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是不是覺得時間過的越來越快了?

自我提升乾貨系列之一:時間管理。本文內容:1.不做時間管理的痛苦 2.做時間管理帶來哪些好處 3.如何進行時間的管理。

今天看到朋友圈裡有條段子說一天24小時,這根本是個騙局。上班八小時,睡覺八小時就完了,明明是16個小時,哪來的24小時。

這個段子被轉發,說明了很多人有同感。不少人都會感歎時間過得很快,好像前不久才看完春晚,一下就到了五月份,一年馬上又過去一半了。有的人工作的時候手忙腳亂,總感覺自己很忙,

但好像也沒有出現什麼特別的效果。有首歌也在唱,時間都去哪兒了。什麼事都還沒幹,人就老了。

法國心理學家Paul Fraisse 提出“一段時間的長短取決於我們在其中感知到的變化”。這一觀點啟發了後來的語境-變化模型(Contextual-change Model),這一模型的解釋:回憶中時間的長短,取決於事件的複雜性,即事件中發生變化的因素越多,大腦對這段記憶的時間判斷便越長。

通俗點說,人感覺時間過得快,

其實是因為大腦接受的新鮮刺激較少。工作之後,基本上每天的內容高度重複,大多數的上班族會選擇固定的出行方式,通過固定的路線從一個地點到達另一個地點。在固定的時間簽到,經過一段固定的時間之後由原路回家。甚至休息時的娛樂活動,其形式和內容也逐漸固化。這樣的生活,給大腦的新鮮感相當有限。

學生時代我們都會感覺時間長,那是因為我們每天都會學習,

接受新的事物,新的理論或思想。所以說不想讓自己迅速老去、大腦退化,我們需要持續學習,自我提升。

但很多人會覺得,我工作都已經忙不過來了,哪有時間去學習、看書?這就涉及自我提升的前提條件,善於做時間管理。

有句話叫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時間也是一樣,你不去管理它,就會被牽著鼻子走。

做好時間管理會帶來哪些好處:我用自身經歷來說明。

我在2012~2015年這段,從來沒有感覺時間過得快。因為那段時間公司的發展非常迅速,業績量不斷攀升組織架構不斷擴張,我基本上一直處於升職加薪的狀態,像打仗一樣的工作內容讓我過得比較充實。我也沒有空去感歎光陰似箭,歲月如梭。

而到了16年,整體的業績開始趨於穩定,

團隊早已過了磨合期,整個一年我都感覺日子過得還比較輕鬆。但正是這樣的生活,有種被溫水煮了愉悅感,令人很不安。於是我就開始折騰了,我買了一些書,報了一些課程。但是效果不太理想,很多事情開了頭之後沒能熬過那段痛苦期。買回來的書半年過去了,也沒看幾本,這一切都讓我很不爽。

轉機出現在今年,經過唐曉涵同學的介紹,加入了一個名叫“出書訓練營”的組織。按理說這應該是一個提高寫作水準的社群。結果將近三個月下來,我的文章水準提沒提高先不說,最大的收穫是它完全改變了我思維方式和習慣。

組織者已經預料到了加入的新手們會遇到哪些困難,有針對性地開設了相應的課程。比如規則是要連續90天發佈文章,那麼做不好時間管理的人不可能完成這個任務。訓練營的張兵老師(《思維導圖高手》的作者)在最初的課程裡就講了如何做時間管理。

當時我聽完課就在感歎,如果一個人能按照這些方法嚴格去執行,不要說每天寫文章,簡直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難倒你。拉風的是老師好像聽到了我的心聲,在不久之後又開了一堂課,叫如何提升十倍執行力。照做之後發現自己的生活品質有了很大的提高,過得很充實。

執行力的話題下期再說,今天先來分享,怎樣做好時間管理,開啟自我提升的第一步。

怎麼做時間管理 ?

第一,做好統計和分析- 弄明白自己的時間用來做了些什麼

推薦 一款統計軟體 “時間塊”

《奇葩說》的艾力還整理了一個34枚金幣法,把早上7點到晚上12點的17個小時,分成34份。用不同的顏色來標注,用excel表格就可以完成統計。

藍色 guilt free play time 盡情娛樂 如:聊天聚會

綠色 rest time 休息放鬆 如:吃飯、休息、走路

黃色 quality work time 高效工作

橙色 mandatory work time 強迫工作 必須去做但沒有太多意義的時間;如:大學必須上的沒意義的課,工作開會無聊的時間

這是假期的統計圖

假期,紅色就占了大量的部分。

而工作日,紅色的比例就明顯減少。

實際上用什麼軟體並不重要,只要走出來這一步,開始統計和分析自己的時間資料,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第二步,規劃好自己要做什麼 推薦軟體 奇妙清單、印象筆記

