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魂牽夢縈家國情:故園東望路漫漫,長使才女淚滿襟

潘玉良油畫《嬰戲》

作者:陳家萍

01.潘贊化替潘玉良驕傲:“你有堅決的志氣、勇敢的精神,

要為中國在美術界中放異彩,為個人在藝術上爭千秋,我總是贊成你的計畫。”

抗戰爆發後,潘贊化雇了三隻船才將潘玉良的作品運回桐城老家。

愛一位才女的最好表現,莫過於珍重其才華!他視潘玉良的作品為珍寶。運回後,為給她的作品配畫框,請了幾個木工,做了幾個月才完工。

這批作品除後來移居安慶時帶出來四幅,其他全毀損于內外戰的硝煙中。

而帶出來的四幅又毀于“文革”動亂中。

1940年9月3日,看到潘玉良參加沙龍的有關照片,潘贊化替她驕傲:“你有堅決的志氣、勇敢的精神,要為中國在美術界中放異彩,為個人在藝術上爭千秋,我總是贊成你的計畫。”

潘玉良隻身旅法數十年,時刻思念著親人、關心著祖國。她在給潘贊化的作品照片上題詩:“邊塞峽口三更月,揚子江頭萬里心。”

抗戰期間,她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中,

千方百計地托人將信寄給潘贊化,“望兄時時來信”告訴她國內的形勢。

柏文蔚出任國民革命軍三十三軍軍長,委潘贊化為副師長。潘贊化後轉赴南京,在實業部任科長。抗戰爆發後隨實業部到重慶。

他寫信告訴潘玉良:“日機雖每日轟炸,不能動搖我抗戰心理。”他堅信“將來我國形勢必走蘇俄路線”。

潘玉良1944年的蘇聯之行,創作了油畫《莫斯科》,與此不無關係。

潘贊化於1930年離職,

攜子潘牟徒步返回故里,傾心家鄉教育事業,1942年出任桐城孟俠中學校長。在故鄉練潭潘家樓創辦木崖、黎閣小學。

潘贊化身高體魁,長髯拂胸,舉止瀟灑。與僧尼、居士交往甚密,主張儒、釋、道三元合一。他行為怪異,鄉人稱為“桐城怪傑”。

他喜歡吟詩作賦。“九·一八”事變後,目睹國土淪喪,常以詩憤世,寓意禪林。他曾在佛教勝地九華山作七律一首寄陳獨秀,詩雲:“匈奴未滅不為家,卅載風塵兩鬢華。

故國已成俎上肉,時賢相厄眼中沙。白霜公子啁天水,赤鐵道人練雪花。宇宙原來一桎梏,心藏丘壑自煙霞。”

陳獨秀接到詩後,親筆草書吊屏,真跡今藏桐城文化館。

潘玉良油畫,哺乳

02.潘玉良致信潘贊化:“贊兄,我雖然不便同你一起生活,但精神方面你我是相通的……”

新中國剛成立,潘玉良就來信說要回國。

潘贊化回信:“朝鮮戰爭爆發,上海‘天天空襲,人心惶惶’,還是在國外安居幾年為是。”

歸國事宜遂暫時擱置。

此後,她的鼻疾發作,多次手術。尤其是1952年的手術,術中遇險,幸搶救及時。

1953年以後的這幾年,由於王守義為她策劃的展覽成功,她愈發忙碌起來。

那幾年是她事業上最成功的幾年。

1956年,她第二次正式申請回國,但因法國當局不准帶回作品滯留交涉。她曾函請安慶市民政局協助解決此事,但因中法無外交關係而未果。

潘贊化安慰她:“我中國數千年的故事小說,人生遭遇結局總是大團圓,你放心罷,也不能例外呵!”

的確,“大團圓”是中國傳統故事的統一結局。潘贊化樂觀地以此安慰潘玉良,遵循中國思維,標準的中國風。

1958年潘玉良致信潘贊化:“贊兄,我雖然不便同你一起生活,但精神方面你我是相通的……”

這樣的話,一字字落在紙上,寫信者淚流滿面;讀信者,也老淚縱橫。

潘玉良油畫,哺乳人體,1941年

03.對海外遊子來說,物質的安全都在其次,精神的尊嚴尤為重要,而最大痛則是有家歸不得。

在法國,潘玉良長期住在窮學生常住的小閣樓。

和她接觸過的人都說她為人善良、內心堅韌。

旅法畫家賀慕群曾回憶說:“潘玉良生活並不富裕,但是生性豪爽樂於助人。氣勢不讓鬚眉,頗有男子氣度。”

