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不知道的秘密,為什麼中國車靠右,外國車靠左行駛

2009年9月8日早晨6點,戲劇性的一幕在南太平洋中部群島的薩摩亞國上演。街上人頭攢動,汽車圍堵得水泄不通,警笛鳴響。總理在國家廣播電臺向全國司機宣佈,薩摩亞至此改變了以前的交通法規,

汽車從靠右行駛變成靠左行駛。雖然有些暈頭轉向,但在警方的指導下,這些老司機重新上路了,數百名旁觀者在首都亞庇街頭鼓掌歡呼。

政府為了讓子民們習慣這種規定,特地放了兩天假,而且在三天內禁止飲酒。可是薩摩亞為何打破維持了40多年的行車習慣?背後的原因很簡單:經濟利益驅動。薩摩亞從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日本進口方向盤靠右的汽車,

要比進口歐美汽車便宜得多。

2009年9月,薩摩亞全國的汽車開始“左傾” / Flickr

為什麼有些國家汽車靠左行駛,有些則靠右?戰爭衝突、軍事侵略、政治博弈和經濟考量,無一不扮演者重要角色。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車是靠右邊行駛的,有中國、美國、加拿大、古巴、巴西、德國、希臘、墨西哥和摩洛哥諸國等166個國家和地區,

占總數的66%。靠左行駛的有77個國家和地區:日本、英國、愛爾蘭、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印尼、巴基斯坦、泰國、南非等,主要是英聯邦國家。如果按道路里程計算,全世界28%的可通行道路是靠左行駛的,72%則靠右行駛。

紅色表示右側行車,藍色表示左側行車 / Wikipedia

條條大道通羅馬,但要從左邊車道走

考古學家布萊恩·沃爾特斯認為,古羅馬人是靠左行駛的。他在靠近布朗斯頓山(Blunsdon Ridge)的採石場附近發現了路一側的車轍比另一邊要深。推車進入採石場的時候是空空如也,出來時滿載石頭,兩次重量不等,因此留下的印記深淺不一。通過這個細節,布萊恩推測古羅馬人靠左行駛。

在中世紀的歐洲,

行車的左右最先根據騎士們的習慣決定。因為大多數騎士是右撇子,他們標 准的戰鬥姿勢是右手持劍,左手挽盾持僵,劍鞘也懸掛在身體左側。同時騎士們偏愛左腳踩鐙、右腳跨馬的順序,也需要在路左上馬。因此當他們在路上行走時,自然選擇沿道路的左側,這樣就可以刺殺道路中間或右側的敵人。中世紀城堡的樓梯沿著順時針向上旋轉的原因也是如此,是為了讓右手持劍的士兵更好地防禦爬上樓梯來攻城的對手。

義大利現存的古羅馬道路,據考證車馬是靠左邊行駛的 / Wikipedia

日本靠左行的歷史緣由與此類似,由於武士經常面臨決鬥,長刀在左側,便於右手拔劍,身體左邊是脆弱的空當,自然要靠左行。武士靠左走,老百姓不敢右行迎頭冒犯,遂舉國“咸于左派”。

法國農業發達,鄉村的道路上經常有馭手趕著裝滿農作物的大篷車行駛。這種車很沉,需要幾匹馬並排拖拽才能走得動。因此如果馭手是右撇子,他只有坐在左側揮鞭才能夠得著全部的馬,因此法國底層的農民行車靠右。

拿破崙靠右,大英帝國靠左

法國大革命前,貴族的馬車為了與民眾區別開來,習慣靠左行。激憤的底層人民認為“靠左行”以為著貴族與特權,必須要推翻。因此法國大革命後靠右行成了主流。拿破崙執政時期,他的鐵蹄踏遍歐洲,走到哪裡,就把靠右行的制度帶到哪裡:比利時、西班牙、義大利、德國、俄國無一倖免。後來歐洲大陸基本都靠右走了。

