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專訪《春嬌救志明》彭浩翔:“鬼才導演”是對我最大的誤解

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 實習生 蔡靜康

“鬼才導演”彭浩翔最近很忙。4月28日,志明與春嬌系列電影第三部《春嬌救志明》內地公映,5月,他又攜復旦大學出版社開始電影劇本集的全國簽售。

5月9號晚上19:00,廣州方所簽售分享會開始之前,封面記者對彭浩翔進行了專訪,聽他撕掉貼在自己身上的標籤。

休閒裝,黑框眼鏡,和因喜歡電影《Taxi Driver》而剪的莫霍克髮型。仍是這身標誌性裝扮,今年44歲的彭浩翔看起來沒變。

5月9號晚上7點廣州方所分享會現場,

彭浩翔與主持人互動

彭浩翔講述十冊劇本成為電影背後的故事

分享會現場觀眾眾多

沒有座位的觀眾站著傾聽

長不大,長大了?

春嬌與志明系列電影中的男女主角,因抽煙相識相戀,八年間分分合合。有觀眾罵志明是“渣男”,有觀眾視春嬌為“作女”。“我覺得他們都很真實”,在彭浩翔看來,從第一部到第三部,志明和春嬌都長大了一點,但也都還不算完全長大。

在“長不大”和“長大了”之間徘徊的,

不僅僅是志明和春嬌。彭浩翔曾在散文集《一些無可厚非的小事》中寫道:“我的生活,還是在繼續放縱自己和努力裝作正常人之間。”作為導演,他有時會呈現“裝模作樣”、一本正經的形象,而平時也會瘋瘋癲癲、樂於嘗試極限運動等活動。類似地,他在創作中盡顯瘋狂,在生活裡又回歸平常。

這種矛盾也似乎成了現代人心中隱秘的常態。對此,彭浩翔說自己也沒法平衡,

有時候想長大,有時候又拒絕長大,這就是一個搖擺的過程。

志明和春嬌被認為是“渣男”“作女”

聰明多了,真誠少了?

相比前幾年的作品,彭浩翔近幾年作品的口碑似乎有所下降。2014年《撒嬌女人最好命》豆瓣評分5.9分、《人間小團圓》5.3分,2012年的《低俗喜劇》6.3分,

2012年志明與春嬌第二部也被詬病不如第一部。因此有人認為彭浩翔的作品不如以前,聰明多了,真誠少了,也或許存在對內地市場的討好。彭浩翔對此有自己的理解。

在他看來,其實自己每天都在變化,想嘗試不同的類型,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而有些觀眾只是喜歡自己的某一部分,用這一部分定義了他們心中全部的彭浩翔。“如果你覺得過去的彭浩翔比現在的彭浩翔好,那你不如從別的導演那裡找過去的彭浩翔。”

而票房和市場,則是每個導演都關心的事情。彭浩翔一直憑藉小成本取得較高票房,拿志明與春嬌系列來說,《志明與春嬌》總票房630萬,製作成本約700萬港幣(折合人民幣約621萬),《春嬌與志明》總票房近1億,成本約3000萬港幣(折合人民幣約2661萬),《春嬌救志明》內地上映四天累計票房破1億,成本約7000萬港幣(折合人民幣約6211萬)。

彭浩翔希望,自己的每部電影,投資方都能收回成本、賺到錢。與此同時,當他上一次證明了自己的票房能力,下一次就能要到更多的投資,這是一步步贏得更多自由度的過程。

分享會之前,彭浩翔在方所書店與媒體交流的近景

小人物,小天才?

