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相親見面第一句話,宜昌姑娘就問我:你是不是見風使舵的男人?

在江海上行船,不見風使舵哪行?否則的話,不僅到達不了目的地,還有翻船的大危險哩!見風使舵是船家經歷過無數次血的慘重教訓積累的寶貴經驗,成為行船的準則,具有積極的意義。

然而見風使舵引申到為人處世上,卻成為行為不軌的同義詞。且看現代漢語詞典對 “見風使舵” 的解釋:“比喻跟著情勢轉變方向 (貶義)。

” 解釋中特意用括弧注明 “貶義”。如此 “貶義”,那麼我們不管情勢如何變化,無動於衷才是明智之舉、才是崇高行為、才是正確選擇,才能獲得褒獎?

愚不可及!愚不可及!

且慢,源遠流長的愚文化正是要宣導這種愚者精神。見風使舵與古代主流文化相悖,

當然為正人君子所不容。

按照傳統的道德規範,商人是最不守規矩、最不講道義的人。某地發生災荒,善於見風使舵的糧商必然會蜂擁而至,不過他們的目的不是解決災民的饑荒,而是趁糧食緊缺發一筆橫財。人們大可臭駡投機商狼心狗肺,然而不要忘了,最應該肩負起救災責任的,是納稅人供養的政府。

的確,商人見風使舵、見利忘義。“奸商” 被人們罵了幾千年,

至今還香不起來。我們似乎不好以慈善家的標準來要求所有的商人,我們同時也不能忘記:任何時代的慈善團體都是以商人為主體。

一個商人,不管他有否慈善行為,其本質都是唯利是圖。商人不圖利,還叫商人嗎?市場瞬息萬變,不見風使舵、隨機應變,不傾家蕩產才怪呢。

在現實世界中,豈止市場瞬息萬變,戰場、官場、情場、競技場、交際場,無不千變萬化,不隨機應變行嗎?中國古代不朽的軍事著作 《孫子兵法》,實際上就是一部應變學大全。三國時代,曹操、劉備、諸葛亮、司馬懿等,都是見風使舵、善於應變的大宗師。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軌跡,與商人的投機並無不同,只是人們寬容他們,無論他們是英雄還是梟雄都不忍稱其為投機者。

為生存為發展,見風使舵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