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基本都是靠左行車,比如澳大利亞 / Wikipedia

19世紀的大英帝國已經建立起了廣闊的殖民地,它的勢力範圍不僅限於歐洲,還延伸到遙遠諸國,如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馬來西亞和太平洋的島嶼,他們都被帶上了“左”的道路。由於英國軍隊的長期佔領,南非、斯里蘭卡和印尼直到現在車輛還靠馬路左側行駛。

1859年,海軍準將培利打通英日關係。6年後,維多利亞女王派遣大臣羅斯福•阿爾考克爵士赴日,勸其下令左行。當時的日本非常仰慕英國,而英國的提議恰好符合日本國情,因此日本欣然接受。1872年,在英國的技術支持下,日本的第一條鐵路建成。之後日本逐漸建立起一個龐大的鐵路和電車軌道網路,所有的火車和電車都靠左行駛。美國道格拉斯•麥克亞瑟將軍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本想把它改為右行,但未成功。

日本是典型的汽車靠左行駛 / Wikipedia

中國同樣是戰爭中的典型。清朝末年,南方的省份和城市,例如上海、浙江和廣東等地屬英國勢力範圍,一律靠左行駛。而山東、直隸等北方城市受法德俄美等國的影響,右行更加普及。抗戰勝利後,美國的“左駕車”大量湧入中國,由於改裝方向盤、變更車燈的費用極高,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就制定了《改進市區及公路交通管理辦法》,拉開了“一律靠右”改革的序幕。1946年1月1日新法正式實行。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沿襲了這一規則。

香港和澳門的道路交通也採取“一國兩制”的解決方法。內地車輛進港澳,需要靠左行駛。反之,港澳車輛進內地也得入鄉隨俗。 這樣一來,就產生了諸多的不便。雖然在港澳與內地的交界處立有明顯的界別標誌,但由於交通繁忙,相向的兩列車隊很難在入境的同時改變車行路線。於是,人們修建特殊的橋樑巧妙轉接。在澳門和珠海橫琴島之間,橫亙著一座造價2億的蓮花大橋,來自兩邊的車輛在這條形狀如四葉草一般的路上兜一圈,便能更換左右行車道。

1935年的上海,此時上海道路是靠左行駛 / 網易看客

還有些國家也因戰爭做出改變。奧地利、捷克、匈牙利在二戰中被德國佔領,改成靠右行駛。朝鮮被日本佔領,規定靠左走。二戰結束後,朝鮮北部由蘇聯接管,南部由美國控制,這兩國都靠右走,於是整個朝鮮就變成了靠右行駛。

左舵車比右舵車邊際成本更低

美國好不容易擺脫了英國的控制,當它宣佈獨立後,急於撇清與英國的一切聯繫,因此選擇加入“右派”。鄰國加拿大不免受其影響。1792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頒佈了條例,規定在蘭開斯特市和費城之間的賓夕法尼亞公路上的車只能靠右行駛。

19世紀末期,美國汽車開始批量生產。1908年福特公司推出的車型幾乎都將方向盤放在右側。然而在20世紀初,汽車公司開始尋求創新,凱迪拉克推出了第一款杠杆頭燈,馬蒙汽車公司在1911年的印弟安納波里斯500汽車賽事上率先推出後視鏡。福特公司同樣也不甘示弱,推出了一款名為“模型T(Model T)”的汽車,它的方向盤在左側。這種組合模式大行其道,後來美國的左舵車便成了主流。

左舵車對於靠右側行駛的司機來說,更靠近道路中心線,可以看到對方的車輪,便於給狹路相逢的車輛讓行,和過去的大篷車一樣,他們也是左側挨著左側錯車的。

不論是左舵車還是右舵車,各有利弊 / pixabay

同時駕駛員座位在左側的汽車銷量大,因此同一型號的汽車在規模化生產時,銷量較大的左舵車比右舵車的邊際成本更低,單價要便宜一些。美國的左舵車源源不斷地傾銷往世界各地,它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很多國家靠左走還是靠右走。

靠左行和靠右行哪個更安全?