彭浩翔熱衷於聚焦小人物、邊緣人物。無論是《買兇殺人》裡潦倒的職業殺手和小導演,《伊莎貝拉》中曖昧憂鬱的“父女”,還是《志明與春嬌》中糾纏愛戀的飲食男女,電影風格千變萬化,人物的內心和生活卻從未遠離人群。

他承認自己關心平凡人的故事,但不認為這是對宏大主題的忽視。“有的電影自稱是大電影,卻缺失細節,沒有人物內心的描述,這不算是大電影。”他說,“宏大的主題也都是由小細節組成的。”

那彭浩翔如何看待自己呢?平凡的,還是富有天賦?1999年,他拍攝的第一部個人短片《暑期作業》即獲臺灣金馬獎最佳短片提名,2001年,執導的第一部電影《買兇殺人》又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提名。

“我覺得不管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好,每個人都是平凡的。”他說不會幻想自己是天才,“如果要一直創作下去,一定要有很好的鍛煉,讓你表現不同的東西,不然就是重複。”他告訴記者,觀眾看到的是一個劇本,其實背後可能改過二十多個劇本。

“你不能全部依靠靈感,靈感要建立在技術上,有一天如果靈感不出現,你的技術還在,這個也很重要。”

彭浩翔劇本集

談及媒體對他的慣用描述,彭浩翔笑稱:“我覺得最大的誤解就是‘鬼才’這個稱呼,我很怕這個詞。”在他看來,他的片子沒什麼奇怪的,風格多元、情節有趣是每個創作者都該做到的,如果做到要被特別表揚,那才是很奇怪的。

“要說鬼才,現在很多導演完全沒有故事,還能拍出兩個小時,這才真是厲害,我拍的電影反而是很正常的!”彭浩翔調侃道。

而票房和市場,則是每個導演都關心的事情。彭浩翔一直憑藉小成本取得較高票房,拿志明與春嬌系列來說,《志明與春嬌》總票房630萬,製作成本約700萬港幣(折合人民幣約621萬),《春嬌與志明》總票房近1億,成本約3000萬港幣(折合人民幣約2661萬),《春嬌救志明》內地上映四天累計票房破1億,成本約7000萬港幣(折合人民幣約6211萬)。

彭浩翔希望,自己的每部電影,投資方都能收回成本、賺到錢。與此同時,當他上一次證明了自己的票房能力,下一次就能要到更多的投資,這是一步步贏得更多自由度的過程。

分享會之前,彭浩翔在方所書店與媒體交流的近景

小人物,小天才?

彭浩翔熱衷於聚焦小人物、邊緣人物。無論是《買兇殺人》裡潦倒的職業殺手和小導演,《伊莎貝拉》中曖昧憂鬱的“父女”,還是《志明與春嬌》中糾纏愛戀的飲食男女,電影風格千變萬化,人物的內心和生活卻從未遠離人群。

他承認自己關心平凡人的故事,但不認為這是對宏大主題的忽視。“有的電影自稱是大電影,卻缺失細節,沒有人物內心的描述,這不算是大電影。”他說,“宏大的主題也都是由小細節組成的。”

那彭浩翔如何看待自己呢?平凡的,還是富有天賦?1999年,他拍攝的第一部個人短片《暑期作業》即獲臺灣金馬獎最佳短片提名,2001年,執導的第一部電影《買兇殺人》又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提名。

“我覺得不管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好,每個人都是平凡的。”他說不會幻想自己是天才,“如果要一直創作下去,一定要有很好的鍛煉,讓你表現不同的東西,不然就是重複。”他告訴記者,觀眾看到的是一個劇本,其實背後可能改過二十多個劇本。

“你不能全部依靠靈感,靈感要建立在技術上,有一天如果靈感不出現,你的技術還在,這個也很重要。”

彭浩翔劇本集

談及媒體對他的慣用描述,彭浩翔笑稱:“我覺得最大的誤解就是‘鬼才’這個稱呼,我很怕這個詞。”在他看來,他的片子沒什麼奇怪的,風格多元、情節有趣是每個創作者都該做到的,如果做到要被特別表揚,那才是很奇怪的。

“要說鬼才,現在很多導演完全沒有故事,還能拍出兩個小時,這才真是厲害,我拍的電影反而是很正常的!”彭浩翔調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