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護士·母親|無影燈下的平凡與偉大

有一道門,將世界隔為兩個模樣,裡面是緊張的寂靜,外面是寂靜的緊張。而這個空間,就叫手術室。在護士節和母親節雙節來臨之際,我們走進徐州仁慈醫院手術室,通過14位護士母親形象,

展示手術室裡的另一面溫情。

手術室與病房,

就像閬中古城之於北京,

這種差異感,

在走出更衣室的那一刻,就分明感受到了。

那是一種與喧囂截然相反的靜謐,

每個人都在安靜的忙碌著。

“等多久了?”

護士長楊梅推門而入,一邊摘下口罩一邊說,

“她們都在臺上,要不,

我先給你們介紹一下大概情況?”。

楊梅護士長介紹,

仁慈醫院手術室,共有24名護士。

除去8名男護、2個未婚外,

剩下的14人都有一個相似的標籤:孩兒媽。

苗俊花二孩媽媽,小女兒4個月

剛下夜班的手外科三病區劉衍松主任,

在手術室走廊,

與送病人回來的護士媳婦苗俊花“偶遇”。

靠著牆,劉衍松一臉無奈的說,

“小傢伙不吃奶粉,那怎麼辦,

一會兒我還是抱過來你給餵奶。”

“行”苗俊花簡單的應了一聲後,

便推車繼續前行。

劉衍松上前幫忙,邊走邊聊。

“我都困死了,

昨天夜裡24個手外科急診,一夜沒閑著。”

這還不是最忙的,每年農忙時節,

因操作不慎引發的意外傷害會成倍上升。

最多一晚50多台手術。

話題再次轉回來,

“她比我還忙,有時候下午兩點都下不了臺。

自己都吃不上飯,哪還管得上孩子?”

大女兒5歲,小女兒4個月,

兩個孩子,與奶奶的相處時間,

幾乎是父母的2倍還多。

為了怕閨女餓著,

簡單聊兩句後,

劉衍松轉身離開回家去接孩子。

而苗俊花則繼續回手術室內忙碌。

一個小時後,

從家返回醫院的劉衍松,

將懷中的孩子遞給苗俊花,

並目送母女倆走進更衣室。

苗俊花一坐下來,

挑嘴餓了一上午的小傢伙,迫不及待的吮吸起來。

幸福的味道,在更衣室蔓延。

而一夜未休的劉衍松,

坐在休息區內進入夢鄉。

曹婷婷34歲首次妊娠,目前孩子5個半月

去年5月份,

徐州仁慈醫院舉行為期一個月的全國手外科學習班,

國內知名手外科專家在仁慈坐診指導,

作為助手之一,懷孕4個月的曹婷婷,

從清晨到黃昏,

連續一個月高速運轉,完美配合數十台手術。

“孩子現在5個半月,是個男孩。”

手術室內,手術緊張進行。

用僅能兩個人聽到的聲音,

曹婷婷與我們一問一答的交流,

2分鐘的談話中,

她的眼睛始終盯著手術臺的方向。

因為手術室工作的特殊性,

沒有選擇的她,只能當一名“背奶媽媽”。

利用手術間隙,在更衣室將母乳擠出來,

以便晚上背回家給寶寶當第二天的“口糧”。

被曹婷婷的開朗所掩蓋的,

是她的母親從去年患病,

孩子只能交給保姆來帶。

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辛苦。

金薇輪值夜班,目前孩子9個月

從孩子8個月大開始,金薇便恢復正常輪班,

平均每週會有2個夜班。

最忙的時候,一組要跟7-8台手術,

加班加點是常態。

“白班是8:00-16:00,夜班是16:00-8:30。”

低頭,看了座位右側的值班表,

護士長接著說“金薇正好是白班。”