英國的交通工程師約翰·約瑟夫·利明早在1969年就做過一個調查,稱靠左行駛的汽車發生事故的概率較低。2009年,德國的神經學研究者發現,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人們患大腦損傷的幾率會增加,由於左右腦的神經功能不同,老年人對左側的注意力容易下降,這對於時刻需要注意左側車輛的汽車和行人來說十分不利。因此靠右行駛對於高齡駕駛員來說也十分危險。

1967年,瑞典從左側行車換到右側行車,引起了交通大混亂 / Wikipedia

另外兩個原因同樣也說明靠左行駛的好處。第一,人類在快速運動時如果發現前方有危險,會本能地向左傾斜或轉向,如此一來可以右手保護身體,尤其是左側心臟。這也是航空母艦的艦島設在甲板右側的原因,飛行員在遇到危險時的本能動作是向左急轉,艦島設在右側可以避免飛行員在降落過程中遇險時撞上去。第二,大多數人是右撇子,在駕車過程中突然發現前面有危險的情況下,右手施力向左轉向(路沿)的動作比左手施力向右轉向(路中央)有力且快捷得多。尤其是在雙方對行的時候,能明顯有效避免對撞。

然而,種種原因導致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採用了靠右行駛的交通規則。右行的優點是,司機可以用左手保持對方向盤的掌控,同時使用右手完成換檔、操作儀錶板等複雜的動作,這對右撇子的司機有利。另外,右行便於騎自行車或摩托車的人用左手打出轉彎手勢。

老百姓不敢右行迎頭冒犯,遂舉國“咸于左派”。

法國農業發達,鄉村的道路上經常有馭手趕著裝滿農作物的大篷車行駛。這種車很沉,需要幾匹馬並排拖拽才能走得動。因此如果馭手是右撇子,他只有坐在左側揮鞭才能夠得著全部的馬,因此法國底層的農民行車靠右。

拿破崙靠右,大英帝國靠左

法國大革命前,貴族的馬車為了與民眾區別開來,習慣靠左行。激憤的底層人民認為“靠左行”以為著貴族與特權,必須要推翻。因此法國大革命後靠右行成了主流。拿破崙執政時期,他的鐵蹄踏遍歐洲,走到哪裡,就把靠右行的制度帶到哪裡:比利時、西班牙、義大利、德國、俄國無一倖免。後來歐洲大陸基本都靠右走了。

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基本都是靠左行車,比如澳大利亞 / Wikipedia

19世紀的大英帝國已經建立起了廣闊的殖民地,它的勢力範圍不僅限於歐洲,還延伸到遙遠諸國,如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馬來西亞和太平洋的島嶼,他們都被帶上了“左”的道路。由於英國軍隊的長期佔領,南非、斯里蘭卡和印尼直到現在車輛還靠馬路左側行駛。

1859年,海軍準將培利打通英日關係。6年後,維多利亞女王派遣大臣羅斯福•阿爾考克爵士赴日,勸其下令左行。當時的日本非常仰慕英國,而英國的提議恰好符合日本國情,因此日本欣然接受。1872年,在英國的技術支持下,日本的第一條鐵路建成。之後日本逐漸建立起一個龐大的鐵路和電車軌道網路,所有的火車和電車都靠左行駛。美國道格拉斯•麥克亞瑟將軍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本想把它改為右行,但未成功。

日本是典型的汽車靠左行駛 / Wikipedia

中國同樣是戰爭中的典型。清朝末年,南方的省份和城市,例如上海、浙江和廣東等地屬英國勢力範圍,一律靠左行駛。而山東、直隸等北方城市受法德俄美等國的影響,右行更加普及。抗戰勝利後,美國的“左駕車”大量湧入中國,由於改裝方向盤、變更車燈的費用極高,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就制定了《改進市區及公路交通管理辦法》,拉開了“一律靠右”改革的序幕。1946年1月1日新法正式實行。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沿襲了這一規則。

