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歷史未解之謎——三皇五帝之謎

人們常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然而三皇五帝究竟是誰呢?三皇總名最早見於《呂氏春秋》。三皇的分名最早見於《史記·始皇本紀》中的李斯奏議。李斯說:“古有天皇,有地皇,

有泰皇,泰皇最貴。”而《春秋緯·命曆序》則以為三皇是天皇、地皇和人皇,用人皇奪泰皇之位。到了宋代,羅蘋注《路史》引孔衍《春秋後語》指出,泰皇即人皇。漢代學者關於三皇有四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三皇為伏羲、女媧和神農;第二種說法認為是伏羲、神農和燧人;第三種說法認為伏羲、神農和祝融;第四種說法則認為是伏羲、神農和共工。這四種說法把伏羲、神農列為共有看來是可以認定的,
而把女媧、燧人、祝融、共工列入三皇之一也是有道理的。可見,三皇無定說,自古如此。

五帝之謎

五帝說形成于周秦之際, 起源於五方帝、五色帝之祠。甲骨文中的“方帝”、“帝方”指的就是五方帝之祀。但五帝的組合,自古以來也有著不同的說法。

一種意見認為五帝即太、炎帝、黃帝、少和顓頊;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是黃帝、顓頊、帝嚳和堯、舜。東漢的鄭玄還提出“五帝為六人”之說。但哪種說法最有根據呢?黃帝在早期部落之間的戰爭中,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立下了豐功偉績,而炎帝對古老的農業生產也做出了貢獻。又因習慣上所謂中華民族同為炎、黃子孫,所以炎、黃並列為五帝看是來不成問題。至於顓頊,號高陽氏,
司馬遷說他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他最大的貢獻是擴大了民族活動範圍,北至幽陵,南至交趾,西至流沙, 東至蟠木。至於帝嚳高辛氏,黃帝長子玄囂的孫子,其伯祖父顓頊在位時被立為族子。說到帝舜,人們不禁想到他對盲父和後母的“篤謹”孝道,這對中國的倫理道德起到正反兩個方面的影響。五帝之中,最複雜的是太和少,傳說他們均為東夷。一般認為少為太后。近人根據《世本》“少昊,
黃帝之子,名契”,認為少即契,而契亦傳為帝嚳之子,因此認為太即帝嚳,二人均為殷人祖先。根據上面的分析考證,他們都有資格列入五帝, 然而,由於名額的限制,又不能一一都列入五帝之位, 到底五帝是哪五位,目前還無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