因為太忙,沒時間交流,

關於金薇的資訊,

我們更多的是來自護士長的敘述。

護士長說,

金薇休完產假剛回來的那段時間特別受罪,

“因為不能喂孩子,奶漲的非常厲害”,

對此金薇從來沒有抱怨過,都是一個人默默忍過來。

楊梅護士長,孩子13歲初一

楊梅護士長家的小夥子,今年剛上初一,

是手術室護士孩子中,年齡最大的一位。

護士長笑稱自家孩子是放養長大的。

從上小學二三年級的時候,

他就會自己做飯、放學自己回家。

懂事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讓人忽略。

護士長說,

上週末,孩子一個人在家,原本說要給他訂飯的,

結果一忙起來什麼都忘記了。

再加上家裡沒有吃的。

小夥子一天沒吃東西,

看到她回家,就生氣了,

這樣的事兒並不是第一次發生,

也很難說是最後一次。

這樣的經歷對於每個手術室護士媽媽,都經歷過,

對於醫院每一位身為母親的醫護人員都感同身受。

職業的特殊性、強烈的責任心、超負荷的工作強度,

讓這群沒有規律生活的年輕媽媽們,

承受著來自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

平凡生活中,每個人都很偉大。

護士的工作,

像一列火車,

準時准點按操作規範跑,

一旦有了小孩,還得加長拉貨。

在護士節和母親節來臨之際,

我們聚焦

醫院中一個特殊群體,

那些剛剛做母親和即將做母親的人。

我們希望,

能用鏡頭和文字,

記錄醫護人員繁華背後真實存在著的另一面。

護士·母親,

將以一個系列的形式專題展現,敬請期待!

徐州仁慈醫院企劃部特別

目前孩子5個半月

去年5月份,

徐州仁慈醫院舉行為期一個月的全國手外科學習班,

國內知名手外科專家在仁慈坐診指導,

作為助手之一,懷孕4個月的曹婷婷,

從清晨到黃昏,

連續一個月高速運轉,完美配合數十台手術。

“孩子現在5個半月,是個男孩。”

手術室內,手術緊張進行。

用僅能兩個人聽到的聲音,

曹婷婷與我們一問一答的交流,

2分鐘的談話中,

她的眼睛始終盯著手術臺的方向。

因為手術室工作的特殊性,

沒有選擇的她,只能當一名“背奶媽媽”。

利用手術間隙,在更衣室將母乳擠出來,

以便晚上背回家給寶寶當第二天的“口糧”。

被曹婷婷的開朗所掩蓋的,

是她的母親從去年患病,

孩子只能交給保姆來帶。

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辛苦。

金薇輪值夜班,目前孩子9個月

從孩子8個月大開始,金薇便恢復正常輪班,

平均每週會有2個夜班。

最忙的時候,一組要跟7-8台手術,

加班加點是常態。

“白班是8:00-16:00,夜班是16:00-8:30。”

低頭,看了座位右側的值班表,

護士長接著說“金薇正好是白班。”

因為太忙,沒時間交流,

關於金薇的資訊,

我們更多的是來自護士長的敘述。

護士長說,

金薇休完產假剛回來的那段時間特別受罪,

“因為不能喂孩子,奶漲的非常厲害”,

對此金薇從來沒有抱怨過,都是一個人默默忍過來。

楊梅護士長,孩子13歲初一

楊梅護士長家的小夥子,今年剛上初一,

是手術室護士孩子中,年齡最大的一位。

護士長笑稱自家孩子是放養長大的。

從上小學二三年級的時候,

他就會自己做飯、放學自己回家。

懂事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讓人忽略。

護士長說,

上週末,孩子一個人在家,原本說要給他訂飯的,

結果一忙起來什麼都忘記了。

再加上家裡沒有吃的。

小夥子一天沒吃東西,

看到她回家,就生氣了,

這樣的事兒並不是第一次發生,

也很難說是最後一次。

這樣的經歷對於每個手術室護士媽媽,都經歷過,

對於醫院每一位身為母親的醫護人員都感同身受。

職業的特殊性、強烈的責任心、超負荷的工作強度,

讓這群沒有規律生活的年輕媽媽們,

承受著來自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

平凡生活中,每個人都很偉大。

護士的工作,

像一列火車,

準時准點按操作規範跑,

一旦有了小孩,還得加長拉貨。

在護士節和母親節來臨之際,

我們聚焦

醫院中一個特殊群體,

那些剛剛做母親和即將做母親的人。

我們希望,

能用鏡頭和文字,

記錄醫護人員繁華背後真實存在著的另一面。

護士·母親,

將以一個系列的形式專題展現,敬請期待!

徐州仁慈醫院企劃部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