晚年時生活在蒙巴拿斯附近的一條小街,她住在頂樓,住房兼畫室,生活清苦,但是勤於作畫,有時候一天到晚在家作畫,整天都不出來。

1954年,法國曾拍過一部記錄片《蒙巴拿斯人》,介紹這個地區的文化名人,其中就有潘玉良,她是片中唯一一位東方人。

在法國,畫家屬於自由職業者,要靠賣畫維持自己的生活。

巴黎是高消費城市,沒有代理商代理出售作品,為人忠厚誠實的她也不會宣傳“推銷”自己。於是她的畫賣出的很少,往往入不敷出,只能靠社會補助金勉強維持生計。

然而,巴黎濃厚的藝術氛圍使她忽略了一切困難,只知孜孜不倦地創作。

她有“三不”女士的稱號:一生堅持不入外國國籍,不戀愛,不和任何畫商簽訂合同,努力做一個獨立的人。

戰後,藝術家與畫廊的合作更為密切,拒絕與畫商合作,成功的機會就減少了許多。儘管如此,仍有賞識她才華的法國文化界人士,邀請她在巴黎塞努希博物館舉行展覽。

1965年中法建交,年邁的潘玉良多次來信要大孫潘忠立去巴黎,一邊幫她整理作品,一邊好接她回國。

然文革爆發了,潘玉良回國夢再次成為泡影。潘玉良信中屢屢說自己在精神方面相當痛苦,有家回不得。

潘玉良系列之一這位元民國女畫家:命運賜我紙枷鎖,我借畫筆得重生

潘玉良系列之二相貌堪醜,身世堪憐,錦衣“女奴”隨時做好叛逃準備

潘玉良系列之三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欣逢貴人,藝妓華麗轉身為少奶奶

潘玉良系列之四民國女子勵志篇:誰說女子不如男,女畫家之路有多遠

潘玉良系列之五愛便是保全TA直立行走的尊嚴,他移走一座山,助她鳳凰涅槃

潘玉良系列之六對紅顏痛下“殺”手毀容不倦?她以醜陋為盾牌,向世俗傲然宣戰

潘玉良系列七:社會不嬌慣我?沒關係,我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潘玉良系列之八暢飲寂寞,品嘗孤獨,她二次赴法一別故園四十載

碎片化資訊充斥當下,國學式微?與其杞人憂天,不如行動起來。煮一壺寂寞,釀一盅清涼,以文會友,結伴同行。

她曾函請安慶市民政局協助解決此事,但因中法無外交關係而未果。

潘贊化安慰她:“我中國數千年的故事小說,人生遭遇結局總是大團圓,你放心罷,也不能例外呵!”

的確,“大團圓”是中國傳統故事的統一結局。潘贊化樂觀地以此安慰潘玉良,遵循中國思維,標準的中國風。

1958年潘玉良致信潘贊化:“贊兄,我雖然不便同你一起生活,但精神方面你我是相通的……”

這樣的話,一字字落在紙上,寫信者淚流滿面;讀信者,也老淚縱橫。

潘玉良油畫,哺乳人體,1941年

03.對海外遊子來說,物質的安全都在其次,精神的尊嚴尤為重要,而最大痛則是有家歸不得。

在法國,潘玉良長期住在窮學生常住的小閣樓。

和她接觸過的人都說她為人善良、內心堅韌。

旅法畫家賀慕群曾回憶說:“潘玉良生活並不富裕,但是生性豪爽樂於助人。氣勢不讓鬚眉,頗有男子氣度。”

晚年時生活在蒙巴拿斯附近的一條小街,她住在頂樓,住房兼畫室,生活清苦,但是勤於作畫,有時候一天到晚在家作畫,整天都不出來。

1954年,法國曾拍過一部記錄片《蒙巴拿斯人》,介紹這個地區的文化名人,其中就有潘玉良,她是片中唯一一位東方人。

在法國,畫家屬於自由職業者,要靠賣畫維持自己的生活。

巴黎是高消費城市,沒有代理商代理出售作品,為人忠厚誠實的她也不會宣傳“推銷”自己。於是她的畫賣出的很少,往往入不敷出,只能靠社會補助金勉強維持生計。

然而,巴黎濃厚的藝術氛圍使她忽略了一切困難,只知孜孜不倦地創作。

她有“三不”女士的稱號:一生堅持不入外國國籍,不戀愛,不和任何畫商簽訂合同,努力做一個獨立的人。

戰後,藝術家與畫廊的合作更為密切,拒絕與畫商合作,成功的機會就減少了許多。儘管如此,仍有賞識她才華的法國文化界人士,邀請她在巴黎塞努希博物館舉行展覽。

1965年中法建交,年邁的潘玉良多次來信要大孫潘忠立去巴黎,一邊幫她整理作品,一邊好接她回國。

然文革爆發了,潘玉良回國夢再次成為泡影。潘玉良信中屢屢說自己在精神方面相當痛苦,有家回不得。

潘玉良系列之一這位元民國女畫家:命運賜我紙枷鎖,我借畫筆得重生

潘玉良系列之二相貌堪醜,身世堪憐,錦衣“女奴”隨時做好叛逃準備

潘玉良系列之三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欣逢貴人,藝妓華麗轉身為少奶奶

潘玉良系列之四民國女子勵志篇:誰說女子不如男,女畫家之路有多遠

潘玉良系列之五愛便是保全TA直立行走的尊嚴,他移走一座山,助她鳳凰涅槃

潘玉良系列之六對紅顏痛下“殺”手毀容不倦?她以醜陋為盾牌,向世俗傲然宣戰

潘玉良系列七:社會不嬌慣我?沒關係,我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潘玉良系列之八暢飲寂寞,品嘗孤獨,她二次赴法一別故園四十載

碎片化資訊充斥當下,國學式微?與其杞人憂天,不如行動起來。煮一壺寂寞,釀一盅清涼,以文會友,結伴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