、監管費6元、利息補貼133元),此外還有運費、移庫補貼等開支。這筆費用,國家財政已經在勉力硬撐。

糧食貴,不僅貴在保管費,還貴在糧食本身。中儲糧收購的,都是中國農民自己種植的作物,但中國農業放在全球看,競爭力很弱。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研究顯示,經濟作物不低於170畝、糧食作物不低於300畝的農業經營規模,才會具有國際競爭力。而中國目前土地碎片化經營嚴重,大多數耕地還在個人手裡,在全面流轉完成,並形成規模化經營以前,國內農業很難有國際競爭力。

競爭力弱直接體現在糧價上,中糧集團前董事長甯高甯曾直言:“中國基礎糧比國外貴50%。”更有專家估算,中國消費者每年為糧食至少多付2000多億。據北大國發院研究員徐遠的調查,最近這幾年,大米、玉米、大豆、小麥四種穀物的價格,都是國內遠高於國際。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增大糧食進口比例,對普通民眾而言,確實能以更低的價格買到糧食。

問題是,即使國人承擔“穀貴傷民”這個後果,真的就能避免“谷賤傷農”嗎?這裡,就要談長期、大量搞糧食儲備的另一個危害:糧食統一收購中的腐敗是極難避免的。

中儲糧名義上,是替國家儲存糧食,實際上幹著“糧商”的活。但中儲糧卻能免去很多糧商的“麻煩”。中國糧食協會的一位負責人透露,中儲糧的各個直屬庫名義上是專注于糧食收儲、流通,不生產終端消費品,因而免於紀檢、工商、稅務、衛生等部門的外部直接監管。所以,中儲糧這些年大貪大腐的窩案發生了不少,侵害農民利益的小貪小腐也時有發生。據《民生週刊》報導,國家收購農民糧食,本意是讓農民多賺點,但事實上農民根本拿不到那麼多補貼,都被中儲糧和糧販子分了,“本來一等米非說你是三等米,或者說你水多,把收購價格壓低。”

長期、大量搞糧食儲備,增加陳化糧入市風險

長期、大量搞糧食儲備的第三個危害是,庫存的陳化糧有進入老百姓飯碗的危險。《中央儲備糧油輪換管理辦法》曾對不同品種糧食的儲存年限做出明確規定。稻穀的儲存年限是2—3年,玉米1—2年,豆類1—2年。《辦法》規定,對不宜存的糧油,必須進行輪換。問題是,現在各糧倉去庫存艱難,如何能保證陳化糧不會進入民眾飯碗呢?雖然陳化糧並不等於“毒糧”,但長期庫存的糧食,黃麴黴毒素、嘔吐毒素、赤黴烯酮超過安全標準的可能性更高,增加了糧食安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