印象筆記是個非常好用的軟體,既可以做會議記錄,又可以保存自己的各種奇思妙想和靈感。另外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列出來,除了提醒自己之外,還可以製造出和自己“簽協議”的儀式感,讓自己做出的承諾更不容易去違背。

第三步,專注於自己要做的事情 推薦軟體 forest

開始某項工作之後,很容易因為外界的打擾而中斷,最後導致做這件事情的時間一再延長。這個時候可以使用這款種樹軟體。你可以設置“專注”的時間,從25分鐘到1小時不等。開始“專注”之後,它會讓你放下手機,專心做自己手頭上的事情。

總結:不想過得渾渾噩噩,可以開始管理自己的時間。有人說世界上最公平的事就是時間了,無論你有多大的權利,一天也是24小時。但是最不公平恰恰也是每個人的時間,因為同樣的24小時,在不同的人身上,效率完全不一樣。

聽張兵老師的課,發現他僅僅是用於做時間管理的軟體就有十來個。我今天推薦的都是入門級,畢竟剛開始,不用讓自己覺得壓力太大。但各種軟體只是一個輔助的道具,最關鍵點是自己能否戰勝自己的惰性,給自己一個全新的開始。

按理說這應該是一個提高寫作水準的社群。結果將近三個月下來,我的文章水準提沒提高先不說,最大的收穫是它完全改變了我思維方式和習慣。

組織者已經預料到了加入的新手們會遇到哪些困難,有針對性地開設了相應的課程。比如規則是要連續90天發佈文章,那麼做不好時間管理的人不可能完成這個任務。訓練營的張兵老師(《思維導圖高手》的作者)在最初的課程裡就講了如何做時間管理。

當時我聽完課就在感歎,如果一個人能按照這些方法嚴格去執行,不要說每天寫文章,簡直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難倒你。拉風的是老師好像聽到了我的心聲,在不久之後又開了一堂課,叫如何提升十倍執行力。照做之後發現自己的生活品質有了很大的提高,過得很充實。

執行力的話題下期再說,今天先來分享,怎樣做好時間管理,開啟自我提升的第一步。

怎麼做時間管理 ?

第一,做好統計和分析- 弄明白自己的時間用來做了些什麼

推薦 一款統計軟體 “時間塊”

《奇葩說》的艾力還整理了一個34枚金幣法,把早上7點到晚上12點的17個小時,分成34份。用不同的顏色來標注,用excel表格就可以完成統計。

藍色 guilt free play time 盡情娛樂 如:聊天聚會

綠色 rest time 休息放鬆 如:吃飯、休息、走路

黃色 quality work time 高效工作

橙色 mandatory work time 強迫工作 必須去做但沒有太多意義的時間;如:大學必須上的沒意義的課,工作開會無聊的時間

這是假期的統計圖

假期,紅色就占了大量的部分。

而工作日,紅色的比例就明顯減少。

實際上用什麼軟體並不重要,只要走出來這一步,開始統計和分析自己的時間資料,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第二步,規劃好自己要做什麼 推薦軟體 奇妙清單、印象筆記

印象筆記是個非常好用的軟體,既可以做會議記錄,又可以保存自己的各種奇思妙想和靈感。另外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列出來,除了提醒自己之外,還可以製造出和自己“簽協議”的儀式感,讓自己做出的承諾更不容易去違背。

第三步,專注於自己要做的事情 推薦軟體 forest

開始某項工作之後,很容易因為外界的打擾而中斷,最後導致做這件事情的時間一再延長。這個時候可以使用這款種樹軟體。你可以設置“專注”的時間,從25分鐘到1小時不等。開始“專注”之後,它會讓你放下手機,專心做自己手頭上的事情。

總結:不想過得渾渾噩噩,可以開始管理自己的時間。有人說世界上最公平的事就是時間了,無論你有多大的權利,一天也是24小時。但是最不公平恰恰也是每個人的時間,因為同樣的24小時,在不同的人身上,效率完全不一樣。

聽張兵老師的課,發現他僅僅是用於做時間管理的軟體就有十來個。我今天推薦的都是入門級,畢竟剛開始,不用讓自己覺得壓力太大。但各種軟體只是一個輔助的道具,最關鍵點是自己能否戰勝自己的惰性,給自己一個全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