香港和澳門的道路交通也採取“一國兩制”的解決方法。內地車輛進港澳,需要靠左行駛。反之,港澳車輛進內地也得入鄉隨俗。 這樣一來,就產生了諸多的不便。雖然在港澳與內地的交界處立有明顯的界別標誌,但由於交通繁忙,相向的兩列車隊很難在入境的同時改變車行路線。於是,人們修建特殊的橋樑巧妙轉接。在澳門和珠海橫琴島之間,橫亙著一座造價2億的蓮花大橋,來自兩邊的車輛在這條形狀如四葉草一般的路上兜一圈,便能更換左右行車道。

1935年的上海,此時上海道路是靠左行駛 / 網易看客

還有些國家也因戰爭做出改變。奧地利、捷克、匈牙利在二戰中被德國佔領,改成靠右行駛。朝鮮被日本佔領,規定靠左走。二戰結束後,朝鮮北部由蘇聯接管,南部由美國控制,這兩國都靠右走,於是整個朝鮮就變成了靠右行駛。

左舵車比右舵車邊際成本更低

美國好不容易擺脫了英國的控制,當它宣佈獨立後,急於撇清與英國的一切聯繫,因此選擇加入“右派”。鄰國加拿大不免受其影響。1792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頒佈了條例,規定在蘭開斯特市和費城之間的賓夕法尼亞公路上的車只能靠右行駛。

19世紀末期,美國汽車開始批量生產。1908年福特公司推出的車型幾乎都將方向盤放在右側。然而在20世紀初,汽車公司開始尋求創新,凱迪拉克推出了第一款杠杆頭燈,馬蒙汽車公司在1911年的印弟安納波里斯500汽車賽事上率先推出後視鏡。福特公司同樣也不甘示弱,推出了一款名為“模型T(Model T)”的汽車,它的方向盤在左側。這種組合模式大行其道,後來美國的左舵車便成了主流。

左舵車對於靠右側行駛的司機來說,更靠近道路中心線,可以看到對方的車輪,便於給狹路相逢的車輛讓行,和過去的大篷車一樣,他們也是左側挨著左側錯車的。

不論是左舵車還是右舵車,各有利弊 / pixabay

同時駕駛員座位在左側的汽車銷量大,因此同一型號的汽車在規模化生產時,銷量較大的左舵車比右舵車的邊際成本更低,單價要便宜一些。美國的左舵車源源不斷地傾銷往世界各地,它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很多國家靠左走還是靠右走。

靠左行和靠右行哪個更安全?

英國的交通工程師約翰·約瑟夫·利明早在1969年就做過一個調查,稱靠左行駛的汽車發生事故的概率較低。2009年,德國的神經學研究者發現,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人們患大腦損傷的幾率會增加,由於左右腦的神經功能不同,老年人對左側的注意力容易下降,這對於時刻需要注意左側車輛的汽車和行人來說十分不利。因此靠右行駛對於高齡駕駛員來說也十分危險。

1967年,瑞典從左側行車換到右側行車,引起了交通大混亂 / Wikipedia

另外兩個原因同樣也說明靠左行駛的好處。第一,人類在快速運動時如果發現前方有危險,會本能地向左傾斜或轉向,如此一來可以右手保護身體,尤其是左側心臟。這也是航空母艦的艦島設在甲板右側的原因,飛行員在遇到危險時的本能動作是向左急轉,艦島設在右側可以避免飛行員在降落過程中遇險時撞上去。第二,大多數人是右撇子,在駕車過程中突然發現前面有危險的情況下,右手施力向左轉向(路沿)的動作比左手施力向右轉向(路中央)有力且快捷得多。尤其是在雙方對行的時候,能明顯有效避免對撞。

然而,種種原因導致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採用了靠右行駛的交通規則。右行的優點是,司機可以用左手保持對方向盤的掌控,同時使用右手完成換檔、操作儀錶板等複雜的動作,這對右撇子的司機有利。另外,右行便於騎自行車或摩托車的人用左手打出轉彎手勢。